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超声和次声的科普资料
1.研究自然次声的特性和产生机制,预测自然灾害性事件.例如台风和海浪摩擦产生的次声波,由于它的传播速度远快于台风移动速度,因此,人们利用一种叫“水母耳”的仪器,监测风暴发出的次声波,即可在风暴到来之前发出警报.利用类似方法,也可预报火山爆发、雷暴等自然灾害.
2.通过测定自然或人工产生的次声在大气中传播的特性,可探测某些大规模气象过程的性质和规律.如沙尘暴、龙卷风及大气中电磁波的扰动等.
3.通过测定人和其他生物的某些器官发出的微弱次声的特性,可以了解人体或其他生物相应器官的活动情况.例如人们研制出的“次声波诊疗仪”可以检查人体器官工作是否正常.
4.次声在军事上的应用,利用次声的强穿透性制造出能穿透坦克、装甲车的武器,次声武器——般只伤害人员,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超声波作用:
1.玻璃零件.玻璃和陶瓷制品的除垢是件麻烦事,如果把这些物品放入清洗液中,再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2.医学超声波检查。
3.利用“声呐”的原理来探测水中目标及其状态,如潜艇的位置等。此时人们向水中发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超声波,然后记录与处理反射回声,从回声的特征我们便可以估计出探测物的距离、形态及其动态改变。
2.50个科学小知识
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向日葵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
这种生长素非常怕光。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时它还刺激背光一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长的快,使向日葵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2.为什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
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3.为什么人会打哈欠?当我们感到疲累时,体内已产生了许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必须再增加氧气来平衡体内所需。
因为这些残留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机能活动,这时身体便会发出保护性的反应,于是就打起呵欠来。打呵欠是一种深呼吸动作,它会让我们比平常更多地吸进氧气和排出二气化碳,还做到消除疲劳的作用呢。
4.蓝天有多高?“蓝天”其实是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包围着地球的空气,根据空气密度的不同分为5层,总共有2000-3000公里厚。
但绝大部分空气都集中在从地面到15公里高以下的地方,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大气层有多厚,蓝天就应该有多高。
5.为什么白天没有星星?因为白天部分阳光被大气中的气体和尘埃散射,把天空照得十分明亮,再加上太阳辐射的光线非常强烈,使我们看不出星星来了。6.太阳系有那些天体?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
它们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另外,太阳系里还有许多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已正式编号的小行星有2958颗。
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7.打雷是为什么?这是阴电和阳电碰到一起发生的自然现象。
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带阳电,有的带阴电,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放电,发出很亮很亮的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很快受热,膨胀,并且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就是雷声。8.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飞机有两个机翼,像小鸟的翅膀一样,它还有推进器。
机翼能产生升力,把飞机托起在空中;推进器能产生能力,把飞机推向前进。因此,飞机就能像鸟儿一样飞上天了。
33、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9.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0.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11.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 " 走 " 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2.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 " 一两拨千斤 " 是完全可能的。13.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1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1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1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17.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18.坐井观天,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19.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20.瑞雪照丰年由于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寒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 " 霜前冷 " 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 " 雪后寒 " 的感觉。
22.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3.玉不琢不成器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24.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
3.科普小常识有哪些
科普小知识太多了,就类别就有好多,以下就举些植物方面的科普小常识吧!!!
为什么说人类离不开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太阳光能,以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再加工转化成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等,并分解出大量的氧气。这些物质是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的光合作用,即使像原料、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几百万年以前的水生和陆生动植物遗体的分解物,而这些水生和陆生动植物在当时之所以能生存,无不归功于当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不难想像,如果没有植物的光合作用,人类就不会有生活的物质来源,人类也就无法生存。
为什么水生植物的根茎不易腐烂?
我们知道一般植物浇水过多或排水不良,都会造成根茎腐烂。可水生植物总泡在水里,它的根茎为什么不会腐烂呢?
根茎腐烂的原因不在于水的多少,关键问题是能否得到足够的氧气。水中的氧和氮是很少的,满足不了一般植物的需要。而在大量浇水以后,水里的氧气还要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一部分。当土壤里没有了氧气以后,土壤里的微生物会变得非常活跃,能制造出对植物有害的硫化氢等无机化合物,而且植物的根茎上也会滋生病原菌。因此,植物的根茎就烂了。而水生植物适应了水中生活,它的根茎能够吸收水中的氧气,即使在氧气很少的情况下,也能进行正常的呼吸所以根茎就不易腐烂了。
为什么植物能监测环境污染?
没有害虫,一棵树的树叶出现了黄色的斑点,那很可能是树周围的空气被污染了。植物用叶片呼吸,空气被污染后,植物吸收了有害的气体,它们的叶片上会染上一个个伤斑;有害气体多的话,整棵植物都会枯死。所以通过给植物看病,我们可以检查附近的空气有没有被污染。不同的植物对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有的植物要等几个月叶子上才会长出斑点中,而有的在几个小时之内就会有表现。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后一种植物来监测环境。
4.科普小知识资料有哪些
科普小知识按研究对象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1、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各门具体科学,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等。
2、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现象的各门具体科学、力求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
3、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类文化现象的各门具体科学、力求揭示社会文化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等。
科学知识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
参考资料
科学的分类.360个人图书馆[引用时间2018-4-4]
5.几个科学常识问题
3、长颈鹿脖子长,头的位置比较高,心脏必须产生较高的血压才能维持头部供血,通常它的血压能达到300-350毫米汞柱,正常人的血压是80-120汞柱,所以是3倍 3、傍晚时,人体由于已经直立一天,脚部会由于充血而发生轻微的浮肿,所以比早晨和中午都略为大一些,这时选择合脚的鞋,才不会在以后出现夹脚的现象。
3、铁观音:条索紧洁,色泽深绿如铁,冲泡后有馥郁的兰花香气,行家称之为"绿叶红镶红,七泡 有余香,既有天真味,又有圣妙香." 3、鸟类扑翼的力量来源与其发达的胸部肌肉 3、《西游记》中说, 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为断绝火根,只消连扇四十九扇, 便永不再发了。
6.科普知识常识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地震局地震科普知识宣传资料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 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
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
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
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
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
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观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常和地声、地光等异常。 井水变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 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 喷气又发响,翻花冒气泡 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
当地下水发生冒泡、变浑浊、有异味等现象时,就可能是地震前的异常反映。当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二、动物异常 历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许多动物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行为”。所以,老百姓把动物称作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
老百姓把这些异常编成谚语: 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 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 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 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