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字故事十个
汉字的来历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苍颉是皇帝的史官,他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周围的事物,他也非常爱动脑筋或者是想问题。他每天抬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样子和形象,经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
久而久之就创造丁文字。苍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上天下起鱼点一样的粟米,怕人们光顾写字。
将来人们饿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龙也藏躲起来,是因为怕文字把他们的丑恶行为记录起来,昭告天下,使他们遗臭万年。
这就是汉字的来历。关于汉字的故事 有故事说:罗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按礼仪向孔夫子下跪,请求赐予文字。
此时孔夫子正在吃饭,口无二用,无法答复,于是用筷子夹了几茎豆芽菜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带回罗马,就成为今天流行全世界的罗马字母。
另外传说,西方《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在汉字里早有反映,说汉字的“船”字,左边的“舟”就是诺亚方舟,而右边的“八”与“口”,正是诺亚的一家八口。这则笑话,是对自认为汉语汉字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开得一个玩笑。
但勿庸置疑,汉语汉字的确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文字之一,当然,再优秀的语言文字也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自然文字也必须在生产和生活中改革和发展。只有将民族语言国际化或者将外来语言民族化,不断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的语言成果,进而吸收先进的文明成果,这种语言才能发扬光大,永葆青春。
我国古代有夏秋晒书的习惯,和尚为此还举行仪式,冠名曰“晒经法会”。《世说新语》中说:有个名叫郝隆的人,仰卧于地,袒腹向阳。
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吾晒腹中书耳。”
我们不能这样食古不化,使腹中古书发霉。我们需要开放,需要吸收阳光与空气。
汉字承载着灿烂的中华文化,语言文字的流通区域越大,使用方面越多,它的“空间”价值就越大。语言所代表的历史越悠久,文化越丰富,它的时间价值就越大。
在历史上为什么汉语能成为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字;为什么满族人征服了汉人,后来却被汉人所同化;原因和道理都在这里。语言,是知识宝库的钥匙,语言文字,是一切文化成果的载体。
所谓信息社会的信息也是主要用语言承载的。当今国际竟争最剧烈的尖端科技有七项:远距离通讯、计算机、机器人、微电子、生物工程、材料科学、航空工程、。
其中前三项与语言学密切相关,其余各项也跟语言有不同程度的关系。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国内的推广,人机对话、篇章理解、自动文摘、机器翻译等,由设想变为现实。
过去汉字与龟(龟骨)结合,开创了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硅片)结合,使古老的汉字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人们常说,鱼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水里,这就像人类生活在空气里,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不知道空气存在一样。我们生活在汉字作为日常生活通用文字的国度里,却不一定全面的、系统的了解自己的文字。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没有汉字也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也可以说,令国人自豪的四大发明都是汉字这个伟大发明的衍生物。
仓颉造字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 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
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
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
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
但鬼为什幺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
2.汉字小故事20字
原发布者:飞雪谷的家
那是大清乾隆年间的事。我们低田的四个秀才相约进城,从低田到金华县城要走几十里路,实在无聊,甲秀才提议:“我们四人一路走一路做诗岂不有趣。这样,我们每人拆一字,做一首诗,诗中要有物有色。谁的不合规格,到城里谁请客。”其他三位秀才都说:“好!”甲秀才当仁不让,以“出”字为诗:“‘出’字拆开两座山,颜色一样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哪座山出炭!”乙秀才不甘示弱,以“朋”字为诗:“‘朋’字拆开来两个月,颜色一样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哪个月下雪!”丙秀才灵机一动,一“吕”字为诗:“‘吕’字拆开两张口,颜色一样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哪张口喝酒!”丁秀才抬头一看,天上红日当空,已是中午,便以“昊”字为诗:“‘昊’字拆开日和天,颜色一样云和烟。天上天天飘白云,地上日日冒炊烟。”前三个秀才异口同声地说:“不行!不行!你的诗不符合规格,你输了,你请客!”丁秀才本是富家子弟,自知理亏,欣然同意,进城后大家就乐呵呵地欢饮了一餐。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取名字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
3.关于汉字的小故事
自从老虎做了兽中之王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一天,无聊之余,突然想起了自己当年的师傅——猫。老虎尽管仍为猫没教会自己爬树的本领而耿耿于怀,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大王气度,决定设宴招待猫。于是,老虎派狐狸直接向猫发出了邀请。
猫接受了邀请,决定准时赴宴。
这一天,猫如约来到了老虎大王的山洞。双方寒暄之后,宴会便开始了。老虎对猫说:“今天的宴会我特地为你准备了味道最美的食物——羊肉。”猫听后回答说:“不,我要吃鱼,因为鱼的味道最好。”老虎则说:“羊肉的‘膻’味最美。”猫则坚持说:“鱼的‘腥’味最好。”看看相持不下,老虎便说:“我是大王,我说了算!”猫却并不买账,反唇相讥道:“我是师傅,应该我说了算!”这时,在一旁的狐狸见状搭了腔,说道:“一个大王,一个师傅,二者都是权威,话说得都有道理。你们争下去也没个结果,干脆待我去讨教造字始祖,看他能不能为你们造一个新字,表示味道美好,既有羊又有鱼,既膻又腥,如何?”老虎和猫听罢,都表示赞成。
就这样,狐狸来到造字始祖的家,心想这下一定会难倒始祖。没想到,说明来意后,始祖表示这很简单,当即造一个字,折衷了二者对味道的偏好,使该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鱼”,发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之后,始祖又告诉狐狸说,老虎和猫在这个字的具体写法上,还会有争吵。狐狸问:“那如何是好?”于是,始祖如此这般地教导了狐狸一番。
狐狸回到山洞,告诉老虎与猫,始祖新造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鱼”,发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二者都表示同意。但在这个字的写法上,果然不出始祖所料,老虎与猫又发生了争执。因为老虎爱吃“羊”,便坚持要把这个新字写作“羊”字头、“鱼”字底;反之,猫则坚持要写作“鱼”字头、“羊”字底。那么,到底这个字该怎么写呢?双方又各不相让。最后,狐狸根据始祖预先设置的方案从中打圆场,说:“这就不必非得要争个高低不可了吧。‘鱼’和‘羊’平起平坐,‘鱼’在左、‘羊’在右。在读音上,取‘腥’的前半部分'xi-'在前、取‘膻’的后半部分'-ɑn'在后。”猫听了很高兴。老虎则问:“这是为什么?”狐狸想了想,回答:“这是因为猫做师傅在先,你做大王在后。”这样“鲜”字就产生了!
4.有关汉字的小故事(要有意义的)
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取名字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当空、明亮阔大的意思吧。
第二个汉字故事:汉字词语"竹竿"和汉字词语"猪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第三个汉字小故事:四汉字的词语“天心取米“带来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第四个汉字小故事:因为错误字闹出的笑话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第五个汉字故事:因为汉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书写字常把笔画写错。一次造名册,将“陈”字的“阝”写在了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书生从此记住“阝”是应该写在左边的,结果不幸又写错了“郑”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聂之人托他写张状子,文书大惊失色:“我写了两个‘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来三个‘耳’,要我命啊?!”
第六个汉字故事:团字和圆字的汉字故事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
“员”说:“我不认识你啊?”
“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关于有趣的汉字小故事]相关文章:
5.求一些文字小故事和小常识
一、对联 因为爱好书法,曾拜一位老先生为师。
老师见我有些毛草,估计也不会有什么长性,就很随意地说,先临玄秘塔吧。 老先生说的玄秘塔,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文拓本。
对学汉字书法的人来讲,属于小学生的级别——请别误会,这里没有轻视柳字的意思——我是说柳字在国人中的知名度很高,连小学生描红模子都以之为范本。大凡有一点书法常识的人,无不知晓唐宋以来的四大名家——颜柳欧赵,而柳字尤其以形制规整、法度森严著称。
自然可以想象,早已不是描红模子的年龄的我,怎么能够坐得住呢?因此终于没有临出个名堂,半途而废是必然的结局。 也有收获,从此我便喜欢琢磨这方块字了。
一日,与一同事聊天,不知怎么忽然就把话题转向了书法。老实讲,尽管自己没有学出什么名堂,但欣赏他人的作品还是有一点点感觉和品位的——正如做菜,自己是做不来的,却并不妨碍品评人家菜肴的口味;而只要用心,也许就能成就一个美食家。
同事很郑重地说,最近认识一位书法家,字写得很好。问我有没有兴趣替你求一幅墨宝?我稍作迟疑,便决定接受同事的这份美意。
但是,写什么字呢?在我看来,书画作品要么名家,可以用来收藏;要么应时,可以作为装饰。而作为装饰的书画作品是无须太挑剔的,只要有个不错的内容和基本说的过去的章法就可以了。
想不起他说的这位书法家有什么名气,或许是后起之秀也未可知。于是在写什么内容上举棋不定。
忽然想到近来身边人事管理的话题,不知怎么又联想到鲁迅在什么文章里提到过大写的人字的话。何不出一与人有关的对联?这时候我心里已经有数了。
但是,却不知书家是年轻还是年老,是真有其名还是徒有虚名。万一书家看出我有意为难他,岂不让同事替我遭受白眼? 管不了那么许多了。
于是,工工整整写了十四个字: 众人从人人从众,人从众人众人从。 我向同事说明,一定照原样用简体字书写。
他有些疑惑,我有些得意。 爱好书法的人知道,书圣王羲之曾在一篇文稿里写过十几个不同的之字——但那是穿插在文章当中,在上下文字不同的情况下寻求某种变化,客观上是可行的。
如果让书圣通篇连续写十几个或者几十个之字,我想如果不是愤怒地把笔摔掉,他一定也会冒出汗来。 他当然不会写。
连老道向他索一幅字,都要挖空心思养一池白鹅来讨取他的欢心,更别想我等这无聊的把戏了。 但是在此后的某一天,我居然在同事那里看到了那幅字。
字是竖着写的,似乎还题了跋,大意是说他本人对此联的含义不置可否云云;而我看了那字,却对那字也不置可否了。 不知为什么,后来同事并未将那幅字送我;本就不属于我,自然也无须索回。
记此事,权当个故事给大家听。 二、扇面 有一回,我在武汉书画市场买了一幅扇面。
清代的,很旧,还有些残。扇面章法有度,书写得当,字的大小界于小楷和中楷之间——大约是书者根据所书内容和扇面尺寸精心设计的,但内容绝不拘泥,且有些漫不经心,很是洒脱: 日月奔走无休,看来有甚么滋味,倒不如一壶茶、万卷书看他一看;倦来时,竹藤床睡他一睡;醒来时,对花酌酒醉他一醉;客来时,说笑话、猜野谜、涂几笔松竹、写几句情诗、弄他一盘棋,玩他一会儿。
争不尽人间气;谋不尽人间利;纵做到汤武征诛、五霸争雄,终是一场戏。优游岁月,谁识其中趣。
文字写得虽然秀美,但我主要的,还是欣赏他这段文字。落款和印章都有些模糊,两者一结合,隐约可以辨认出的字迹是:张树。
因为喜爱,便把内容记住了。这个扇面后来被我的好友徐先生强行拿走了,他也喜欢扇面里的字句。
临走前丢了一叠现金在桌上,也不问价。他或许是咨询了有关行家的,依他当时的眼力,对这件东西实在很难给出准确的估价。
我后来也曾和几个爱好书法的朋友提起过这个扇面,还把上面的内容背诵给他们听。他们也大都很喜欢,有几位朋友还嘱托我把内容抄录下来送给他们。
后来有个朋友开了间茶馆,我建议请书家把这段文字写下来挂在厅堂,一来可以装饰;二来在品茶之余也可以细细品味。朋友说,那就由你来请人写吧。
我哪里认识什么书家?刚巧,在朋友处遇到一个侃爷在侃大山(北京土语,口无遮拦聊大天),便说起此事,不想他竟满口答应下来。我恭恭敬敬地抄录了那段文字,并注明是清人遗墨,交给他。
不几天,字便写好送过来了。 一看字,不太满意,但我已万分感激——总算可以向朋友交差了。
求字的这个朋友并不懂字,看来也不懂文,但他却乐于把所见所闻侃上一通。于是,我知道了那个书家自称是个道人;或许还是个诗人——因为他说他可以把那段文字改得更好。
我愕然了。 我想,张树若在清朝为官,官一定不大,大了我们应该有所耳闻;应该也不是什么很有名的文人或书画家,如果有名,一定会有作品传世,那么我们也就会有所目睹。
而今,他只留这把破旧的扇面传世,竟让我等如何评价是好呢? 可我喜欢他那段文字,是诗也是文。仔细品味之后,如果用某些人的观点去看,那些字似乎并不如何清丽和秀美;境界好象也不怎么超迈和旷达,甚至还有一点点无奈、逃避和玩世不恭的情绪。
但是,那是张树的文字,那是张。
6.求一些文字小故事和小常识
一、对联 因为爱好书法,曾拜一位老先生为师。
老师见我有些毛草,估计也不会有什么长性,就很随意地说,先临玄秘塔吧。 老先生说的玄秘塔,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文拓本。
对学汉字书法的人来讲,属于小学生的级别——请别误会,这里没有轻视柳字的意思——我是说柳字在国人中的知名度很高,连小学生描红模子都以之为范本。大凡有一点书法常识的人,无不知晓唐宋以来的四大名家——颜柳欧赵,而柳字尤其以形制规整、法度森严著称。
自然可以想象,早已不是描红模子的年龄的我,怎么能够坐得住呢?因此终于没有临出个名堂,半途而废是必然的结局。 也有收获,从此我便喜欢琢磨这方块字了。
一日,与一同事聊天,不知怎么忽然就把话题转向了书法。老实讲,尽管自己没有学出什么名堂,但欣赏他人的作品还是有一点点感觉和品位的——正如做菜,自己是做不来的,却并不妨碍品评人家菜肴的口味;而只要用心,也许就能成就一个美食家。
同事很郑重地说,最近认识一位书法家,字写得很好。问我有没有兴趣替你求一幅墨宝?我稍作迟疑,便决定接受同事的这份美意。
但是,写什么字呢?在我看来,书画作品要么名家,可以用来收藏;要么应时,可以作为装饰。而作为装饰的书画作品是无须太挑剔的,只要有个不错的内容和基本说的过去的章法就可以了。
想不起他说的这位书法家有什么名气,或许是后起之秀也未可知。于是在写什么内容上举棋不定。
忽然想到近来身边人事管理的话题,不知怎么又联想到鲁迅在什么文章里提到过大写的人字的话。何不出一与人有关的对联?这时候我心里已经有数了。
但是,却不知书家是年轻还是年老,是真有其名还是徒有虚名。万一书家看出我有意为难他,岂不让同事替我遭受白眼? 管不了那么许多了。
于是,工工整整写了十四个字: 众人从人人从众,人从众人众人从。 我向同事说明,一定照原样用简体字书写。
他有些疑惑,我有些得意。 爱好书法的人知道,书圣王羲之曾在一篇文稿里写过十几个不同的之字——但那是穿插在文章当中,在上下文字不同的情况下寻求某种变化,客观上是可行的。
如果让书圣通篇连续写十几个或者几十个之字,我想如果不是愤怒地把笔摔掉,他一定也会冒出汗来。 他当然不会写。
连老道向他索一幅字,都要挖空心思养一池白鹅来讨取他的欢心,更别想我等这无聊的把戏了。 但是在此后的某一天,我居然在同事那里看到了那幅字。
字是竖着写的,似乎还题了跋,大意是说他本人对此联的含义不置可否云云;而我看了那字,却对那字也不置可否了。 不知为什么,后来同事并未将那幅字送我;本就不属于我,自然也无须索回。
记此事,权当个故事给大家听。 二、扇面 有一回,我在武汉书画市场买了一幅扇面。
清代的,很旧,还有些残。扇面章法有度,书写得当,字的大小界于小楷和中楷之间——大约是书者根据所书内容和扇面尺寸精心设计的,但内容绝不拘泥,且有些漫不经心,很是洒脱: 日月奔走无休,看来有甚么滋味,倒不如一壶茶、万卷书看他一看;倦来时,竹藤床睡他一睡;醒来时,对花酌酒醉他一醉;客来时,说笑话、猜野谜、涂几笔松竹、写几句情诗、弄他一盘棋,玩他一会儿。
争不尽人间气;谋不尽人间利;纵做到汤武征诛、五霸争雄,终是一场戏。优游岁月,谁识其中趣。
文字写得虽然秀美,但我主要的,还是欣赏他这段文字。落款和印章都有些模糊,两者一结合,隐约可以辨认出的字迹是:张树。
因为喜爱,便把内容记住了。这个扇面后来被我的好友徐先生强行拿走了,他也喜欢扇面里的字句。
临走前丢了一叠现金在桌上,也不问价。他或许是咨询了有关行家的,依他当时的眼力,对这件东西实在很难给出准确的估价。
我后来也曾和几个爱好书法的朋友提起过这个扇面,还把上面的内容背诵给他们听。他们也大都很喜欢,有几位朋友还嘱托我把内容抄录下来送给他们。
后来有个朋友开了间茶馆,我建议请书家把这段文字写下来挂在厅堂,一来可以装饰;二来在品茶之余也可以细细品味。朋友说,那就由你来请人写吧。
我哪里认识什么书家?刚巧,在朋友处遇到一个侃爷在侃大山(北京土语,口无遮拦聊大天),便说起此事,不想他竟满口答应下来。我恭恭敬敬地抄录了那段文字,并注明是清人遗墨,交给他。
不几天,字便写好送过来了。 一看字,不太满意,但我已万分感激——总算可以向朋友交差了。
求字的这个朋友并不懂字,看来也不懂文,但他却乐于把所见所闻侃上一通。于是,我知道了那个书家自称是个道人;或许还是个诗人——因为他说他可以把那段文字改得更好。
我愕然了。 我想,张树若在清朝为官,官一定不大,大了我们应该有所耳闻;应该也不是什么很有名的文人或书画家,如果有名,一定会有作品传世,那么我们也就会有所目睹。
而今,他只留这把破旧的扇面传世,竟让我等如何评价是好呢? 可我喜欢他那段文字,是诗也是文。仔细品味之后,如果用某些人的观点去看,那些字似乎并不如何清丽和秀美;境界好象也不怎么超迈和旷达,甚至还有一点点无奈、逃避和玩世不恭的情绪。
但是,那是张树。
7.汉字的小故事有哪些
会”字新解 儿子:“爸爸,简化字的‘会’字怎么写?” 父亲:“人字下面一个云字。”
儿子:“为什么?” 父亲:“开会的时候,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叫‘人云亦云’。” 只吃一吨 男青年决定到农村老家举行婚礼。
男方的父亲给市里的亲家来电报 问:“能来多少人?好作准备。” 亲家回电说:“去不了多少人,只准备一吨饭就行了。”
他把“顿”写 成“吨”。 很快又接到农村的电报:“婚期推迟一月,因一吨饭的米一时难以凑 齐。”
阿皮蛋正传 贾主任兴冲冲他说:“今天工会发票看电影《阿皮蛋正传》。” 一个青年笑了:“贾主任,你读错了,那是《阿Q正传》。”
“啥?我 读错了!?老子打牌打了几十年,难道还不认识皮蛋,走开?” 老人掉齿 两口子带着爷爷去医院看病。丈夫看到挂号单上年龄的“龄”错印成 “令”了,就对大夫说:“这个‘令’字漏掉一个‘齿’字。”
“是掉个‘齿’字,大夫说,因为我们这是老年人门诊嘛!” 屈原医生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同一个学生:“屈原是什么人?” “是医生。”学生回答。
“胡说!” “怎么胡说呢,书上说他是大夫嘛!” 书法艺术 打扮时髦的一对男女青年手挽手,走进一家报刊门市部。 男青年指着一本《大众花卉》对营业员说:“买一本《大众花开》。”
营 业员冲他一笑,递给了他。身旁的女青年摘下蛤蟆镜,拿过来一看刊名便 问;“这个开字怎么上面多了竖?” 男青年答:“这是书法艺术?” “哦。”
女青年点点头。 别字 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在黑板上写了“现在另售”四个字。
旁边一顾客说:“同志,零售的‘零’,你写的是别字。” 售货员瞪了顾客一眼说:“得了吧,‘别’字还有个立刀旁儿呢!” 何必在乎 胡主任总是写错字,念错音,笑话百出,却从不虚心学习。
一次,单位开表彰大会,他把冯建国读成马建国,引起哄堂大笑,他 估计又是念错了什么。 秘书提醒道:“还有两点呢!” 胡主任想纠正一下,又怕失面手,便板起面孔说:“大家不要笑了,少 两点也没什么关系嘛!都是革命同志,何必在乎这一点两点的?” 彼此 周先生接过陈先生递过来的名片,看了一下说:“东先生,久仰,久 仰。”
陈先生接过周先生的名片说:“你是吉先生?” 周先生听了不高兴:“我姓周,怎么扒了我的皮,我哪里得罪你了。” 陈先生说:“我姓陈,兴你割我耳朵,就不兴我扒你的皮?” 打赌 看台上,两个素不相识的球迷争了起来。
“甲队准赢。说错了,就把我姓倒写! “甲队准输。
否则,把我的姓横写!” “你贵姓?” “姓田,你呢?” “姓王” 唇枪舌剑 姚某与李某在茶亭相遇,交谈颇融洽。李问姚曰:“请教贵姓?” 姚曰:“姓姚。”
李曰:“可是不祥之兆字,旁边是一男盗女猖的女字?” 姚听其语,亦转问之,答以姓李。 姚应声曰:“可是棺木之木字头,下头绝子绝孙之子字耶?” 官话 南人说官话,往往勉强,俗语所谓蓝青官话即是。
民国时有某甲,非常羡慕做官,就终日里摆官架,装官样,走官步, 说官话。 一天早餐时候对家人道:“你到我的稀饭箱子里去取我的绿脑袋来。”
家人不懂,瞪眼下视。 某甲大怒,喝道:“王八蛋!不能办事的东西!你不晓官话粥叫稀饭, 竹与粥同音,竹箱子不是稀饭箱子吗?官话头喊脑袋,头与豆同音,我那 箱中有绿豆一包,岂不是绿脑袋么?” 先生 甲:你可知道,人类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 乙:先有男人呗。
甲:根据什么? 乙:这都不知道,我们的男人称先生,不就是一个铁证吗? 亡羊补牢 某师解书,颇有新见。一日讲“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二句曰:“亡, 死也,羊,畜名,补,供也,牢,太牢也,合起来说,就是羊死了,再去 供太牢,也不算迟。
意即世人不必将活羊宰了去供祭祀。” 众寡悬殊 有个人,不学无术,可总爱在孩子们面前逞能。
一天,他儿子放学回来在家做语文作业,当写到“众寡悬殊”时,不 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去问爸爸。 他爸爸一看,以教训的口吻训斥道:“怎么搞的,都上中学了,这个 词还不懂?那是形容旧社会穷人苦,许多寡妇活不下去了,只好悬梁自尽, 这就叫‘众寡悬殊’,以后呀,学习要多动脑筋。”
作文用老秤 语文老师:“哪有‘半斤五两’这句成语?” 学生:“考数学时,我答半斤等于八两得了零分。” 语文老师:“记住,作文时不能用老秤。”
女上男下 余曾列市一饶有趣味的辩论会,参加者一面为巾帼英雄,一面为须眉 丈夫,辩论为男女之地位,究竟孰上孰下,双方皆穷思极虑,以争一日之 长短。内容之精彩,确未曾有,笔者不敢自私,特走笔记之以飨读者焉。
评判员宣布开始辨论后,首由男方某君发言,曰:“乾字代表男性,而 坤字代表女性,今人只言乾坤而不言坤乾是表示男上女下也。” 女方即有人发言曰:“阴阳二字,阴在上而阳在下,是表示女在上而 男在下也。”
男方又有人曰:“若翁姑、公母、牝牡等字皆阳在上阴在下,当可 代表男上而女下。” 女郎应之曰:“雌雄,娼优、水火等字,皆阴性上而阳性下也。”
又一男子曰,“红绿二字,所以表示红男绿女;刚柔两字,所以表示 男子刚强而女子柔弱,故男上而女下,实毋庸异议。” 女方发言曰:“酸甜两。
8.趣味汉字故事
有三兄弟,他们是三胞胎,都是“大”。
老大叫:一大 ,老二叫:二大 ,老三叫:三大。
一天,三兄弟并肩走着出去玩,碰上了顿号家族的两兄弟,他们是有名的寄生虫。
(顿号家族:顿号有上万个,碰见汉字就副上去,有名的寄生虫)
三兄弟一看,不妙,正要逃走,顿号两兄弟马上爬过来,一个副在一大的下边,变成了太。
一个副在二大右上角,变成了犬。
至于三大一时不小心,掉入了河里,汉字最怕水,三大变得模糊不清,软化了
等到被就上来的时候,他上面的“一”字已经错位,来到了“人”的下面
变成了个
于是,汉字王国又多了3个新汉字:太,犬,个
罗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按礼仪向孔夫子下跪,请求赐予文字。此时孔夫子正在吃饭,口无二用,无法答复,于是用筷子夹了几茎豆芽菜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带回罗马,就成为今天流行全世界的罗马字母。
另外传说,西方《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在汉字里早有反映,说汉字的“船”字,左边的“舟”就是诺亚方舟,而右边的“八”与“口”,正是诺亚的一家八口。
和咱名字有点关系
9.简单趣味语文小故事
一字拾趣一字嫁妆我国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得知女儿备办嫁妆后,便特地从京城稍回一只箱子。
大喜之日,女儿春梅打开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来箱内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个大字——“勤”。
小夫妻很快领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一字嫁妆便成了制家的座右铭。一字家书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大作家赵树理收到大儿子赵广元要钱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精炼:“钱!”没想到赵树理的回信不仅快而且同样精炼:“0!”他认为儿子既已自立,就不该再依赖父母,可见赵树理教子有方。
一字判词清朝时,一寡妇想改嫁他人,受到邻居和家人的百般阻挠。于是,他向官府呈上了状纸:“豆蔻年华,失偶孀寡,翁尚壮,叔已大,正瓜田李下,当嫁不嫁?”寥寥数语,尽述了改嫁理由。
知县接状,拍案叫绝,挥笔写下一字判词:“嫁!”一字社论1968年4月,美国《明星时报》发表了一篇约翰逊总统竞选失败的社论《约翰逊认输》,全文只一个字:“妙!”它把报纸和它所代表的那个阶层的态度,极其鲜明的表达出来,真是耐人寻味。一字回信一个忌妒心很强的人写了一封信给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我知道你现在的身价是一字一金,现在附上一美金,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
海明威收下美金后回信说:“谢!”字座右铭鲁迅先生12岁时,就读于故乡绍兴的“三味书屋”。一次,因为帮母亲做事,上学迟到了,严厉的寿镜吾老师狠狠的批评了他。
为了牢记教训,从严要求自己,他用刀在书桌的右下角,方方正正的刻了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早”。一字诗歌北岛曾写过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全篇只有一个字:“网。”
一字小说美国某大学曾经举办过微行小说征文比赛,结果一篇《第一封情书寄去后》的小说获得最高奖,该小说只有一个字:“等……”真令人回味无穷。乾隆趣释“夫”字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一名博学多才,才思敏捷的人,他常常与身边的大臣、文人墨客一道谈古论今,谈诗说文。
一次,乾隆与宰相张玉书到江南去巡视,看见一位农夫在田间劳作,便开玩笑地问宰相张玉书:“这是什么人?”宰相答曰:“这是一个农夫。”“农夫的夫字怎样写的?”宰相张玉书顺口道:“两横一撇一捺,轿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和匹夫之夫都是这样写的。”
乾隆听后摇摇头说:“你这个宰相,竟连一个夫字都不能辨别清楚。”张玉书听到皇帝的责问,连忙上前奏道:“小人才流学浅,实是不知,请皇上指教。”
这时乾隆皇帝解说道:“农夫是刨土之人,上写土字,下加人字。轿夫肩上扛竿,写人字后,再加二根竿子。
孔夫子上懂天文,下知地理,这个夫字是先写天字出头便是了。夫妻是两个人,先写二字,后加人字。
匹夫是指大丈夫,这个夫字是先写一字再加大字便是。”应答词趣话新电视剧《三国》人物对话中的应答词多用“诺”,有人因此在网上评论说,这个“诺”“雷得人害臊”,为何不用“是”呢?“雷”是汉语里的新俚语,意为“震惊得无法接受”。
其实,三国时代人们应答通常用“诺”而不用“是”,电视剧里用“诺”更符合当时的语言特色,这有什么可震惊的呢?《三国演义》六十一回写道:“孙权诺诺连声,答曰:『老母之训,岂敢有违。』”可见,孙权回答时说的就是“诺,诺,诺”。
编着于两千年前的《战国策》说明,我国古人很早就用“诺”来应答,如《战国策.齐四》中写道:“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其实“喳”这个应答词才“雷”呢,但由于清朝的影视剧拍得特别多,所以我们都已习以为常而不以为然了。
皇帝一说“朕”要如何如何,那些大小官吏(尤其是太监)便立刻跪拜着“喳”、“喳”、“喳”。这个“喳”是满语中“je”的音译,最早源自蒙古语,是仆役对主人、奴才对主子的应答语,其卑怯程度比“唯唯诺诺”还严重。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字就能充分表现社会不平等现象,表现人之间统治与被统治、凌辱和屈辱、奴役与奴才的关系,这个字就是“喳”。这个应答语虽随清朝的灭亡而消失了,只剩下了形容鸟叫声的“喳”(喜鹊喳喳地叫着),但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消灭看来需要更多的时日。
清朝皇帝带来了“喳”,他们自己倒也愿意学汉语,不过常常学不到家。笔者在图书馆里见过一些清皇御批,他们不会写“已阅”或“阅毕”,而只会写“知道了”,倒是十分口语化。
乾隆一生用汉语写了四万多首诗,比《全唐诗》的总数还多,却最终也没有成为诗人。“嗨”,除了是叹词外,在我国有些地区也用作应答词,但由于其发音与日语里的“哈伊”(意即“嗨”)相近,所以人们现在都不大用了。
那场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仇恨至今还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来。我国古人的应答词还有“唯”和“然”等。
如《左传》里写道:“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对曰:“唯。不敢忘。”
《论语》里写道:“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显然,“唯唯”、“唯唯诺诺”、“然诺”这些词的出现都与应答词“唯”和“然”有关。
今天我们最常用的应答词是“是”、“对”、“行”、“好”,相当于英语中的“yes”、“ok”和“right”。我们有些旅美华人已习惯跟着美国人。
10.关于汉字的小故事
1.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2.
曌 zhao
唐代有个武则天,她做了皇帝之后,想要取个新的名字,却又觉得现有的这些字都不足以表达她现在的光辉,于是她想要自己造一个字,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