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剪纸的小知识

2022-12-02 综合 86阅读 投稿:半颗心

1.剪纸的知识

剪纸·安塞剪纸

陕西省安塞县

安塞剪纸是流行于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大凡喜庆的日子,安塞妇女都要铰剪纸、贴窗花。腊月天,妇女们围在一起,早早就为春节剪纸,临近年关,家家户户新糊的洁白窗户纸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剪纸。这样,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剪纸艺术展览会。

有专家评论说,陕西剪纸在陕北,陕北剪纸在安塞。安塞剪纸不仅造型美观,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美学、历史学、哲学、民俗、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安塞剪纸形式多样,风格淳厚凝炼,线条粗犷明快,寓意单纯质朴,充满对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

剪纸·磁性剪纸

磁性剪纸可以靠自身的磁性吸附到磁性相框、磁性画轴、磁性书写板上,也可吸附到冰箱、防盗门、汽车、文件柜、文具盒等铁制物体上。喷少许水或洗洁净也可贴附在玻璃或其它光滑表面上去。 磁性剪纸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剪纸的透雕特点和剪纸的透空效果。

磁性剪纸是对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磁性剪纸对剪纸的贡献体现在:一、磁性剪纸扩大了剪纸的市场;二、磁性剪纸丰富了剪纸理论;三、磁性剪纸增强了剪纸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创作技法上有创新,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

磁性剪纸为实用新型(专利号:ZL 200420067151.0),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于2005年8月17日授予专利权。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中国剪纸资料500字

剪纸艺术在北朝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当时的剪纸技艺已经相当精熟。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述剪纸的诗句。《采胜》诗写到:"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描绘出了唐代佳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的花鸟草虫的美丽效果。到了宋朝,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到了宋代,剪纸开始普及;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希望能帮助到你

3.剪纸的由来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来历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显出所要表现的形象。

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

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

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这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艺术本没有“民间”与“非民间”之分的。

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职能分工的出现,形成了相对于“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而言的“民间艺术”这一历史的概念。不同品类作品体现着不同阶层的审美标准,应是相互间分界的根本。

就剪纸而言,并非凡是用纸剪刻的作品都可谓之“民间剪纸”。历史上不乏有应贵族市民阶层节日习俗需求而专营剪纸的艺人,也不乏文人画家为艺人绘稿、或专业艺术家运用剪纸技法创作的例证。

这类作品与劳动群众为自己而创作的作品有着质的区别,多已脱离劳动者的审美本色,也不可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有的作品虽也在某些地区流传,但最终必将因为并非民众自己的创造而在变异中面目全非。

即使在今天,许多地区的群众性美术创作活动中出现的剪纸作品,也不能与民间剪纸混为一谈。群众性创作活动也可以采用民间剪纸的形式,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继而在民间流传,但其创作目的往往已脱离自身生活的需要,甚至是表达辅导者的意图。

二者之间虽有密切联系,但不是一个概念。 因此,在研究民间剪纸的范围时,切不可只从表面形式去看,认为凡是用纸剪出来的都是民间剪纸,而忽视了是否为民众自己的精神生活所必须,是否被群众普遍理解和接受,是否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民间艺术的基本条件。

当下民间文化基础理论的薄弱,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使得不少人认为,凡是生活在民间的艺人或工匠所作一诸如象牙雕刻、鼻烟壶之类,都可归类于民间艺术的范畴,这是应予纠正的。包括民间剪纸在内的民间美术,其创作、审美、应用与劳动者生活的土壤不可分离,使之和与其并存的其他艺术品类清楚地区别开来。

民间剪纸最能体现自身本色精神的作品,大多保留在偏乡僻壤的山区农村,即以农村妇女为基本队伍的劳动者应民间习俗和个人审美喜好而传承或创作的。这也是本文所重点谈及的内容。

由于各人的观点合乎依据不同,剪纸的分类也不同。例如有人认为用刀刻出来的不叫剪纸,而应该称为刻纸;但是有人却认为追本溯源,古代的剪纸也是剪镂刀刻的,何况剪也有“绞刀”之别称,为何刀刻就不能称为剪纸呢?事实上,剪镂刀刻的痕迹确有差异,其应用的技法也有难易之分,因此,世人认为刀剪并用的作品可通称为剪纸,而纯刀刻的作品仍可称为剪纸,于是剪纸分类上就有剪纸、刻纸之分了。

剪纸的纹样大致可以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 又中国剪纸的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寓意,所以寓意可作为分来的依据,由此可分为: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七类。

有人认为剪纸的分类应以用途为据,由此可分为: (1)装饰类:贴于它物之上以供欣赏或增加它物之美的剪纸,如窗花 (2)俗信类:用于祭祀、祈福、怯灾、怯邪、驱毒的剪纸,如门神 (3)稿模类:用于版模、印染的剪纸,如绣稿 (4)设计类:能增加它物之美,或能宣扬它物的剪纸,如电影或电视的片头 另外也有人认为剪纸应分为三类: (1)凡是用单色纸剪做的窗花、彩稿(花样子),称为剪纸。 (2)凡是用彩色纸剪做、经粘贴而成的作品,应称为剪贴。

(3)凡是剪后再填色的作品应称为剪画。此种说法未免含混笼统、似是而非,不仅类同窗花的繁多作品未列入,而且剪画一词释义尚多,不宜据于列类,何况剪而染色的作品将如何归类,实待商榷。

还有以用纸及制作分类的,多用于教学之用。它将剪纸分为二类七种: 第一类:单色剪纸。

就是用一种色纸来剪做的。又细分为 (1)折剪类,即将纸折叠后剪,放开后可得一种图案或字型。

(2)迭剪类,即将数张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后再依稿剪之,一次可得数张作品。 第二类:复色剪纸,又称为彩色剪纸。

是以数张彩纸分剪后剪拼贴成图;或以白纸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种颜色;或先剪成主版,衬以白纸后再染填上各种颜色。细分可为: (1)衬色类,先用单色剪纸的方法剪做成图,再以彩纸为衬(2)套色类,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纸贴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或将画稿所需的各色色纸,重叠在一起。

4.中国传统剪纸它是如何做如何玩的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

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

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

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

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

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这是我制作折叠剪纸的过程,愿与喜欢折叠剪纸的朋友探讨交流。

很多时候我的折叠剪纸是不打画稿的。为了看起来明了,信手画了一个简单图案,希望能对初次接触折叠剪纸的朋友有所启示。

托纸:可选用与剪纸作品质量相同的纸质。白色,干净。

丝带:也称作扎带或画带,品种较多,以古铜色为雅。选购时,以宽者为上。

轴头:轴头的品类有多种多样,如象牙、玉石、青花瓷、。 小剪刀,银光亮,小朋友,剪纸忙。

剪条小鱼活蹦跳,快乐欢腾戏波浪;剪只小鸟吱喳叫,冲向蓝天展翅膀;剪片葵花金灿灿,朵朵花儿向太阳。 其实剪纸是很简单的事情,没有太多的规律可。

1.小圆孔 小圆孔在剪纸中是常见常用符号,例如:人物、动物的眼睛,花心、花瓣和浪花的水珠等。剪小圆孔时,首先对准圆孔中心空白处轻轻扎一个眼,然后顺着眼往边沿剪,即逆时针方向。

一、工艺流程 1、选用特制的彩色宣纸,质地要求平整、柔软、色纯、不反光、质感强、纤维细腻。普通大红纸易退色、质脆、表面粗糙,不适合做艺术剪纸,但用于窗花,既鲜艳又经济。

毛边。 剪纸艺术虽是根植于民间,但其文化底蕴是相当深广的。

要学习它、掌握它,需要具备多方面素质,诸如要有敏感的审美情趣,了解一定的绘画知识,懂得艺术造型构图原理,并有娴熟的操作。 剪纸主要有稿子和剪刻两个工序。

一副剪纸作品的好坏关键在于画稿子。这就要求作者应有深入的基础。

选择有积极意义的创作题材。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稿子画好。 剪纸在表现技法上,可以分。

5.小学生剪纸方法有哪些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倡让孩子剪纸,他认为:“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

一是可以养成独自消遣的好习惯,二是可以练习手筋。”因为,剪纸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在活动活动过程中既可以锻炼孩子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和手眼的协调来促进大脑开发,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耐心、细心;剪纸过程中要求孩子收集整理剪下的纸屑可以培养孩子爱整洁、爱劳动的习惯;剪纸简单方便易行、造价低廉,一把剪刀、一张彩纸,就能产生千变万化,在剪裁过程中又可使他们获得有益的知识,丰富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等等。

所以开展剪纸活动,对孩子们来说非常有意义。一、使孩子对剪纸活动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首要条件。

平时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剪一些物品给孩子看,看到一张张彩纸在老师的剪刀下发生种种奇妙变化,一定会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产生自己也来试一试的愿望。教师可把孩子的作品如剪的彩条粘成彩环拉花装点活动室,用孩子稚拙的作品进行装裱布置活动室墙面,新年的时候把孩子剪的窗花贴在玻璃上增添节日气氛……这样不但使孩子产生成就感,还可以增加他们对剪纸的兴趣和信心。

剪纸是我国一种流行最广的民间美术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表现手法,当孩子们掌握一定的剪纸技法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欣赏民间的各种剪纸艺术品,让孩子去感受剪纸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从而热爱民间艺术、继承中国的传统艺术。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方案小班孩子的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使用剪刀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当他们产生剪纸的愿望后,可以让他们尝试着使用剪刀。

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剪纸工具,然后教孩子正确拿剪刀的方法:右手拿剪刀,大拇指和其它四指分别握住剪刀的两个环柄。对小班孩子来说最难的是不能很好掌握运用手张合的力量,使剪刀刀口开闭来剪纸。

老师可以给孩子创编故事,帮助他们理解剪刀的用法,比如:一只小鳄鱼,最喜欢吃纸了,看到纸就张开大嘴巴(示范剪刀张开的动作)啊呜咬一口(合拢剪刀剪纸),可是它没有吃饱,又张开大嘴巴向前爬(张开剪刀向前),啊呜又是一口(合拢剪刀剪纸),小鳄鱼不停地爬啊、张开大嘴巴啊呜啊呜吃纸,吃得好开心呀。考虑到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老师要想办法采用各种有趣的形式使他们在使用剪刀出现困难时保持兴趣不放弃,逐步掌握剪刀的使用方法。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剪纸活动时老师应该注意给孩子提供安全剪刀,强调安全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从环保角度考虑给孩子提供一些废旧纸让孩子来练习,多给他们提供剪纸的机会。剪刀使用完后要求孩子放回指定地方,整理剪下的纸屑,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中班的孩子能初步掌握剪刀的使用方法了,这时教师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逐步提高幼儿使用剪刀的灵巧程度。例如:从剪没有轮廓线的纸到有轮廓线的纸,从剪短直线到剪较长的直线,再到曲线,根据孩子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剪各种几何图形和尝试对称剪,让孩子发现对称的奥秘。

为提高剪纸的趣味性,教师可以把剪纸与粘贴相结合,让孩子把剪下的几何图形粘贴在纸上让幼儿发挥想象去创造添画,让他们感受动手创造的乐趣。剪纸的特点质朴单纯,并且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装饰性,由于制作条件的便利,经常采用多层折叠的方法,剪出对称、放射、连续等图案,体现了优美生动,变化丰富,多样统一的艺术效果。

大班的孩子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已经能较好的掌握剪刀的用法,也掌握了一些技能,因此可以给他们进一步的挑战:对折剪、四角形折剪、五角形折剪、六角形折剪、团花剪、花边折剪等等,来进一步感受剪纸的乐趣。例如剪窗花,四角折、五折、六折、不同的折法剪出来会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形状图案剪出来会有奇妙的变化,会让孩子们感到其乐无穷,促使他们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

当幼儿创作剪纸时,需要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这就促使他们在平时有心观察,善于观察,才会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创作出各种奇妙有趣的作品,因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三、将多种教育渗透在剪纸活动中,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开展剪纸活动不是单纯让孩子掌握剪纸技巧,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多种智能培养,通过剪纸活动使孩子初步感受并喜爱周围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促使孩子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剪纸是实施美育的一种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使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剪纸结果,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最后要强调的是,剪纸是一种艺术活动,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之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

6.剪纸是怎么形成的 剪纸发展历程

剪纸的形成过程先唐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而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

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唐代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

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另外,在敦煌莫高窟也出土过唐代及五代的剪纸,如《双鹿塔》《群塔与鹿》《佛塔》等都属于“功德花纸”一类,主要是用来敬供佛像,装饰殿堂、道场。

其画面构图复杂,有具体的内容,外还有《菩萨立像》《持幡菩萨立像》等水墨画镂空剪纸,是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的作品。宋代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

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明清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中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就连当时的皇亲国戚也都离不开剪纸。北京故宫的坤宁宫是清代皇帝结婚时的花烛洞房。

按照满族人的风俗,宫殿前后窗的窗纸都是裱糊在外面的。墙壁用纸裱糊,四角贴有黑色的“囍”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是黑色的龙凤团花剪纸。

宫殿两旁的过道墙壁上也贴有剪纸。从剪纸的纹样、用料、用色来看,与普通农家的顶棚花、墙花相比,除了剪纸图案稍大以外,基本没有差别。

近现代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先进知识分子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文学资料,同时也努力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

30年代,艺术家陈志农在北京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与创作。他用速写和剪影的形式描绘了老北京大量的风俗民情,串街小贩、作坊工匠、食摊茶挑、集市庙会、市井闲人等。

20世纪40年代,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剪纸开始出现。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

此后,延安鲁艺的艺术家陈叔亮、张仃、力群、古元、夏风等人开始学习当地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剪纸,对民间剪纸进行了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并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边区人民生产、生活、战斗的新剪纸。作品运用了民间传统的样式,描写了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的新内容。

它推动了群众性剪纸的创作和发展,使传统的民间剪纸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还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区的民间新剪纸作品,为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可以说延安的剪纸开创了中国剪纸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

在新剪纸的创作中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题材。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

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剪纸的用途。

有关剪纸的小知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