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常识知识点

2022-10-15 综合 86阅读 投稿:北凌萱

1.美学知识,急需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词语来源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发展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

因此,我们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

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惟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

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

那时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附庸。

另外,当时也没有一部美学专著。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

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寻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以前。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并写出了美学专著,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故此,美学学科诞生,而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

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

"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

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何以与感性认识相关?鲍姆嘉登的老师的老师、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对此有一段生动的解释,他说: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们对于什么好和什么不好,尽管很清楚地意识到,却往往不能替他们的这种审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问到他们,他们就会回答说,他们不欢喜的那种作品缺乏一点"我说不出来的什么"。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却说不出个中缘由,在莱布尼兹和鲍姆嘉登看来就属于一种模糊的、混乱的感性认识。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要阶段。 在德国古典美学阶段,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卓有贡献,形成了美学学科产生以来第一个,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称于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康德之后,黑格尔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到了顶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前的西方各美学思潮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虽不曾写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在其他许多著作中论及了大量的美学问题,尤其是他把实验的观点引入美学研究,从而把关于美的探讨建立在主客体。

2.美学知识,急需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词语来源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发展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

因此,我们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

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惟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

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

那时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附庸。

另外,当时也没有一部美学专著。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

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寻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以前。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并写出了美学专著,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故此,美学学科诞生,而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

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

"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

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何以与感性认识相关?鲍姆嘉登的老师的老师、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对此有一段生动的解释,他说: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们对于什么好和什么不好,尽管很清楚地意识到,却往往不能替他们的这种审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问到他们,他们就会回答说,他们不欢喜的那种作品缺乏一点"我说不出来的什么"。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却说不出个中缘由,在莱布尼兹和鲍姆嘉登看来就属于一种模糊的、混乱的感性认识。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要阶段。 在德国古典美学阶段,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卓有贡献,形成了美学学科产生以来第一个,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称于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康德之后,黑格尔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到了顶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前的西方各美学思潮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虽不曾写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在其他许多著作中论及了大量的美学问题,尤其是他把实验的观点引入美学研究,从而把关于美的探讨建立在主客体辨证。

3.以生命存在为中心,总结梳理相关美学知识

怎么没有分呢?同是西医的,我就不要了。

身体、生命与美:生命现象学及其人间呈现一 感官世界:美的发生及意义1.审美主体的感官世界,是感知美存在的基础,是美得以发生的前提,也是美的意义生成的全部内涵。2.绘画、摄影、影视画面等诉诸人的视觉;音乐、戏曲等诉诸人的听觉;其他诸如嗅觉的花香、触觉的流水等,不一而足。

3.正是因为人感官世界的存在,才使得美能够生成。由此而言,身体和生命本身,即是美生成的必不可少的元素4.更何况,音乐演唱与弹奏需要人的嗓子和手指,绘画需要人的双手,电影需要人来演出。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美,除了空间型美中的大自然的美很少有人参与外,几乎每一种艺术都时刻能够看到身体和生命的存在。可以说,生命存在创造了美。

5.生命存在从两个方面规定了美,一是美的生产,一是美的消费。6.身体,从空间上规定了生命存在;生命,从时间上规定生命存在。

生命存在是时间和空间综合为一的,统一了身体和生命。因此,生命存在是美的基础和源泉。

7.况且,从生命存在本身来说,身体、生命单独地存在也是美的体现。舞蹈、演出/唱以身体为主;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美,那么生命的存在就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活着。

8.于是,感官世界是生命存在本身美的延伸和凸显,是构造美和欣赏美的载体。二 身体及其美1.从维纳斯说起:维纳斯的诞生。

维纳斯艺术的发展历史,展示的乃是人类对于身体美的不同理解。身体成为载体,而通过身体所表达的思想,则是最终的目的。

2.艺术类别中的身体:音乐戏曲的演奏和歌唱的身体,以时间为线索;影视、绘画、雕塑与摄影中的身体,以空间为线索,纯粹表现对象;建筑、园林等,以身体为目的。A.绘画中的身体绘画中的身体美,讲求的是明暗、色彩、透视、动静、比例等视域中的空间性之美。

B.摄影中的身体:摄影中的身体,艺术性较之于绘画,显然低的多。记录性则要比绘画高。

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旅游照片,身体和景观统一起来。摄影讲求的真实,以及照片所留住的时间,成为重要的特征。

C.雕塑中的身体雕塑中的身体,一般选取身体动态的一面,以一个特定时刻中的身体为中轴,展现身体之美和空间。D.电影中的身体:电影中的身体旨在展示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身体,将身体所有的元素都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

瑕疵、完美、真实。E.舞蹈的身体舞蹈以身体为中心,用身体与世界对话,集中展现身体之美F.塑造日常生活的身体:3.人体彩绘与行为艺术人体彩绘以独到的审美视觉,把人体结构、运动规律,光、色、形、影、空间整合在设定的画面之中。

感受女性与生俱来的温和柔美,恬静善良及充溢的生命活力,品味花鸟所孕育的人文神韵。富有生命活力的女性实体与文化符号的结合,使人体从纯自然美的倾向中游离出来,生化成一种美与文化的兼容状态。

行为艺术,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 4.身体美学是生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身体,身体是实践者,身体总在筹划自身,把自己对象化在实践活动中。实践总是身体的实践,群体实践不过是身体与身体在联合中的实践。

而身体是个体,所以,任何有关实践的学说最终又回到个体 ———身体。5.身体政治学:规训与刑法6.身体历史:以身体的生成来观看历史的演变,可以让我们对许多已经发生的史事或史实有一个不同的考察切入点,让原来以王朝、政治、经济或社会阶级等作为聚焦的分析,改为以身体作为考究的出发点。

同时,也可以以一个历史的角度来思索身体的生成。通过身体认识你自己7.宗教中的身体:朝拜仪式、耶稣受难、圆寂等8.身体与性:二发型服饰与纹身1.发型的文化表征:发型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想的表征,主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

2.服饰及其美学:修饰的身体 规训的身体 自由与个性3.服饰的布料、设计、风格、图案等,修饰了身体,但同时表明了一个人的阶级身份。服饰其实是一种符号,是社会阶层的表达。

4.旗袍和西服:作为中国和西方服饰的典型代表,旗袍和西服既是现代的,又是古老的。庄重、典雅兼有。

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

西装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流的西装文化常常被人们打上“有文化、有教养、有绅士风度、有权威感”等标签。“西装革履”常用来形容文质彬彬的绅士俊男。

5.纹身:tattoo ,原始社会的纹身,一半表达的是对图腾崇拜的信仰。当下的纹身,则是彰显个性的一种方法。

四 生命现象学的美学1.《生命现象学——一个人的独白》生命。恐惧。

畏怕。迷茫。

罪感。烦恼。

忧愁。爱情。

仇恨。同情。

害羞。懊悔。

埋怨。苦难。

死亡。梦魇。

信仰。欲望。

迷醉。幻想。

放纵。疯狂。

暴力。奸淫。

宽容。孤独。

寂寞。坚忍。

承诺。痛苦。

哭泣。悲哀。

紧张。疾病。

幸福。温柔。

安静。绝望。

威胁。沮丧。

厌恶。空虚。

敬畏。冷漠。

镇定。谨慎。

稳重。怯懦。

嫉妒。贪婪。

傲慢。惭愧。

耻辱。罪孽。

焦虑。担忧。

惶惑。自信。

怀疑。谦逊。

卑微。

4.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 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达到多样统一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如比例、尺度、次、韵律、均衡、重点等形式美的规律。

是经常运用的构图技巧。 (一)了解建筑色彩的基本知识 1.色彩三原色 红、黄、蓝。

2.色彩三要素 色相、明度、纯度 3.色彩的形与色 形要素:直线、曲线、斜线、体;色要素:色相、明度、纯度、面积。 (二)了解建筑与环境的艺术处理的基本知识 1.从建筑的使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并加以合理的区分,运用道路、广场等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空间环境的布局联系方便。

2.群体建筑艺术处理上,从性格特征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遵循多样统一的基本原则,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丰富建筑的空间环境艺术,创造出完整而又优美的空间环境。 针对建筑学这部分,建议应试者多阅读以下方面的参考文献:《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住宅设计•原理》、《场地设计》、《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建筑空间组合沦》、《建筑色彩学》、《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等。

5.美学知识,急需

自然美是自然本质力量的表象化.

“是自然无美,还是自然全美?” -------这是现代人的悲哀.

“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美从何而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悲哀.

既然”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一个黑箱等于另一黑箱,也算是”美是什么”的回答.

”自然美是什么”还不好回答吗: “自然美是自然本质力量的表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是通过实践对象化的,也就是说美生于实践.

自然美是通过运动表象化的, 也就是说自然美生于运动.

还想指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不过是自然本质力量的一点点显示.

美学板块

人类无权评论自然之美,没有人类的评论自然也就无所谓“美“了。正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对自然才有种趋同感,希望在自然中反观到自身。人类城市是一种异化的自然,所以人类才感到孤独,压抑,心灵得不到放松与满足,才渴望回归到大自然中。我们的城市也正如一个人类的动物园,虽然有空间,但我们的精神和肉体却被牢牢锁住。

美学

1.从美的事物存在的领域区别自然美-----自然美的审美对象存在于自然界,并且没经过人类劳动的改造。例如西湖就不单纯是自然美的审美对象,珠穆朗玛峰基本完全是自然美的审美对象。

1.任何美都是主体与对象的一种关系,主体将自己的情感移植到对象身上就产生了美。单独是主体或单独是对象都无法产生美,所以只能将美解释成主体与对象的一种关系。所以自然本身无所谓美不美。

我国美学的主流是否定自然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像化”.这使我想起八十年代我国生态经济学起步时遇到的一个理论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品价值是劳动产生的,是劳动量的凝聚.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在原始状态是没有价值的. 马克思认为北美的原始森林是没有价值的. 为此,一些经济学家在讨论保护自然资源等生态经济问题时很头痛,很有一段时间绕不过这一理论障碍.生态经济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当今在中国已蔚为气候,也没人再想起自然资源和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问题.

马克思认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像化”,认为劳动产生美,人通过实践, 劳动认识美,审美源于实践, 劳动. 马克思主义美学将自然美的客观性完全排除.但李泽厚又承认” 自然美是一个难题”.既然自然美是一个难题,可见还认识不清. 将自己一时还认识不清的事物,否定其存在,是真正做学问的态度吗?至于”自然人化”和 ”人化自然”,一二百年前的哲学术语,当今已成科普语言.正是哲学大众化和大众哲学化的结果.想在这种科普概念上解答自然美这一个难题,如何可能.就我在过去看到的大会小会的许许多多生态经济论文,不记得有一篇用过”自然人化”或 ”人化自然”的. 所以生态经济很容易,也很快成长为一门科学.

美学常识知识点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