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科学小知识大全

2022-08-17 综合 86阅读 投稿:回眸

1.日记 一个登月科学常识

登月是指人类利用自身开发的载人航天器将人类的宇航员送上月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未来可能将建立沿月球轨道飞行的实验室,把月球作为登上更遥远行星的一个落脚点。飞上月球,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就在20世纪后半页,人类终于成功实现了这一伟大梦想。1969年7月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

2013年12月2号凌晨1时30分,嫦娥三号卫星搭载长征三号乙遥二十三运载火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直到在月球表面虹湾区软着陆。

2.有关人类登月的科技知识

成功登月五次,失败一次。

阿波罗11号 推进装置:“火星”V火箭 时间:1969年7月16日—24日 乘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乐德林 飞行时间为8天3小时,首次载人月球登陆行动,首次在月球行走。“体斯顿,宁静基地报告,鹰已降落。”

1969年7月20日。 降落地点:静海。

坐标:北0.71度,东23.63度。 太空行走时间2小时31分钟,树起了旗帜、安放了仪器,在登陆处树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人类首次月球登陆处,1969年7月。

我们是为了全人类带着和平之意而来。”月球表面行走时间21.6小时,绕月球轨道飞行30次。

登月舱的上升阶段舱留在了月球轨道,共采集了20公斤的物质。 阿波罗12号 推进装置:“火星”V火箭 时间:1969年11月14日—24日 乘员:康拉德、戈登、比恩。

飞行时间:10天4小时36分钟,登陆地点:风暴洋。坐标:南0.71度,西23.63度。

取回于1967年4月在月球登陆的探测者3号的部分部件。安放了阿波罗月球表面实验设备。

月球表面停留时间31.5小时。月球轨道飞行时间89小时,绕月球轨道飞行45次。

登月舱下载阶段舱降落在月球上,采集了34公斤的物质。 阿波罗13号 推进装置:“火星”V火箭 时间:1970年4月11日—17日 乘员:洛弗尔、海斯、斯威加特。

飞行时间5天22.9小时。进行了三次着陆努力,由于液氧箱爆炸,终止登月。

由于获得了营救人员的经验,这次失败被称为“成功的失败。”用过的登陆舱上升阶段舱成功地降落在月球上。

阿波罗14号 推进装置:“火星”V火箭 时间:1971年1月31日—2月9日 乘员:谢泼德、罗塞、米切尔 飞行时间9天,登陆地点:弗拉·摩洛地区。坐标:南3.65度,西17.48度。

装置核动力科学实验站和其它实验设备。月球表面停留时间33.5小时,月球轨道飞行时间67小时,绕月球轨道飞行24次。

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时间为9小时24分钟,第三级降落在月球上,采集了42公斤的物质,首次使用手推车来运输岩石。 阿波罗15号 推进装置:“火星”V火箭 时间:1971年7月26日—8月7日 乘员:斯科特、沃登、欧文 飞行时间12天17小时,登陆地点:亚平宁山哈德利峡谷。

坐标:北20.68度,东3.66度。 进行了三次太空行走,时间为10小时36分。

在返往地球时,沃登进行了38分钟的舱外行走。首次携带轨道感应器。

装置核动力科学实验站,着陆的科学设备数量增加了一倍。改进后的太空服增加了机动性,使宇航员可以在月球上停留更长的时间。

月球表面停留时间66.9小时。首次使用四轮月球车,月球车行走了27.9公里(17分钟)。

月球轨道飞行时间145小时,绕月球轨道飞行74次。首次在月球轨道上发射小卫星。

采集了6.6公斤的物质。 阿波罗16号 推进装置:“火星”V火箭 时间:1972年4月16日—27日 乘员:约翰·杨、马丁利、杜克 飞行时间11天1小时,登陆地点:笛卡儿高地。

坐标:南8.97度,东15.51度。 首次对高地地区进行研究,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实验、首次在月球上首用紫外线摄影光谱仪、宇宙线探测仪,再次使用四轮月球车。

月球表面停留时间71小时。月球轨道飞行时间126小时,绕月球轨道飞行64次。

首次在月球轨道上发射小卫星。采集了95.8公斤的月球物质样本。

马丁利进行了宇宙行走1小时。 阿波罗17号 推进装置:“火星”V火箭 时间:1972年12月7日—19日 乘员:塞尔南、伊文斯、斯密特 飞行时间12天13小时52分钟,最后一次登月任务。

登陆地点:陶拉斯·利特罗山脉。坐标:北20.16度,东30.77度。

进行了3次舱外行走,时间为22小时4分。伊文斯进行了1小时零6分的舱外行走。

斯密特是首位登陆月球的科学家。建立了第六个自动研究站。

月球车行走了30.5公里。月球表面停留时间75小时。

月球轨道飞行时间17小时,采集了110.4公斤的月球物质样本。 迄今为止美国是唯一一个将人类送上月球的国家 阿波罗7号飞船1968年10月11日-22日,飞行时间为10天20小时,共绕地球飞行163圈,这是阿波罗飞船的第一次载人地球轨道飞行。

时间:1968年12月21日—27日。飞行时间为6天3小时,绕月球轨道飞行10次,飞行了20小时。

这是世界上第一艘绕月飞行的载人飞船。测试了支持系统。

阿波罗9号飞船,1969年3月3日—13日 飞行时间为10天1小时,全部登月设备在地球轨道上的首次载人飞行。施维卡特进行了37分钟的太空行走。

在152次的轨道飞行中测试了人类在太空环境中的反应和失重状成。载人登月舱的首次飞行。

阿波罗10号,1969年5月18日—26日。飞行时间为8天3分钟,登月降落演练,登月舱和指挥舱、服务舱在月球、地球和月球之间环境下的首次载人飞行。

月球轨道飞行时间61.6小时,绕月球轨道飞行31次。登月舱至月球表面15243米处。

首次在太空实现电视直播。验证了除向月球表面降落之外的全部登月程序。

阿波罗11号,1969年7月16日—24日,飞行时间为8天3小时,首次载人月球登陆行动,首次在月球行走 降落地点:静海。坐标:北0.71度,东23.63度。

太空行走时间2小时31分钟,树起了旗帜、安放了仪器,在登陆处树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人类首次月球登陆处,1969年7月。我们是为了全人类带着和平之意而来。”

月球表面。

3.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简短,不少于100字,100字左右就好

月球图像(20张)月球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人类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1/4、太阳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阳一样大.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约是地球重力的1/6.。

4.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有哪些

月球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

人类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

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

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

月球直径约3474.8公里,是地球的1/4、太阳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阳一样大。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约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即月坑,这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形。

月球上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多达33 000多个。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

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

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永远都是一面朝向我们(原因见后面解释),这一面习惯上被我们 月球的正面地图 称为正面。

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27.321666天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导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

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

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地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地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经天秤动。

从月球看地球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3/4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

从地球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顺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逆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顺时针绕日公转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球、月球相对于太阳来说拥有相同的角动量,即“从一开始就是以这个方向转动”。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

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

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日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食。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

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发现“质量瘤”。

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月球的背面地图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

月球亮度随日、。

5.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

月球是怎样形成的,一向是科学界所争论的问题。对此,我了解了许多信息,认识了许多科学家的看法以及依据。因此,请兑许我对此发表一下我的想法。f($Z

经过研究以证明月球的形成可分为三大类:1. 地球分裂说,2. 地球俘获说,3. 共同形成说。 地球分裂说认为,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个整体,那时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自转极快。由于太阳对地球强大潮汐力作用,在地球赤道面附近形成一串细长的膨胀体,终于分裂而形成月球。在19世纪末,乔治·达尔文在研究了地月系统的潮汐演化后认为,月球是从地球分离出去而形成的,并提出太平洋盆地就是月球脱离地球时所造成的一个巨大遗迹。在此期间,支持分裂说的人已经知道太平洋地区地壳缺失硅铝层,由于形成月球的物质分离出去,使得该地区地壳的硅镁层暴露出来。所以他们推测月球从地球上分离出去的具体位置是在太平洋地区。 而地球俘获说又认为,月球可能是在地球轨道附近运行的一颗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后来被地球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支持俘获说的人认为,由于月球的平均密度只有每立方厘米为3.34克,与陨星、小行星的平均密度十分接近。因此,很有可能月球原是一颗小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行中,由于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使它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地球所俘获。他们认为,月球的运动轨道显著地偏离地球赤道面,而比较接近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公转平面,因此,月球是给地球俘获的可能性较大。有人认为这个俘获事件发生在35亿年前,整个俘获过程经历5亿年。月球在被地球俘获后,由于受到地球的潮汐力作用,喷发出大量岩浆,形成了月海玄武岩。 共同形成说的研究者则认为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原始行星尘埃云所引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不同,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粒子在形成行星之前早已凝聚。在形成地球时,一开始以铁为主要成分,并以铁作为核心。而月球则是在地球形成后,由残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凝聚而成。 对于我则认为月球的形成比较大的可能性是共同形成说。因为从地月系统来看,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因此,地球的演化历史决不会短于月球的演化史。月球玄武岩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同地球玄武岩中元素的丰度的对比研究表明,月球玄武岩的元素丰度更接近于地球的丰度,而不是接近于宇宙的丰度。同时,月球样品中氧的同位素组成与地球上氧同位素的组成没有什么区别。由此得出结论,月球与地球是在太阳系的同一区域内形成的,这就排除了月球是在距地球相当远的地方形成的可能性,这对"俘获说"是个否定。还有,现代的许多研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共同形成说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从一般性的讨论也可看出,月球由围绕原始地球的星子及其它物质颗粒和气体吸积而形成的模式,要比地球俘获月球和地球分出物质形成月球的模式更为合理些。Mm}/'!

6.月球的科技知识

月球知识月球表面既无大气,也无水分,没有风霜雪雨,没有江河湖海,更不要说鸟语花香的生命现象了。

一句话,月球是个死寂的星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月面上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过,它表面的辉光现象就是一例。

月球表面有时突然出现某种发光现象,甚至还有颜色变化,它引起了天文学家们的兴趣和关注。1958年11月3日凌晨,前苏联科学家柯兹列夫在观测月球环形山的时候,发现阿尔芬斯环形山口内的中央峰,变得又暗又模糊,并发出一种从未见过的红光。

两个多小时之后,他再次观测这片区域时,山峰发出白光,亮度比平常几乎增加了一倍,第二夜,阿尔芬斯环形山才恢复原先的面目。红色斑点天文学家们还不止一次在月球面上发现神秘的红色斑点。

也是那个阿利斯塔克环形山,美国洛韦尔天文台的两位天文学家在观测和绘制它及其附近的月面图时,先后两次在这片地区发现了使他们惊讶的红色斑点。第一次是在1963年10月29日,一共发现了3个斑点:先是在阿利斯塔克以东约65公里处见到了一个椭圆形斑点,呈橙红色,长约8公里,宽约2公里。

在它附近的一个小圆斑点清晰可见,直径约2公里。这两处斑点从暗到亮,再到完全消失,大约经历了25分钟的时间。

红色发光现象就在洛韦尔天文台的两位科学家发现阿利斯塔克环形山附近的红斑时,英国的两位科学家注意到了另一个著名的环形山——开普勒环形山也存在类似现象。开普勒环形山在阿利斯塔克环形山东南方向,直径约35公里,是带有辐射纹的少数环形山之一。

1963年11月1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在拍摄开普勒环形山及其附近地区的照片时,注意到就在这片地区内,在两小时内两次出现了红色发光现象,发光面积大得使他们惊讶,每次都超过了10000平方公里。亮点位于月球明暗界线附近短暂的现象早在1787年,英国著名天文学家赫歇耳就曾观察到过月球表面的红色辉光。

最近这些年来,月球上的辉光、雾气、彩斑现象似乎有所增加,这也许与观测手段的发展有关。这些被称为“月球短暂现象”的变幻现象,日益引起各国天文学家的关注。

7.关于月球的小知识(20字)

月球知识 月球表面既无大气,也无水分,没有风霜雪雨,没有江河湖海,更不要说鸟语花香的生命现象了。

一句话,月球是个死寂的星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月面上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过,它表面的辉光现象就是一例。

月球表面有时突然出现某种发光现象,甚至还有颜色变化,它引起了天文学家们的兴趣和关注。1958年11月3日凌晨,前苏联科学家柯兹列夫在观测月球环形山的时候,发现阿尔芬斯环形山口内的中央峰,变得又暗又模糊,并发出一种从未见过的红光。

两个多小时之后,他再次观测这片区域时,山峰发出白光,亮度比平常几乎增加了一倍,第二夜,阿尔芬斯环形山才恢复原先的面目。柯兹列夫认为,他所观测到的是一次比较罕见的月球火山爆发现象。

他说,阿尔芬斯环形山中央峰亮度增加的原因,在于从月球内部向外喷出了气体,至于开始时山峰发暗和呈现出红色,那是因为在气体的压力下,火山灰最先冲出了火山口。柯兹列夫的观点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其中包括一些颇有名望的天文学家。

他们承认阿尔芬斯环形山的异常现象是存在的;但认为不能解释为通常的火山爆发,而是月球局部地区有时发生的气体释放过程。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即使是冷气体也会表现出柯兹列夫所注意到的那些特征。

早在1955年,柯兹列夫就在另一座环形山——阿利斯塔克环形山口,发现过类似的异常发亮现象,他也曾怀疑那是火山喷发。1961年,柯兹列夫又在阿利斯塔克环形山中央观测到了他熟悉的异常现象,不同的是,光谱分析明确证实这次所溢出的气体是氢气。

这类现象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是火山喷发?还是气体释放?或者是其他什么现象呢?红色斑点 天文学家们还不止一次在月球面上发现神秘的红色斑点。也是那个阿利斯塔克环形山,美国洛韦尔天文台的两位天文学家在观测和绘制它及其附近的月面图时,先后两次在这片地区发现了使他们惊讶的红色斑点。

第一次是在1963年10月29日,一共发现了3个斑点:先是在阿利斯塔克以东约65公里处见到了一个椭圆形斑点,呈橙红色,长约8公里,宽约2公里。在它附近的一个小圆斑点清晰可见,直径约2公里。

这两处斑点从暗到亮,再到完全消失,大约经历了25分钟的时间。第三个斑点是一条长约17公里、宽约2公里的淡红色条状斑纹,位于阿利斯塔克环形山东南边缘的里侧,出现和消失时间大体上比那两个斑点迟约5分钟。

第二次他们观测到奇异的红斑是在1个月之后的11月27日,也是在阿利斯塔克环形山附近,红斑长约19公里,宽约2公里,存在的时间长达75分钟。这次由于时间比较充裕,不仅有好几位洛韦尔天文台的同事都看到了红斑,还拍下了一些照片。

为了证实所观测到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他们还特地给另一个天文台打了电话,告诉那里的朋友们赶快观测月球上的异常现象,但故意没有说清楚是在月球上的什么地方。得到消息的大文台立即用口径175厘米的反射望远镜(那两位洛韦尔台的天文学家用的是口径60厘米折射望远镜)迸行搜寻,很快就发现了目标。

结果是,两处天文台观测到的红斑的位置完全一致,说明观测无误。红斑确实是存在于月面上的某种现象,而不是地球大气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幻影。

这两次色彩异常现象都发生在阿利斯塔克环形山区域,而且都是在它开始被阳光照到之后不到两天的时间内。考虑到这些方面,有人认为月面上出现红色斑点的现象可能并不太罕见,只是不知道它们于什么时间、在什么地区出现,而且出现和存在的时间一般都不长,要观测到它们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具备较大和合适的观测仪器,以及丰富的观测经验和技巧,同时认为这类现象可能与太阳及其活动有关。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类变亮和发光现象经常发生,单是在阿利斯塔克环形山区域,有案可查的类似事件至少在300起以上,表明它们是由于月球内部的某种或某些常存原因引起而形成的。1969年7月,首次载入登月飞行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到达月球附近和环绕月球飞行时,曾经根据预定计划,对月面上最亮的这片阿利斯塔克环形山地区进行了观测。

这座著名环形山的直径约37公里,山壁陡峭而结构复杂,底部粗糙而崎岖。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是从环形山的北面进行俯视的,他向地面指挥中心报告说:“环形山附近某个地方显然比其周围地区要明亮得多,那里像是存在着某种荧光那样的东西。”

遗憾的是,宇航员们没有对所观测到的现象作进一步的解释。红色发光现象 就在洛韦尔天文台的两位科学家发现阿利斯塔克环形山附近的红斑时,英国的两位科学家注意到了另一个著名的环形山——开普勒环形山也存在类似现象。

开普勒环形山在阿利斯塔克环形山东南方向,直径约35公里,是带有辐射纹的少数环形山之一。1963年11月1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在拍摄开普勒环形山及其附近地区的照片时,注意到就在这片地区内,在两小时内两次出现了红色发光现象,发光面积大得使他们惊讶,每次都超过了10000平方公里。

他们从三个方面对这次有色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他们指出持续时间不长而面积那么大的发光现象,不可能由某种月球内部原因造成,而应该认。

8.月球的科学知识

一、概述 月球 月球又称“月亮”。

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

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

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

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

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

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

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

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

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

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随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像地球一样,月球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凹陷约400米。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点了。

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月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一天约迟50分钟。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

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转。

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它自转的周期。 月球这种奇特地自转结果是:月球总以同一半面向着地球,而从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是什么样,只有靠探测器才能揭开月背千古之谜,人类的这个愿望早在30多年前就已实现了。

当今大型天文望远镜能分辩出月面上约50米(相当于14层高楼)的目标。 * * * 月球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 玉免(著意登楼瞻玉免,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别称——《幼学琼林》);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玉蟾(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顾菟(阳鸟未出谷,顾菟半藏身——李白);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此外,月球还有许多别致的雅号,如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 初探月球的奥秘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一个天体,相距有38.4万千米。

天文学家早已用望远镜详细地观察了月球,对月球地形几乎是了如指掌。月球上有山脉和平原,有累累坑穴和纵横沟壑,但没有水和空气,昼夜之间温差悬珠,一片死寂和荒凉。

尽管巨型望远镜能分辨出月球上50米左右的目标,但仍不如实地考察那样清楚。因此,人类派出使者最先探访的地外天体仍选择了月球。

美国最早于1958年8月18日发射月球探测器,但由于第一级火箭升空爆炸,半途夭折了。随后又相继发射3个先锋号探测器,均告失败。

1959年1月2日,前苏联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途中飞行顺利,1月4日从距月球表面7500千米的地方通过,遗憾的是未能命中月球。这个探测器重361.3千克,上面装有当时最先进的通信,探测设备。

它在9个月后成为第一颗人造行星飞往太空深处。月球1号发射两个月后的3月3日,美国发射的先锋4号探测器,从距月面。

9.于月球的科学知识

关于月球起源,已发表多种学说,综合可以归纳为三类:

A、分裂说

B、俘获说

C、共同起源说

以上三种假说,出除分裂说一般难于成立外,其他两种假说哪一个更加合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分裂说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尚处于熔融状态,且自转很快,在离心力和太阳起潮力的作用下,从地球赤道处分离出一块物质,形成月球。但计算表明,地月系全部角动量也不足以使地球分裂。

俘获说认为月球是一颗在地球轨道附近的小行星或在火星区域的一个独立天体,后来被地球俘获成为地球的卫星。它可以解释月球在密度、化学组成上与地球的较大区别。

共同形成说认为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太阳星云所形成。只是月球形成时间比地球稍晚,地球形成时已把含铁等金属元素较多的粒子聚集成"地球胎",月球是由残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的。

由于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所以我们看到的月球发出的光芒是因为太阳光照在月球上反射回来的.而月球的圆缺变化正是因为月球,地球,太阳的相对位置产生的.也可以说月亮变"弯"的时候是因为地球的阴影把月亮的一部分给挡住了

登月科学小知识大全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