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分裂趣味小知识

2022-06-09 综合 86阅读 投稿:米洛安

1.有关生物细胞分裂的知识总结,越全越好,不用细的跟奥赛一样

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3。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中期4N,后期0,末期0。③DNA数目(染色体复制后加倍,分裂后恢复):间期2a -4a,前期4a。

2、染色体数,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D: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着丝点分裂前才有):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最好的时期: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中期2N,后期4N;当着丝点分裂后:

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

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着丝点裂体平分:A:间期0-4N,前期4N;④同源染色体(对)(后期暂时加倍)。

7、细胞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

1,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

5: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第二,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①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记忆口诀、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间期N前期N中期 N后期2N末期N: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中期 4a,蛙的红细胞:膜仁重现新壁成,末期 2a,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4、有丝分裂、分裂末期: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记忆口诀:着丝点在赤道板。C、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②区别,后期 4a。

公式、分裂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呈染色质形态。(2)细胞分裂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6,细胞分裂两次。

5,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末期2N;②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分裂为二;动物细胞,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间期2N,前期2N、纺锤体: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①染色体(后期暂时加倍)。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记忆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说明是染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形成 )B、分裂中期、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1)分裂间期,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 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记忆口诀细胞增殖

名词:

1、染色质

2.生物减数分裂小知识点总结

1.减数分裂无细胞周期,因为他不2113是连续分裂。

2.对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DNA复制一次,5261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减半,子细胞数:4

3.过程,略,书上很详细。

4.DNA复制后,没有分开时,有染色单体,此时DNA数等于染色单体数。不存在染4102色单体时(即姐妹染色单体分开),DNA分子数等于染色体数。

5.一个精1653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2种。一群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2的N次方种精子,N为体细胞的染色体对数。

6.次级卵母细回胞不均等分裂,第一极体均等分裂。

7.受精卵中细胞核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母方,一半来自父方。但细胞质的遗传物质(如线粒答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方。

3.细胞有丝分裂的知识内容

有丝分裂,又称为间接分裂,由W. Fleming (1882)年首次发现于动物及E. Strasburger(1880)年发现于植物。

特点是有纺锤体染色体出现,子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这种分裂方式普遍见于高等动植物(动物和低等植物)。是真核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的过程。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描述方便起见,习惯上按先后顺序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在前期和中期之间有时还划分出一个前中期。

前期 自分裂期开始到核膜解体为止的时期。间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时,核的体积增大,由染色质构成的细染色线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

因为染色体在间期中已经复制,所以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核仁在前期的后半渐渐消失。

在前期末核膜破裂,于是染色体散于细胞质中。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时靠近核膜有两个中心体。

每个中心体由一对中心粒和围绕它们的亮域,称为中心质或中心球所组成。由中心体放射出星体丝,即放射状微管。

带有星体丝的两个中心体逐渐分开,移向相对的两极(图1)。这种分开过程推测是由于两个中心体之间的星体丝微管相互作用,更快地增长,结果把两个中心体(两对中心粒)推向两极,而于核膜破裂后终于形成两极之间的纺锤体。

前中期 自核膜破裂起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为止。核膜的断片残留于细胞质中,与内质网不易区别,在纺锤体的周围有时可以看到它们。

前中期的主要过程是纺锤体的最终形成和染色体向赤道面的运动。纺锤体有两种类型:一为有星纺锤体,即两极各有一个以一对中心粒为核心的星体,见于绝大多数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一为无星纺锤体。两极无星体,见于高等植物细胞(图2)。

曾经认为有星纺锤体含有三种纺锤丝,即三种微管。一种是星体微管,由星体散射出的微管;二是极微管,是由两极分别向相对一级方向伸展的微管,在赤道区来自两极的极微管互相重叠。

现在认为极微管可能是由星体微管伸长形成的。三是着丝点微管,与着丝点联结的微管,亦称着丝点丝或牵引丝。

着丝点是在染色体的着丝粒的两侧发育出的结构。有报告说着丝点有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的功能。

无星纺锤体只有极微管与着丝点微管。 核膜破裂后染色体分散于细胞质中。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其着丝点分别通过着丝点与两极相连。由于极微管和着丝微管之间的相互作用,染色体向赤道面运动。

最后各种力达到平衡,染色体乃排列到赤道面上。 中期 从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到它们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向两极之前,这段时间称为中期。

有时把前中期也包括在中期之内。中期染色体在赤道面形成所谓赤道板。

从一端观察可见这些染色体在赤道面呈放射状排列,这时它们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摆动的状态。中期染色体浓缩变粗,显示出该物种所特有的数目和形态。

因此有丝分裂中期适于做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的研究,适于核型分析。 后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的时期。

分开的染色体称为子染色体。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时后期结束。

染色单体的分开常从着丝点处开始,然后两个染色单体的臂逐渐分开。当它们完全分开后就向相对的两极移动。

这种移动的速度依细胞种类而异,大体上在0.2~5微米/分之间。平均速度为 1微米/分。

同一细胞内的各条染色体都差不多以同样速度同步地移向两极。子染色体向两极的移动是靠纺锤体的活动实现的。

末期从子染色体到达两极开始至形成两个子细胞为止称为末期。此期的主要过程是子核的形成和细胞体的分裂。

子核的形成大体上是经历一个与前期相反的过程。到达两极的子染色体首先解螺旋而轮廓消失,全部子染色体构成一个大染色质块,在其周围集合核膜成分,融合而形成子核的核膜,随着子细胞核的重新组成,核内出现核仁。

核仁的形成与特定染色体上的核仁组织区的活动有关。 细胞体的分裂称胞质分裂。

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的胞质分裂是以缢束或起沟的方式完成的。缢束的动力一般推测是由于赤道区的细胞质周边的微丝收缩的结果。

微丝的紧缩使细胞在此区域产生缢束,缢束逐渐加深使细胞体最后一分为二。 高等植物细胞的胞质分裂是靠细胞板的形成。

在末期,纺锤丝首先在靠近两极处解体消失,但中间区的纺锤丝保留下来,并且微管增加数量,向周围扩展,形成桶状结构,称为成膜体。与形成成膜体的同时,来自内质网和高尔基器的一些小泡和颗粒成分被运输到赤道区,它们经过改组融合而参加细胞板的形成。

细胞板逐渐扩展到原来的细胞壁乃把细胞质一分为二(图3)。细胞板由两层薄膜组成,两层薄膜之间积累果胶质,发育成胞间层,两侧的薄膜积累纤维素,各自发育成子细胞的初生壁。

4.生物减数分裂小知识点总结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不同在于 染色体复制一次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染色体数量减半~减数分裂分为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减Ⅰ前期copy (同源染色体配对(大小 形态相同的两个bai染色体)形成四分体——联会 形成两对同源染色体,两个四分体)减Ⅰ中期 (排列在赤道板上 着丝点附着在纺锤丝上)减Ⅰ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 形成两du个子细胞)减Ⅰ末期 (分裂成两个细胞 一大一小)减Ⅱ前期同 减Ⅰ末期(也就是说是同一种情况)减Ⅱ中期 (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上)减Ⅱ后期 均分牵引向两极减Ⅱ末zhi期 (共分裂成四个细胞)其中考得最多的就是减Ⅰ中期 和减Ⅱ中期 ,要搞清楚有多少个同源染色体 染色单体 染色体 DNA 建议按以上步骤画出dao图,对应去记忆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加油。

5.搜集一些趣味生物的知识

动物大家庭的成员有多少?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之父亚里斯多德认为动物家庭成员有450种;18世纪初,第一个动植物分类学家林奈认为有4000种;19世纪初又有人作出统计:动物家庭成员一共有48 000种;到19世纪末有关记载表明动物增加到500 000种,到目前为止动物家庭成员大约有100多万种。

动物家庭成员的数目,是随着人们动物学知识的积累逐渐增加的。其实自然界中实际动物家庭成员的数量远远超出入们目前所作出的统计的数目。

早在19世纪30年代,当人类还只知道有30 000种昆虫时,曾经有昆虫学家推测说,自然界中还有约600 000种昆虫没有发现,到20世纪这种推测被证实:昆虫的种类已达70万种,占整个动物种类的4/5。 目前科学家又作出推测,自然界中还有200万种左右的昆虫没有被发现,相信这个推测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再次证实。

人类在有关动物的研究上还有许多没有弄清的问题,随着这些问题得到解答,动物家庭成员也将不断增加。 在动物家庭成员中,最微小、最简单的是原生动物,它们身体只由一个细胞组成。

在水沟、水塘边上常常有原生动物草履虫、眼虫。有时因为饮食不卫生而引起的痢疾疾病,那是原生动物中的变形虫在作怪,它寄生在人的肠道内,引起泻肚子。

对这种寄生的原生动物,不能让它侵入人的身体。比原生动物高级一些的是海绵动物,它们的身体由多个细胞组成,海绵动物生活在海洋或淡水里,有时在水下的石块上长出一个个“瘤子”状的东西,可能是海绵动物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

美丽的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是动物家庭成员中的一大类群,它们又比海绵动物的身体构造更复杂。在腔肠动物中不仅有美丽的珊瑚虫、还有漂亮的水母、水螅。

其实,珊瑚虫本身并不美丽,人们所欣赏的五彩缤纷的珊瑚花是由珊瑚虫分泌的钙质骨骼,并不是珊瑚虫本身。根据动物身体外形的不同,动物家庭成员中还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

在每一类中我们都能找到熟悉的动物。扁形动物全部是一些寄生虫,如血吸虫、寄生在猪、鸡、羊、鱼肉上的绦虫等。

蛔虫、蛲虫是线形动物,它们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环节动物身体上有许多环节,蚯蚓、水蛭(即蚂蟥)属于这一类群的动物。

蜗牛、牡蛎、蛤蜊、乌贼等都属于软体动物。 它们的身体柔软,通常还背着一个壳。

节肢动物可能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蜈蚣、虾、蟹、蜘蛛和所有昆虫都属于这一门类,是动物家庭中种类最多的。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海星、海参等属于这一类。

脊索动物是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它们的身体的背侧出现了一条脊索。 鱼类、飞禽、走兽都是脊索动物。

动物家庭成员包括100多万种, 10大门类,真是自然界一个不容忽视的大群体。 生物学的许多事件的发生,有明显甚至是严格的先后顺序,现举几例说明: 1、细胞分裂周期中,先“间期”后“分裂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它由间期和分裂期组成。 细胞周期中,先是一个占细胞周期90—95%的分裂间期,然后才是一个占5—10%的分裂期。

2、可溶性还原糖监定时,先“混和”后“使用”。 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必须先把斐林试剂的甲液(质量浓度为0。

1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 05g/ml的CuSO4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然后滴入待测的样品。

3、蛋白质鉴定时,先“钠”后“铜”。 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应先向试管中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质量浓度为0。

1g/ml的NaOH溶液),振荡摇匀,后向试管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质量浓度为0。 01g/ml的CuSO4溶液),振荡摇匀后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动物细胞培养中,先“株”后“系”。 动物细胞培养时,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至10代左右就不容易传下去了,细胞的生长就会出现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

但是有极少数的细胞能够度过“危机”而继续传下去,这些存活的细胞一般能够传到40—50代,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株。 细胞株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当细胞株传至50代以后又会出现“危机”,不能再传下去。但是有部分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变的特点,有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地传代下去,这种传代细胞称为细胞系。

5、植物组织培养中,脱分化时,诱导顺序是先“芽”后“根”。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调节细胞分裂素含量与生长素含量之间的比例,可以调控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芽和根的形成,先使这一比例处于较高值,有利于芽的发生;随后这一比例降低时,则有利于根的发生。

6、光合作用C4植物固定CO2过程中,先“4”后“3”。 C4植物光合作用中固定CO2的途径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一个CO2先被一个叫做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三碳化合物(PEP)所固定,形成一个C4化合物。

C4进入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释放出一个CO2,并且形成一个含有三个碳原子的有机酸——丙酮酸。 释放出来的CO2随后被一个C5固定,然后很快形成两个C3化合物。

6.根据细胞分裂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是

(1)细胞体积增加,其相对表面积就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这样不能满足细胞代谢的需要,因此细胞不能无限长大.(2)a为前期、b为中期、c为后期、d为末期,c为后期,因此一个细胞周期的顺序为eabcd;甲图中e期表示分裂间期,此时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因此含量加倍的物质是核DNA;c为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且每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即DNA:染色体=1:1,可用乙图中的C表示.(3)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变化规律为: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如图A所示.(4)①A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与DNA数目之比为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因此染色体和DNA数目对应(2)图乙中的C.②C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故答案为:(1)小 (2)eabcd 核DNA 中 C (3)A(4)①后 C②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染色体形态和数目。

7.根椐细胞分裂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是

(1)细胞体积增加,其相对表面积就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这样不能满足细胞代谢的需要,因此细胞不能无限长大.(2)甲图中e期表示分裂间期,此时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因此含量加倍的物质是核DNA;a为前期、b为中期、c为后期、d为末期;c为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且每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即DNA:染色体=1:1,可用乙图中的C表示.(3)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变化规律为: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如图A所示.(4)细胞中的10条染色体DNA用15N标记,放在14N培养基中连续2个细胞周期,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在第一个周期的中期细胞中所有染色体都含15N,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且每条单体都含15N,即含有15N的染色体有10条,含有15N的染色单体有20条;第二次分裂间期,DNA又进行了一次半保留复制,因此在第二个周期的后期细胞中共有20条染色体,但其中含15N的染色体只有10条.故答案为:(1)小(2)核DNA 中 C(3)A(4)10 20 10。

8.在高考中关于细胞分裂的题型

细胞分裂时间

有一个细胞,1分钟分裂为2个,再过1分钟,又分别分裂为2个,总共分裂为4个。这样,一个细胞分裂成满满一瓶需要1个小时。同样的细胞,如果从2个开始分裂,分裂成一瓶需要几分钟。

“细胞分裂”这部分知识是高中生物学科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历年高考必考的高频考点,尤其是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图像识别的考查最为突出。当然,其中也会穿插考查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的比较、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数量变化等,如2011年山东理综卷第8题、

细胞分裂趣味小知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