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输液治疗
输液又被老百姓称为打点滴或挂水,指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向体内注入一定的液体(一次给药在100毫升以上)。
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治疗中“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输液呢?当患者病情危重、凶险时,特别是出现神志不清,不能或很难口服药物,或者胃肠道有反应时,必须进行输液治疗;使用不适宜口服的部分药物时,如青霉素等,由于易被胃酸破坏,可以采用输液的方式;使用胃肠反应大的药物时,也可以采用输液的方式。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一发烧就必须输液。
一般来说,当病人的体温在38.5℃以下,可通过服用药物或使用冰袋物理退热;只有当患者体温超过38.5℃,且高烧不退,或者严重脱水导致体液电解质紊乱时,静脉输液退热才是不得己的选择。
2.输液的技巧和要点
输液常识及注意事项 一.正确看待“输液”。
“输液”在医学术语中叫做“静脉点滴”或叫“静脉输液”。有些病人或病人家属十分信赖“输液”,不管病情轻重或有没有必要,一开口就说“吊两瓶水(输液)就可以了”。
这种“不打吊水病难好,输液一挂病就跑”的输液万能的想法是不妥的。 “输液”固然有它的许多优点,如药效起效快,某些对皮下、肌 肉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亦可采用静脉用药;可将药液加入“吊水”中滴注等等。
但是“输液”有时也有意想不到的烦麻: (1)易引起感染。如果注射器、针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引起针眼处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等。
(2)易引起不良反应。“输液”的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率比口服的要高得多。
如输液反应、胃肠道反应、空气栓塞、晕针等,有些可以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 (3)易染上传染病。
"输液"最易通过血液、血液的代用品或交叉感染(尤其是在某些地区一次性输液器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而传染上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以及艾滋病。 (4)耗时费钱。
一瓶"液体"一般要2小时左右才能输完;加上输液的设备、器械及药物的成本高,相同剂量的同样药物,费用比口服或其它常用的用药方法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因此,治疗疾病不能完全依靠"输液",必须依据病情来决定,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为什么有的"输液"瓶上要裹上黑布? 医院有时可以看到"输液"瓶上包了一层黑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道理很简单: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促使某些药物的氧化、分解和变色,如肾上腺素经日光照射后易氧化变成红色、棕色,产生有毒物质;又如对氨水杨酸(PAS),静滴溶液久置和见光可分解成棕色的间位氨基酚,使抗结核的疗效减弱而同时又增加其毒性;再如血管扩张剂硝普钠,遇光后很快分解为硫氰化合物,失去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还可造成氰化物中毒。因此对这些药常常临时配制"输液"液,并及时裹上一层黑布,避免日光中的紫外线的照射,以保证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
当你遇见“输液”瓶裹有黑布的静滴液时,请你不要认为这是“多此一举”,随意将其掀开,以免达不到治疗效果和发生意想不到的毒性反应。 三.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1."输液"以什么样的速度最合适?"输液"在速度上也是很有讲究的。每分钟以多少滴最为合适呢?这个问题是灵活和复杂兼而有之。
一般情况下,成人以5O滴/分钟左右,儿童在20滴~4O滴之间,但在下列特殊情况下,要视病情、体质等灵活调整: (1)老年人和儿童,心肾功能较差或不太完善者,以慢速滴注为宜,一般在2O滴~30滴之间较妥。否则会在短期内输入大量液体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或因肾排出受阻而全身浮肿。
(2)对患有心肺疾病和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尽量不要"输液",以免加重上述器官的负担。若非用不可时,宜严格控制入液量和滴速,入液量一般控制在25O毫升~50O毫升,滴速控制在15滴/分钟以内。
(3)因腹泻、呕吐、出血、烧伤等严重脱水或休克的患者,入液量要大,有时可达400O毫升~6500毫升/24小时,滴入速度要快(6O滴~1OO滴/分钟),甚至更快,必要时可多通道输液,以尽快增加血溶量而促使病情好转。快速而大量输液中要严密观察病情,以防循环负荷过重及脑、肺水肿。
(4)不同的药物,滴入的速度也有快慢之分。比如高渗溶液(5%糖盐水,脉通,低、中分子右旋糖酐等),由于渗透压高,会在短时间内使血容量骤增,如果速度过快,常可以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又如含钾的药物,配制的浓度要低,输液的速度不要过快,以免产生高血钾而发生危险。
上述两类药物的滴速一般要控制在15滴~2O滴/分钟。此外对于血管活性药物升血压时,应注意血压升降情况随时调整滴速。
而在治疗颅内高压时,静滴的速度要快、最好是静脉推注,要求在15分钟~30分钟内注完250毫升20%甘露醇,太慢则起不到降颅压的作用。 "输液"过程中,病人或病人家属不要认为"输液"快几滴慢几滴无所谓,或因躺着着急,而任意扭快滴速,这样的作法是不对的。
最适宜的滴速是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的,因此千万不要随便加快或减慢滴速,以防意外发生。 四.防止"输液"引起的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等),或在输液过程中因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壁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并因此产生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现象,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这叫做静脉炎。出现静脉炎应如何处理呢? (l)抬高患肢,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湿热敷。
方法是将上述药物把纱布或毛巾浸湿,盖在静脉炎出现的部位,然后盖上塑料布,再用多层温湿毛巾(约6O℃左右)保温。每隔5分钟将内层和外层都更换一次,每次20分钟~30分钟,一日2次。
(2)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将如意金黄散撒在多层纱布上,然后敷在静脉炎处,外层用塑料布裹住再贴上胶布,每天两次换药。
敷后患者有清凉、舒适感,起到止痛、消炎作用,效果很好。如合并感染,可应。
3.输液的常识有哪些呢
1.发热反应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病人发冷、打寒战和发热,严重者高热达40~41摄氏度。
2.肺水肿因为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水肿,严重者有生命危险。有心力衰竭或心脏病史的患者,快速、大量输液或加重心力衰竭,重者或诱发肺水肿。
3.静脉炎因为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4.空气栓塞原因在于,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
只要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绀紫和缺氧,并可导致猝死。
4.静脉输液操作有哪些要点
(1)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预防并发症:输液器及药液应绝对无菌,连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更换输液器。
(2)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抗生素类药物应现配现用;青霉素钠 (钾)盐与四环素、红霉素合用可出现沉淀、混浊、变色,效价降低;如果输液中需同时加人四环素、维生素C时应先溶解稀释四环素,再加人维生素C。 (3) 注意观察输液反应:如有发冷、寒战、皮疹、胸闷等应立即减速或停止输液并查找原因,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观察输液是否通畅。
当发现局部肿胀、漏液时,需及时处理或更换注射部位。 (4) 注意保护血管•• 1) 四肢静脉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手足交替。
2) 穿刺时掌握三个环节:选择静脉要准;穿刺要稳;针头固定要牢,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3) 输液中加入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应待穿刺成功后再加药,并充分稀释,输完药后应再输人一定量的等渗溶液,以保护静脉。
4) 不可自输液的肢体抽取血液化验或测量血压。 (5) 预防空气栓塞:输液时必须排尽管内空气,防止液体流空;及时更换输液瓶及添加药液,输完后及时拔针。
(6) 预防交叉感染:一套止血带和垫巾只供一位患者使用,用毕浸泡消毒;在完成一位患者的护理操作后护士应先消毒手,再进行另一位患者的操作。 (7) 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应妥善固定,尽量减少肢体的活动, 避免被水沾湿。
如需要洗脸或洗澡时应用塑料纸将局部包裹好。能下地活动的患者,有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应避免下垂,以防血液回流,堵塞导管。
静脉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 ~5日,最长不超过7日。 (8) 每次输液前先抽回血,再用无菌的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如无回血,冲洗有阻力时,应考虑留置针导管堵管,应拔出静脉留置针,不能用注射器使劲注射,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造成栓塞。 (9) 输液泵使用时正确设定输液速度及其他必需参数,防止设定错误延误治疗。
随时查看输液泵的工作状态,及时排除报警、故障,防止液体输人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