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小知识ppt

2021-11-05 综合 86阅读 投稿:坚持

1.关于端午节的小知识

农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1、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

2.端午节的小知识80个字

1、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2、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3、端午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扩展资料: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网-端午节简介

中国网-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3.端午节的小知识

关于端午节的小知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别称。

端阳节:五月正是仲夏,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

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有“解粽节”之称。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4.端午节的小知识(80字左右)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5.端午节有那些小常识

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吴王夫差的忠臣)的忌辰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吃粽子

以 保 健 、避 疫 为 主 要 原 则

嘉 定 县 端 午 , 不 论 贫 富 , 必 买 石 首 鱼 ( 俗 称 鳇 鱼 ) 煮 食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6.关于端午节的知识(最好少一点)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名称由来:“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节日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7.端午节的知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8.端午节的小资料

端午节的小资料:

端阳节:五月正是仲夏,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历代统治者为标立忠君爱国标签将之作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自古便有食粽、饮雄黄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9.谁说点关于端午的常识.资料和习俗啊

端午这个节日在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中占有很大的份量,与春节、中秋可媲为三驾马车。

在乡下,小伙子处对象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在端午节是要向未来的丈母娘送节礼的。所谓“送节”,就是佳节来临时,准女婿要登门到丈母娘家送一点礼物,如烟酒、鸡鸭鱼肉等不拘,依各地的情况和风俗,不可一概而论。

但“送节”不是逢节就送的,只有春节、中秋、端午这三个节才送,这就看出端午的地位崇高了。民间过端午节的由来已久,至于说过端午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他老人家,那只不过是在屈原投江之后七百多年,一个创作志怪故事的人写出来的,与屈原真是一点关系也没有。

虽然如此,这个风俗总是寄托了人们一点善良的愿望吧,倒也不必过分去追究。端午的习俗,全国各地差不太多,无非就是喝点雄黄酒,大门上插几支艾叶,再煮点菖蒲水洗澡什么的。

小时候,母亲在这一天早早就煮好了一大锅子艾叶菖蒲水,全家人依次沐浴。 原来我看古典白话小说时,常看到“香汤沐浴”这个词,总是弄不大明白,还以为王公贵戚们奢侈到把餐桌上喝的汤也用来洗澡,在端午洗了这个澡后,才真正是弄懂弄通了什么叫“香汤沐浴”。

直到现在,一说到端午仿佛都能闻到艾叶和菖蒲那股淡淡的清香,可惜此地求之而不可得,不用艾叶和菖蒲水“香汤沐浴”已经好多年了……说到端午就不能不说到吃,中国向来是以吃来衡量对一件事情的重视程度的,大事大吃,小事小吃,到了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二五聚会,在吃的方面就要弄出个五的花样来,于是,“五子登科”应运而生。 至于这登科的五子,恐怕各地也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不过版本怎样的不同都不打紧,都应该算是正版。

我的家乡“五子登科”是粽子、蒜子、包子、鸡子、鸭子。为什么是这五子而非别的五子,我想这大概与季节有关的成分居多吧。

端午正是初夏时分,冬天的蔬菜已告罄,本年的各样新鲜蔬菜隆重登场。 去年冬天的大蒜这时已经落蔸成了蒜头,又经过五月阳光的曝晒,正是可以入仓储存的时候,于是,蒜子便正好进入五子之列了。

我想,端午吃蒜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进入夏天了,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各种虫蛇纷纷出洞,因此,除了喝雄黄酒,也吃点随处可寻的蒜子来防病防灾。 药典上不是说了吃大蒜子可以防感冒的吗?想来是有道理的。

其次就是鸡子了,鸡子即鸡蛋的通俗说法,这时节是母鸡们产蛋的高峰期,不吃鸡蛋吃什么?何况我们从立夏就一直吃将过来呢。然后是包子。

这个缘故从何而来,有什么掌故,我不大清楚,说不定与古时人们到了这天要带香包有关?我不敢妄语。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且做个智者,不去说它。端午吃鸭子的习俗,我想也是关乎季节。

过去乡下养鸭子可不像现在,现在是专业化养鸭,一年四季农贸市场随时有得卖,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但过去就没那么方便,一般要等到春天鸭子下了蛋以后,让母鸡孵化出小鸭子来,一天天地盼着鸭子长大,如果没有碰上瘟病和狐狸什么的,端午就能吃上鸭子了。

过去是土法养鸭,除了喂它吃食,不进行任何的人工干预,因此,鸭子的生长期就慢了,不过等那鸭子长成了,味道也是如今所谓的“西装鸭”无法比拟的。原来家里养鸭子,一直要等到鸭子翅膀上长长的羽毛都长齐了,并且能相互交叉在一起后,才会宰杀来吃,据老人说,吃了没长齐翅膀毛的鸭子,人是要患病的,也不知真假。

端午节最隆重的当然是吃粽子了。我觉得端午吃粽子仍然关乎季节。

这时候,山上新出的箬叶正进入成熟期,如果在这之前采摘的箬叶,一是叶子太小包不住米,二是叶子太嫩容易破,而过了这个季节呢,叶子就老了,少了那一股清香。粽子的主要原料当然是米,而且必须是糯米,才软绵可口,没有听说谁纯用粳米来包粽子的,糯米里最好掺点红豆,或豆沙,或火腿,千变万化才有吃头。

糯米要先浸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全家坐在一起包粽子了,遇上人多势众的家庭,那种全家大小齐上阵的场面也是蔚为壮观的。我知道两种包粽子的方法,一种叫“尖角粽”,一头大一头小,棱角分明,显出那小巧玲珑的模样来,甚是美观。

另一种叫“枕头粽”,真是和一只扁平的枕头差不多。 包粽子的绳子用撕成条条的棕树叶子最宜,棕树叶的味道煮进粽子里,更增添了一种香气,和青青的箬叶在颜色上也浑然一体。

现在许多人用棉绳甚至用时下流行的包装带来扎粽子,那模样就太恶劣了。包粽子也是要有点技术的,包太松了会散架,下锅一煮成了一锅米,粽子已无处可寻。

包太紧了米转不过身子来,不容易熟。煮粽子时还要放一点碱,才真正是色香味俱全。

说到粽子就想到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端午节那天的一大早就去邻居家串门,正遇上邻居家在吃早饭,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桌子上除了各色菜肴,中间还放了一大盆热腾腾、香喷喷的粽子。

主人见有客人来访,礼貌地请他一同共进早餐。那人连忙推辞说:“不、不、不,我刚从家里吃了早饭来,也是大鱼大肉,吃得饱饱的,连一粒饭也塞不下去了,除非是尖角粽子,看还能不能尖下去两个。”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

端午节的小知识ppt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