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物知识有关的小实践总结,求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社会实践报告好的话加分

2022-04-03 综合 86阅读 投稿:如果

1.求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社会实践报告(好的话加分)

未来的化学进入20世纪,人类开始遇到人口增长、资源匮乏、一半恶化等问题的威胁。

化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了核心科学的作用。而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中则起了牵头作用。

可想而知,在21世纪化学在人类生存、生活质量和安全方面将以新的思路,观念与方式发挥核心科学的作用,该报告在回顾20世纪化学学科发展的基础上,阐明了化学科学的核心科学作用,并认论述了未来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模式,进一步探讨了相关学科中的基本化学问题。 1、20世纪的回顾 核心科学的作用为人类进步提供物质基础 进入20世纪,人类开始遇到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威胁。

化学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具有核心科学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化学不但大量制造各种自然界已有的物质,而且能够根据人类需要创造出自然界本不存在的物质。

(2) 化学能够提供组成分析和结构分析手段,使我们能在分子层次上认识天然以及合成物质和材料的组成及结构,掌握和解释结构-性质-功能的关系,从而能够预测、设计和裁剪分子。 (3) 化学掌握了决定化学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理论,而且能从理论上指导新物质(如催化剂)和瓜新条件(如高压、高温、超临界状态)的设计及创造,因而能够达到自然过程不能达到的目标。

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中起了牵头作用 (1) 牵动其它学科向分子层次发展。在20世纪,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中出现过一次大变化,即所有物质科学都向分子层次发展。

这一发展趋势与化学的牵头作用有关。例如,生物学从描述性科学发展成为20世纪末的前沿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化学提供的理论、概念、方法,甚至试剂和材料。

在化学和天文学相互促进下,天文学进入分子水平,并且从研究天体扩展到星际空间,诞生了宇宙化学。 (2) 化学研究带动其它学科的过程研究。

化学作为研究物质世界各种变化的科学,使我们逐渐掌握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各类化学反应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化学过程;提示自然界物质变化的本质。因此,化学与其它学科融合之后分化出许多研究各种化学过程的学科。

(3) 化学研究带动了材料科学的发展。人类从利用天然材料到创造和利用合成材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关键性进步,是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包括合成化学、高分子化学、催化化学、过程化学等。 (4) 化学实验方法学推动其它学科在分子层次上观察和测定物质的变化过程。

化学研究不断建立各种分析和检测方法,检测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分析理化性质,推动各个学科的发展。新测试原理和技术往往是打开新领域的钥匙。

例如由点滴分析到多孔板技术,成生物学的重要实验手段。其后再融入固相合成形成、组合合成技术,又推动了大通量筛选技术的发展。

2、未来化学的地位与研究模式 未来化学的作用和地位 未来化学在人类生存、生活质量和安全方面将以新的思路、观念和方式发挥核心科学的作用。可概括为: (1) 化学仍是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主要学科之一。

(2) 化学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安全利用中起关键作用。 (3) 化学将继续推动材料科学发展。

(4) 化学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生存安全的有效保障。 21世纪化学的研究模式(1) 从实际问题中抽出化学问题来研究。

研究天、地、生任何物质体系的变化规律都需要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要发挥化学理论和方法的作用,在解决具体的、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同时,注意从中寻找、提炼化学科学中的新问题来研究,从而深化和丰富化学学科。

(2) 吸收其它学科新理论和新结果孕育化学生长点。 (3) 与其它学科融合开拓化学新领域。

由两个或几个不同学科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融合,产生新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并有可能产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成一个新的学科。 (4) 把握动向和时机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研究方向。

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必须把握动向和时机,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研究方向;同时必须随时调整研究模式,适应学科发展和面临的新问题。 (5) 重视化学学科的自身发展与整体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

重视化学学科的自身发展和建设,研究本学科的基本问题,即纯化学问题。纯化学研究要逐步深化,以发展化学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其它学科向化学提出的问题。 3、相关学科中的基本化学问题 生命科学中的基本化学问题 (1) 生物大分子之间、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的规律。

(2) 关于生物体系的多层次结构(特别是分子以上细胞以下的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 生命体系复杂过程的化学研究。

材料科学中的基本化学问题 (1) 分子结构-分子聚集体高级结构-材料结构-理化性质-功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定量关系。 (2) 合成功能分子与构筑高级结构的理论和方法。

(3) 分子器件的研究。 (4) 仿生材料研究。

(5) 智能材料研究。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化学问题-绿色化学和环境化学 环境科学向化学提出的基本问题已经从早期的分析监测方法和环境治理方法转向环境过程研究: (1) 环境过程化学:环境中的化学过程的跟踪、分析、模拟和预测。

(2) 环境生物化学:研究天、地、生相互作用的基本化学反应,特别是人和生物对外来物质和能量所做的应答以及人。

2.急求一篇关于“生物学习心得”的作文

1 生物学习心得 通过对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和有关专业书籍的学习,听取名师的新课改经验传授,以及和课任老师的交流,使我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就新课程,谈几点看法: 一、内容体系上的改变 根据改革的要求,新的课程内容抛弃了以往追求科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知识体系。

它以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综合考虑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根据生命科学的本质,重新组合内容,构建全新的体系。 二、行为动词的改变 生物课程中对以往表示不同认知层次的了解、理解、掌握,以及技能目标运用和使用等也已约定俗成的惯用术语,并不一概排斥,而是兼用并蓄,以及通用过重新界定,来提高其可测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三、能力要求上的改变 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 四、教学观念上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

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认识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

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进行观察分析或实验操作,并能在信息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评价方式上的改变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关于评价的理念存在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表现在:把评价的过程和学习过程割裂开来,将评价看作是学生学习的终结;把评价的方法简单等同于考试和测验;把评价的目的和功能简化为选拔和等级评定;把评价的主体窄化为教师或行政部门肥学生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 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手段。

首先要有来年搞好的记忆习惯。不论是哪门学科都有背诵的任务,要求背诵的必须背诵,以形成习惯。

再就是根据遗忘规律去记忆,即即使的重现,勤复习、多复习。当天的内容当天复习,本周的功课周复习,一月还有小复习,考前再做总复习,这样学习才记忆牢固,才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四: 及时做好笔记与作业 记性好不如烂比头。记笔记是一种良好的听课习惯,好笔记不是全记,不是漏记,不能只听不记,更不能只记不听。

可以记在课本上、教学内容附近,这样记录的内容不易丢失,又易和教学内容相联系,既实用,又利于今后复习。布置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习的知识。

多数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不复习就急于做作业,这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做作业前首先阅读一遍课本内容,和老师讲课的内容对照一下,看一看是否一致。

这样做等于及时地复习了一遍,3然后再做作业,既快速又能保证作业质量,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 生物新课标学习心得 推荐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生物学的基础性重要性。

生物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生物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生物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生物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更新科学教学理念。

生物课的教学要注重初中学生与生俱来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要注意把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周围世界的关注。要进行科学探究方面的训练,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原理、方法、要点,认识科学探究的性质及在科学中的核心作用等。

同时还要补充必要的生物基础知识,生物教师必须具有坚实而广泛的基础知识,必须了解主要生物学基本事实、理解其基本概念,知晓和弄懂某些辅助性的实验知识和理论知识。此外,科学教师还要对基础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学生情况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并把这些知识应用于生物教学。

初中生物教师必。

3.生物实验实训总结

学年在校行政、教务处的领导下,在总务处的配合下,完成了实验室制定的各项工作。为任课老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充分发挥了实验室在新课程中的重要作用。下面简单总结几点:

一.政治思想方面:

坚决拥护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

二.实验教学方面

能够根据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制订学期实验室工作计划,按时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协助任课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确保实验教学的成功和质量。

做好器材的准备、添换、损坏后的赔偿和实验后器材的清洗、安放、保管工作。认真学习学科 “课程标准" 和教材,刻苦钻研业务,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配合学校的素质教育,进行多方位的实验室开放工作。尤其是寒、暑假期间定期开放,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科学动手的能力。

三.实验管理方面

我校生物实验室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并全部上墙。我校生物实验室有统一的台帐,并作好详细的记录。学期开始有实验计划,平时有每周工作安排、实验通知单、各类实验记录、开放记录,结束有总结。加强了实验管理工作的完善性和科学性,促进了教师、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能认真做好仪器和药品的管理工作。保管好实验仪器和设备, 对易损易耗物品加强管理和及时报损报批。根据教学不断变化的要求,能够及时征求生物组教师的意见,提出适量订购仪器、药品和设备的方案,并报领导批准。并及时拆箱清点验收、调来的仪器、药品,登帐入库,并确保科学存放,规范使用。

我能做好安全卫生工作,认真做好防火、防盗工作,及时制止一切违反操作规程、损坏仪器、浪费药品的不良行为。

4.生物知识总结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C、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O、H、N; 水 无机物 无机盐 组成细胞 蛋白质 的化合物 脂质 有机物 糖类 核酸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 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 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 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 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 | R — C —COOH | 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 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① 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

5.谁能帮我写一篇学习生物的体会感想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是重新修订后于2002年5月颁布的,在大纲颁布之时,《课程标准》正在研究之中,由于大纲修订和标准研制在工作和人员上的连续性,使得此次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在大纲中已经有适当的体现,两者在课程改革上的方向是一致的,但与《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仍有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决定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变化。

本文着重分析课程内容的变化及在这种变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难点。1 课程内容的变化1.1 必修部分的变化1.1.1 课程内容组成上的变化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侧重于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按生命的基本特征为线索展开,其内容和体系主要是高校《普通生物学》的内容和体系,即生物学的学科体系。

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则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精选出三个模块,即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1.1.2 课程内容的具体变化 《分子与细胞》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中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及“生物的新陈代谢”三个章的内容,删掉“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四节的内容,增加了“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研究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及“细胞膜系统结构功能”、“细胞的凋亡”等内容。

《遗传与进化》模块整合了原大纲教学内容“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三章内容。删掉第五章中“生殖的类型”和“个体发育”两部分,增加“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等内容。

《稳态与环境》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必修部分中“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与“人与生物圈”三章内容。删掉“生物圈稳态”中部分内容,及“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生态因素”等内容。

增加了“探索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选修本“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第一章)、“群落的演替”及“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内容。在三个必修模块中保留了原来必修部分十二个实验中的七个,补充十五个,合计有22个实验,此外,在《课标》活动建议部分还增加了八个搜集资料活动、六个调查活动及一个参观活动、一个学生讨论活动。

1.2 选修部分的变化 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1.3变化的特点 新课程内容变化的特点是内容多而新,实验内容及其他活动多,体现生物科学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注重生活性,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 课堂教学的难点2.1 课堂教学的组织2.1.1 面向全体学生 任何教学都有个起点,这就是学生的知识基础,课堂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能面向全体学生,往往受制于学生知识基础的整齐度,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学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

面对知识基础差异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课上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向全体学生呢?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1、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2、课堂提问及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4、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虽然有专家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不乏难度。

2.1.2 探究性活动 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指导。

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涉及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还涉及组织、引导、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如何进行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又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将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组织的难点所在。对于时间问题,有专家建议:1、把完整的探究活动和局部探究活动相结合;2、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

对于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课标》也提出一些建议(详见《课标》实施建议部分),但建议归建议,具体操作上仍是困难很大。2.2 教学内容的处理 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在《课标》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

同样,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人教版)虽然对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继承性,。

6.有没有初中生物知识总结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常见的主要有20种,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这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同时,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含量又与非生物有明显不同,这是生物与非生物差异性的一面。9.原生质泛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

原生质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构成细胞的细胞壁。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升高,细胞代谢活动增强。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生物的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

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n-m(其中n是该蛋白质中氨基酸总数,m为肽链条数),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总质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总质量。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这决定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相应的物质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也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而选择透过性是对细胞膜生理特征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才能完成物质交换功能。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细胞壁由果胶和纤维素构成。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组织蛋白,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种类不同,细胞周期的长短也不相同。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一般而言,受精卵的全能性大于生殖细胞,生殖细胞的全能性大于体细胞,植物细胞全能性大于动物细胞。

31.癌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表面发生了变化,易在有机体内分散和转移。衰老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是:水分减少;有些酶活性降低;色素逐渐积累;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

32.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3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4.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5.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

酶和ATP是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两个必要的条件,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各种代谢反应的完成,ATP为各种代谢直接提供能量。36.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

7.七年级生物知识总结 具体些

七年级生物复习提纲(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6、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细胞液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1、多莉羊的例子p55,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

8.帮我找一篇生物实验体会

生物实验的体会

我认为操作生物实验并没有什么决窍,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多做笔记,课后多背多记,仔细做练习,一步一个脚印,实验就可以做好。

上课认真听讲是大家都知晓的,但除此之外,还必须多做笔记,不要漏掉任何知识,特别是课本上没有的。并且,当天的课,无论是新内容,还是习题,都要弄懂弄通,不懂的问老师,不要留下疑问。多动手实践

生物学还是一门知识联系性很强的学科。不能满足于对知识单纯的记忆,要善于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入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生物学更是一门需要多学多练的学科。通过多做练习,强化巩固记忆,掌握解题技巧,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只有达到了这些目的,我们才能在考试时享受到如鱼得水的快感。

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始终是能够在考试中拿到更多的分。所以,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因大意或审题不仔细而造成的损失。审题一定要仔细,因为有很多题目都在和我们玩文字游戏,特别是一些创新题,题目中会包含着很多信息,有些可能是答题的关键,一条也不能放过。

另外,如果有兴趣,可以通过各种书刊、电视节目了解生物领域的其他知识,不仅可以为我们学习生物提供帮助,还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增添更多乐趣。

与生物知识有关的小实践总结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