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o

2022-08-01 综合 86阅读 投稿:城太深

1.为何称“四个回归”是本科教育的“定盘星”

因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能够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

扩展资料:要回归常识,砥砺“真本领”。正视时代问题,发现教育短板,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针对被人诟病的育人目标倒挂现象,改变考试评价方式,对大学生合理“增负”,提升其学业挑战度,激发其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要回归本分,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把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引导教师热爱教学,潜心教书育人。

要回归初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扎根中国大地,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坚定不移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中。要回归梦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

要把培养拔尖人才和强化爱国担当相结合,把肩负国家使命和探索科学前沿相结合,把开展科研创新和面向国民经济相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文化传播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科学研究实力。参考资料:中国教育新闻网-四个回归”是本科教育的“定盘星”。

2.大学辩论:高等教育应该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

一。从我国的国情以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来说。众所周知,西方的大学主要由社会供养,与西方社区型学校不同的是,中国目前的高等院校主是由公立学校,资源、财力有限。况且目前在我们连初中等教育还没完全普及的情况下,将本来有限的资源大量投资在高等教育上,国家付出就得不到好的回报,对方辩友还要为你们的宽进骄傲吗。而且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在教育的数量上我们已经总体达到了数量的目标,但在质量上却远远不够了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数量上,而是更应该从质量上优化现在的教育结构。

二. 从人才的供给和社会需要的矛盾来说。就我国社会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大量需要的是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增加高等教育招生数量,这不仅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也有害于经济发展。而且现在我们的学生大都以“一”字型人才即综合水平平均但却缺乏有专业技能,可以更好的服务社会的“T”字形人才。而在我们的严进提供基础水平较好的生源的前提下,宽出既能够更让学生发展个性,又能够使学生从更多的渠道接触机会,最后以全面合理的多元华评价体制让更多的人才走出束以高墙的学校,走向社会,多方面、更好的服务社会,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

三、,从教育模式本身来说。宽进意味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同在一个学堂学习,那么教师为了考虑到基础较差的同学而必须降低教学标准,以至于老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质量都无法提高,高校却要以一个严标准来考核学生。且不说宽进与严出一构成矛盾,即使可能,这样的难度系数又该是多大呢?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比之下,我方的严进建立在宽进的基础之上不仅保证了好的开始,促进了质的提升,而且器操起来也更有保障的多了。

3.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多,每年看高考人数就知道了。

[gāo děng jiào yù]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学历有三种: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注:以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定义)

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1022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为108.36万人和340.87万人;全国招收研究生7.25万人,其中博士学位招生1.50万人、硕士学位招生5.73万人、研究生班研究生200余人,在学研究生达到19.89万人;全国成人高等学校962所,招生 100.14万人,毕业82.57万人,在校学生282.22万人。199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包括成人高等学校)为623.10万人。

4.mooc 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会有怎样的影响

记得 MOOC 刚出来时,很多人都喊大学要关门了。

彼时我还在大学任教,真的小害怕了一下。现在看来,这种害怕纯粹多余。

MOOC 对大学有冲击,而且很大,但决不至于关门。这种冲击更多体现在让大学变得更好,可以看做外来力量的“倒逼”。

能逼出三个方向的转变:评价机制、教学方法、学校职能。一、课程评价机制的转变评价机制决定了利益导向;利益导向决定了工作如何展开。

所以,评价机制变了,工作结果就会随之改变。举个例子:这是我曾工作过的教学团队对同一门课在不同历史阶段写的课程简介。

哪个会让你感觉更亲切、更想点进去看看?左边的简介截屏自国家级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宇颖,右边截屏自中国大学 MOOC——C语言程序设计精髓。明显 MOOC 的简介更合年轻人,也就是课程受众的胃口。

那精品课的简介是写给谁看的呢?高教系统评价教学质量,一直使用“专家制”,自上而下。对教师而言,只有上面的专家、领导说好,课程才是好的,学生的评价是微不足道的参考。

这必然导致课程建设会把注意力放到如何迎合少数专家的标准上,而忽略学生的感受。比如说,“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科课程 - 课程中心)代表中国高校最高教学水平,参评时起决定作用的是课程负责人的名气、人脉和申报材料的准备,至于本校学生是否认可“精品”,没人关心。

所以可以看到,最后选出的课程负责人都是大教授,甚至其中有人早已多年不讲课了。这就是专家评价权重过高带来的问题。

(当然,精品课程中还是有很多真精品的,肯定不都是包装出来的)而MOOC是把课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公开在网上,质量好坏由对课程有过深入了解的人来评价,其中大多数是学生。于是就发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MOOC 负责人的平均年龄和职称要比精品课低很多。

比如中国大学 MOOC 平台首批课程的 12 位负责人中,只有 5 名教授。如果你觉得这说明课程质量低了,你就被光环蒙蔽了。

事实上课程受学生欢迎的程度,和职称是不成正比的,甚至有时是反比的。不信你看,还是中国大学 MOOC 的首批课程,学习人数排名前十的课程,只有三门是教授开的,而且 top 2 的主讲连副教授都不是。

虽然学习人数不能完全说明课程质量,但这种极端反差还是值得思考的。当教师解(bu)放(li)手(zhuan)脚(jia),开始只面向学生授课,课程就会更受欢迎。

但这里也有隐忧。受欢迎,未必代表水准高。

做个类比:连绵十五届的青歌赛培养出的受欢迎的歌手数量,并不比几届超女快男多。前者是专家评,后者是大众评。

专家更专业,但越专业往往越脱离大众。课程也是如此。

只面向专家,阳春白雪不落地,为学生创造的价值不高;只面向学生,如果走偏了,就变成讨好学生、降低难度、避重就轻。学生学的时候能乐呵呵,但毕业后,实践中,往往就会发现课程厚重不足带来的问题了。

所以,好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专家和受众共同参评。我个人非常赞同@邹欣 老师的一个观点:“评价老师应有三个点:课程后,毕业后,毕业 5 年后”。

毕业 5 年后,学生也就是专家了,这时的评价非常靠谱!MOOC 完全有条件实现这样的评价体系,只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是,这只能算是面向(min)学生(zhu)的启蒙,因为它只针对 MOOC,校园内的课程还是老样子。

能否再进一步?那就要看 SPOC 了。二、SPOC 重塑校园课程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就是在校园内面向本校学生,用 MOOC 的技术和手段,开设的课程。

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理念都可以在 SPOC 中实践。下面从技术和内容两个角度谈谈 SPOC 对校园课程质量提升的影响。

技术方面,将在线测验、作业、论坛等功能用于校内课程,是从 Blackboard、Moodle、sakai 等开始的,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在国外应用广泛,人手必备,对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国内虽然也有先行者(wo)验证了其价值(参考:/wp-content/uploads/2012/04/%E7%BD%91%E7%BB%9C%E6%94%B9%E5%8F%98%E6%95%99%E4%B8%8E%E5%AD%A6.pdf,强烈建议阅读),但始终不温不火,没成为主流。

不火的原因很多,这里不展开讨论了。MOOC 的火爆使“在线”两个字被重视起来,并随着 MOOC 理念的传播,使更多人认识到再不“在线”就落后,甚至有下岗危险了。

所以 SPOC 平台成为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新重点,也就将在线技术引入了校园课程。这是技术的影响。

MOOC 的内容注入到 SPOC,对校园课程产生的影响会更深远。其基本模式是校内教师开设 SPOC,挑选一门甚至多门 MOOC 的教学资源(视频、资料、测验、作业等),再补充一些自制或搜集的更符合本校本专业本人需求的个性化资源,组合成在线课程,由学生自行在线学习,然后课堂上进行讨论、答疑、实验等,最后线下期末考试,课程完成。

这种模式能产生几项提升:1. 授课效果更好选拔高校教师第一条件是学术水平,授课水平一般只是象征性考查一下,几乎没听说过有因“试讲”不合格而不被录用的。所以,如果老师的课不好听,常常不是因为水平不够,而是因为不。

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o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