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小知识有机化学

2023-02-28 综合 86阅读 投稿:北忆

1.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考纲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

1. 了解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和异构现象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

2. 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同系列等概念。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辨认同系物和列举异构体。了解烷烃的命名原则。

3. 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类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4. 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5.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

6. 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7. 以葡萄糖为例,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8. 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9. 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加聚和缩聚)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

10. 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11. 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回归课本】

1.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与同分异构体有关的综合脉络

3.有机反应主要类型归纳

下属反应物 涉及官能团或有机物类型 其它注意问题

取代反应 酯水解、卤代、硝化、磺 化、醇成醚、氨基酸成肽、皂化、多糖水解、肽和蛋白质水解等等 烷、苯、醇、羧酸、酯和油脂、卤代烃、氨基酸、糖类、蛋白质等等 卤代反应中卤素单质的消耗量;酯皂化时消耗NaOH的量(酚跟酸形成的酯水解时要特别注意)。

加成反应 氢化、油脂硬化 C=C、C≡C、C=O、苯环 酸和酯中的碳氧双键一般不加成;C=C和C≡C能跟水、卤化氢、氢气、卤素单质等多种试剂反应,但C=O一般只跟氢气、氰化氢等反应。

消去反应 醇分子内脱水卤代烃脱卤化氢 醇、卤代烃等 、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氧化反应 有机物燃烧、烯和炔催化氧化、醛的银镜反应、醛氧化成酸等 绝大多数有机物都可发生氧化反应 醇氧化规律;醇和烯都能被氧化成醛;银镜反应、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中消耗试剂的量;苯的同系物被KMnO4氧化规律。

还原反应 加氢反应、硝基化合物被还原成胺类 烯、炔、芳香烃、醛、酮、硝基化合物等 复杂有机物加氢反应中消耗H2的量。

加聚反应 乙烯型加聚、丁二烯型加聚、不同单烯烃间共聚、单烯烃跟二烯烃共聚 烯烃、二烯烃(有些试题中也会涉及到炔烃等) 由单体判断加聚反应产物;由加聚反应产物判断单体结构。

缩聚反应 酚醛缩合、二元酸跟二元醇的缩聚、氨基酸成肽等 酚、醛、多元酸和多元醇、氨基酸等 加聚反应跟缩聚反应的比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醇、醛、酸、酯转化关系的延伸

注意:有机反应类型比较固定,都记住就Ok

2.有机化学小知识,100分

有羟基的,有羧基的,都能与Na反应

酚羟基,乙醇,卤代烃的水解,羧基,磺酸基,等酸性基团都能与NaOH反应

羧基,磺酸基等酸性强于碳酸的基团,都能于碳酸钠反应

酚羟基,和所有能与碳酸钠反应的都能鱼碳酸氢钠反应

消耗氢气

看不饱和度,(一个碳碳双键算怡个不饱和度,单圆环不于H2反应)一个不饱和度和1mol氢气反应

一个双键和1mol溴水反应

一个双键和1mol溴水反应,这个溴水不会于苯和苯的同系物,芳香烃(芳香烃中不含碳碳双键,叁键),以及碳氧双键等反应,你就看成溴水之于碳碳双键,碳碳叁键反应,1mol溴水于1mol双键,2mol溴水于1mol叁键反应。

溴气是纯溴的气体,溴水一律不会和苯及苯的同系物反应

就算是纯溴,也要在FeBr3(实质是Fe于Br2反应生成FeBr3)条件下于苯及苯的同系物反应

3.有机化学的知识点汇总

【考纲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

1. 了解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和异构现象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

2. 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同系列等概念。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辨认同系物和列举异构体。了解烷烃的命名原则。

3. 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类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4. 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5.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

6. 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7. 以葡萄糖为例,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8. 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9. 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加聚和缩聚)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

10. 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11. 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回归课本】

1.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与同分异构体有关的综合脉络

3.有机反应主要类型归纳

下属反应物 涉及官能团或有机物类型 其它注意问题

取代反应 酯水解、卤代、硝化、磺 化、醇成醚、氨基酸成肽、皂化、多糖水解、肽和蛋白质水解等等 烷、苯、醇、羧酸、酯和油脂、卤代烃、氨基酸、糖类、蛋白质等等 卤代反应中卤素单质的消耗量;酯皂化时消耗NaOH的量(酚跟酸形成的酯水解时要特别注意)。

加成反应 氢化、油脂硬化 C=C、C≡C、C=O、苯环 酸和酯中的碳氧双键一般不加成;C=C和C≡C能跟水、卤化氢、氢气、卤素单质等多种试剂反应,但C=O一般只跟氢气、氰化氢等反应。

消去反应 醇分子内脱水卤代烃脱卤化氢 醇、卤代烃等 、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氧化反应 有机物燃烧、烯和炔催化氧化、醛的银镜反应、醛氧化成酸等 绝大多数有机物都可发生氧化反应 醇氧化规律;醇和烯都能被氧化成醛;银镜反应、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中消耗试剂的量;苯的同系物被KMnO4氧化规律。

还原反应 加氢反应、硝基化合物被还原成胺类 烯、炔、芳香烃、醛、酮、硝基化合物等 复杂有机物加氢反应中消耗H2的量。

加聚反应 乙烯型加聚、丁二烯型加聚、不同单烯烃间共聚、单烯烃跟二烯烃共聚 烯烃、二烯烃(有些试题中也会涉及到炔烃等) 由单体判断加聚反应产物;由加聚反应产物判断单体结构。

缩聚反应 酚醛缩合、二元酸跟二元醇的缩聚、氨基酸成肽等 酚、醛、多元酸和多元醇、氨基酸等 加聚反应跟缩聚反应的比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醇、醛、酸、酯转化关系的延伸

4.应该怎么学习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一门和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学生对这个模块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学习了这个模块之后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解释许多实际的现象。从化合物总数来看,我们发现的、制造的有机化合物种类非常多,1900年的时候我们人类掌握的化合物总数是55万;但是到了2001年的时候就有3771万种,而其中有机化合物占3700万还要多一些;2006年已经达到8500万,有机化化合物的数目占98%以上。数目反映了丰富的有机化学确实在我们的社会里、生活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现代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都和有机化学发展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学生要多学一点有机化学。将来无论从事各行各业,都有很重要的用途。这么多的物质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学生感到很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

1.从学生的认识方法来看。学生很可能会认识到从无机到有机,突然缺少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学生比较熟悉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式,在必修阶段学习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时候,他们有一定的方法。比如可以让学生从分类的角度,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来认识一个无机化合物可能具备怎样的性质。但是到了有机化学的学习以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普遍感到非常的难,在学习方法上他们可能感到这是一个全新的学习方式,很多学生认为有机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特别是有机化学反应要依靠死记硬背来解决,这样就造成了很大的记忆负担,觉得有机化合物的学习非常的烦、非常的杂、非常累,学习成绩上很难有提高。

2.对有机化合物来讲,是物质的结构决定化合物的性质,是官能团决定物质的性质,学生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清楚。往往在教学当中也是在学习了某一个物质的性质以后学生才会认识到某种官能团可能具备这样的性质。对学生来讲缺乏了一种预测性,学起来就会感到有些困难。从新的课程标准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把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作为有机化合物学习的一个核心思想。要把官能团的学习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通过结构的讨论,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和记忆,而不是单纯地去背去记,那样是学不会有机化学的,而且也不利于进一步再去学习更深、更新的内容。因为如果我们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阐述得比较清楚、在教学当中体现的比较鲜明,那学生学习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后,他再拿到一个有机化合物时就会有一定的预测功能,知道有机物可能具备怎样的结构特点,这样的结构特点可能会反映出怎样的性质,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到比较轻松。这样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要给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给学生一种理论上的指导,同时是不是也想让学生体会到有机化学的一个核心思想。在有机化学里关于结构的内容,只要讨论极性、键 、不饱和度、官能团这四点就可以去预测分子的反应情况。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里突出结构与性质这样一个核心观念,确确实实就可以做到转变学生以前被动的、记忆的学习有机化学的方式和方法。

5.有机化学知识整理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2)、蒸馏 (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 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18、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 1.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 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 3.溴水的褪色; 4.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

5.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颜色反应)一、物理性质甲烷:无色 无味 难溶乙烯:无色 稍有气味 难溶乙炔:无色 无味 微溶 (电石生成:含H2S、PH3 特殊难闻的臭味)苯:无色 有特殊气味 液体 难溶 有毒乙醇:无色 有特殊香味 混溶 易挥发乙酸:无色 刺激性气味 易溶 能挥发二、实验室制法甲烷:CH3COONa + NaOH →(CaO,加热) → CH4↑+Na2CO3 注:无水醋酸钠:碱石灰=1:3 固固加热 (同O2、NH3) 无水(不能用NaAc晶体) CaO:吸水、稀释NaOH、不是催化剂乙烯:C2H5OH →(浓H2SO4,170℃)→ CH2=CH2↑+H2O 注:V酒精:V浓硫酸=1:3(被脱水,混合液呈棕色) 排水收集(同Cl2、HCl)控温170℃(140℃:乙醚) 碱石灰除杂SO2、CO2 碎瓷片:防止暴沸乙炔:CaC2 + 2H2O → C2H2↑ + Ca(OH)2 注:排水收集 无除杂 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饱和NaCl:降低反应速率 导管口放棉花:防止微溶的Ca(OH)2泡沫堵塞导管乙醇:CH2=CH2 + H2O →(催化剂,加热,加压)→CH3CH2OH (话说我不知道这是工业还实验室。

) 注:无水CuSO4验水(白→蓝) 提升浓度:加CaO 再加热蒸馏三、燃烧现象烷:火焰呈淡蓝色 不明亮烯:火焰明亮 有黑烟炔:火焰明亮 有浓烈黑烟(纯氧中3000℃以上:氧炔焰)苯:火焰明亮 大量黑烟(同炔)醇:火焰呈淡蓝色 放大量热 四、酸性KMnO4&溴水烷:都不褪色烯 炔:都褪色(前者氧化 后者加成)苯:KMnO4不褪色 萃取使溴水褪色五、重要反应方程式烷:取代 CH4 + Cl2 →(光照)→ CH3Cl(g) + HCl CH3Cl + Cl2 →(光照)→ CH2Cl2(l) + HCl CH2Cl + Cl2 →(光照)→ CHCl3(l) + HCl CHCl3 + Cl2 →(光照)→ CCl4(l) + HCl 现象:颜色变浅 装置壁上有油状液体 注:4种生成物里只有一氯甲烷是气体 三氯甲烷 = 氯仿 四氯化碳作灭火剂 烯:1、加成 CH2=CH2 + Br2 → CH2BrCH2Br CH2=CH2 + HCl →(催化剂) → CH3CH2Cl CH2=CH2 + H2 →(催化剂,加热) → CH3CH3 乙烷 CH2=CH2 + H2O →(催化剂,加热加压) → CH3CH2OH 乙醇 2、聚合(加聚) nCH2=CH2 →(一定条件) → [-CH2-CH2-]n (单体→高聚物) 注:断双键→两个“半键” 高聚物(高分子化合物)都是【混合物】 炔:基本同。

6.科学小知识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在偶然的机会想到发明避雷针的: 富兰克林最著名的发现是统一了天电和地电,破除了人们对雷电的迷信。

在用莱顿瓶进行放电实验的过程中,富兰克林面对着电火花的闪光和劈啪声,总是禁不住与天空的雷电联想 起来,他意识到莱顿瓶的电火花可能就是一种小型的雷电。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必须将天空中的雷电引到地面上来。

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富兰克林用绸子做了一个大风筝, 风筝顶上安上一根尖细的铁丝,又用丝线将铁丝联起来通向地面,丝线的末端拴一把铜钥匙,钥匙又插进一个莱顿瓶中。富兰克林将风筝放上天空,一阵雷电打下来,只见丝线上的毛 毛头全都竖立起来,用手靠近铜钥匙,即发出电火花。

天电终于被捉下来了。富兰克林发现,储存了天电的莱顿瓶可以产生一切地电所能产生的现象,这就证明了天电与地电是一样的 。

在1747年,富兰克林就从莱顿瓶实验中发现了尖端更易放电的现象,等他发现了天电与地电的统一性后,就马上想到利用尖端放电原理将天空威力巨大的雷电引入地面,以避免 建筑物遭雷击。1760年,富兰克林在费城一座大楼上树起了一根避雷针,效果十分显著。

牛顿被苹果砸死了,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生在西伯利亚。

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1860年门捷列夫在为著作《化学原理》一书考虑写作计划时,深为无机化学的缺乏系统性所困扰。

于是,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有关数据,把前人在实践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类关于元素问题的长期实践和认识活动,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例如,已知卤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质;碱金属元素锂、钠、钾暴露在空气中时,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金属例铜、银、金都能长久保持在空气中而不被腐蚀,正因为如此它们被称为贵金属。

于是,门捷列夫开始试着排列这些元素。他把每个元素都建立了一张长方形纸板卡片。

在每一块长方形纸板上写上了元素符号、原子量、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然后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排了又排。

经过了一系列的排队以后,他发现了元素化学性质的规律性。 因此,当有人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看得很简单,轻松地说他是用玩扑克牌的方法得到这一伟大发现的,门捷列夫却认真地回答说,从他立志从事这项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约20年的功夫,才终于在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律。

他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此外,因为他具有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责,不怕嘲讽,勇于实践,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门捷列夫根据这个道理,不但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原子量,还先后预言了15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

结果,有三个元素在门捷列夫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发现了。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兰,发现了第一个待填补的元素,命名为镓。

这个元素的一切性质都和门捷列夫预言的一样,只是比重不一致。门捷列夫为此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科学院,指出镓的比重应该是5.9左右,而不是4.7。

当时镓还在布瓦博德兰手里,门捷列夫还没有见到过。这件事使布瓦博德兰大为惊讶,于是他设法提纯,重新测量镓的比重,结果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言,比重确实是5.94。

这一结果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它也说明很多科学理论被称为真理,不是在科学家创立这些理论的时候,而是在这一理论不断被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当年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周期表预言新元素时,有的科学家说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

而通过实践,门捷列夫的理论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重视。 后来,人们根据周期律理论,把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元素排列、分类,列出了今天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张贴于实验室墙壁上,编排于辞书后面。

它更是我们每一位学生在学化学的时候,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课。 现在,我们知道,在人类生活的浩瀚的宇宙里,一切物质都是由这100多种元素组成的,包括我们人本身在内。

可是,化学元素是什么呢?化学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所以,人们常说,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砖石”,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是可以的。

然而,化学元素周期律说明,化学元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互相毫无关联的。这些事实意味着,元素原子还肯定会有自己的内在规律。

这里已经蕴育着物质结构理论的变革。 终于,到了19世纪末,实践有了新的发展,放射性元素和电子被发现了,这本来是揭开原子内幕的极好机会。

可是门捷列夫在实践面前却产生了困惑。一方面他害怕这些发现“会使事情复杂化”,动摇“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感到这“将是十分有趣的事……周期性规律的原因也许会被揭示”。

但门捷列夫本人就在将要揭开周期律本质的前夜,1907年带着这种矛盾的思想逝世了。 门捷列。

7.有机化学的常识(高中的)

有机化学总结第一部分 烃知识归纳总结 从大的方面讲,本章的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1、有机物的结构特点;2、烃;3、几个重要的概念;4、几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发应类型;5、烷烃的系统命名;6、石油和煤。

1、有机物的结构特点 有机物结构有何特点?有机物种类为什么繁多? 2、烃 什么叫烃?本章学过哪些烃?其通式是什么? (1)烃的分类 饱和链烃——烷烃CnH2n+2 (n≥1) 链烃 烯烃CnH2n (n≥2) 不饱和链烃—— 烃 炔烃CnH2n-2 (n≥2) 芳香烃(如苯及其同系物)CnH2n-6 (n≥6) (2)各类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结构特点 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 仅含C—C键 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热分解 烯烃 含C==C键 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炔烃 含C≡C键 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苯(芳香烃) 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 3、几个重要的概念 (1)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2)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式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 (3)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4、几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在本章所学各代表物的化学性质中涉及到哪些反应类型?其含义是什么? (1)氧化反应:包括两层含义①与氧气的燃烧②能否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2)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团或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如烷烃与卤素的反应、苯与液溴的反应、苯的硝化、磺化反应等均属取代反应; (3)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化合物的反应叫加成反应。

如乙烯与溴及其他卤素或氢气的反应、乙炔与卤素的反应等均属加成反应; (4)聚合反应: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分子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的反应叫做聚合反应。如乙烯的聚合、氯乙烯的聚合均属聚合反应; 5、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烷烃的习惯命名法有什么弊端?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是什么? 系统命名法的基本原则有:①最简化原则;②明确化原则;可解释为一长一近一多一少即主链要长,编号起点离支链最近,支链数目要多,支链位置号码之和要少。

系统命名法的基本步骤可归纳为:①选主链,称某烷;②编号码,定支链;③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连短线;④不同基,简在前,相同基,二三连。 6、石油和煤 石油和煤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重要的能源物质,那么从原油到各种化工产品,要经过哪些途径?如何提高煤的燃烧效率和利用率? 石油的炼制包括分馏、裂化和裂解。

分馏是利用烃的不同沸点,通过不断地加热和冷凝,把石油分离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蒸馏产物的过程。裂化是在一定条件下,使长链烃断裂成短链烃的方法,主要产物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液态烃。

裂解是深度裂化,主要产物是相对分子质量更小的不饱和烃如乙烯等。 煤的价值要想得到充分的利用,必须进行综合利用,一般的措施有煤的干馏(也称煤的焦化)、煤的气化和液化。

规律总结一、计算并推断烃的分子式及其结构简式 确定烃分子式的基本方法: [方法一] 根据有机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或元素的质量比),求出有机物的最简式, 再根据有机物的式量确定化学式(分子式)。即:质量分数→最简式→分子式 [方法二] 根据有机物的摩尔质量和有机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或元素质量比),推算出1mol该有机物中各元素的原子物质的量,从而确定分子中的各原子个数。

即: 质量分数→1mol物质中各元素原子物质的量→分子式 [方法三] 燃烧通式法。如烃的分子式可设为CxHy,由于x和y是相对独立的,计算中数据运算简便。

根据烃的燃烧反应方程式,借助通式CxHy进行计算,解出x和y,最后得出烃的分子式。 注: (1)气体摩尔质量=22.4L/mol *dg/L(d为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 (2)某气体对A气体的相对密度为DA,则该气体式量M=MADA. (3)由烃的分子量求分子式的方法: ①M/14,能除尽,可推知为烯烃或环烷烃,其商为碳原子数; ②M/14,余2能除尽,可推知为烷烃,其商为碳原子数; ③M/14,差2能除尽,推知为炔烃或二烯烃或环烯烃,其商为碳原子数。

④M/14,差6能除尽,推知为苯或苯的同系物。 由式量求化学式可用商余法,步骤如下: 1.由除法得商和余数,得出式量对称烃的化学式,注意H原子数不能超饱和。

2.进行等量代换确定出同式量其他烃或烃的衍生物的化学式: (1)1个C原子可代替12个H原子; (2)1个O原子可代替16个H原子或1个“CH4”基团; (3)1个N原子可代替14个H原子或1个“CH2”基团,注意H原子数要保持偶数。 完全燃烧的有关规律 (1)等物质的量的烃(CnHm)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的多少决定于n+的值,n+的值越大,耗氧量越多,反之越少。

(2)等质量的烃(CnHm)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的多少决定于氢的质量分数,即的值,越大,耗氧量越多,反之越少。 (3)等质量的烃(CnHm)完全燃烧时,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生成的CO2越多,氢的质量。

8.急求3篇有机化学小论文 800字左右的

作为文史专业学生,选择《化学与社会》,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固然比理工科学生的难度要大得多,但是,难并不成为逃避的理由。选择学习《化学与社会》不仅有学习价值,而且对我们的生活,对今后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一、从化学与专业学习的关系来看。

虽然由于专业的原因,文史专业学生和理工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需求已经大不相同。相比较而言,理工类学生无论是对化学知识的了解还是未来对该学科知识的需求,都要强于文史类学生,因而,理工科学生掌握、补充化学知识,尤其是与化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化学与社会》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和提高过程。

文史类学生虽然对化学课已经比较陌生,但是,适当掌握一些化学知识,仍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习化学知识,不仅是对过去知识的重温,也是对现在专业知识的补充,多掌握一些生活必需的常识,无疑又是对生活质量起着不容忽视的提升作用。

二、从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来看:

如果说人文和社会知识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一种抽象的知识,那么,物理和化学知识作为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从生活中直接得到的常识,因而,其用之于生活的方面和领域更为广阔。掌握适当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疑问,更能增加我们的生活常识,提高生活质量。例如肯得基的“苏丹红事件”便是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很好明证——一个不懂化学的人,是断然不知道这件事的意义的。

三、化学与政治学科的关系。

政治学作为新兴学科,其学科前景和实用性固然不甚为人所知,但政治学科所研究的领域和意义却是不容被忽视的。政治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及从历史中结晶出的文化积淀。概而言之,政治学是以人的精神诉求为研究对象,并最终使人在精神领域达到更高的善的一门学科。因而,关注人的需求,指引人的发展,让人们在精神层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政治学科追求的目标之一。

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类也曾利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让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时期前进了许多年。但同时,化学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化学对人类积极和消极的方面都毫不隐讳地存在着。而如何扬长避短,让化学发挥更好的作用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是人类需要关注的一个话题。例如美国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多的科学家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用化学科学制造出了核武器,然而却将化学创造出来的这个“厉害角色”用到了屠杀伊拉克平民的战斗中;日本人运用生物、化学技术制造出了生化武器,同样,这些武器也只是在屠杀中国平民的战斗中露出了其“助桀为虐”的不光彩面目。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需要指明的是,化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固然有人才和技术提高的必要,但同样也需要正确的方向的指引,否则,只可能陷入“越发展越落后”境地。政治学科正有对人们进行劝诫,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因而,正确地运用化学与政治学的知识在使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意义上来说,虽然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

同时,化学实验的操作不当造成人类灾难的事例也不枚胜举。从广义上来讲,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无不是在一个整体中和谐共存和发展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应该以与自然和谐共存,促进人类实质意义上的提高为目标的,因而,如何让化学服务于人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存,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政治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从指引化学发展方向,使化学与社会和谐共存的角度来讲,化学与政治学科关系紧密。

四、从化学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来看

信息时代,知识最为重要,无论是文盲,还是知识分子,在不断学习,充实、善自己知识结构的道路上,没有高低尊卑之分,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就更需要学习各方面知识,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各行业都能独当一面的人,无论是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还是对社会的贡献角度都大有裨益。因而,学习化学与社会,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知晓文明之间的内部联系,促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使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福祉的不断增进的道路上发挥更大作用意义深远。我们要明白,“知识无止境,学习亦当不休止。”

9.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主要是多看书 或者是买些这方面的资料做参考

苯,又称“天那水”,英文名称为Benzene,分子式C6H6,分子量78.11,相对密度(0.8794(20℃))比水轻,且不溶于水,因此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苯的熔点是5.51℃,沸点为80.1℃,燃点为562.22℃,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并具强烈的特殊芳香气味。因此,苯遇热、明火易燃烧、爆炸,苯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限是1.4~8.0%。常态下,苯的蒸气密度为2.77,蒸气压13.33kPa(26.1 ℃)。 苯是常用的有机溶剂,不溶于水,能与乙醇、氯仿、乙醚、二硫化碳、四氯化碳、冰醋酸、丙酮、油等混溶,因此常用作合成化学制品和制药的中间体及溶剂。苯能与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如五氟化溴、氯气、三氧化铬、高氯酸、硝酰、氧气、臭氧、过氯酸盐、(三氯化铝+过氯酸氟)、(硫酸+高锰酸盐)、过氧化钾、(高氯酸铝+乙酸)、过氧化钠等。最简单的芳香烃。分子式C6H6。为有机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之一。无色、易燃、有特殊气味的液体。熔点5.5℃,沸点80.1℃,相对密度0.8765(20/4℃)。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能与乙醇、乙醚、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能与水生成恒沸混合物,沸点为69.25℃,含苯 91.2%。因此,在有水生成的反应中常加苯蒸馏,以将水带出。苯在燃烧时产生浓烟。 苯能够起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苯用硝酸和硫酸的混合物硝化,生成硝基苯,硝基苯还原生成重要的染料中间体苯胺;苯用硫酸磺化,生成苯磺酸,可用来合成苯酚;苯在三氯化铁存在下与氯作用,生成氯苯,它是重要的中间体;苯在无水三氯化铝等催化剂存在下与乙烯、丙烯或长链烯烃作用生成乙苯、异丙苯或烷基苯,乙苯是合成苯乙烯的原料,异丙苯是合成苯酚和丙酮的原料,烷基苯是合成去污剂的原料。苯催化加氢生成环己烷,它是合成耐纶的原料;苯在光照下加三分子氯,可得杀虫剂 666,由于对人畜有毒,已禁止生产使用。苯难于氧化,但在 450℃和氧化钒存在下可氧化成顺丁烯二酸酐,后者是合成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原料。苯是橡胶、脂肪和许多树脂的良好溶剂,但由于毒性大,已逐渐被其他溶剂所取代。苯可加在汽油中以提高其抗爆性能。苯在工业上由炼制石油所产生的石脑油馏分经催化重整制得,或从炼焦所得焦炉气中回收。苯蒸气有毒,急性中毒在严重情况下能引起抽筋,甚至失去知觉;慢性中毒能损害造血功能。 1865年,F.A.凯库勒提出了苯的环状结构式,目前仍在采用。根据量子化学的描述,苯分子中的6个π电子作为一个整体,分布在环平面的上方和下方,因此,近年来也用图1b式表示苯的结构。 苯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能与醇、醚、丙酮和四氯化碳互溶,微溶于水。苯具有易挥发、易燃的特点,其蒸气有爆炸性。经常接触苯,皮肤可因脱脂而变干燥,脱屑,有的出现过敏性湿疹。长期吸入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苯分子具有平面的正六边形结构。各个键角都是 120°,六角环上碳碳之间的键长都是1.40*10 -10 米。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单键 (C—C键键长是1.54*10 -10 米 ),也不同于一般的双键(C=C键键长是1.33*10 -10 米 )。从苯跟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都不起反应这一事实和测定的碳碳间键长的实验数据来看,充分说明苯环上碳碳间的键应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新科技小知识有机化学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