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知道“方言”是怎么形成的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风采,不但穿着生活习惯不相同,就连语言也是五花八门,那么,方言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来源又是什么?
首先方言产生的原因就是民族的变迁、移民以及种族逐渐发展这三种主要方式,在中国有南方和北方,自然也就有南方话和北方话,还有粤语、闽南语等等,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应该合称为一个大方言的地区,再由这些大方言地区逐个分为小方言地区,如北方人称南方人讲话为鸟语,南方人称北方人说话马大哈子,这都是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的,不是由个人决定的。
如果非要说方言是怎样形成的,无非就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两个地方离得远,交流少之又少,自然而然的语言就不一样了。
在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人们为了应对竞争压力,便主动地提高小群体的凝聚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制造一种跟别人不同的感觉,也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这才是方言形成的具体原因。
2.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小知识
汉语:
一、语言
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它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在广义上是指汉族的语言,狭义上指普通话,另外还有国语、华语、中文等称呼都是指汉语。毫无疑问,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也曾对其周边的国家的语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例如日语、韩语、越南语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以及汉语书写体系文字。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是或是一种中国语文。
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尽管方言发音差异特别大,但是书面语言规范,没有方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
二、文字
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样的。
50年代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200多个简化汉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这项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结果是汉字的总数有增无减,反而加重了学习和使用的人的负担。
关于文字拼音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从理论上说,任何自然语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记录。但是由于汉语方言分歧,在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没有取得广泛、切实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会给方言区的人带来很大的困难。此外,由于汉字历史悠久,大量的文献都是用汉字记录的。一旦改弦易辙,势必在文献的广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难,在社会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动。事实上,由于长时间使用汉字这一可以表意的书写系统,汉语中可以存在大量同音字词,而且这个现象确实发生了,现在一个音节最多可以对应几十上百个汉字,如果使用拼音来记载语音,会出现不读出来就看不懂的现象,即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也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如果真要进行汉字拉丁化的工作,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汉语发展到合适的程度以前,最好搁置拉丁化的计划。
3.我收集的语言小常识有哪些
一、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言规范。
二、什么是方言?
方言是根据语言的长期演变而来的,根据其性质差异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现代汉语共有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三、普通话和方言之间有什么关系?
推广普通话并不禁止说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我们应该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国家民族的主体性语言——普通话。
四、推广普通话的重点领域是哪些?
学校、党政机关、广播电视和公共服务行业是推广普通话的四个重点领域。
4.小知识:普通话和国语华语有什么区别
中文:就是汉字,不论简繁。
理解中既包括汉语言,也包括文字,而更多的时候指的就是普通话,比如有人遇到外国人,听到他会说普通话,我们常听人们这样说,“你的中文讲的真好”,在这里就说的是语言,而不是文字。汉语:汉族的语言,包括官话了、粤闽吴客湘赣晋等。
华语:主要是华侨对汉语的俗称。普通话:中国主要语言。
是法定名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有正式的规定,作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的规范。
国语:当代中国本没有国语的说法。那是民国的说法,台湾延用,大陆默认。
汉语: [ 平 晋 徽 湘 赣 客 闽 吴 粤 官 ][平、晋、徽、湘、赣、客、闽北、闽东、闽南、莆仙、吴、粤、江淮、西南、兰银、冀鲁、中原、胶辽、东北、北京]。
5.汉语方言
中国的语言学家对于汉语方言的划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
有人把汉语划分为七大方言,有人划分为五大方言,也有人分为六大方言、八大方言,甚至九大方言。但是大家比较认同的是,无论采取哪种划分方式,这些“大方言”内部的使用者有时也不能相互理解。
在不同的方言区,人们的语言意识也有一定的差别。然而西方学者认为,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凡是互相之间不能通话的,均应列为不同的语言。
所以他们并不认可中国学者对于汉语方言的划分,至少其中的粤语、闽南话、客家话以及以北方官话为基础的普通话不能互相通话,所以应把它们列为不同的语言。汉语各方言还可以分为许多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细分成若干土语。
主要的一些方言官话官话,或称官话方言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湖北大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官话大致分为东北-北京官话、北方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东北、北方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话为代表,中原官话分布在关中和中原,以西安话和郑州话为代表,国外的东干语实际也是中原官话的一种。
兰银官话分布在西北,以兰州话为代表,西南官话分布在南方西部,以成都话为代表,江淮官话分布在南方东部,以扬州话为代表。上古汉语的中原雅音在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后,逐渐演变成隋唐时期的中古汉语。
在宋元时期之后,官话方言形成,同时与南方各方言的差异越来越大。随着历史的发展,官话方言亦分化为南方官话和北方官话。
东北-北京官话今天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基础(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则称为华语)。以官话方言为母语的人约占汉语总人口的70%。
官话的明显特点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现在已经只剩下“-n,-ng”两个。
大多数官话方言没有入声。同时,与其他方言相比,官话的声调较少。
(这是因为大部分的官话方言只有平声区分阴阳。)因此,官话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
这在其它方言中比较少见。吴语吴语,或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主要在江苏南部、浙江绝大部分、上海全市、安徽南部部分地区使用,在香港、台湾以及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使用人数约为汉语总人口的8.4%。
吴语的内部,分为太湖片(一般称北部吴语,分布在江苏省南部除南京、镇江以外的大部分地区、江苏省中部南通的海门、启东、通州小部及泰州的靖江大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一带,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南部吴语分为台州片、婺州片(浙江金华一带)、处衢片(浙江衢州、丽水一带以及毗邻的江西、福建小部分地区)、瓯江片(浙江温州一带)、宣州片(安徽南部部分地区以及江苏的高淳、溧水两县)。其中浙江南部的吴语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语言的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
吴语的主要语音特点为:古全清、次清、全浊声母三分,其中全浊声母一般读作浊音,如大多数地点古端透定三母读/t/、/th/、/d/。大多数地点三个古鼻音韵尾合并为一个(一般为-ng)、三个入声韵尾也合并为一个(-ʔ)。
前响复合元音多单元音化,不少鼻音韵变为鼻化元音,甚至不带鼻音。声调按清浊分为阴阳两组,一般有七到八个单字调,具体地点的调值数目多寡不均,从四调(慈溪)、五调(上海)到十一调(吴江)都有。
有比较发达的连读变调系统,语句中的语词单位呈现为独立的连调组。文白异读比较丰富,在汉语各方言中仅次于闽语。
客家话客家话,或称客家方言、客方言、客语,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主要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及西北部、广西东南部、台湾、四川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作为现时的一种南方方言,客家话是在唐宋北方移民南下的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较多中古中原语言的特点。
各地客家话中的入声韵,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中古汉语中存在的塞音及鼻音韵尾。客家话不仅限于汉族使用,在福建和浙江的畲族中也广泛使用。
客家话也是海外华人社区使用较多的汉语方言之一。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汉语总人口的5%。
闽语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台湾、广东东部及西南部、海南、广西东南部、浙江东南部等地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北方言、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闽中方言、和闽南方言(以厦门话或台湾通行腔为代表;潮汕话、雷州话、海南话均属于闽南方言)。
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闽语方言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闽南语,有“-p,-t,-k,-ʔ,-n,-m,-ng”七种辅音韵尾。
闽语的主要语音特征包括:古浊声母多数读为不送气清音;声母「知」组读同「端」组;部分的「匣」母读同「群」母;轻重唇不分(没有f-、v-等声母);连读变调较为发达,部分地区有其他连读变音现象;文白异读非常丰富,文读与白读有体系性的差别。闽语受到历史上不同时期古汉语音韵的反复多次重叠。
其中闽。
6.哪些方言用知不道代表普通话是不知道的意思
安徽省境内共存在着现代汉语四大方言,它们从北向南逐渐变化。依次是:北方方言、赣语、吴语和徽语。其中北方方言从北至南又分为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另外,受历史上移民影响,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湘语、闽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和畲话,也零星分布于皖南许多县市,受其他方言包围,逐步形成方言岛。 中原官话。以阜阳话为代表,包括本省淮河以北22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和长丰县下塘集以北地区。其语言特点:声母n与L不混,韵母和普通话韵类关系对应较为一致,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语法上普通话的“不知道”说成“知不道”。 江淮官话。以合肥话为代表,包括怀远县和江淮之间的21个市县,以及沿江安庆市、贵池市、青阳县、铜陵市、芜湖市、芜湖县、南陵县、宣州市、郎溪县、广德县、当涂县和马鞍山市。其语音特点:en和eng不分,in和ing不分,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5个声调。语法上普通话的选择疑问句如“你去不去”?在境内说成“你可去”? 赣语。以岳西话为代表,包括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怀宁、东至、贵池(西部及东南角)等县市。传说境内先民系明朝初年从江西吉安地区迁来。其语音特点:古全浊声母今已清化、读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平仄都读送气声母;古寒、桓两韵见溪声母的字今音韵母相同;古咸、衔两韵的端系声母字的韵母今音也相同。有阴平、阳平、阴去、阳去、上声和入声6个声调。语法上普通话的“给我报纸”说成“把报纸我”。 吴语。以铜陵县话为代表,包括皖南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14个县市,即铜陵县、繁昌县、泾县、南陵县(山区和圩区)、当涂县(东部和南部)、青阳县、贵池市、石台县、黄山市黄山区的部分地区以及宣州市、芜湖县、宁国县、广德县、郎溪县,当地土著居民的老一代一般说吴语。其语音特点:古全浊声母今音仍自成一类,境内石台、泾县等地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铜陵县、芜湖县、繁昌县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个声调,广德、郎溪、黄山区有6~7个声调。如黄山区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6个声调。 徽语。以歙县话为代表,包括祁门县、黟县、休宁县、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黄山风景区)、歙县、绩溪县、旌德县。其语音特点:知章组声母在三等韵前读j、p、x,古全浊声母今音全部清化,其塞音、塞擦音声母大多读送气音,古疑、影母在开口呼前今音读η声母;咸山宕江摄阳声韵大多转化成阴声韵,西片徽语有长元音韵母;境内大多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6个声调。语法上“再玩一天吧”说成“嬉一日添”。
哪些方言用知不道代表普通话是不知道的意思?民风民俗给你推荐个网址 hellotaobao.com上面经常推荐当季最流行的衣服, 包包,鞋子等,我经常去逛逛,真的很实用,省去我很多时间,以前我都是漫无目的的到处找资料,不知道穿什么,怎么搭配服饰好,上面的搭配技巧很实用,有达人的超级经验分享,总结的详细购物步骤和购物心得,肯定对你穿衣,购物有很大帮助!
记得选我做满意答案哦,呵呵!
7.汉语方言有几大类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1.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即官话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2.吴方言 在江苏南部、浙江绝大部分、上海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使用3.客家方言 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主要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台湾桃园、新竹、苖粟三县、四川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4.闽方言 在福建、台湾、海南、菲律宾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使用。
5.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主要用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间。6.湘方言 在湖南使用。
通常被分为老和新两类。7.赣方言 赣语,又称赣方言,古称傒语。
属汉藏语系汉语,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其他方言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通常被认为是北方方言的一种。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相传为宋朝时驻守广西的平南军讲的山东话。是北方方言的分支。
徽语:又称徽州话,或认为属于吴语 /view/16035.htm#1。
8.推广普通话小知识
第13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宣传口号
1.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3.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大力推广普通话。
4.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是“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5.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6.大力推广普通话,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7.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
8.推广普及普通话,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9.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扬爱国情。
10.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
11.爱国,首先要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12.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
13.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14.从小讲好普通话,争做合格好公民。
15.学好普通话,沟通更融洽。
16.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
17.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18.推广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
19.新闻媒体要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榜样。
20.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21.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22.沟通——从普通话开始。
23.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文明语温暖男女老少心。
24.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25.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
26.心相印,语相通,共奔小康乐融融。
27.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2010年“推普周”宣传主题)
28.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
普通话的历史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
“普通话”的定义,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 》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