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2生物小知识

2022-08-16 综合 86阅读 投稿:梨涡

1.初二生物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动物的分类:根据动物体有无脊柱可分为: 脊椎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鱼 无脊椎动物 体形:梭形体表:鳞片;分泌黏液体色:腹白背暗(保护色)身体分布:头、躯干、尾感觉器官: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运动器官:鳍:尾(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胸腹(保持平衡)尾部和躯干(产生前进的动力)整体起协调作用呼吸: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口与鳃盖交替张合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靠鳍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用鳃在水中呼吸。

鱼离不开水的原因:其呼吸器官是鳃,而鳃中有许多的鳃丝,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四大家鱼是:草鱼、青鱼、鲢鱼、鳙鱼模拟实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就可以用模仿实验某一对象制作模型,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某些条件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叫模拟实验。

第二节陆地上生活的动物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

[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

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有专门呼吸器官(蚯蚓除外)](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⑵蚯蚓:生活环境:白天在洞穴居,晚间出来活动。食性:枯枝落叶、垃圾运动:1身体分为许多体节(可运动灵活),环带上的肌肉(收缩),可带动刚毛运动。

呼吸:靠体表皮肤(分泌黏液),黏液溶解氧气进入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到达蚯蚓全身⑶兔子体表被毛(保温),用肺呼吸,心脏4腔;血液循环路线分为肺循环和体循环两条路线,输送氧气的能力强,分解有机物快,产生的能量多,体温恒定,食性:植物消化:牙齿有门齿、臼齿盲肠发达:可以贮藏大量的纤维性食物,植食性生活相适应。神经:神经系统发达调节体温(大脑发达、神经布满全身)生殖: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运动:跳跃(后退比前腿发达)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那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完整分隔的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多为胎生、哺乳。

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陆地中生活的动物所要的基本条件是:水份、充足的食物、隐藏地。

变温动物和恒温的区别:哺乳类和鸟类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它们都是恒温动物。其他动物的体温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⑴鸟类适于空中飞翔生活的结构特征(1)外型:流线型或梭型结构(2)有翅(翼):羽毛、翅膀展开利于飞行(3):胸肌发达(4)骨轻,长骨中空,有利减轻体重(5)角质喙,无牙,直肠短,直接排出粪便(6)肺,气囊(辅助肺的呼吸)呼吸一次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进行双重呼吸(7)心脏4腔,输送氧的能力增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完全分开,体温高恒定,42度左右。

(8)小脑和神经系发达(9)没有膀胱,不贮存粪便,减轻体重*各种动物的特征(还有些见最后)(1)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2)两栖动物门: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兼用 皮肤呼吸。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3)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如海葵、海蛰、珊瑚虫)(4)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如乌贼、章鱼、扇贝、蛾 螺等)(5)甲壳动物:有坚硬外壳(水蚤、虾、蟹)(6)环节动物:身体由环状体节构成(如沙蚕、水蛭、蚯蚓等)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⑴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由骨骼(骨和关节)和肌肉组成骨胳肌的结构和特性:结构: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特性:肌肉无论受到哪种刺激(包括由神经传来的兴奋)都会发生收缩,停止刺激,肌肉舒张。

运动的产生过程:受刺激收缩,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会牵动骨头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关节的结构图:如上图 关节软骨作用:有弹性,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关节面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组成脱臼:关节头由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现象。⑷骨、关节、骨骼肌的协作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部屈伸由两组肌肉群共同完成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有重物同时处于收缩状态)⑸神经系统调节作用、关节相当于支点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动物的行为有取食、繁殖、迁徒、防御等行为1、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遗传基因物质决定的行为2、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

2.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火速回答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 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 鳃丝中Co2—水中 15、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2、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

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门齿——切断食物 犬齿——撕裂食物 臼齿——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

35、食性 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杂食性(如人) 3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45、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3.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 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 鳃丝中Co2—水中 15、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2、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

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门齿——切断食物 犬齿——撕裂食物 臼齿——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

35、食性 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杂食性(如人) 3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45、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

4.最新版生物初二主要知识点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主要名词与重要语句)(上)绪论 名词: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包括a、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合成物质,贮存能量;b、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分解物质,释放能量。2、病毒:属于生物,无细胞结构,它们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生活和繁殖后代,所以是具有生命的生物体,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者可能是RNA。

3、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性。需要时间短。

(如:蛾、蝶类的趋光性)。4、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如:狗见主人摇头摆尾),属于应激性。

5、适应性: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6、遗传性: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相似的特性。

7、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8、生物工程学: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运用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从而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制品。

9、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语句: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构成一切动植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3、生物生长的根本原因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4、遗传使物种保持相对稳定,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都是由遗传物质——核酸决定的。

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核酸控制的。5、能够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和生殖。

6、生物科学的发展:a、描述性生物学阶段(成就:细胞学说创立;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b、实验生物学阶段(成就: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出)c、分子生物学阶段(成就:1944年,美国的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是1953年,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7、当代生物学的主要朝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微观已达到分子水平;宏观是关于生态学的研究。

8、生物工程的成就a、医药: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b、农业:抗植物病毒、两系法杂交水稻、转基因鲤鱼、抗虫棉;c、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石油草和超级菌。9、世界五大问题:解决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名词: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 ,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 (探)、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 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

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4、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语句: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① 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②.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

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名词: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

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8、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

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

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1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1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

5.初二上册生物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章节复习要点主要题点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1. 水中生活的动物(1)代表动物——鱼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形态结构、运动方式、呼吸器官(2)其他水生动物常见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常见脊椎动物:海豚、鲸、海豹、龟、鳖。

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2. 陆地生活的动物(1)陆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具有支持躯体及运动的器官;具有在空气中呼吸的器官;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2)典型的陆地动物蚯蚓:生活环境、刚毛、体节、环带、呼吸、体温兔:心脏四腔、肺发达、牙齿分化为门齿、臼齿(犬齿)、恒温动物、大脑发达。3. 空中飞行的动物(1)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体型、翼、胸肌、薄而轻的骨骼、消化、循环、呼吸(2)昆虫(蝗虫)身体结构:身体分节且分部、外骨骼4.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称为蝌蚪,变态发育。

1.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 万种,这些动物可分为 和 两大类。2.鱼在游泳时,靠 产生前进的动力,靠 保持平衡,靠 保持前进的方向。

3.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就叫 。4.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不停地交替张合,那是鱼在 。

当水流经过鳃时,鳃丝里的毛细血管与水进行了 ,血液变成 血。5.有口无肛门的水生动物是 ,身体柔软、体表有贝壳的是 。

6.用高科技的方法开发海洋的资源,这就叫 。7.蚯蚓通过 和 的配合使身体蠕动。

它在糙纸上的运动速度比在玻璃板上要 。8.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 构成的,与 、同属于 。

9.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保持蚯蚓体壁湿润,原因是 。10.兔属于 动物,它的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具有 的特征。

11.兔的体毛光滑柔软,有 作用,用 呼吸,心脏分成 腔,输送 的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 ,体温恒定,属于 。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属于 。

12.家鸽的体型呈 形,前肢变成 ,体表被覆 ,胸骨上覆着发达的 ,有 辅助呼吸。体温 。

13.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是 ,其身体分为 、、三个部分。胸部有 对足, 对翅,体表有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1. 动物的运动(1)运动系统的组成(2)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先天性行为概念:由动物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意义:满足个体的基本生存能力。

局限性:不能适应环境。(2)学习行为概念:以遗传因素为基础,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不同。3. 社会行为(1)特征:形成一定组织,各成员明确分工,形成等级。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方式:动作、声音、气味。探究:蚂蚁的通讯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是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 和 组成的。骨骼是由 和 共同组成的。

2.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 ,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是 。3.据图回答: (1)图中1表示 ,2表示 。

(2)如图二中1处于 状态,2处于 状态。(3)手自然下垂时,1处于 状态,2处于 状态。

4. 写出图中各部分所示结构的名称1 2 3 4 5 其中与关节的牢固性有关的结构是 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的是 。5.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决定的。

动物越高等, 能力越强。6.动物的 、和 等都可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7.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往往会形成一定的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有的还形成了 。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食物链中消费者,维持生态平衡(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O2+H2O(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2.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2)动物与生物反应器(3)动物与仿生1.50-60年代,因大量剿灭麻雀导致农作物虫害巨增,说明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存在 和 的关系。

2.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可以产生和分泌出人们所需的某些物质,这种动物就叫 。它的优点是: 。

3.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 。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观察菌落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菌落: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2)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

细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2. 细菌(1)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的发现巴斯德的实验(2)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结构:单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生殖:分裂生殖休眠体:芽孢,抵抗不良环境。

3. 真菌(1)真菌种类酵母菌:单细胞真菌霉菌:青霉、曲霉(由菌丝组成)大型真菌:蘑菇、香菇、木耳(2)繁殖:孢子繁殖1.细菌的菌落较 ,表面或 ,或 。真菌的菌落较 ,常呈 状、状或 状。

2.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 。3.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是 、,还有 。

4.最早在显微镜下看到微小生物的人是 ,他看到的这些小生物呈 状、状、状。5.法国科学家 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

6.初二生物上学期很详细复习资料(人教版的)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2、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 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②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 ③甲壳动物,如虾、蟹;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3、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5、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6、鱼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8、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_躯干部_和尾鳍_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背鳍、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 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9、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10、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2、水由鱼___口__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_氧气_进入鳃丝的__毛细血管__中,而_二氧化碳_____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_氧气_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__的含量增高。

13、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_水_中生活;体表被_鳞片_;用_鳃_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_鳍 的协调作用游泳。 14、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动物的结构简单,它们有口无肛门_,食物从口_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5、像河蚌、蛾螺等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乌贼、章鱼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16、虾类和蟹类等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叫甲壳动物。

17、水中的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18、海马是鱼类,鲸、海豚、海豹是哺乳动物,龟、海龟是爬行动物。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①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②缺少水的浮力……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 如: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以便觅食和避敌。

③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壁呼吸) ④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协助运动(固着;支持)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7、蚯蚓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

生活习性和食性: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8、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有体表排出。

10、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三、陆地生活的动物-------兔 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体温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猫 2、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

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3、兔:体表被毛(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 4、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形式(后退比前腿长且肌肉发达)。

5、兔的食性:植物(草)。兔的身体分为:头、躯干、丝织和尾四部分。

6、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似。

7.最新版生物初二主要知识点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主要名词与重要语句)(上)绪论 名词: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包括a、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合成物质,贮存能量;b、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分解物质,释放能量。2、病毒:属于生物,无细胞结构,它们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生活和繁殖后代,所以是具有生命的生物体,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者可能是RNA。

3、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性。需要时间短。

(如:蛾、蝶类的趋光性)。4、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如:狗见主人摇头摆尾),属于应激性。

5、适应性: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6、遗传性: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相似的特性。

7、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8、生物工程学: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运用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从而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制品。

9、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语句: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构成一切动植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3、生物生长的根本原因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4、遗传使物种保持相对稳定,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都是由遗传物质——核酸决定的。

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核酸控制的。5、能够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和生殖。

6、生物科学的发展:a、描述性生物学阶段(成就:细胞学说创立;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b、实验生物学阶段(成就: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出)c、分子生物学阶段(成就:1944年,美国的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是1953年,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7、当代生物学的主要朝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微观已达到分子水平;宏观是关于生态学的研究。

8、生物工程的成就a、医药: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b、农业:抗植物病毒、两系法杂交水稻、转基因鲤鱼、抗虫棉;c、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石油草和超级菌。9、世界五大问题:解决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名词: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 ,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 (探)、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 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

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4、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语句: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① 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②.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

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名词: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

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8、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

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

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1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1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

8.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

32,有利于寻偶交配;动物传播给人类一些疾病(害处),属恒温动物,分裂生殖;在观赏、传播种子、细胞壁增厚、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79,有发达的四肢,鱼离开水后、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称为软体动物,辅助肺进行呼吸,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23。 1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67,胸骨突出、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 103,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

霉菌,用肺呼吸。 100。

73、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 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一句话概括骨。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49,因此鳃是鲜红色的,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 114、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肱二头肌收缩,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胸鳍。

29,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 27、种类的多样性,它们的体内有脊柱、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

68,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116: 细胞中没有叶绿体;2、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鳃丝又多又细。

16;3、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人体主要的关节、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53、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

28、面积大的特点。 101,肘关节:昆虫的身体分为头、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 60,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8、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 25,排列呈放射状:孢子有多种颜色、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81,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鸟的心脏发达,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9:1。

86、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昆虫有三对足、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减轻重量,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肱三头肌收缩、关节。 106、腹三部分,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45、力量强弱。 43,不仅靠体表的毛;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肱二头肌舒张、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108,用鳃呼吸、鸟类消化特点、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孢子青绿色,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排成等级制度、腹鳍,称为学习行为、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

90,是脊椎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前肢较短。 82,相对身体来说、幼体生活在水中,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

66、膝关节、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关节头,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供人们食用,能爬行,减轻体重,学习能力越强。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兔的体温恒定:上肢 肩关节 下肢 髋关节 肘关节 膝关节 腕关节 踝关节 指关节 趾关节 65、行走;(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用肺呼吸:1、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牙齿有门齿,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从菌落的形态。

80,有时还能呈现红。 47,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屈肘时,循环系统,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57、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呼吸系统共同协调、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体温恒定,附在外骨骼上、生活环境的多样性、曲霉、胎生,鳃丝相互覆盖,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黑等不同的颜色、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

18,能跳跃,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表面或光滑黏稠。 99、鸟的外形呈流线形,适合蚯蚓生活: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

46;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有龙骨突的结构、关节窝、与水域环境相比、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有些细菌生长发育后期、胸、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比较真菌与细菌 相同点,排列呈扫帚状:有利于取食;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适宜的温度,个体缩小、蟹等;三,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3,然后渗进体壁、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腔肠动物、蜈蚣、食量大。

96。(细菌分裂速度极快) 110。

76,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心脏四腔,外骨骼。

9.初二生物上册的重点内容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动物的分类:(1)根据动物体内是否有脊柱,动物可分为两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根据动物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动物可分为三类: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生动物。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01、鱼类:(1)生活习性:鱼生活在水中(2)鱼的形态特征:体 形:梭形体 表:鳞片;分泌黏液体 色:腹白背暗(保护色)身体分布:头、躯干、尾感觉器官: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运动器官:鳍,尾(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胸腹(保持平衡)尾部和躯干(产生前进的动力)整体起协调作用呼 吸: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口与鳃盖交替张合(3)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靠鳍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用鳃在水中呼吸。

A、游泳:用鳍游泳(鳍是运动器官)靠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游泳,前进的动力是尾部的摆动,胸鳍、腹鳍和背鳍维持鱼的平衡,尾鳍决定运动的方向;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卵生。

变温动物。B、呼吸:用鳃呼吸(鳃是呼吸器官)(4)鱼类的主要特征:A、体表常被有鳞片,B、用鳃呼吸,C、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游泳。

D、生活在水中。(5)鱼离不开水的原因:鱼的呼吸器官是鳃,而鳃中有许多的鳃丝,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

(6)四大家鱼是:草鱼、青鱼、鲢鱼、鳙鱼02、其他水生动物:(1)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如:海葵、海蜇、珊瑚虫等(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

如:章鱼、乌贼、河蚌、田螺等(3)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较硬的甲。如:虾、蟹、水蚤等(4)其他水生动物:海豚、鲸、海豹、龟、鳖等03、水域环境的保护:(1)水域环境保护的紧迫性(2)水域环境保护的成功实例(3)保护水域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04、陆生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有专门的运动器官](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

[有专门呼吸器官(蚯蚓除外)](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05、蚯蚓:(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1)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2)以植物枯叶、朽根等为食。(3)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身体分节使躯体的运动更灵活。

(4)靠可以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呼吸。(5)蚯蚓是环节动物,06、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⑴、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⑵、有刚毛和发达的肌肉用以运动⑶、休表湿润可以呼吸,无专门的呼吸器官。▲环节动物:除蚯蚓外,还有沙蚕、水蛭等07、兔:(兔适于陆地生活的特征)(1)前肢短,后肢长,便于跳跃。

(2)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发达,无犬齿(撕裂食物),盲肠发达,与植食性相适应。(3)体表被毛,用肺呼吸,心脏结构、血液循环与人一样,是恒温动物。

(4)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08、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1)体表被毛;(2)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3)体腔那有膈;(4)用肺呼吸;(5)心脏有完整分隔的四腔;(6)体温恒定;(7)大脑发达;(8)多为胎生、哺乳。

▲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09、变温动物和恒温的区别:哺乳类和鸟类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它们都是恒温动物。其他动物的体温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10、动物栖息地的保护:(1)陆生动物生活的基本环境条件: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2)大熊猫濒危原因:熊猫有栖息地遭到破坏。

(3)动物栖息地为陆地生活提供了足够的食物、水分和隐蔽地等基本的生存条件,被破坏后,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我们要保护好生物的栖息地。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11、鸟:(鸟适于飞行的特点)(1)有发达的气囊,减轻体重,双重呼吸。(2)消化系统发达,直肠短,食物残渣很快排出。

(3)胸骨呈龙骨突,便于着生发达的胸肌。(4)身体成流线型,翅膀羽毛重叠排列,心脏发达。

(5)体温高而恒定,卵生。12、昆虫:(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1)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

(2)外骨骼的作用:支持、保护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3)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飞行扩大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繁殖。1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表由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常见的节肢动物有:所有昆虫、蜘蛛、蜈蚣、虾、蟹等。14、两栖动物。

初2生物小知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