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哲学知识点
越解释你会越糊涂的,还是用点死方法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分成三部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认识论,而这三部分总体上分别涉及三个概念。(你只要把握以下每一部分涉及的概念,答题就八九不离十了)
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辩证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另外,历史唯物主义也是涉及三个概念:社会历史观、人民群众观,人生价值观
注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相对而言的,不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等同于辩证唯物论。总之,你只要牢记以上框架的知识,在它要求的范围内答题,考试的分数几乎可以全拿了)
(祝你哲学越学越轻松,高中政治成绩节节高升)
2.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
前几天刚给学生们整理的,你看看吧! 《生活与哲学》重要观点和原理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重要观点和原理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l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l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l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1、○2) 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1、○2、○3) l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l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l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
3.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3.意识能动作用包括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 4.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 5.①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②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③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反对主观主义;b.要坚持全面地、整体地、发展地看“实际” 6.主观和客观“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主观和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湿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1.联系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叫联系.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能否认联系,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人们可以改变条件创造条件,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四面八方”横向的联系是指空间上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前后相继”纵向的联系是指时间上前后事物之间的联系. 3.因果联系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先行后续,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4.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种情况是,某一现象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另一种情况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5.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部分对整体的影响:部分会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6.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7.发展是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是看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8.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区别:现象是外在的,人能直接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必须要经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本质要通过现象才能表现出来,现象是规律的向导. 9.规律和规则、法律条文、规定的关系.(参考书本P76页) 1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及二者关系(参考书本P80页) ▲矛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无条件的,而统一是有条件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3.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也不能消灭,但可以解决,解决矛盾只是把矛盾的激化状态转化成缓和状态,并不是消灭矛盾.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7.认识事物的秩序: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 8.事物的主次矛盾转化了,我们的工作中心也随之转移. 9.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随之改变了. 10.明确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难点、易混点——切记!): (1)深刻理解含义: a.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强调的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许多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强调的是同一矛盾中,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一方是主要方面. (2)把握关键性词语: a.主要矛盾常常用这样的词语: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等. 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这样的词语:性质、本质、主流、方向、主体等. (3)明确命题旨意: a.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怎样集中力量找出问题的关键,抓住重点,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在事物存在的利与弊、优与劣、功与过、长处和短处等方面,针对事物的性质作出评价与判断,强调对这个事物当前状况的认识. ▲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矛盾是。
4.高中哲学知识点
一:区别1 内涵不同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2 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
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3 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4 方法论要求不同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二:联系1 二者同属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 二者相互渗透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认识论是灵魂。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如果只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那么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辨证唯物论还揭示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而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又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即在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原因、状态及发展趋势。如果否认世界的物质性来谈联系、运动、发展,那就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掌握唯物论,要从最基本的概念——物质入手。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概念,要正确理解物质概念的内涵,就必须抓住它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涵盖的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是共性,是意识所没有的。 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
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条红线。
二者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但是研究的角度不一样。研究世界的本质要用辩证法的观点,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研究辨证法要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会陷入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彻底的唯物论,又是彻底的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简单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包括: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内容,运动和静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观,认识论(真理)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
PS:答案来源于其他网友。我也头痛这些东西。
5.高考哲学重点是什么
高考哲学重点原理(常考角度)分析与总结 ------结合当年重大时事热点第一部分:哲学体系的划分及运用: 1宏观角度:整个高中部分的哲学常识可分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两大块。
考生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审清题目所限定的知识范围,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例1)以“南方冰雪灾害”为时事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把握情况(石家庄一模38题)****年以来,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发生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
***年,国务院应急指挥中心发出通知,要求各有关地方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分清缓急、突出重点,自救为主、政府支持,地方为主、中央补助”的原则,抓紧编制本地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方案。上述原则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那些基本要求?(12分)参考答案: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强调“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方案,对指导灾后重建具有重要的作用。(4分)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在灾后重建中,“分清缓急、突出重点”正是抓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4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自救为主、政府支持,地方为主、中央补助”反映了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基本要求。(4分)(如果考生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联系观点等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高中哲学的重要知识点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
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③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2)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和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5、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1>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4>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即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6、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3>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角度一: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量的积累,就不会有事物性质的变化(也不会有飞跃和发展),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角度二: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因此,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即坚持适度原则。 角度三: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是,就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 角度四: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会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优化结构”,研究事物的结构 7、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联系。
7.高中政治中所有的关于哲学的知识点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
4.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不一定)
5.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6.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7.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8.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9.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
10.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2.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13.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14.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15.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16.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17.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不能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18.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
(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19.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0.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是能取得成功。
(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
2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22.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23.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24.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25.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26.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2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