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候的变化原因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地球气候系统是构成这个地球系统的重要一环。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气候始终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究其原因,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矿物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上都来自太阳,因此太阳辐射的变化被认为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一个外因。20世纪70年代末,卫星观测的应用使得人类可以在大气层以外准确地测量太阳辐射输出的变化,这才知道太阳辐射量并不是完全不变的,特别在太阳黑子异常活动的周期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许多科学家认为太阳黑子数多时地球偏暖,低时地球偏冷。但太阳辐射的变化影响气候的机理尚不清楚,也缺乏严格的理论或者观测事实支持。不过通过研究,科学家们还是发现,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都不是引起近代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同时基本排除了影响气候变化的另一个自然因素——火山爆发是引起近百年全球变暖主要原因的可能性。
科学家们认为,在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化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或者脉动。这种环流变化是造成区域尺度气候要素变化的主要原因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有时可伴随着陆面的变化。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和NAO是大气与海洋环流变化的重要例子,它们的变化影响着大范围甚至半球或全球尺度的天气与气候变化,是目前制作季、年际气候预测的基础与依据。长期以来世界上许多气象学家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旨在提高全球与区域的气候预测水平。对于更长的十年时间尺度,太平洋十年尺度振荡(PDO)和相关的年代际太平洋振荡(IPO)可以用来解释地面气温全球平均变化的一半左右,它们与明显地与地区性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有联系。
关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近百年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最新发表的权威报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决策者摘要指出,人类活动与近50年气候变化的关联性达到90%。
对人类活动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可能导致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尔赫许多科学家陆续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1957年,瑞威拉等在美国发表了一篇关于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可能产生气候变化的论文。同年,美国夏威夷观象台开始进行二氧化碳浓度观测,从而正式揭开人类研究气候变化的序幕。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有哪些?可产生哪些温室气体呢?这些温室气体又是怎样影响了气候变化呢?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
上述那些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除了二氧化碳外,目前发现的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有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最长可生存200年时间,因而最受关注。
这些温室气体主要是通过温室效应来影响气候变化的。何为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透过太阳短波辐射(指吸收少),使地球表面升温;但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指吸收多),从而使大气增温。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故称之为“温室效应”。
工业化革命以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由-18℃上升到当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已适应的15℃。一旦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继续增加,进一步阻挡了地球向宇宙空间发射的长波辐射,为维持辐射平衡,地面必将增温,以增大长波辐射量。地面温度增加后,水汽将增加(增加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冰雪将融化(减少地面对太阳短波的反射),又使地表进一步增温,即形成正反馈使全球变暖更显著。
2.关于地理知识气候变化的顺口溜
地球特点 赤道略略鼓,两极稍稍扁。
围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南北为经线,相对凑成圈。
东西为纬线,独成平行圈;赤道约4万,两极缩成点。3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4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地球自转,昼夜更换。
绕日公转,四季出现。自转一日,公转一年。
自西向东,方向不变。5地球五带 地球有五带,全靠四线分;回归间热带,极圈分寒温;寒温各有二,五带温①不均。
①温,指温度。6地图辨方向 地图方向辨,摆正放眼前;上北下为南,左西右东边。
标图易分辨,经纬网较难;纬线指南北,东西经线圈。极地投影图,定向较特殊:对于北半球,心北四周南;北纬圈东西,自转反时走。
对于南半球,心南北四周;南纬圈东西,自转顺时走。7大洲和大洋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8大洋和大洲的位置 洋以洲为界,洲以洋分野。
太平洋为四洋首,位于亚澳两美间。大西洋西南北美,东岸临界欧与非。
印度洋临亚非澳,南部三洋水相连。北冰洋面为最小,亚欧北美三洲环。
9七大洲分界和位置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②;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①洋,大洋洲。
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10七大洲地形 (1)亚洲 亚洲地形杂,中高四周洼。冲积平原广,山地高原大。
江河放射流,水资源可夸。(2)欧洲 半岛缘海多,形体分节肢;山地居南北,中部平原低;地形平原主,海拔倒第一。
(3)北美洲 东部高原联山地,西部山地接高原。东西相间高大陆,世称湖海在其间。
(4)南美洲 安第斯山雄踞西,东部平原高原区。地形多为世界最,高原平原列首位。
西部山脉为最长,亚马逊河流域广。热带雨林居世首,草原要数潘帕斯。
(5)非洲 平均海拔六百米,号称大陆高原洲,东部高原连一体,西部沙漠平原有。(6)大洋洲 面积小,分两区,一大陆,二岛屿。
大陆东西高,中部是盆地。(7)南极洲 四周环三洋,多年冰雪积;超过二千米,海拔数第一。
11海底地形 浅海大陆架,外缘大陆坡;洋盆海沟岭,洋底不可测。12地形变化 地形变化,内外力加。
沧海桑田,内部力大;板块运动,拉伸挤压,断层褶皱,出现高洼;火山地震,板块缘发。外部力量,不可轻它;风浪水冰,侵蚀变化,天长日久,削高填洼。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短时阴晴雨雪冷热风 气候:多年平均春夏和秋冬14气温分布规律 气温分布有差异,低纬高来高纬低;陆地海洋不一样,夏陆温高海温低,地势高低也影响,每千米相差6℃。15地球变暖危害 大气污染,地球变暖;冰川融化,沿海被淹。
采取措施,刻不容缓。16风的形成 温高气上升,低压下形成;气自高压来,流动形成风。
17地球气压带 高气压带四,低气压带三:南北五度间,高温气上翻,赤道低气压,降水造方便;南北三十度,气流下偏转,副热高气压,少雨常干旱;极地气压低,靠近两极点;南北六十度,副极低压然。18地球风带 气压带相隔,风带共有六:信风赤道搂,东风两极出,南北西风带,四十、六十度。
19降水形成条件 空汽饱,气温降;凝结核,相碰撞;体重加,雨雪降。20降水分布规律 赤道热,降水多:两极寒,降水难。
回归线,分西边;陆西岸,副高带,信风吹,降水亏;陆东岸,季风故,气候温,降水富。中纬度,居内部;距海远,气候干。
21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气候因素,四个方面兼顾;纬度位置第一,赤道两极悬殊;其次要看海陆,远海夏季干酷;地形也很重要,高寒背风雨勿;洋流不可低估,暖流到来水富。22陆地自然带分布与特征 地表气候不一般,植被动物随着变。
九自然带分布谈,热温类型各有三;亚寒苔原冰原带,另外高山垂直变。热带雨林赤道边,高温多雨树参天;猩猩猿猴时常现,河马大象不少见。
热带草原夹两边,非洲南美最广泛;干湿两季南北反,稀树密草动物欢;狮犀斑马长颈鹿,干季向着水草迁。热带沙漠回归线,非澳两洲最大片;草木稀少多沙丘,鸵鸟骆驼耐饿旱。
温带沙漠居陆间,亚美澳非都可见;夏季高温冬季寒,植被较少能耐干。温带草原四季显,多位北半球中间;雨水较少草尤短,黄羊野兔最常见。
温带森林阔叶繁,熊猫梅花鹿罕现。北部亚寒针叶林,松树云杉能耐寒;亚美北部欧大半,动物冬夏羽毛换。
苔原气候冬长寒,亚欧美洲最北边;植物地衣和苔藓,特有动物驯鹿焉。南极冰原和冰山,企鹅海豹近海岸;北极点与格陵兰,白熊海象不畏寒。
23世界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生存条件;耕林草建,伐垦泛滥,流失沙化,人。
3.气候的变化原因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地球气候系统是构成这个地球系统的重要一环。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气候始终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究其原因,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矿物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上都来自太阳,因此太阳辐射的变化被认为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一个外因。20世纪70年代末,卫星观测的应用使得人类可以在大气层以外准确地测量太阳辐射输出的变化,这才知道太阳辐射量并不是完全不变的,特别在太阳黑子异常活动的周期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许多科学家认为太阳黑子数多时地球偏暖,低时地球偏冷。但太阳辐射的变化影响气候的机理尚不清楚,也缺乏严格的理论或者观测事实支持。不过通过研究,科学家们还是发现,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都不是引起近代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同时基本排除了影响气候变化的另一个自然因素——火山爆发是引起近百年全球变暖主要原因的可能性。
科学家们认为,在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化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或者脉动。这种环流变化是造成区域尺度气候要素变化的主要原因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有时可伴随着陆面的变化。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和NAO是大气与海洋环流变化的重要例子,它们的变化影响着大范围甚至半球或全球尺度的天气与气候变化,是目前制作季、年际气候预测的基础与依据。长期以来世界上许多气象学家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旨在提高全球与区域的气候预测水平。对于更长的十年时间尺度,太平洋十年尺度振荡(PDO)和相关的年代际太平洋振荡(IPO)可以用来解释地面气温全球平均变化的一半左右,它们与明显地与地区性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有联系。
关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近百年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最新发表的权威报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决策者摘要指出,人类活动与近50年气候变化的关联性达到90%。
对人类活动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可能导致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尔赫许多科学家陆续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1957年,瑞威拉等在美国发表了一篇关于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可能产生气候变化的论文。同年,美国夏威夷观象台开始进行二氧化碳浓度观测,从而正式揭开人类研究气候变化的序幕。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有哪些?可产生哪些温室气体呢?这些温室气体又是怎样影响了气候变化呢?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
上述那些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除了二氧化碳外,目前发现的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有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最长可生存200年时间,因而最受关注。
这些温室气体主要是通过温室效应来影响气候变化的。何为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透过太阳短波辐射(指吸收少),使地球表面升温;但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指吸收多),从而使大气增温。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故称之为“温室效应”。
工业化革命以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由-18℃上升到当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已适应的15℃。一旦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继续增加,进一步阻挡了地球向宇宙空间发射的长波辐射,为维持辐射平衡,地面必将增温,以增大长波辐射量。地面温度增加后,水汽将增加(增加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冰雪将融化(减少地面对太阳短波的反射),又使地表进一步增温,即形成正反馈使全球变暖更显著。
4.有关气候变化的环保知识问答,要选择题形式的,越多越好
环保知识竞赛试题1、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保护,禁止(B)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A. 任何单位 B. 单位和个人 C.个人 2、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A)。 A. 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B.重点保护动物和次重点保护动物 C.濒危野生动物和珍贵野生动物 3、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受伤、病弱、饥饿、受困、迷途的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时,应当( C )。
A.自己带回家中收养 B.置之不理 C.及时报告当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4、在新疆地区分布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26种,以下属于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是:(A) A. 野马、雪豹、兀鹫 B. 野马、野驴、棕熊 C. 野马、牦牛、水獭 5、我国于( A )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A. 1980年12月25日 B.1980年9月26日 C. 1980年5月22日 6、塔里木盆地中心生长着我国古老树种“沙漠英雄”——( B )的原始森林。
A.梭梭 B.胡杨 C. 红柳 7、( C )会给人类生存带来一系列危害,例如导致水土流失、导致大气条件恶化、导致物种绝灭。 A.垃圾清洁处理 B.植树造林 C.滥砍乱伐森林 8.在我国已灭绝的10种野生动物中,新疆占了3种,它们是野马、高鼻羚羊和(A) A.新疆虎 B.新疆北鲵 C.斑林狸 9、我国第一座森林公园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新疆国家级森林公园有2个,位于( A )和天池森林公园。 A. 乌鲁木齐南郊的照壁山森林公园 B.水磨沟森林公园 C.南山森林公园 10、世界上最小的花是( B )的花,连肉眼都看不清楚。
A. 樱桃 B.无花果 C.海棠 11、森林有哪三大效益:( A ) A.环境、社会、经济 B.环境、自然 、经济 C.社会、自然 、经济 12、一般将污染物分为:(A) A. 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四类。 B. 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三类。
C. 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两类。 13、我国各省每年开展“爱鸟周”活动的目的是:集中宣传鸟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全民( C )的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A.爱鸟、养鸟 B.放鸟、护鸟 C. 爱鸟、护鸟 14、我国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有鸟类21目1244种。占世界鸟类总数( B )。
A. 11.2% B. 13.1% C. 16.8% 15、天生的“捕鼠能手”的鸟和享有“森林医生”美称的鸟是(A)。 A. 猫头鹰、啄木鸟 B. 猫头鹰、喜鹊 C. 老鹰、啄木鸟 16、新疆山区的珍贵野生果树很多,如野苹果分布在( A.巩留县 B.新源县 C.塔城 17、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会徽是( B )。
A.丹顶鹤 B. 大熊猫 C.骆驼 18、以下不属于世界上的四大名香是灵猫香、龙涎香和( B )。 A. 麝香 B.狸猫香 C. 河狸香 19、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 A )特有的动物。
A. 青藏高原 B.新疆 C.青海 20.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举报免费热线电话是( C ) A.12315 B.148 C.12369 21、广义的自然保护区还包括(A)。 A. 国家公园、自然公园、野生动物禁猎区等 B. 国家公园、森林公园、野生动物禁猎区等 C. 自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等 22、2002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C)。
A.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B.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C.让地球充满生机 23、我国内陆荒漠地区第一个被纳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的是(B)。 A.阿尔金山保护区 B. 新疆博格达峰保护区 C.哈纳斯保护区 24、新疆巴音布鲁克天鹅保护区位于(C)。
A.新疆博湖县 B.新疆拜城县 C.新疆和静县 25、(B)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和基本保障。 A.民族团结和环境保护 B.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C.生态建设和民族团结 26、保护野生动植物有很多意义,不属于其意义的是(C)等。
A.环境效应 B.文化价值 C.观赏价值 27、以下有关环境的纪念日名称和时间哪项有错?( B ) A. 中国植树节(3月12日);地球日(4月22日); B. 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6日); C.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9月16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等。 28.全国每年跑、冒、滴、漏的淡水是(A) A.20亿立方米 B.5亿立方米 C.10万立方米 29、为保护蓝天,我们在出门时,应该(C)。
A. 尽量选择乘坐舒适的交通工具 B. 使用私人车 C. 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0、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应该(A) A. 自觉地不用、少用难降解的塑料包装袋 B. 乱扔塑料垃圾 C. 尽量使用塑料制品 31、因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环境变化是指(A) A.环境影响 B.环境改善 C.环境改造 32、使用复印机时,复印机的带高电压的部件与空气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的臭氧( A. 没有影响 B. 对人体健康有害 C. 对人体健康有益 33、环境监测的对象有:(A) A. 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噪声 B. 大气、市容、土壤、生物、噪声 C. 大气、交通、土壤、生物、噪声 34、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六方面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B) A. 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B. 生态环境恶化与新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C. 新资源开发的问题 35、我国确立(C)为一项基本国策。 A.民族团结 B.扶贫 C.环境保护 36、生物圈一般是指包括(B)所形成生物系统的边界圈与大自然边界圈相互关系、影响。
A. 人类、动物 B. 人类、动物、植物 C. 动物、植物 37、21世纪是(C)世纪。 A. 科技 B。
5.冬季气候有哪些小常识需要注意
一、为何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北方,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影响,经常有冷空气南下形成寒潮,使气温大大降低。
南方则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冬季大多是温和的。这个是气候的原因。
东西走向的山脉比如秦岭阻挡了冷气团的南下,使南方气温偏高而北方气温很底,温差自然就大了。这个是地形的原因。
在多个地理因素(太阳辐射,气候,地形)的综合作用下,使得我国南北温差冬季比夏天大很多。 二、什么是寒潮、寒流? 大家看新闻,可能会经常听到寒潮蓝色预警这样的说法。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按气象台规定,一次冷空气过境产生的降温,日平均降10℃之多,最低温度在5℃以下时,就称这股冷空气为寒潮。 人们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其实这是不对的,寒流不同于寒潮,寒流是洋流的一种,它是指海洋里从高纬度海区向低纬度海区进行的规模巨大的海水流动现象。
世界著名五大寒流:北太平洋的加里福尼亚寒流,南太平洋的秘鲁寒流,北大西洋的加那利寒流,南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南印度洋的西澳寒流。它们分别从北、南半球高纬度海域向低纬度海域流动。
三、天寒不是因为离太阳远 人们进屋后总要烤烤炎炉或暖气。而且,大家都懂得,离火炉或暖气越近,温度越高;离火炉或暖气越远,温度越低。
太阳也是个大火炉,地球有时离太阳近些,有时远些,是否也是离太阳近时温度高,远时温度低呢? 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日地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每年1月3日是日地距离最近的一天,7月4日是日地距离最远的一天。按“理”说,应该1月份热,7月份冷,可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其实,地球离太阳实在是太远了,两者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而日地之间最远和最近的时候只相差500万千米。这个距离,对地球获得太阳热量的影响很小。
真正决定地球上冷热的,是太阳照射的角度。因为地球是倾斜着围绕太阳旋转,所以太阳光照到地球上某一个地方的角度会不断地变化。
夏天,太阳直射北半球;冬天,太阳斜射北半球。同样多的太阳光,直射要比斜射的时照到的地方小。
那么同样大小的地方,太阳直射时,收到的太阳光多,天气就热;太阳斜射时,收到的太阳光少,天气自然也就冷了。 四、为什么会下雪? 在冬季,往往会从灰蒙蒙的云层中飘落下一片片雪花,降落到地面,顿显银装素裹的世界。
那么,为什么会下雪呢? 下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气象上称之为固体降水。雪花生长在一种既有冰晶又有过冷水滴的云体里,这种云称为冰水混合云。
在这种云体内,过冷水滴不断蒸发成水汽,水汽便源源不断地涌向冰晶的表面,再那儿凝华落脚,使冰晶逐渐增大形成雪花。雪花形成后便向下飘落,在飘落的过程中,碰上其他雪花时,常常粘附在一起,慢慢长大,遇到上升气流时,小雪花上升的速度比大雪花快,小雪花赶上大雪花发生粘连,几经反复,便逐渐成为直径达几厘米的像棉花又似鹅毛的雪团。
当空气中的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这些雪花时,它们便从云层中飘落下来,如果这时低层空气的温度在0℃以下,雪花降落到地面,这就是人们所见到的皑皑白雪。 五、为什么冬季很少打雷? 打雷是对流云层剧烈碰撞,产生的正负电的放电现象。
我国冬季主要受西北气流控制,气温低,对流云层形成机会少。 夏天气温高,地面上升气流和高空冷气流形成对流云层,剧烈碰撞中易产生电子云层,达到放电距离就产生放电,形成雷电,所以雷电多。
冬季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雷阵雨。但有时冬季天气偏暖,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雷阵雨,出现所谓“雷打冬”的现象。
有相专家说,雷暴的产生不是取决于温度本身,而是取决于温度的上下分布。也就是说,冬天虽然气温不高,但如果上下温差达到一定值时,也能形成强对流,产生雷暴。
冬打雷在中国很少见,但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冬天就经常出现。 六、雪花的形状 有的人认为雪花的形状都是相同的,就是那种六角形,其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形状的雪花。
一些六角星形的雪花也被称为树形,而且它们在下落时还会继续凝结水汽或者与其他雪花结合形成大雪花。而且雪花下落的时候还会受到温度、湿度、风的影响而变形。
七、冬季为什么爱起雾? 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
1 立方米的空气,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是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了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
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
6.气候知识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 、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型气候、极地气候、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气候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之分.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湿润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温差小,年降水量季节分布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年温差大;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山地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变化; 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冷,夏短而凉;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严寒.气候变化对人类与自然系统有重要影响.由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适应今天以及最近过去的气候,气候资源因此,如果这些变化太快使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不能适应的话,人们将很难应付这些变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对基本的人类生活标准(居住、食物、饮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对于所有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将会增大天气灾害的风险.。
7.(13分)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气候变 爱问
(1)城市C位于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季风气候。
(2分)。城市D位于大陆西岸,在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下形成地中海气候。
(2分)(2)C(2分)(3)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2分)(4)B(2分)(5)减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种草提高植被植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3分)(答出3点即给分) 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分析和全球变暖问题。 (1)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判断,C位于日本北部,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D城市位于美国西岸(30°--40°之间),为地中海气候影响,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
(2)材料反映此时为12月,为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盛行下沉气流,等压面应向上凸;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盛行上升气流,等压面应向下凹。 (3)A国为日本,其工业生产的原料、燃料主要来自海外进口,故工业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海运便利。
(4)B国为美国,其汽车生产成本和技术都不低于日本,而汽车产业也不是资源型的产业,故日本的汽车产业向美国转移的主导因素是美国经济发达,市场广阔。(5)针对全球变暖的趋势,治理措施主要从节能减排;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国家合作、植树造林等方面分析。
8.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 建立长期气候变化目标
把CO2浓度稳定在任何水平都需要确定一个允许的碳量,使得这部分碳在现在和未来某个时间能够被消除。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到2100年把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400*10- 6, CO2的浓度应尽可能地稳定在360*10- 6左右。
鉴于以上的科学论据,建议排放量的减少应旨在实现到21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值限制在2℃以内。
2 建立2012年以后的全球气候变化政策框架
我们认为应在UNFCCC和《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制定2012年以后的全球框架,它能够在未来几
十年里使得所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这是联合国气候谈判的一部分。所提出的
2012年以后的全球框架将使得所有国家以一种公正的方式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并做出贡献。
3 建立技术和贸易合作伙伴
创立一个新的伙伴计划,以开发、应用和转让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同时满足各国减少污染、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关切。
3.1 高效率运输工具
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运输部门大概占到1/3。在公共运输系统中增加的投资是该部门减少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也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大大减少气体排放。应该建立广泛的技术伙伴关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0343931系,这样可以快速提升合成物和其他高效车辆的市场占有率。可以通过增加燃料效率的标准或对购买高效率车辆进行税务鼓励或提供经费支持来实现,且政府也应该保证对生产设备进行税制奖励,并且带头用高效车代替他们现有的车,这样就可以刺激需求,减少生产的费用及HEVS和传统车辆之间的价格差。
3.2 生物燃料
由于目前交通业完全依赖于化石燃料, 1/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来自于交通业。生物燃料的好处,
除了便宜和用之不竭外,最主要是不会污染环境和制造温室气体。生物燃料可以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减少。如乙醇,极有可能成为可持续的低成本高性能燃料。而且,生物燃料既适用于当前的交通系统,也适用于未来的交通系统。向生物燃料转变,是一个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长期策略。
4 驱动未来全世界能源的低碳化
帮助各国减少他们的碳紧张状况将促使他们在未来的谈判中承担起气候责任,以增加能源最终利
用效率和低碳与无碳的能源供应技术为基础,减少碳紧张状况,并找出能源消耗的可承受极限,应该成为技术现代化的驱动力。
在家里、办公室、车辆和工业方面提高能源的最终利用率是减少现在碳紧张状况的最快、最廉价、最容易的方式,但这并不能达到所要求的减少量,更有效的方式应该是大量供应低碳和无碳能源,在更低含量的碳能源包括从可再生的生物中提取出的燃料及风力发电等。
各国政府应通过建立对气候变化采取坚决行动的领导联盟来实现减少能量系统的碳紧缩过程,该
联盟应在多边气候外交之外采取行动,把重点放在气候和发展政策的协同作用上,并全面融合低碳和无碳措施与各国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如领导联盟可以通过在商业上切实可行的或与市场接近的低碳和无碳技术与实践上消除障碍及增加投资,这样可以提高能源生产效率和减少生产能源的碳紧张状况。
5 减排措施
主要是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 关于绿色经济目前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绿色经济比低碳经济有更广泛的概念,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的含义:节能 高效的经济,可大大减少能源使用强度;清洁能源,包括协同治理污染和气候变化;循环经济,可使能源利用最大化;生态经济或生态文明,利用植树造林固碳以增加碳汇;低碳经济,可改变生产和生活模式 此外,发展核能水电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等也是有效办法,新技术的研发是其关键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