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阳的常识知识

2022-12-17 综合 86阅读 投稿:沉词

1.太阳系的资料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

包括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2016年1月20日,美国科学家宣布,在太阳发现一颗未为人知绰号"第9大行星"的巨型行星。

《天文学杂志》研究员巴蒂金(KonstantinBatygin)和布朗(MikeBrown)表示,他们通过数学模型和电脑模拟发现这颗行星,虽然没有直接观察到。该星体质量约是地球的10倍,轨道与太阳平均距离比海王星的远20倍,这颗新行星绕太阳运行一周需时1万至2万年。

这行星质量约是冥王星的5千倍,科学家认为这颗行星属气态,类似天王星和海王星,将是真正的第9大行星。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

银河系是一个棒旋星系,直径十万光年,包括一千亿到四千亿恒星。太阳是银河系较典型的恒星,离星系中心大约2.5-2.8万光年。

太阳系移动速度约220㎞/s,2.26亿年转一圈。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都位于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运行,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

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彗星的绕日公转方向大都相同,多数为椭圆形轨道,一般公转周期比较长。

轨道环绕太阳的天体被分为三类: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行星是环绕太阳且质量够大的天体。

这类天体能称为大行星的天体有8个: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这个家族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它们当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颗,对这五颗星,各国命名不同,我国古代有五行学说,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分别把它们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这并不是因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树木才这样称呼的。而欧洲呢,则是用罗马神话人物的名字来称呼它们。

近代发现的三颗远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话人物名字命名的传统,以天空之神、海洋之神和冥土之神的名称来称呼它们,在中文里便相应译为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九大行星与太阳按体积由大到小排序为太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冥王星。

它们按质量、大小、化学组成以及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等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在公转时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除此以外,太阳系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彗星和无以计数的天外来客——流星。

2.关于太阳的知识有哪些

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0多万倍,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与地球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直径139万千米,从地球到太阳上去步行要走3500多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20多年。

平均密度1.409克/立方厘米,质量1.989*10^33克,表面温度5770℃,中心温度1500万℃。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

其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其中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

恒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们从诞生、成长到衰老,最终走向死亡。它们大小不同,色彩各异,演化的历程也不尽相同。

恒星与生命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它提供了光和热。实际上构成行星和生命物质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恒星生命结束时发生的爆发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3.有关太阳的小知识

天文学释义 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0多万倍,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与地球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直径139万千米,从地球到太阳上去步行要走3500多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20多年。

平均密度1.409克/立方厘米,质量1.989*10^33克,表面温度5770℃,中心温度1500万℃。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

其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其中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

恒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们从诞生、成长到衰老,最终走向死亡。它们大小不同,色彩各异,演化的历程也不尽相同。

恒星与生命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它提供了光和热。实际上构成行星和生命物质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恒星生命结束时发生的爆发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太阳基本物理参数 半径: 696295 千米. 质量: 1.989*10^30 千克 温度: 5770℃(表面) 1560万℃ (核心) 总辐射功率: 3.83*10^26 焦耳/秒 平均密度: 1.409 克/立方厘米 日地平均距离: 1亿5千万 千米 年龄: 约50亿年 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天文太阳辐射量。在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处时,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全谱总能量,称为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的常用单位为瓦/米2。因观测方法和技术不同,得到的太阳常数值不同。

世界气象组织 (WMO)1981年公布的太阳常数值是1368瓦/米2。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的99%以上在波长 0.15~4.0微米之间。

大约50%的太阳辐射能量在可见光谱区(波长0.4~0.76微米),7%在紫外光谱区(波长0.76微米),最大能量在波长 0.475微米处。由于太阳辐射波长较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约3~120微米)小得多,所以通常又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称地面和大气辐射为 长波辐射。

太阳活动和日地距离的变化等会引起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对于人类来说,光辉的太阳无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

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态万千的生命现象,当然也不会孕育出作为智能生物的人类。太阳给人们以光明和温暖,它带来了日夜和季节的轮回,左右着地球冷暖的变化,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能源。

在人类历史上,太阳一直是许多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中华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

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则是宙斯(万神之王)的儿子。 太阳,这个既令人生畏又受人崇敬的星球,它究竟由什么物质所组成,它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其实,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

只是因为它离地球最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其它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

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 氦约占27%, 其它元素占2%。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太阳大气。

太阳的大气层,像地球的大气层一样,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质分成各个圈层,即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是6000℃。

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看见太阳内部的结构。但是,天文学家根据物理理论和对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阳内部结构和物理状态的模型。

这一模型也已经被对于其他恒星的研究所证实,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 太阳的核心区域虽然很小,半径只是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太阳那巨大能量的真正源头。

太阳核心的温度极高,达1500万℃,压力也极大,使得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得以发生,从而释放出极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再通过辐射层和对流层中物质的传递,才得以传送到达太阳光球的底部,并通过光球向外辐射出去。

太阳光球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太阳圆面,通常所说的太阳半径也是指光球的半径。光球的表面是气态的,其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几亿分之一,但由于它的厚度达500千米,所以光球是不透明的。

光球层的大气中存在着激烈的活动,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光球表面有许多密密麻麻的斑点状结构,很象一颗颗米粒,称之为米粒组织。它们极不稳定,一般持续时间仅为5~10分钟,其温度要比光球的平均温度高出300~400℃。

目前认为这种米粒组织是光球下面气体的剧烈对流造成的现象。 光球表面另一种著名的活动现象便是太阳黑子。

黑子是光球层上的巨大气流旋涡,大多呈现近椭圆形,在明亮的光球背景反衬下显得比较暗黑,但实际上它们的温度高达4000℃左右,倘若能把黑子单独取出,一个大黑子便可以发出相当于满月的光芒。日面上黑子出现的情况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太阳黑子的变化存在复杂的周期现象,平均活动周期为11.2年。 紧贴光球以上的一层大气称为色球层,平时不易被观测到,过去这一区域只是在日全食时才能被看到。

当月亮遮掩了光球明亮光辉的一瞬间,人们能发现日轮边缘上有一层玫瑰红的绚丽光彩,那就是色球。色球层厚约8000千。

4.太阳的知识有哪些

太阳 【词语】:太阳 【注音】:tài yáng 【英文】: Sun(sol) 【释义】: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与地球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直径139万千米,平均密度1.409克/厘米?3,质量1.989*10^33克,表面温度5770开,中心温度1500万开。

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其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

其中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 详解: 太阳(Sun)是一颗普通的恒星,目前在赫-罗图上度过了主序生涯的一半左右。

它是一个质量为1989.1亿亿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33万倍)、直径139.2万km(约为地球直径的109倍)的热气体(严格说是等离子体)球。其平均密度为水的1.4倍,但这一平均密度隐含着很宽的密度范围,从超高密的核心到稀薄的外层。

作为一颗恒星太阳,其总体外观性质是,光度为383亿亿亿瓦,绝对星等为4.8,他是一颗黄色G2型矮星,有效温度等于开氏5800度。太阳与在轨道上绕它公转的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单位)。

按质量计,它的物质构成是71%的氢、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太阳圆面在天空的角直径为32角分,与从地球所见的月球的角直径很接近,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而离我们的距离恰是地月距离的400倍),使日食看起来特别壮观。

由于太阳比其他恒星离我们近得多,其视星等达到-26.8,成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体。太阳每25.4天自转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纬度自转得快),每2亿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

太阳因自转而呈轻微扁平状,与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当于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6km(地球这一差值为21km,月球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差异虽然很小,但测量这一扁平性却很重要,因为任何稍大一点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将改变太阳引力对水星轨道的影响,而使根据水星近日点进动对广义相对论所做的检验成为不可信。

太阳基本物理参数 半径: 696295 千米. 质量: 1.989*10^30 千克 温度: 5800 ℃ (表面) 1560万℃ (核心) 总辐射功率: 3.83*10^26 焦耳/秒 平均密度: 1.409 克/立方厘米 日地平均距离: 1亿5千万 千米 年龄: 约50亿年 对于人类来说,光辉的太阳无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态万千的生命现象,当然也不会孕育出作为智能生物的人类。

太阳给人们以光明和温暖,它带来了日夜和季节的轮回,左右着地球冷暖的变化,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能源。 在人类历史上,太阳一直是许多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中华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则是宙斯(万神之王)的儿子。

太阳,这个既令人生畏又受人崇敬的星球,它究竟由什么物质所组成,它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其实,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只是因为它离地球最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

其它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 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 氦约占27%, 其它元素占2%。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太阳大气。太阳的大气层,像地球的大气层一样,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质分成各个圈层,即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是6000摄氏度。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看见太阳内部的结构。

但是,天文学家根据物理理论和对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阳内部结构和物理状态的模型。这一模型也已经被对于其他恒星的研究所证实,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

太阳的核心区域虽然很小,半径只是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太阳那巨大能量的真正源头。太阳核心的温度极高,达1500万℃,压力也极大,使得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得以发生,从而释放出极大的能量。

这些能量再通过辐射层和对流层中物质的传递,才得以传送到达太阳光球的底部,并通过光球向外辐射出去。 太阳光球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太阳园面,通常所说的太阳半径也是指光球的半径。

光球的表面是气态的,其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几亿分之一,但由于它的厚度达500千米,所以光球是不透明的。光球层的大气中存在着激烈的活动,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光球表面有许多密密麻麻的斑点状结构,很象一颗颗米粒,称之为米粒组织。

它们极不稳定,一般持续时间仅为5~10分钟,其温度要比光球的平均温度高出300~400℃。目前认为这种米粒组织是光球下面气体的剧烈对流造成的现象。

光球表面另一种著名的活动现象便是太阳黑子。黑子是光球层上的巨大气流旋涡,大多呈现近椭圆形,在明亮的光球背景反衬下显得比较暗黑,但实际上它们的温度高达4000℃左右,倘若能把黑子单独取出,一个大黑子便可以发出相当于满月的光芒。

日面上黑子出现的情况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变。

5.关于太阳的知识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⁶)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³⁰千克(地球的330000倍)。

扩展资料:

太阳看起来很平静,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剧烈的活动。太阳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其中22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太阳表面和大气层中的活动现象,诸如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喷发(日珥)等,会使太阳风大大增强,造成许多地球物理现象──例如极光增多、大气电离层和地磁的变化。

太阳活动和太阳风的增强还会严重干扰地球上无线电通讯及航天设备的正常工作,使卫星上的精密电子仪器遭受损害,地面通讯网络、电力控制网络发生混乱,甚至可能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中宇航员的生命构成威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

6.关于太阳的知识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公转)。

目录 [隐藏]1 太阳的构成 2 物理特性以及其他特性 3 结构 3.1 核心 3.1.1 温度和密度的变化 3.2 辐射层 3.2.1 温度和密度的变化 3.3 对流层 3.3.1 温度和密度的变化 3.4 光球 3.5 大气层 3.5.1 色球 3.5.2 过渡区 3.5.3 日冕 3.5.4 日球 4 太阳伴星 5 太阳与神话 6 太阳的重要性 7 请参阅 8 相关连结 [编辑]太阳的构成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由於太阳外层气体的透明度极差,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层。

[编辑]物理特性以及其他特性太阳是一个主序星,光谱类型为G2V,G2表明它的温度不高,只在5,500K左右,V代表是主序星,体积也不会太大。G2V恒星具有大约100亿年的主序星寿命,通过核子宇宙年代学测定,太阳年龄大约50亿年。

在太阳中心,密度为1.5*105kg/m3,热核反应(核聚变)将氢转变为氦。每秒钟有3.9*1045个原子参与核反应。

产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从太阳表面散发出去。而地球只获得了太阳总辐射量的22亿分之一,为1367瓦/平方公尺(太阳常数)。

物理学家可以通过氢弹制造热核反应。可控核聚变发电站在将来可能成为产生电能的一种方式。

由於温度高,太阳上的所有物质都处於电浆态,由於太阳不是固体,因此太阳的赤道可以比高纬度地区旋转得更快。太阳不同纬度的自转差别造成了它的磁力线随时间扭曲,引起磁场回路(magnetic field loops)从太阳表面喷发,并引发形成太阳黑子和日珥。

日冕层密度为1011个原子/m3,光球层为1023个原子/m3。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为太阳核反应产生的中微子数量仅仅是理论值的1/3而困惑,即所谓的太阳中微子问题。

最近发现中微子具有质量,并且在从太阳到地球的过程中可能转变为难以检测到的中微子变种,测量值和理论值一致了。观测太阳可以发现如下现象:太阳黑子 光斑 白光耀斑 日珥 宁静日珥 爆发日珥 活动日珥 注意:请不要用眼睛直视太阳,否则极有可能会损伤视网膜并造成视力损伤。

[编辑]结构太阳的半径是地球的109倍。太阳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球体,其扁率约为900万分之一,即是说其南北两极的直径仅比东西直径短10公里。

在自转周期方面,由於太阳并非以固态形式存在,因此其两极和赤道的自转周期并不相同(赤道约为25天, 两极则约为35天),整体平均自转周期约为28天,其缓慢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以赤道位置计算,还不到其自身重力的1,800万分之一。虽然太阳本身是太阳系的中心,大质量的木星使质心之偏离中心达一个太阳半径,但所有行星的总质量还不到太阳的百分之五,因此来自行星的潮汐力并不足以改变太阳的形状。

太阳不像类地行星般拥有固态表面,其气体密度从表面至中心会成指数增长。太阳的半径计法是以光球层的边缘为终点,其内部的高密度气体足以令可见光无法通过,而肉眼看见的是太阳的光球层,在0.7太阳半径范围内的气体占整个太阳总质量的大多数。

太阳的内部并不能直接观测,因高密度的气体阻隔了电磁辐射,但就像地震学能利用地震产生的震波能研究地球的内部,日震学这个学门,也能利用横断过太阳内部的波的压力,来测量和描绘出太阳内部的构造。配合电脑模拟的辅助,人们便可一览太阳深处。

[编辑]核心在太阳的中心,密度高达150,000 Kg/m3 (是地球上水的密度的150倍),热核反应 (核聚变) 将 氢 变成氦,释放出的能量使太阳保持稳定的状态。 每秒钟大约有 8.9 *1037 质子,也就是426公吨氢原子核经由质-能转换变成氦原子核,每秒钟释放出383 *1024 W 或相当於 9.15 *1010 百万吨的TNT 爆炸。

核聚变的速率在自我修正下保持平衡:温度只要略微上升,核心就会膨胀,增加抵挡外围重量的力量,这会造成核聚变的扰动而修正反应速率;温度略微下降,核心就会收缩一些,使核聚变的速率提高,使温度能回复。由中心至0.2太阳半径的距离是核心的范围,是太阳内唯一能进行核聚变释放出能量的场所。

太阳其余的部份则被这些能量加热,并将能量向外传送,途中要经过许多相连的层次,才能到达表面的光球层,然后进入太空之中。高能量的光子 (γ和X-射线)由核聚变从核心释放出来后,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到达表面,缓慢的速度和不断改变方向的路径,还有反覆的吸收和再辐射,使到达外围的光子能量都降低了。

估计每个光子抵达表面的旅程平均需要花费5,000万年的时间[1] ,最快的也要经历17,000年[2] 。在穿过对流层到达旅程的终点,进入透明的表面光球层时,光子就以可见光的型态逃逸进入太空。

每一个在核心的γ射线光子在进入太空前,都已经转化成数百万个可见光的光子。微中子也是在核心的核聚变时被释放出来的,但是与光子不同的是他不会与其它的物质作用,因此几乎是立刻就由太阳表面逃逸出来。

多年来,测量来自太阳的微中子数量都低於理论的数值,因而产生了太阳微中子的迷思,直到我们对微中子有了更多的认识,才以微中子震荡解开了。

7.太阳有哪些知识

太阳内核的温度高达摄氏一千五百万度,在那儿发生着氢-氦核聚变反应。

核聚变反应每秒钟要消耗掉约五百万吨的物质,并转换成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些光子从太阳中心到达太阳表面要花一百多万年。

光子从太阳中心出发后先要经过辐射带,沿途在与原子微粒的碰撞丢失能量。随后要经过对流带,光子的能量被炽热的气体吸收,气体在对流中向表面传递能量。

到达对流带边缘后,光子已经冷却到五千五百摄氏度了。我们所能直接看到的是位于太阳表面的光球层。

光球层比较活跃,温度约为摄氏六千多度,属于比较“凉爽”部分。光球层上有一个个起伏的对流单元“米粒”。

每个米粒的直径在一千六百公里左右,它们是一个个从太阳内部升上来的热气流的顶问。就是在不断的对流活动中,太阳每秒钟向宇宙空间释放着相当于一千亿个百万吨级核弹的能量。

在光球层的某些局部温度比较低,在可见光范围内这些部位就显得比其它地方黑暗,所以人们称之为“黑子”。光球层外包裹着色球层,太阳将能量通过色球层向外传递。

这一层中有太阳耀斑,所谓耀斑是黑子形成前产生的灼热氢云。色球层之外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

日冕非常庞大,可以向太空绵延数百万公里,但只有在日全食时才可看到它。人们可以在日冕中可以看到从色球层顶端产生的巨大火焰“日饵”。

在辐射光和热的同时,太阳也产生一种低密度的粒子流——太阳风。太阳风以每秒四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向宇宙空间辐射。

地球和其它某些行星的极光也是太阳风带来的。如果一段时间内太阳风异常强大,便形成了太阳风暴。

太阳的磁场极其强大复杂,其范围甚至越过了冥王星轨道。太阳已经46亿岁了,它还可以继续平静地燃烧约50亿年。

50亿年后,太阳内部的氦将转变成更重的元素,亮度会增加到现在的一倍,体积也将不断膨胀,水星、金星和地球都将进入它的大气。在经历一亿年的红巨星阶段后,太阳将耗尽所有能源而坍缩成一颗白矮星,并通过向宇宙空间抛射物质而形成一个行星状星云。

8.有关太阳的知识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公转)。

[编辑本段]基本参数 天文符号:⊙ 直径:1 392 000公里(地球直径的109倍) 体积:1.989* 10^33 立方米(地球的130万倍) 质量:1.989*10^30 千克(地球的333 400倍) 温度:约6000K(表面) ,1560万K (核心),5百万K(日冕) 平均密度:1.409克/立方厘米 宇宙年:225百万年 自转会合周期: 赤道=26.9天 ,极区=31.1天 太阳年龄:约 4.57*10^9 年 太阳活动周期: 11.04 年 总辐射功率:3.86*10^26 瓦特(焦耳/秒) 太阳常数 f = 1.97 卡·厘米^2·分^-1 光谱型: G2V 目视星等 = -26.74 等 绝对目视星等 = 4.83 等 热星等 =-26.82 等 绝对热星等 = 4.75 等 太阳表面重力加速度 = 2.74*10^2米/秒^2 (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27.9倍) 太阳表面脱离速度 = 618 公里/秒 地球附近太阳风的速度: 450公里/秒 太阳运动速度 (方向α=18h07m,δ=+30°) = 19.7 公里/秒 日地距离 日地平均距离 (1天文单位) = 1.49597870*10^11 米(1亿5千万公里) 日地最远距离 = 1.5210*10^11 米 日地最近距离 = 1.4710*10^11 米 [编辑本段]运行轨道 太阳位于银道面之北的猎户座旋臂上,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 它一方面绕着银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周期大概是2.5亿年),另一方面又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着织女星附近方向运动。太阳也在自转,其周期在日面赤道带约25天;两极区约为35天。

[编辑本段]结构 太阳结构图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只是因为它离地球较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

其它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 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3%、氦约占27%, 其它元素占2%。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太阳大气。太阳的大气层,像地球的大气层一样,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质分成各个圈层,即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是6000℃。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看见太阳内部的结构。

但是,天文学家根据物理理论和对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阳内部结构和物理状态的模型。这一模型也已经被对于其他恒星的研究所证实,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

[编辑本段]构造 内部构造 太阳的内部主要可以分为三层:核心区、辐射区和对流区。 太阳的核心区域半径是太阳半径的1/4,约为整个太阳质量的一半以上。

太阳核心的温度极高,达1500万℃,压力也极大,使得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得以发生,从而释放出极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再通过辐射层和对流层中物质的传递,才得以传送到达太阳光球的底部,并通过光球向外辐射出去。

太阳中心区的物质密度非常高。每立方厘米可达160克。

太阳在自身强大重力吸引下,太阳中心区处于高密度、高温和高压状态。是太阳巨大能量的发祥地。

太阳中心区产生的能量的传递主要靠辐射形式。太阳中心区之外就是辐射层,辐射层的范围是从热核中心区顶部的0.25个太阳半径向外到0.86个太阳半径,这里的温度、密度和压力都是从内向外递减。

从体积来说,辐射层占整个太阳体积的绝大部分。 太阳内部能量向外传播除辐射,还有对流过程。

即从太阳0.86个太阳半径向外到达太阳大气层的底部,这一区间叫对流层。这一层气体性质变化很大,很不稳定,形成明显的上下对流运动。

这是太阳内部结构的最外层。 光球 太阳光球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太阳圆面,通常所说的太阳半径也是指光球的半径。

光球层位于对流层之外,属太阳大气层中的最低层或最里层。光球的表面是气态的,其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几亿分之一,但由于它的厚度达500千米,所以光球是不透明的。

光球层的大气中存在着激烈的活动,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光球表面有许多密密麻麻的斑点状结构,很象一颗颗米粒,称之为米粒组织。它们极不稳定,一般持续时间仅为5~10分钟,其温度要比光球的平均温度高出300~400℃。

目前认为这种米粒组织是光球下面气体的剧烈对流造成的现象。 光球表面另一种著名的活动现象便是太阳黑子。

黑子是光球层上的巨大气流旋涡,大多呈现近椭圆形,在明亮的光球背景反衬下显得比较暗黑,但实际上它们的温度高达4000℃左右,倘若能把黑子单独取出,一个大黑子便可以发出相当于满月的光芒。日面上黑子出现的情况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太阳黑子的变化存在复杂的周期现象,平均活动周期为11.2年。 色球 紧贴光球以上的一层大气称为色球层,平时不易被观测到,过去这一区域只是在日全食时才能被看到。

当月亮遮掩了光球明亮光辉的一瞬间,人们能发现日轮边缘上有一层玫瑰红的绚丽光彩,那就是色球。色球层厚约8000千米,它的化学组成与光球基本上相同,但色球。

关于太阳的常识知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