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想了解化学趣味知识
化学,科如其名:有化才能学。
有了变化才能够学习。在生活中,化学可以说是最有用的一门学科。
生活中的好多变化都要靠化学才能解释,例如:为什么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的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为什么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缓慢,但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会剧烈分解并释放出大量的热及氧气,且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等等 在初中的化学中,经常要根据现象来说明问题的本质。因此,化学课会很有趣 。
而且,在高中,化学依旧是理科中最简单的科目。趣味知识:德国南部出产一种矿物,从十八世纪上半叶起,就有许多矿物学家试图对它进行分类,但意见很不一致。
有的认为它是锌矿,有的则把它归入铁矿。1781年发现了新元素钨以后,还有人认为这种矿物中含有钨。
1789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对这种矿物进行了全分析。他用硝酸处理这种矿物,得到一种黄色溶液,向这种溶液中加入“钾碱”进行中和时,便析出一种黄色沉淀。
沉淀物的性质与所有已知元素相应化合物的性质很不一样,所以克拉普罗特认为它是一种新元素的“氧化物”。 于是,克拉普罗特将这种“氧化物”与碳放在一起,加热到很高温度,企图把这种“氧化物”还原成金属。
他确实得到了一种金属态的黑色物质,这种黑色物质的化学性质与所有已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不同,因此克拉普罗特认为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 1789年9月4日,克拉普罗特报告了自己的发现,题目是“乌拉尼特(Uranit)——一种新的半金属”。
他之所以将“新元素”命名为“乌拉尼特”,是为了纪念八年前新行星——天王星(Uranus)的发现。 次年,克拉普罗特将“新元素”改称为铀(Uranium),他说:“我根据类推法将该新金属的名称由乌拉尼特改为铀”,于是铀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
这种“新元素”的发现确实引起了许多化学家的兴趣,不少人对它进行了研究。但实际上,“新元素”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竟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克拉普罗特本人一直到死,仍然深信自己发现并分离出了铀元素。
曾有少数人对克拉普罗特的结论表示过怀疑,认为“乌拉尼特”可能是一种化合物。例如瑞典著名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就曾试图用纯钾来还原“乌拉尼特”,但末成功;同一时期,阿弗维特逊也曾用氢来还原“乌拉尼特”以及铀和钾的一种二元氯化物,但得到的最终产品依然是“乌拉尼特”。
直到1841年,法国化学家佩里戈特才揭开了“乌拉尼特”的秘密,证实“乌拉尼特”确是铀的化合物而不是元素铀。 佩里戈特将“乌拉尼特”同碳一起加热,并通入氯气,从而得到一种升华出来的氯化铀结晶体。
奇怪的是,生成氯化铀所消耗的“乌拉尼特”和氯气的总量竟是化学计算量的110%,而且在气态产物中还含有二氧化碳。这说明,“乌拉尼特”原来是一种金属氧化物。
证实这一结论的实验有很多,例如使四氯化铀水解,得到的产物是“乌拉尼特”和氯化氢,这表示“乌拉尼特”是化合物而不是元素。 为了得到元素铀,佩里戈特采用的也是钾还原法。
但他是还原四氯化铀,而不象贝采利乌斯那样还原“乌拉尼特”。 佩里戈特将四氯化铀同钾放一起,放在白金坩锅中加热。
因为需要将反应物加热到白热状态,所以这是一个有危险的实验。为了谨慎起见,他把一只小白金坩锅放在一只大白金坩锅里,当小坩锅中的物质开始反应的时候,便立刻把火源熄灭,以免金属钾从白金坩锅中飞溅出来,发生事故。
等到激烈的反应变得和缓了,再对白金坩锅加强热,以除去其中所剩余的钾,并使已被还原出来的铀聚结。待到冷却后,用水将其中所含的氯化钾溶解而除去。
结果,在留下的黑色残渣中找到了银白色的金属铀颗粒。 至此,一种新的化学元素铀——化学元素中的“天王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孕育,才真正诞生了。
1789年克拉普罗特发现含铀化合物“乌拉尼特”的时候,已知的化学元素还只有25种;但是到1841年佩里戈特制得真正的元素铀的时候,已知元素的数目已经增加到55种。这么多的元素,重量有轻有重,性质千差万别,真好似一团乱麻。
但是化学家深信物质世界是秩序井然的,因此他们一直试图透过表面的混乱现象,从元素的特性中找出某种内在的规律性来。 1869年,已知化学元素的数目已经增加到62种,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终于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把当时象一团乱麻似的杂乱无章的元素理出了一个头绪。
他发现,随着元素原子量的增加,元素的性质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这就是著名的元素周期律。两年后门捷列夫加以充实改进的周期表,已经达到了成熟的程度,与现代的周期表已相差无几了。
在编制周期表时,门捷列夫认为元素的性质比它的原子量更为重要,因此当某一元素的性质与它的根据原子量排列的顺序有冲突时时,他便不顾当时公认的原子量,大胆地把它的位置调换一下。例如碲和碘的原子量,当时测定的值分别是128和127,如果按原子量排列,碲应该排在碘的后面。
但是门捷列夫把碲提到碘的前面,以便使它位于性质与它非常相似的硒的下面,并使碘位于性质与碘非常相似的溴的下面。 门捷列夫坚信自己已发现了一条最基本。
2.一些冷门的科学小知识
1、冰糕为什么会冒气?
冰糕冒气是因为外界空气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见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时,一遇冷就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一样。
2、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
向日葵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非常怕光。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时它还刺激背光一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长的快,使向日葵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3、蝉为什么会蜕皮?
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就是蝉蜕。
4、蜜蜂怎样酿蜜?
蜂先把采来的花朵甜汁吐到一个空的蜂房中,到了晚上,再把甜汁吸到自己的蜜胃里进行调制,然后再吐出来,再吞进去,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240次,最后才酿成香甜的蜂蜜
5、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科学小常识
6、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7、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8、冰冻的*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9、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10、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3.急缺10篇化学趣味小故事
1、酒 精? 乙醇?一辆公共汽车到站了,售票员打开窗门对挤在车门口的人嚷道"不要挤,排队上车"……只见一男子手里拎着一大桶东西忙忙地奔过来,正挤着人群想上车,售票员问道"先生,这是什么东西?" 这位男子一边回答"酒精",一边还在往上挤。
"不行,不行,酒精是易燃物品不能带上车"。这男子又嚷道:"这是乙醇"。
"早说不就没事了",售票员嘟哝着。 公共汽车终于开走了……感想:酒精就是乙醇,这位售票员看来没学过化学2、喝 汽 油 不 要 抽 烟阿飞:阿华,我错把汽油喝下去了,怎么办?阿华:没关系,记得这几天不要抽烟。
感想:在汽油集中的地方不能抽烟3、化学谜语10则 1)、似雪没有雪花,叫冰没有冰渣, 无冰可以制冷,细菌休想安家。(干冰) 2)、生来刚直不曲,不怕碰破头皮, 为了光明温暖,宁愿牺牲自己。
(火柴) 3)、来自海洋地下,炼得洁白无暇, 长期为人服务,调味离不开它。 (食盐) 4)、大哥平易近人,表面明朗似镜; 二哥喜欢高温,常在空间飞腾; 三弟生在冬天,性情比较生硬; 虽然性格不同,但是属一家人。
(一物三态) (水,汽,冰) 5)、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留得清白在人间。(石灰) 6)、一个软来一个硬, 两个结成一家人, 不怕酸来不怕碱, 烈火烧来只等闲。
(石棉) 7)、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 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水)8)不在外面住 (居里)9)皇帝的饮料 ( 王水) 10)空中妈妈 (云母)4、硫酸给水的情书 亲爱的水: 您好! 请允许我这样叫你,其实这么长时间以来,我—直深爱着你。 每当我遇上你,我就有种沸腾的感觉,全身会发出大量的热。
当我见不到你时,我甚至会在空气中寻找你的气息,寻找你的每一丝痕迹,我是多么渴望与你亲密相处。我有时很暴躁,这是我承认的,但这是我 6价的中心硫原子决定的,我无法改变我的脾气,就像我无法表达我对你的爱一样。
水,我可以对门捷列夫发誓,我会爱你一辈子。虽然别人认为我的脾气不好,他们说我欺负金属,欺负硫化氢还有过氧化钠。
其实,这都是硝酸他传开的,难道硝酸不欺负他们吗,天地可以证明,我只从硫中抢两个电子,而硝酸却抢五个,这不是说明他比我更欺负弱小吗?……。
4.生活中的化学小常识
1 、生活窍门:巧用牙膏6:若有小面积皮肤损伤或烧伤、烫伤,抹上少许牙膏,可立即止血止痛,也可防止感染,疗效颇佳。
2 、生活窍门:巧除纱窗油腻3:可将洗衣粉、吸烟剩下的烟头一起放在水里,待溶解后,拿来擦玻璃窗、纱窗,效果均不错。
3 、生活窍门:将虾仁放入碗内,加一点精盐、食用碱粉,用手抓搓一会儿后用清水浸泡,然后再用清水洗净,这样能使炒出的虾仁透明如水晶,爽嫩可口。
4 、生活窍门:和饺子面的窍门1:在1斤面粉里掺入6个蛋清,使面里蛋白质增加,包的饺子下锅后蛋白质会很快凝固收缩,饺子起锅后收水快,不易粘连
5 、生活窍门:将残茶叶浸入水中数天后,浇在植物根部,可促进植物生长;把残茶叶晒干,放
监兄轩翩简辖亮帅升克娱,碳初僵邑累防爱危悄疗抓。
5.求适合初中学生的化学趣味故事或者简单有趣的实验
初中的时候我们化学老师就变过几个化学魔术哦,因为印象比较深,我就说一下吧(*^__^*) :
1】拿一张面巾纸,用手搓揉纸张,不久卫生纸就燃烧了。
原理:拿纸的同时,在里面放一点白磷,白磷易燃,很快就有现象了。(注意安全)
2】拿一瓶矿泉水(没喝过的,新买的),当场喝一口验证一下那是可以喝的,然后将事先设计好的变色试剂偷偷弄到瓶盖里面。接着在众人面前拧紧瓶盖,上下震荡,发现水变色。(浪费了一瓶水*^__^*)
3】就是常说的在白纸上写不同颜色的字啦,利用酸碱中和,酚酞和紫色石蕊试剂的性质设计写字的变色游戏。
就这么多啦~
6.急求生物化学中有什么有趣的小知识小故事嘛
碘与指纹破案
在电影中常常看到公安人员利用指纹破案的情节.其实,只要我们在一张白纸上面用手指按一下,然后把纸上手指按过的地方对准装有少量碘的试管口,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等到试管中升华的紫色碘蒸气与纸接触之后,按在纸上的平常看不出来的指纹就会渐渐地显示出来,并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明显的棕色指纹.如果把这张白纸收藏起来,数月之后再做上面的实验,仍能将隐藏在纸面上的指纹显示出来.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指纹并不完全相同,而手指上总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汗水等.当用手指入纸上面按的时候,指纹上的油脂、矿物油和汗水就会留在纸面上,只不过是人的眼睛看不出来罢了.而纯净的碘是一种紫黑色的晶体,并有金属光泽.有趣的是,绝大多数物质在加热时,一般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三态变化.而碘却一反常态,在加热是能够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蒸气.象碘这类固体物质直接气化的现象,人们称之为升化华.同时碘还有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由于指纹含有油脂、汗水等有机溶剂,当碘蒸气上升遇到这些有机溶剂时,就会溶解其中,因此指纹也就显示出来了。
7.谁有好玩的化学实验或小资料
自制遮光玻璃透明窗玻璃室内外可相互望见,如需不用窗帘而使室外望不见室内,又不使室内光线过暗,可用白漆涂在窗玻璃上,但白漆价格较贵,时间一长又易剥落。
有否效果好而花费省的办法呢?你可用市售水玻璃(学名硅酸钠)粘稠液体,加进白垩粉(碳酸钙粉末)调成白色粘稠的浆料,涂刷在窗玻璃上,均匀涂刷二遍以上,透明的窗玻璃即成白色遮光玻璃。这层涂料与玻璃结合紧密,不易剥落,遮光效果和涂白漆相似。
鲜花三变一朵红花,可以用化学方法使它三次变色。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动手试验一下。
一变:取一湿润的红色玫瑰花(或月季花),浸没在亚硫酸溶液里,红花立刻全部变成白花,因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它与花瓣里的红色素结合,生成了无色的物质。?二变:用注射的针筒(或滴管)吸取少量稀硝酸,射在已经漂白的花瓣上,在射到硝酸的地方,白色又转变为红色,形成红白双色的花。
这是因为二氧化硫跟红色素结合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在有氧化剂(如硝酸)的作用下,就被分解而恢复原来的物质。三变:如果把红白双色的花全部浸没在硝酸里,则红白双色的花,又变成红色的花了。
自制湘妃竹湘妃竹就是“斑竹”,亦称“泪竹”,外表有斑点。这种竹子生长在湖南九嶷山中,传说是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眼泪沾在竹上而形成的。
这种竹也可以用一般的竹子,按照一定的方法仿制而成。湘妃竹在外观上非常别致,能制做成具有一定的装饰价值的工艺品。
活动原理 浓硫酸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酸,它除了具有一般酸的性质以外,还具有强烈的脱水性,可以将某些物质中的氢氧元素以水的形式脱去。竹子本身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用一定浓度的硫酸处理竹子,就能把竹子内的氢氧元素以水的形式脱去,而使其局部炭化。这样,普通的竹子就成为湘妃竹了。
活动用品浓硫酸、泥土、水。刮刀、砂纸、毛笔、100ml烧杯、玻璃棒、塑料窗纱、滴管、电吹风、铅笔、抹布、研钵等。
活动步骤1. 制取硫酸泥浆:量取85ml水倒入小烧杯,再量取15ml浓硫酸,将浓硫酸慢慢地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配成15%的稀硫酸备用。再用滴管吸取15%的稀硫酸慢慢地加入盛有磨细并干燥了的泥粉的烧杯中,边滴边搅拌,直到配成具有一粘稠度的酸泥浆待用。
2. 加工竹子:取洗干净并干燥地的竹子,用锯子锯下所需部分。然后用刮刀轻轻地刮去边上的毛刺,用砂纸将四周打光。
用铅笔在竹片或竹筒上画上图案或写上文字。3. 用毛笔蘸取酸泥浆,根据底稿进行描涂,然后将竹制品上的泥浆用电吹风吹干或者放在太阳下晒干。
4. 用湿抹布将烘干的泥迹擦掉后,竹片上就会显出清晰的图画。有条件的话可在竹片上涂上一层清漆。
活动中的有关问题1. 本实验中要使用到浓硫酸,在量取和稀释浓硫酸时要注意操作正确,在制作竹制品毛坯时,学生使用锯、刀也要注意安全。2. 本实验中的泥土必须烘干或晒干,并放入研钵中研细,用塑料窗纱筛过。
在描制图案时线条不宜太细、太密,描涂的酸泥浆的厚度根据需要而定,而且操作时要小心。如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可先作些小样试验。
3. 本实验中浓珠脱水性可以用表达式表示为:浓硫酸竹子(纤维素)—→ 碳脱水 4. 也可以用“三合板”零料代替竹子,制成工艺品。比冰还要冷的“冰”在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一个钻探队曾遇到了一件怪事:当他们用钻探机往地下打孔勘探油矿时,突然有一股强大的气流从管口喷出,立刻在管口形成一大堆雪花似的“冰”。
好奇的勘探队员,像孩子般高兴地用这些“冰”滚起雪球来了。这下可不得了啦!许多队员的手被冻伤,过不了多久,许多人皮肤开始发黑、溃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那雪花似的“冰”不是由水而是由二氧化碳凝结而成的。
这种固体二氧化碳在常温下融化时,能直接气化为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很快就销声匿迹,而周围仍旧干干的,不像冰融化后会留下水迹,因而又名“干冰”。论外貌,干冰和普通的冰确实很相像,只是干冰的温度要比普通冰更低(-78.5°C)。
在这样低的温度下,难怪钻探队员的手会冻坏。干冰的用途可多呢!可以用作强致冷剂;用干冰冷藏鱼、肉之类食品时,运输途中不会弄得到处湿漉漉的;食物在地窖中用干冰冷藏,可以存放更长时间,更奇妙的是,在许多影片和电视剧中那些云雾燎绕的景象也是干冰的功劳呢!因为干冰在空气中气化形成大量低温的二氧化碳气体,低温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人造雾”,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此外,干冰还是人工造雨的能手呢。
8.求一个趣味化学题
(一)鸣炮庆祝 用品:研钵、玻璃片、滴管、玻棒、纸。
氯酸钾、红磷、酒精、浆糊。 原理:氯酸钾为强氧化剂,红磷为易燃物,两者之间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用药匙将它们相混时会发生燃烧。将混和物撞击时会发生猛烈的爆炸。
5KClO3+6P=5KCl+3P2O5 操作:将2克氯酸钾晶体放在研钵里研成粉末,倒在玻璃片上。取0.6克红磷放在氯酸钾粉末旁。
用滴管吸取酒精滴到两种药品上,使药品潮湿,然后用玻棒将它们混和均匀调成糊状,分成三等分。等它们干燥后分别用纸包紧粘牢。
庆祝开始时,把三个纸包先后用力朝水泥地或砖头上掼,就会发出三声炮响。 (二)玻棒点火 用品:玻棒、玻璃片、酒精灯。
98%浓硫酸、高锰酸钾。 原理:高锰酸钾和浓硫酸反应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棕色油状液体七氧化二锰。
它一碰到酒精立即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酒精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2KMnO4+H2SO4=K2SO4+Mn2O7+H2O 2Mn2O7=4MnO2+3O2↑ C2H5OH+3O2→2CO2+3H2O 操作:用药匙的小端取少许研细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在玻璃片上并堆成小堆。
将玻棒先蘸一下浓硫酸,再粘一些高锰酸钾粉末。跟着接触一下酒精灯的灯芯,灯芯就立即燃烧起来,一次可点燃四、五盏酒精灯。
注意事项:七氧化二锰很不稳定,在0℃时就可分解为二氧化锰和氧气。因此玻棒蘸浓硫酸和高锰酸钾后,要立即点燃酒精灯。
否则时间一长,七氧化二锰分解完,就点不着酒精灯了。 (三)钢丝点火 用品:钢丝、瓶盖、蜡烛、硫粉。
原理:利用铁丝上硫燃烧时火焰很淡,白天在远处看不出来,好象真的是钢丝把蜡烛点着的。 操作:事先把自行车钢丝一端锤扁成凹槽,在槽里放一些硫粉,加热熔化着火,备用。
将一支蜡烛点燃后放在桌上。这时用瓶盖将烛焰盖灭,再用钢丝接触烛芯上升的白烟,烛火便复燃。
可再盖灭,再点燃。这样一亮一灭,令人暗暗叫奇。
(四)手指点火 用品:研钵、小木板。 蜡烛、氯酸钾、硫。
原理:蜡烛的余烬使硫燃烧。硫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因而硫燃烧得更旺,余烬便着火了。
操作:取1克氯酸钾和0.5克硫,分别放在研钵里研成很细的粉末,然后把它们混和均匀。或者用十根火柴,把头药刮下研细也行。
在小木板上固定好一支蜡烛,并将它点燃。事先用手指头蘸些混和好的药粉。
表演时,将烛火吹灭,趁着尚有余烬,把蘸有药粉的手指头,轻轻地向烛芯碰一下,蜡烛便可复燃。可以再吹灭,再点燃。
注意事项:蜡烛的烛芯长约1.5厘米。这样在吹熄后才有余烬。
如果用研细的火柴头药,只能在手指头上粘上薄薄的一层。多了,手指上的头药也会着火,可能灼伤手指。
(五)氯气点火 用品:250毫升广口瓶、分液漏斗、导管、玻璃水槽、集气瓶、毛玻片、试管、滴管。 电石、水、浓盐酸、高锰酸钾。
原理:电石和水反应产生乙炔。高锰酸钾和盐酸反应产生氯气。
氯气和乙炔反应放出的热使乙炔着火,然后乙炔在空气中继续燃烧。 CaC2+2H2O→Ca(OH)2+C2H2↑ 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C2H2+Cl2→2C+2HCl 2C2H2+5O2→4CO2+2H2O 操作:实验装置如图15-1所示。
在广口瓶里放入10克小块电图15-1制取乙炔石。轻轻旋开分液漏斗的活栓,使水慢慢地滴下。
等广口瓶内的空气排净后,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乙炔。瓶口用毛玻片盖住,直立放在桌上。
另取一支试管放入0.5克高锰酸钾晶体滴入2滴浓盐酸就有氯气产生并充满试管。这时,左手拿开乙炔瓶上的毛玻片,右手把试管里的氯气倒入乙炔瓶里。
当乙炔和氯气相遇,便立即着火发出光亮而带浓烟的火焰。 (六)杯中大火 用品:600毫升烧杯、蒸发皿、坩埚、镊子。
乙醚、钾、细砂。 原理:钾和乙醚在常温时不发生反应。
当把它们倒入水时,钾和水相遇立即产生氢气并着火,从而引起剧烈的燃烧现象。 2K+2H2O=2KOH+H2↑ 2H2+O2 2H2O C2H5OC2H5+6O2 4CO2+5H2O 操作:在烧杯底部放一厚层细砂,砂上放盛有5毫升水的蒸发皿。
向坩埚里注入2毫升乙醚,再放入绿豆大的一块钾。将乙醚和钾的混和物倒入蒸发皿时,杯内立即发生大火。
(七)滴水生火 用品:600毫升烧杯、蒸发皿、镊子、滴管。 滤纸、细砂、过氧化钠、白磷。
原理:过氧化钠和水反应产生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使白磷着火生成大量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操作:在600毫升烧杯的底部铺一层细砂,砂上放一个蒸发皿。
取2克过氧化钠放在蒸发皿内,再用镊子夹取2块黄豆大小的白磷,用滤纸吸去水分后放在过氧化钠上。用滴管向过氧化钠滴1~2滴水,白磷便立即燃烧起来,产生浓浓的白烟. (八)液中星火 用品:大试管、铁架台、铁夹。
98%浓硫酸、酒精、高锰酸钾。 原理:高锰酸钾和浓硫酸接触会产生氧化性很强的七氧化二锰,同时放出热量。
七氧化二锰分解出氧气,使液中的酒精燃烧。但由于氧气的量较少,只能发出点点火花,而不能使酒精连续燃烧。
操作:取一个大试管,向试管里注入5毫升酒精,再沿着试管壁慢慢地加入5毫升浓硫酸,不要振荡试管。把试管垂直固定在铁架台上。
这时,试管里的液体分为两层,上层为酒精,下层为浓硫酸。用药匙取一些高锰酸钾。
9.化学中的有趣故事
发生在1994年,美国某地。
那天,大学里的一座大楼失火了。“呜,呜”消防车闻讯赶来。
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消防队想就近从旁边的一座大楼里接取自来水。可是,大楼门口警
卫森严,不许消防队员进去。
“火烧眉毛了,还不让我们进去?”消防员着急地问。
“不行。没有国防部的证明,谁都不许进!”警卫板着铁青的面孔说道。
烈火熊熊,消防队员心急如焚。他们围着警卫,大声地质问:“等国防部的证明送到,大楼
早烧光啦!”
警卫总算作了点让步:“这样吧,你们向本地的*局请示,打个证明。”
没办法,消防队员只好开着消防车去*局,开来了证明。
消防队员把证明朝警卫手中一塞,便忙忙往大楼里奔去。
这时,警卫追上来,拦住了他们,很严肃地说道:“先生们,你们虽然有了证明,但是按照
规定,每个进楼的人要在登记簿上签名。先生们,请你们去签名!”
消防队员们哭笑不得,只好退回去签名。
虽然这几位警卫那样忠于职守,但却暴露了大楼的秘密。人们纷纷猜疑:那座大楼如此警卫
森严,里面是干什么的呢?
要知道,美国国防部为了保守那座大楼的秘密,煞费苦心:有一次,保卫人员仔细检查了大
楼内的图书室,发觉许多化学书籍看上去还算新,但是每本书有关元素铀的章节,都被翻得
卷起书角或者弄脏了。保卫人员认为,这些书也可能会导致暴露大楼的秘密,决定全部销毁
而又买了一批崭新的化学书籍。他们如此精心保守秘密,却被邻近大楼失火一事而无意中
暴露了。
于是,德国间谍开始注意这座大楼……
不言而喻,那座大楼里的科学家,正在极端秘密地研究着化学元素铀。
为什么研究铀要那样严格保密?
1945年8月5日,原子弹的爆炸声震动了世界。原子弹里的“主角”,便是铀。正因为这样,
那座大楼既成为美国国防部重点保密的部门,也成为德国间谍机构瞩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