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的礼仪常识
从细节起,做一个气质过人的交大学生———— 来到大学,意味我们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校园公共场所是同学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地方,每个同学都有责任维护它的秩序。
这体现了我们交大学生的素质与内涵,为此,结合交大实际与一般公共场所礼仪,编制本备忘,希望每一个公关人,交大人认真去贯彻,从大一起就塑造一种过人的气质与形象, 礼仪,是表现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准则,是个人素质、素养和社会观的外在表现,也是单位形象的具体化表现。 所以,礼仪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校时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礼仪举止是我们走向成功必要的铺路石。
那么先来谈谈校园中的个人礼仪吧。 首先,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学习是首要任务,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习中必须接触老师,那么怎样才是正确、有涵养的“待师之道呢”——尊重老师的劳动 尊敬师长,首要的是必须尊重老师的劳动。
现代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为了讲好每一节课,教师们都是要花费很大心血的。
因此,学生应以最饱满的情绪,集中精神,积极思索,认真听好每一节课,这是对老师艰苦劳动的最大尊重。 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同样灌注了老师的苦心。
学生应该按时、认真、独立地完成各种作业,并且认真体会老师在作业上悉心批改之处,着同样是对教师的一种尊重。 其次,学生应该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在这一点上,绝大部分的老师都是以最大的热忱、最审慎的眼光来观察、分析和研究他所教导的每一为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的。教师还要研究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以便全面地培养和造就每一位学生。
正因为如此,教师对每一位学生提出的鼓励或者批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成长起来。所以学生虚心地听取老师的批评帮助,认真地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同样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
老师的批评如果若与事实有出入时,学生要在老师讲过话后平心静气地加以解释,或在事后寻找适当的场合、时机加以说明。与老师发生矛盾,学生不要顶撞老师,更不要在课下散布对老师的不满情绪,发泄无理言辞。
请教老师问题时要注意的礼节具体内容有:1、事先把请教的问题考虑清楚,以便明确地向老师提问。2、请教的态度要谦虚,不要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述,若遇到观点不同,可用征询语气委婉地说出自己想法,谦虚地与老师探讨。
不要反问和质问老师。同样,大学的室友、同学、学姐学弟也是接触最多的,如何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呢?对于称兄道弟的好友和点头之交的同学又该怎样区分对待呢—— 礼貌相待 有求于同学时,须说“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语言,借用学习用品时,应先征求同意后再拿,用后及时归还并致谢。
三、和睦相处 和睦相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学生宿舍里,同学们要自觉遵守作息时间,按时起床,按时熄灯就寝,起床、就寝动作要轻,说话声音要小,尽量避免打扰别人。2.自觉保持宿舍卫生,既要搞好个人卫生,又要热心主动的搞好室内的卫生。
3.不要随便在他人的床上坐卧。未经主人允许不要随便动用他的茶具、碗筷、毛巾等用具。
不要随便翻阅他人的书信、日记等。4、带朋友到宿舍来玩不要在宿舍嬉戏、打闹、喧哗,以防影响其他同学的休息、学习。
5.对来拜访的同学要礼貌友善。对同学家长的到来要礼貌周到的接待。
6.爱护宿舍的公共财务及各种用品,主动打开水,,搞好宿舍同学的团结,互助互量,严于律己,宽待于人。7.参与校内各种集体活动,要遵守各项有关规则,同学们要谦让有礼,相互照顾帮助。
个人礼仪透露出一个人的修养,得体服饰与服饰都处处能为个人形象加分,试问:一个有良好礼仪风范的又有谁不屑与之交往呢,答案是肯定的。 笑容 要学会微笑。
微笑很重要,谁喜欢天天面对着冷冰冰一点笑容的人呀。像储蓄所、银行的职员,当你去取钱时,他们是不是很冷冰冰的,一点笑容也没有。
像别人欠他们什么似的,感觉不太好吧,其实那是他们的职业病,已经习惯了。笑容是交往的开始。
需要避免的身体语言。 当与别人谈话时不要双手交叉,身体晃动,一会倾向左边,一会倾向右边,或是摸摸头发、耳朵、鼻子给人以你不耐烦的感觉。
一边说话一边在玩笔,有的人特别喜欢转笔,好像在炫耀,你看我转的多酷呀!也不要拿那个笔来回的按。虽然与同辈之间还算说的过去吧,但是跟长辈谈话时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
举止礼仪 (1)要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必须讲究礼貌礼节,为此,就必须注意你的行为举止。举止礼仪是自我心诚的表现,一个人的外在举止行动可直接表明他的态度。
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遵守一般的进退礼节,尽量避免各种不礼貌、不文明习惯。 到老师办公室或取邻寝室访问,进门之前先按门铃或轻轻敲门,然后站在门口等候。
按门铃或敲门的时间不要过长,无人或未经主人允许,不要擅自进入室内。在别人(主人)未坐定之前,不易先坐下,坐姿要。
2.大学生的礼仪常识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在大理提倡社会注意精神文明的今天,讲文明, 讲礼仪,讲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体的社会公德。本文着重探讨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 的重要性及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现状等。 关键词:礼仪 修养 礼貌 大学生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在走向全面小康的当今社会中,崇尚礼仪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成员的精神要求。注重礼仪,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成大势所趋。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造成一些大学生礼仪素养低下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副作用。在这个层面上,家长,教师,乃至整个教育体系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考的指挥捧的魔力使中小学的教育是以“分数”和“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德育和美育长期受到不应该的冷落。学生把分数看成是“命根”,老师把分数看成是“法宝”,家长只看学生的成绩,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和品格的全面发展。这种只用学习成绩的名次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就决定只在教学上下工夫而在塑造孩子的灵魂方面却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看来教育的制度是要大力的投入,不断借鉴古今中外的教育制度中的合理的成分,不断地完善一个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体系。 第二点:社会的转型。当社会初于价值的转型,伦理,道德,观念,都处系乱状态之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的大学生,也是难作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大学城已非伊甸园般的净土。作为一个典型的亚文化圈,大学城必然要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在商品化和传煤化的社会里出,不吃人间烟火的象牙塔早已不复存在。当代的中国正面临着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的大学生正经历着一个痛苦的“断奶”历程,如何判断真、善、美,是他们的是他们急待祢补的课程。 第三点:社会的不良的风气的影响。就大学生身边的就很多的不良风气,像如“课桌文学”,“厕所文学”的泛滥,图书馆的书被乱图乱写,某些大学教授抄袭他人的学术论文被揭露,有些教师为了创收而对上课敷衍了事……,还有是社会上的凶杀,色情,受贿,贪污,蒙骗…… 由此大学生们应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道德修养,学习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方可立足于社会、立足于风潮的前端,方可得到人们更多的肯定。 其实,不知道大学们是否曾想过: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 礼仪贯穿着人际交往的始终,为交往的内涵服务;不重视礼仪必然会影响交流的深度和交往的持久性。由于礼仪的缺憾而影响交往是在是因小失大。不独对外交往,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重视礼仪,养成习惯,自然成为一种修养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品味。
3.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有哪些
大学生应该知道的礼仪主要应该有这样几方面吧。
1、形象礼仪。就是仪容、仪表方面。以整洁为要,体现青春活力,不要太前卫另类就行。
2、举止礼仪。就是举手投足都大方得体。包括:走路、站立、姿势、手势等。
3、交谈礼仪。就是说话、沟通。语言得体恰当,容易与人沟通。
4、公共场合礼仪。比如:饭桌上、会场中、宿舍里、乘车等。
大学生还应该准备一下面试应聘的礼仪。
还可能会因为所学专业、所处环境不同,涉及到不同的礼仪内容。
4.大学生需要注意哪些礼仪
1、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
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 “自我封闭”的倾向。
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
较为普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 “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 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
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夸奖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2、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
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
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
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3、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
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
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
5.当代大学生应该注意那些礼仪
礼仪常识 礼在中国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地位崇高,所以我们的先祖便自称“礼仪之邦”,而视化外的其他民族为“蛮夷”。
这种观念固然不无自大之嫌,但正说明了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人认为万物皆有文采,鸟兽有美丽的羽革,人的“羽革”最主要的就是礼仪。
个 人 基 本 礼仪 一、仪表 仪表者外观也。 (一)整齐洁净。
仪容的整洁是一个人仪容美的最基本条件。试想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尽管五官很美,但外观上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堪入目的。
(二)适度化妆。如今,一些合资、外资企业要求员工画淡妆。
所谓淡扫蛾眉淡点唇。因此,除了整洁还要注意适度化妆。
在社交当中,美貌是一张很好的“通行证”。人们对美好的东西总是欣赏的、赞美的。
俗话说:“三分容貌七分打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容貌化妆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三)发型美观。发型是构成仪容美的重要内容。
能给人一种整洁、庄重、洒脱、文雅、活泼的感觉。保持头发的清洁和健康。
中国人一般认为头发健康的标准就是具有光泽、发色乌黑、清洁滋润、无头皮屑 服饰 二、服饰。莎士比亚说过,“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
整洁端庄、雅致和谐的服饰可以表现人的自尊。穿着时应注意TPO原则(TIME、PLACE、ACCASION)。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穿着符合身份的得体服装,是社交活动中着装的基本原则。着装得体,能显示出特有的品味和风格,产生特殊魅力。
如果不符合这条原则,即使穿上华丽昂贵的服装,也会让人觉得品味不对,甚至闹出笑话。在喜庆的场合选择色彩鲜艳明快的服装以增加喜庆气氛;在悲伤的场合穿的肃穆一些;在庄重的场合穿正装,女子可穿各式套装、礼服、旗袍等,男士穿西服,着装还要看对象,不能脱离自身的高矮胖瘦肤色等条件,一般胖人穿竖条纹而不穿横条衣服,瘦且高的人穿上横格衣服就比较美观。
得体的着装会帮助人遮饰人体的缺陷,起到“扬美”与“遮丑”的作用。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人的身体不可能十全十美,但若能“扬美”“遮丑”,装扮后立觉风采照人,绰约动人。 西装产生于欧洲,已有150年的历史,清朝末年传入我国。
西装造型优美,做工讲究。合体的西装,能体现男士的潇洒风度,女士的优雅端庄。
穿西装的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配好衬衫。衬衫的领头要硬扎、挺刮,衬衫的下摆要塞在裤子里,衬衫衣袖要长于西装上的衣袖,以显示出穿着的层次,如果不打领带,衬衣的第一个扣子不要系,系上显得呆板、老土。
但袖扣则无论何时都要系好。打领带时衬衣的第一个扣子一定要系上。
单穿长袖衬衫不要卷起袖子。 第二,凡是正规场合,穿西装都应系领带。
领带的色彩、图纹,可根据西装的色彩配置,以达到相映生辉的效果。领带不应露出小的一端,大的一端箭头应盖过皮带,如果露出皮带扣则是不雅的,穿背心,领带应放在背心里,尖也不能露出背心之外。
第三,西装上衣纽扣。西装有单排扣和双排扣之分,双排扣西装一般要求把扣子全部系好,不可以将全部扣都打开。
单排扣西装,三粒扣的只系中间一粒,两粒扣的只系上面的一粒,或是全部不系。在外国人眼中,只系上面的扣子是正统,只系下面的扣子是流气,两粒全系上是土气,全都不系是潇洒。
在较正式的场合,一般要求把上面的扣子系上,坐下时应解开。 第四,西服内不要穿太多的衣服,穿的过分臃肿,以致破坏西装的线条美。
第五,西装的袖口和裤边均不能卷起,不宜把两手随意插在衣袋和裤袋里。西服上衣的外口袋一般不放东西,参加宴会时把折叠好的花饰手帕放在西服上衣口袋里做装饰用。
内口袋放比较重要的东西证件等,切记不要装得太多。裤兜里一般不放东西。
第六,西裤的长短以站时不露袜子为宜。裤脚触脚背为妥,西裤的裤扣要扣好,拉锁全部拉严。
第七,深色西服要配深色袜子。 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皮鞋一定要经常上油打亮,不要布满灰尘。
黑色的皮鞋素雅大方,因而穿着比较普遍。穿凉鞋、布鞋、旅游鞋都不符合正式场合西装穿着的规范。
不同颜色西装与衬衫领带的搭配。 仪态 三、仪态 仪态是指人在行为中的姿势和风度,姿势是指身体呈现的样子;风度是指气质方面的表露。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感情流露和交流往往借助于人体的各种姿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体态语言”,它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在生活中被广泛地运用。通过一个人的常态的仪态,可以了解其个人的素质和感情。
此外,一个人的仪态还直接展示着他的气质与风度。而一个人的仪态美,主要是一种外在美,它以高雅的气质、迷人的风度为具体表现形式。
它既建立在一个人的内在美,即心灵美的基础上,又准确的将其表现出来。 依照服务礼仪的规范化要求,服务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务必要高度重视体态语的正确运用。
这个问题,实际上又可分为相互关联的两个不同侧面:更为有效地运用自身的体态语与更为准确的理解他人的体态语。 电力行业依据本行业特点,要求员工注意的举止礼仪主要涉及站姿、坐姿、行姿、手势、表情。
站姿 1、站姿 站立姿势,又称站姿或立姿。它是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