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洋的小知识有哪些
海和洋的区分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
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
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
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
它的水文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
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
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
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
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
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这是因为,它们与另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同样未彻底解决的太阳系起源问题相联系着。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
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
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
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
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
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
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
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
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
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
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2.关于海洋的知识
1、海洋蓝色原因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所组成。这七种光线波长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束。
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光束射入海水后,先后被逐步吸收,而波长较短的蓝、青光束射入海水后,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细的、悬在海洋里的浮体,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
特别是海水对蓝光吸收的少,而反射的多,越往深处越有更多的蓝光被折回到水面上来,因此,我们看到的海洋里的海水便是蔚蓝色。
2、海洋里的矿物质
稀锰结核、石油、海底热液矿藏、镍、铜、钴、盐。
3、海洋动物
光照区:(水面至水下200米)生活着大量的浮游生物、海藻以及珊瑚礁生物动物中除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外,还有大量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水母、头足类等,以及海洋爬行动物、海鸟等
弱光区:(水下200米至1000米)生物多数长有大大上午眼睛和发光器官,还有一些动物白天躲在弱光区,夜间则到浅层水域去寻找食物。
深海区:(水下1000米以下)太阳的光线从来照不到这里,终年漆黑一片,也少有沉落的食物,在更深的海下就很少有动物能够生存。
扩展资料:
海洋动物划分:
1、按生活方式划分
海洋动物主要有海洋浮游动物、海洋游泳动物和海洋底栖动物三个生态类型。
2、按分类系统划分
海洋动物共有几十个门类,可分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原索动物和海洋脊椎动物等三大类。
海洋无脊椎动物,占海洋动物的绝大多数,门类最为繁多,主要的有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须腕动物、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等。
海洋原索动物,海洋中介乎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等。
海洋脊椎动物,包括依赖海洋而生的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海洋
搜狗百科-海洋动物
3.急需十条关于海洋的小知识
1.人们常喜欢用蓝色来形容海洋。其实海水的颜色,从深蓝到碧绿,从微黄到棕红,甚至还有白色的,黑色的,并非只是蓝色。
海水和普通水一样,都是无色透明的,海洋色彩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和海水中所含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的特点及其他因素决定的。大家知道,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各不相同,从红光到紫光,波长逐渐变短,长波的穿透能力最强,最容易被水分子吸收,短波的穿透能力弱,容易发生反射和散射。海水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光波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射人海水后,随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渐被吸收了。一般说来,在水深超过100米的海洋里,这三种波长的光大部分能被海水吸收,并且还能提高海水的温度。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遇到较纯净的海水分子时就会发生强烈的散射和反射,于是人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近岸的海水因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对绿光吸收较弱,散射较强,所以多呈浅蓝色或绿色。
紫光的波长最短,反射最强烈,为什么海水不呈紫色呢?科学实验证明,原来人的眼睛是有一定偏见的,人的眼睛对紫光的感受能力很弱,所以对海水反射的紫色很不敏感,因此视而不见,相反,人的眼睛对蓝、绿光却比较敏感。
另外,由于太阳时而隐没在云层之中,时而透过云层放出光芒,海洋的颜色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海洋的颜色还取决于太阳离地平线的高度。
2.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陆地上有的基本都有
3.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藻类、苔藓、蕨类、少数被子植物、无脊椎动物(除了部分节肢动物)、两栖类的幼体、部分哺乳类
基本就这些
4.海洋知识的资料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扩展资料:
一、含盐率
世界各大海洋的海水所含的盐分各处不同,平均约为3.5%,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盐,最常见的是氯化钠,即日用的食盐。有些盐来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来自地壳的岩石。
岩石受风化而崩解,释出盐类,再由河水带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后再凝结成水的循环过程中,海水蒸发后,盐留下来,逐渐积聚到现有的浓度。海洋所含的盐极多,可以在全球陆地上铺成约厚500英尺的盐层。
二、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灾害、巨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大风灾害及地震、海啸灾害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引发海洋灾害的原因主要有大气的强烈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海洋水体本身的扰动或状态骤变;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伴生之海底滑坡、地裂缝等。海洋自然灾害不仅威胁海上及海岸,有些还危及自岸向陆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上述海洋灾害还会在受灾地区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风暴潮、风暴巨浪引起海岸侵蚀、土地盐碱化;海洋污染引起生物毒素灾害,再引起人畜中毒等。
世界上经济发达的海洋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都很重视海洋灾害的预警和防御。海洋灾害(现象)发生、发展、移行和消失的监视监测,是预警和防御体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全球范围的海洋灾害监视监测是通过海洋监测,(或观测)网实现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海洋
5.小学生海洋知识资料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扩展资料: 探索海洋 研究海洋的科学是海洋学。早在史前人类就已经在海洋上旅行,从海洋中捕鱼,以海洋为生,对海洋进行探索。
在航空发展之前,航海是人类跨大陆运输和旅行的主要方式。对深海海底的探索一直到20世纪中才真正开始。
虽然今天人类对海洋用潜水球、潜水艇探索,但对深海还所知甚少。 地球深处的海洋 地质学家通过实验室模拟,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地表之下1000多公里的地层深处找到了水。
在温度达1000℃以上、并且承受高压的矿物岩里,可能储藏着相当于地球所有大洋中水量之5倍的水。而且该项发现还很可能有助于弄清地球是如何形成和发育的。
在地表之下650公里至2900公里的深处,是围绕在富含铁质的地核周围的高热、高压物质。日本东京科学院的专家估计,在这被称为下部地幔的矿物质中,可能包含有达到其自身质量0.2的水。
已有的行星理论,推测了在其形成之初所出现的早期蒸发物质的数量,如水和二氧化碳的数量。这个发现预示着地球初始阶段混合物质的数量,可能已经超出了过去的预料。
奇怪的海洋 千百万年来,地幔像一只盛有热汤的锅子一样,处于剧烈的搅拌与动荡之中,这使得地幔的构造层带运动,并且使地幔的化学成分混合。粘性更大的地幔会搅拌与动荡得更快。
在下部地幔中由矿物质形成水,可能也会影响地幔的构造层带,使之不容易下沉到地层更深的地方。当构造层带下沉、加热和受挤压时,它们释放的水可能会软化围绕的地幔,以及松缓它们的下沉通道。
在稍高一点的地幔中,即在大约地表之下400公里至650公里之间深度的区域叫做转换带,因为它位于上部和下部地幔之间,在这里就可能存有相当于几个大洋的水。科学家发现,在下部地幔的矿物质中,可能保留有大约其上位岩石质量之十分之一的水,但因为下部地幔的体积比转换带的体积大得多,所以它具有相当多的水。
英国布利斯托尔大学的地质学家认为,该项发现有助于推进有关在地幔之中锁存有多少水的争论。他说直到现在,大部分人仍坚持认为在地幔中没有多少水。
此外,在两年前进行的另一项类似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地幔之下根本没有多少水。 日本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模拟下部地幔,他们采用了构成该区域之大部分的三种矿物质进行研究。
他们设计应用了一种多砧的特殊实验装置,以再现地幔下变化异常剧烈的苛刻条件,同时对矿物质用硬齿挤压和加热。 在大约1600℃和25万个大气压下,他们应用二级离子质量光谱测定技术,测定了氢的数量,该技术使离子束冲击矿物质,并探测从矿物质表面放散出的离子。
已有的其他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等矿物岩中得到的任何氢,都来自于其间存囿的水。最后,专家检测到了比实验预想要多得多的氢,从而得出了目前的结论。
大海的颜色 翻开世界地图集,黄海、红海、黑海、白海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太阳光线眼看是白色;可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所组成。
这七种光线波长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束。 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光束射入海水后,先后被逐步吸收,而波长较短的蓝、青光束射入海水后,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细的、悬在海洋里的浮体,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特别是海水对蓝光吸收的少,而反射的多,越往深处越有更多的蓝光被折回到水面上来,因此,我们看到的海洋里的海水便是蔚蓝色一片了。
既然海水散射蓝色光,那么不论那个大海都应该是蔚蓝色的,但实际上,海洋却是红、黄、蓝、白、黑五色俱全,这是由于某种海水变色的因素强于散射所生的蓝色时,海水就会改头换面,五色缤纷了。 影响海水颜色的因素有悬浮质、离子、浮游生物等。
大洋中悬浮质较少,颗粒也很微小,其水色主要取决于海水的光学性质,因此,大洋海水多呈蓝色;近海海水,由于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所以,近海海水多呈浅蓝色;近岸或河口地城,由于泥沙颜色使海水发黄;某些海区当淡红色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时,海水常呈淡红色。 中国黄海,特别是近海海域的海水多呈土黄色且混浊,因为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河水携带泥沙很多,使近海水呈黄色,所以得名黄海。
不仅泥沙能改变海水的颜色,海洋生物也能改变海水的颜色。介于亚、非两洲间的红海,其一边是阿拉伯沙漠,另一边有从撒哈拉大沙漠吹来的干燥的风,海水水温及海水中含盐量都比较高,因而海内红褐色的藻类大量繁衍,成片的珊瑚以及海湾里的红色的细小海藻都为之镀上了一层红色的色泽,所以看到的红海是淡红色的,因而得名。
6.海洋小知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我要财富值120 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已经因为人类无止境的索取和破坏,变得遍体鳞伤。
该如何守住这一片蔚蓝?其实,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都会悄然改变海洋、改变世界。1、惜食海鲜,拒食鱼翅和其他濒危海洋动物,不购买海豹皮等海洋生物制品惜食海鲜,并在吃海鲜时进行选择,尽量吃食物链更底层的鱼类,例如购买养殖的罗非鱼而非鲑鱼,因为罗非鱼主要是食草的,在养殖过程中消耗更少的鱼肉;避免食用那些捕捞过程会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鱼类,比如人们对金狮鱼多以拖网捕捞的方式,这会破坏深海珊瑚;避免食用那些所剩稀少的鱼类,如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对于处于食物链顶层的鲨鱼、鲸,更是应该坚决不食用;拒绝海豹皮等海洋生物制品。
保护海洋,从保护海洋动物做起2、过低碳生活长期以来,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并有效减缓气候的变化。但随着人类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导致海洋吸收了过多的二氧化碳,使其酸性不断升高。
这不仅会影响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更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低碳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改善全球变暖,也会减缓海洋酸化的速度。
3、做个有责任感的海边游客人们都喜欢到海边度假,但某些不适当的方式可能会影响海洋环境。一个有责任感的海边游客,需要做到:在海边度假时,将个人垃圾丢进垃圾箱或随身带走;在海边游玩时,不捕捉和伤害海洋动物;不在海水中随意小便;潜水时,不触碰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不擅自触摸、喂食海洋生物;不购买海洋生物标本和工艺。
7.海洋的知识有那些
海洋杀手——赤潮
潮汐——海洋的呼吸
海洋与陆地交界的地方,叫做“海岸线”,
海洋知识小问答
1、什么叫海洋?世界海洋有多大?
海洋是指地球上广大而连续的咸水水体的总体,起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因为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故有人将地球称为“水球”。
2、什么叫海?什么叫洋?海与洋有何区别?
海洋的中心主体部分叫洋,边缘附属部分称海。海与洋之间彼此通连,共同形成世界统一的海洋整体。海与洋之间有四个明显的区别:大洋的面积大;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海的面积小得多,只占海洋总面积的11%;大洋深度大,平均水深一般都在3000米以上,海的水深平均较浅,平均水深一般在2000米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十米深;大洋有独立的洋流和潮汐系统,海则受大洋流系和潮汐的支配;大洋离陆地较远,受陆地影响小,水温、盐度等要素比较稳定,海水的透明度大;海与陆地接边,受大陆影响大,海洋要素随季节变化大,海水透明度较差。
3、什么是海洋经济?
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和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
4、沿海国领海主权的内容包括哪些?
领海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受国家主权的支配和管辖。此项主权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开发和利用领海内资源的权利;(2)国家对领海上空的专属权利,即未经沿海国家许可的外国飞机不得进入该国领海上空;)(3)沿海航运及贸易权;(4)制定、颁布有关领海内航运、辑私、移民、卫生、水域保护等方面规章制度的权利;(5)刑事、民事管辖权。
5、“中国海”指哪些海?正确的称谓是什么?
“中国海”泛指中周围濒临的海。又分“东中国海”与“南中国海”。“东中国海”就是指东海,一种说法包括黄海;“南中国海”就是指南海。这些海的正确表达法,应该根据中文版的世界地图的称谓,叫作黄海、东海和南海。
6、我国的海洋资源。
在我国的“蓝色国土”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可利用的滩涂2.2万平方公里,浅滩12.4万平方公里,宜建中等泊位的港址160多处;海洋生物资源20278种;近岸石油资源255亿吨,天然气资源14万亿立方米;海洋能源总装机容量2l80万千瓦;已探明的矿产资源65种,还有1500多个海滨旅游景点资源。
8.关于海洋的资料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
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
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
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9.有关海洋知识有哪些
1. 人们常喜欢用蓝色来形容海洋。其实海水的颜色,从深蓝到碧绿,从微黄到棕红,甚至还有白色的,黑色的,并非只是蓝色。
海水和普通水一样,都是无色透明的,海洋色彩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和海水中所含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的特点及其他因素决定的。大家知道,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各不相同,从红光到紫光,波长逐渐变短,长波的穿透能力最强,最容易被水分子吸收,短波的穿透能力弱,容易发生反射和散射。海水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光波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射人海水后,随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渐被吸收了。一般说来,在水深超过100米的海洋里,这三种波长的光大部分能被海水吸收,并且还能提高海水的温度。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遇到较纯净的海水分子时就会发生强烈的散射和反射,于是人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近岸的海水因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对绿光吸收较弱,散射较强,所以多呈浅蓝色或绿色。
紫光的波长最短,反射最强烈,为什么海水不呈紫色呢?科学实验证明,原来人的眼睛是有一定偏见的,人的眼睛对紫光的感受能力很弱,所以对海水反射的紫色很不敏感,因此视而不见,相反,人的眼睛对蓝、绿光却比较敏感。
另外,由于太阳时而隐没在云层之中,时而透过云层放出光芒,海洋的颜色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海洋的颜色还取决于太阳离地平线的高度。
2.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陆地上有的基本都有
3.恩……你可能听不懂
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藻类、苔藓、蕨类、少数被子植物、无脊椎动物(除了部分节肢动物)、两栖类的幼体、部分哺乳类
基本就这些
海洋杀手——赤潮
9月18日和19日,中国海监B-3807飞机在渤海锦州东部海域上空执行巡航监视任务时发现大面积海水水色异常现象,海洋执法监察部门已组织力量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分析。根据现场调查和海监飞机的跟踪监视以及卫星遥感图像分析,确认此次水色异常现象为赤潮,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并正在向渤海中部发展,速度较快,对海洋生态环境将产生一定影响。
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的水色异常现象成为赤潮,它主要发生在近海海域。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海洋,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量,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富营养化现象,这是引起赤潮的根本原因。由于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次数也随之逐年增加。香港海域去年就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赤潮。由于赤潮的频繁出现,使海区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的赤潮生物被微生物分解等过程中,消耗了海水中的氧气,鱼、贝因窒息而死。另外,赤潮生物的死亡,促使细菌大量繁殖,有些细菌能产生有毒物质,一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病变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