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知识小故事

2022-01-31 综合 86阅读 投稿:萧墨尘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小故事有哪些

美德篇 虞舜耕田 孔融让梨 温公爱兄 仲由负米 孟母三迁 陶渊明归隐 王羲之苦练书法 成语篇 百折不挠 半途而废 杯弓蛇影 不耻下问 东施效颦 断章取义 分道扬镳 负荆请罪 覆水难收 赴汤蹈火 高山流水 画蛇添足 画龙点晴 黄粱一梦 疾风知劲草 狡免三窟 刻舟求剑 滥竿充数 毛遂白荐 名落孙山 弄巧嵌拙 抛砖引王 塞翁笑马 掩耳盗铃 郑人买履 一呜惊人 白相矛盾 对牛弹琴 民俗篇 端午节与粽子 年的传说 元宵节闹花灯 清明节与踏青 牛郎织女初七会 中秋节的传说 九九重阳节的传说 腊八粥的故事 二日二龙抬头 生肖的由来 傣族的泼水节 彝族的火把节 藏旋的望果节 神话篇 盘古开天地 女娲造人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天狗吃月亮 种子的来源 阿里山的传说。

2.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小常识

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有很多,查阅如下: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

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

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继室:续弦妻死后又另娶的。

家里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

爱人:男女互称。 右客: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现代都市对妻子的俗称。 另外,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妇君”等。

3.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

01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 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 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 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 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 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 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 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 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 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 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 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 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 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 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 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 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 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 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 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 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 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 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虚心求教欧阳修是北宋大文豪,他文才出众,官居高位,但却非常注重虚心向别人求教,每写完一篇文章,必先“草就纸上、粉于壁,兴卧观之屡思屡议”。其作品《醉翁亭记》,用字精炼,文辞优美,被人们传诵至今,此文就曾得益于一位砍柴老樵夫的指教。

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好友智仙和尚在琅琊山上为其建造了一座亭子,欧阳修取名“醉翁亭”,并写下《醉翁亭记》一文。文章写成后,欧阳修抄写了很多份,命人贴到外面,希望行人帮助他修改和提意见。

;虚心求教欧阳修是北宋大文豪,看到文章的人都纷纷赞赏欧阳修的文采。这时,有一个砍柴的老樵夫说他这篇文章有点太啰嗦了。

欧阳修于是为老人再次诵读此文,虚心请老人指教失误之处。刚开始读:“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老樵夫认为啰嗦的地方就在这里,说道:“我砍柴时站在南天门,大丰山、乌龙山、白米山还有花山,一转身就全都映入眼帘,四周都是山!” 欧阳修听后忙说:“言之有理。”

随即修改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赅的开头。

4.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当他们住在墓地旁边时,孟子就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住!”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扩展资料: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5.中国民俗小故事

七夕的来历

农历七月七日旧称七夕,也叫乞巧节。相传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关于乞巧指的是向织女乞取智巧。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已是家喻户晓,由来已久。《诗·小雅·大东》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胶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雏型,这时,织女、牵牛还只是天河二星,并无神的色彩,虽然诗中提到了织女“报章”、牵牛“服箱”,但这也只是就这两颗星的名称生发的联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联想正是后来牛郎织女传说的催发剂。到了汉代,牵牛、织女便由星变成了神,有了鹊桥相会的说法。唐韩鄂《岁华纪丽》引《风俗通》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淮南子》说:“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再看汉末的《古诗十九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文。纤纤摸索手,札札弄机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诗中不仅说出了牛郎与织女相思相恋的夫妻关系,而且织女的神的形象已隐现其中。大概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汉代就已经基本定型了。南朝梁殷芸的〈小说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抒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后遂废织经。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这个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梗概,虽然在文献的记载中出于南北朝时代,但人们有理由认为它是对汉代牛郎织女传说的追述,不然,七夕相会之说就无从说起。后来,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民间又被不断地丰富情节、注人民情,于是,这一传说更为故事化了。在民间传说中,织女为天帝之孙、王母娘娘之外孙,织布之暇,常浴于银河。牛郎则为人间一孤儿,备受兄嫂虐待,分家时仅分予一老牛。时天地相去不远,银河与凡间通连。牛郎遵老牛之嘱,去银河窃得织女天衣,织女不能去,遂结为夫妻。经数年,得一儿一女,男耕女织,幸福和美。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怒遣天神捉逮,王母恐天神疏虞,亦亲往。织女被捉,号哭与夫及子女痛别。时老牛垂死,嘱牛郎剖其皮,衣之登天。牛郎如其言,担子女追去,且及,王母拔簪划空,顿成滚滚天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只有悲泣。后终感动天帝,许其每年七夕鹊桥相会。七夕这一民间节日就源起于这个神话传说,七夕的节日风俗也与这一神话传说有着渊源关系。

6.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1: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查看大图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

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中国传统小故事3: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

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查看大图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7.搜集一些传统文化小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

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

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

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

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8.中国习俗故事文化知识

年的由来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 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过 年 的 传 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过年的习俗及由来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

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

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

9.关于中国文化的小故事

1、崔铉胸怀大志,前程万里“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

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进。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

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性格孤傲的李白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弃官而去,从此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

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6303732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铉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崔铉是大臣崔元略的儿子。

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去拜访当时的宰相韩滉,韩滉见他聪明伶俐的样子,非常喜欢。崔铉的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的能力有很大进步。”

韩滉一听,有心考考他,就随手指着架上的一只鹰,让崔铉即兴赋一首诗。崔铉接过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诗:“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

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韩滉读后,连连称奇,称赞道:“好诗!好诗!这孩子将来前程万里,不可限量啊!”崔铉长大后果然很有作为。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崔铉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随后开始仕途生涯。唐代宗很欣赏他的才能与品德,说他是“真贵人”。

崔铉先后担任过中书侍郎、河东节度使、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等要职。2、百里奚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胸怀大志,想到外面闯荡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迟迟拿不定主意。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本应该趁年轻时去外面闯荡,你这样舍不得家庭,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百里奚听妻子这样说,感觉很惭愧,于是下决心出去闯荡。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杀了为他送行。可是柴房里却没柴了,于是妻子就把门闩拆下来烧了。

百里奚告别了妻儿,开始闯荡。他到过很多地方,虽然他很有才学,但是由于没有人举荐,所以他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很快,10年过去了,百里奚还是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此时,秦穆公听说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谈之后了解到百里奚确实是个很有作为的人,便封他为相,此时的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

百里奚尽心辅佐秦穆公,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3、玉不琢,不成器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

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4、万年创建历法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

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5、孔子编《春秋》孔子是春秋时的鲁国人,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天下大乱,周天子的地位形同虚设,礼法遭到严重的践踏。看到这种混乱的局面,孔子非常痛心,他认为,只有恢复周礼,天下才能大治。

于是,他带领众多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一个诸侯愿意采纳他的主张,孔。

10.有没有3分钟的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女娲补天”是中国神话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则神话,流传极广,几乎家喻户晓.它浪漫美丽,构思奇特,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大约除了中国人以外,其他人是根本想象不出来的,谁敢想象碧蓝碧蓝的苍天竟会塌去一洞?又有谁能想象一位美丽的女神用五彩石修补着苍穹?如果宇宙是伟大的,那么读了女娲的神话,你会感觉到女娲神比宇宙还要伟大. 女娲补天的传说最早记载于《淮南子》中.相传,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因争夺权力而发生战争,结果是水神输了.战败的共工没处撒气,就一头把支撑天地的大柱子——不周山给撞倒了于是乎,天哗啦啦塌了一个大洞,大地上洪水泛滥,到处是熊熊的大火,六种怪兽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钻了出来,残害着人类.善良的女娲神看见她的子民们在洪水和大火中四处逃生,心里十分难过,只好辛辛苦苦地去修补破损的天空.因为当时的天空已经倾斜了,于是女娲又亲自将一只巨大的龟捉来杀掉,砍下了它的四条腿,支撑在天的四面,把倾斜的天给扶正了,要不是这样.我们现代的人说不定都是歪脖子、斜眼睛. 文学名著《红楼梦》在开篇里,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写,说的就是女娲补天的事情:“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说起?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却说那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大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女娲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剩一块未用,弃之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成,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因见众石具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人选,遂自怨愧,日夜悲哀.”后来,这块无才去补苍天的顽石,在青埂峰下滚来滚去,偶遇降殊仙草,于是引出了一段情意绵绵、泪洒纷纷的感人故事. 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我们以前曾提到过她抟土造人的事迹,现在她又补好了苍天,对人类来说真是功德无量.所以关于女娲的事迹流传甚广,并演变成一系列的社会风俗. 明代人杨慎在《同品》中记:“宋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现在中原地区还有一种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女娲补天以后,用泥巴做成一男一女,让他们在几间结为夫妇.有一年,在过大年的时候,夫妻俩为了感谢女娲,做了很多的年粑送给她,女娲只收了一点,说:“我用了三万六千块石头补天,有一些缝没有合.你们把这些年粑带回去,在正月二十日把它吃掉,便可以将天上的缝补严.”从此以后,中原地区有了过年吃年粑的习惯,而且中原至今还传诵着这样的民谣:“二十把粑煎,吃了好补天,麦子结双吊,谷堆冒尖尖.”竟然把吃补天的煎粑作为祈祷神灵保佑,祝愿来年五谷丰登的象征. 中国历史上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单独见于女娲的事迹,没有和其他神的神迹相混合.从神话的主干——“补天”来看,也没有后人添加斧凿的任何痕迹.关于“女娲补天”神话出现的时间,那就很难说了,大约在文字出现以前它就广泛流传于原始部落之中.80年代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挖掘辽西红山文化的时候,曾发现一个表面像小山的建筑,剥开来一看,原来它是一个大祭坛.这个祭坛一共分三层,小抹顶,上面竟然有1000多只炼铜用的坩锅.为什么要用坩锅来祭祀神呢?有一种意见认为,这个祭祀的主题就是“女娲补天”.说来也巧,人们在红山文化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些小的玉石做成的龟,但奇怪的是,这些龟都没有头和四足.专家们从这些证据推断,龟没有头和足正好应了《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的记载.从而推测,祭坛所祭祀的一定是女娲.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女娲补天”的神话就可以上推到距今7000多年以前,比中国最早的文字尚早2000多年. 那么,“女娲补天”的真实性呢?即为什么会有女娲补天这样的神话出现?有人曾说,女娲补天在中国象征着冶炼工业的开始,从红山考古的情况来说似乎证明了这一推论,然而如何去理解神话中“天穿一洞”呢?说来说去,“女娲补天”是将“天穿一洞”作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也就没有了“女娲补天”的神话.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在北极的上空发现了臭氧层空洞,也是靠先进的科学仪器探知的,那么古人是如何将本来就虚无的天空想象出塌了一个大洞呢?这太不可思议了! 别人认为:“天穿一洞”与“天倾西北”一样,如果没有直接的视觉感受,是任何人无法想象出来.不要以为人的想象力是无边无沿的、无所不能的,人类的想象力同样受到许多东西的限制.《西游记》奇不奇?太空大战玄不玄?但若仔细分析,它们都可以在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里找到离奇中的真实性,猪八戒不过是人身上安了个猪头而已,但没有任何一位古人可以想象出现代的航天飞机,更没有人会想象出电子计算机.因此,若没有现实的真实性作为依据,古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天穿一洞”的情景. 那么,这个真实的背景又是什么呢?只能这样认为:上古时代的人们真的亲眼看见到过“天”塌去了一块,所以才会有“天穿一洞”和“女娲补天”的神话出现.我们今天之所以觉得“女娲补天”的神话难以理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一直认为天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的天,而现在这个天是不可能穿一个洞的,更不可能轰得塌去一块.问题。

中国民俗知识小故事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