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知识方面的故事
马太受难曲》巴赫
巴赫这部受难曲,不仅继承了中世纪后受难曲的传统,还和当时音乐的各种崭新技法和要素相溶合,使这部受难曲拥有了永恒 的艺术生命,成为圣乐作品中的精品、经典之作。
这是一部具有内在性格的音乐,纵然也有热情的场面,但绝不做出表面的夸大。随着音乐的发展,任何人都会感受到一股沁人 肺腑的“慈爱之情”。
妇女们围绕着耶稣遗体旁,哭着说的话,能超越时代,深深地 植根于今天人们的心灵深处。妇女们的形象在这首受难曲中有着 突出的意义。这作品中男女平等,曾使当时的莱比锡深受感动。 因为那时,女人们被禁止在宗教仪式中担任积极角色,连圣咏都由 男童代表女声。可在《马太受难曲》中,在基督受苦受难中,表达人 类慈爱与温暖之情的,全是妇女们。
《马太受难曲》取材于新约圣经,马太福音书第26、27两章的 故事。它的歌词由三部分组成:一、圣经的原文,它担负叙述整个 事件过程的任务。其中有以第三人称的福音史家(男高音)的叙述,也有以第一人称出现的故事中的角色,如耶稣、犹大、彼得、彼 拉多以及群众等;二、巴赫友人皮堪达尔创作的诗词,它以旁观者 的身份抒发着对眼前发生的事件的种种感触;三是历代流传下来 新教圣咏的原词,是虔诚信徒们的感叹和呼声。巴赫调动了一切 音乐手段描绘耶稣一生中最悲惨的经历:受难前最后几天所遭遇 的苦难、屈辱和死亡。它虽然只有几天,却是最震撼人心的时刻。
2.一位音乐家的小故事,最好不多于100个字,急需
过年前夕,我抽空去红星大剧院欣赏了一场音乐会,音乐会是由常州市组建的第一支乐队演奏的,铿锵动人的乐曲令我心情澎湃。这时,刚才门外所见的一个“卖艺者”的形象忽然间闯入了我的脑海。
那个男人约摸30出头吧,不知是什么原因,双目已经失明,衣衫破旧,就那样盘腿坐在呼啸的北风中。沧桑,憔悴,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手中的琴弦在不停地来回移动着,,与音弦磨擦,碰撞着发出悦耳的声响。那二胡仿佛早已不是一件乐器,而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身前的碗盘里 零落地散着一些钱币,不知是哪位好心人留下的。
悠扬的乐曲声将我拉回了演播厅,台上的乐师们依旧在卖力地演奏着,天籁般的声响依然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但我却无暇再去欣赏。有人说,命运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而我却不再坚信。门外的卖艺者与厅内的演奏家同样都是音乐家,同样都有过艰辛的努力,同样都能够演奏出动人的乐曲(至少我有这样的感觉),他们到底又有何不同呢?也许只是一个是穿着旧衣在街头卖艺,而另一个是穿着西装在厅内演出,命运却将荣耀赐予了“演奏者”,将耻辱留给了“卖艺者”,这公平吗???
瞬间,演播厅传来了雷鸣般的掌声,不知门外那位卖艺者是否也会有此殊荣?!他们都是音乐家,无论是演奏者或是卖艺者,若命运不能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那就让我们给他们一份尊重吧!
你选点里面的好句子自己再凑凑~
3.音乐家的小故事,要短一点
1、亨德尔的故事
1707年,亨德尔在不被人知的情况下游历威尼斯。到达后不久,他应私人朋友之邀参加一个蒙面舞会。但亨德尔不擅跳舞,便坐下弹钢琴。正值意大利着名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场,当时两人并不相识,但他听过亨德尔非凡的演奏。
此时,他忽然听到美妙的琴声传来,斯卡拉蒂一下子惊呆了,他指着戴着假面具坐在钢琴旁的人大声喊叫:“啊,魔鬼!魔鬼!那个弹琴的如果不是魔鬼,便一定是亨德尔!”斯卡拉蒂说完就冲过去掀掉弹琴人的面罩,果然是亨德尔。从此两人成了极好的朋友。
2、斯蒂芬·福斯特的故事
斯蒂芬·福斯特是19世纪美国一位自学成才,具有国际声誉的音乐家。福斯特的歌曲优美抒情,朴素真挚,在艺术上有着一定的成就。其中如《哦,苏珊娜!》《家园故老》《老黑奴》等,在美国家喻户晓,而且在我国也广为流传。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艺术财富,可是当他离开人世时,他的全部经济遗产只有皮夹子里的3角8分钱。
3、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来到饭馆用餐,点菜后,他突然灵感来,顺手抓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背面作起曲来。他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看着贝多芬十分投入,从人不敢打扰,准备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约一小时过去,侍者来到贝多芬身边说:“先生,上菜吧?”
贝多芬如梦初醒,立即找钱结帐。从人哭笑不得,说:“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实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从人的解释,他按菜单上的标价付了款,卷起写满音符的,冲出饭馆。
4、伯牙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终生不再弹琴了。
5、肖邦的故事
肖邦三岁的时候,一天晚上,家里举行晚会,别的孩子都在跳舞,只有小肖邦他在看妈妈弹琴时手指的动作。晚会结束了,他就坐在妈妈的钢琴前弹出一支悠扬的曲子。妈妈听了很惊讶,第二天就给他请了一位钢琴老师。
小肖邦学琴很认真,可是,因为年龄小,手也小,影响按键。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把手指头缝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间隔大一些。经过五年的艰苦练习,肖邦八岁那年,就登上了大舞台演奏钢琴了。成千上万的听众,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剧场里不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肖邦爱弹钢琴,并且不怕吃苦,刻苦练习,最后成为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
4.音乐家的小故事
贝多芬的生平 1770年12月17日,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在德国波恩的教堂受洗礼。
至于他的生日,至今尚无准确的旁证材料来加以确定;一般认为是在受洗礼的前一天——12月16日。 在贝多芬诞生的时候,波恩是人口不满三万的小城。
城东靠莱茵河,城北群山连绵绿葱葱。《梦幻曲》的作者舒曼曾写道:“……当莱茵河上的船路过此地,外国人问巨人的名字时,每个孩童都能回答——那是贝多芬。
船上的外国人还以为这是一个德国皇帝的名字”。舒曼的最后一句话对于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来说,已是事过境迁。
因为,现在贝多芬是属于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他的《命运》,知道他的《英雄》,知道他的《热情》、《悲怆》,知道创造者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贝多芬的时代,波恩是科隆选候的宫廷所在地。贝多芬的祖父路德维希(1712—1773)曾任宫廷乐长。
贝多芬的父亲约翰(约1740—1792)也在宫廷乐团唱歌、拉小提琴,1756年成为宫廷乐师。由于收入微薄,他还教私人学生和演奏钢琴以维持生计。
贝多芬的母亲玛丽亚·玛格达勒挪(1746—1787)是宫廷厨师长的女儿。他们生了五个男孩、两个女孩,但是长大成人的唯有贝多芬和他的两个弟弟。
贝多芬自幼从父学钢琴,很早就显示了他的音乐才能。1778年3月26日,七岁的贝多芬第一次在演奏会上表演。
当时他弹了一首钢琴协奏曲。还参加三重奏曲的演出。
少年时期对贝多芬影响最大的教师是德国作曲家、波恩的宫廷管风琴乐师聂费(1748—1798)。从1781年开始,聂费教贝多芬钢琴、管风琴、作曲,给贝多芬讲解巴赫的作品风格。
聂费写过一篇介绍贝多芬的报道,发表在1783年3月的《音乐杂志》。文中写道:“他是十一岁的少年,才能卓越,前途远大。
他的钢琴演奏极其灵巧有力,视奏能力出类拔萃。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他几乎全部都能得心应手地弹下来……现在,聂费氏使贝多芬受到作曲训练。
为了鼓励他作曲,在曼海姆出版了由他谱写的有进行曲主题九个变奏的钢琴曲。这位年轻的天才有资格接受提供给他去旅行的资助。
倘若今后他仍然象现在那样不断取得进步,他必然会成为第二个莫扎特。”这个报道证明聂费很有眼力,也说明贝多芬在当时已显示出不同凡响的音乐才能。
报道中提到的岁数比贝多芬的实际岁数小,这是因为贝多芬的父亲在贝多芬第一次演出时,说他是只有“六岁”(实际上是七岁零三个月)的音乐神童。为此,连贝多芬自己也一直把自己的岁数少算了两岁。
在这一年,贝多芬作于1782—1783年的三首钢琴曲《选候奏鸣曲》在施派尔的博斯勒社出版。同年出版的作品还有回旋曲和歌曲各一首。
1784年2月,贝多芬开始担任宫廷乐师。 1787年4月上旬,他第一次来到维也纳,听到了莫扎特的演奏。
但是不到半个月,母亲病危的消息使贝多芬不得不急忙赶回波恩。不久母亲病逝。
贝多芬充满感情地在一封信中写道:“对我来讲,她是非常好的母亲,我热爱母亲,她是我最好的朋友。”由于父亲酗酒的恶习在母亲去世后变本加厉,他不再照管家族。
沉重的生活担子落到了不满十七岁的贝多芬肩上。他必须战胜贫困,代替父亲养活两个弟弟。
1788年贝多芬到宫廷剧场任中提琴乐师,翌年从宫廷领取父亲的一半薪金和原来支付给父亲的小麦。贝多芬就用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了这个家庭。
生活是一场没有侥幸的战斗。贝多芬受到现实生活的猛烈冲击,但是青年贝多芬毅然挑起重担,迎着风浪,迈开大步向前走去。
1789年5月,贝多芬与任宫廷乐师的知友赖歇尔一起进入波恩大学。贝多芬象海绵那样从莱辛、歌德、席勒的著作里吸取养料。
贝多芬与波恩的名门布罗伊宁一家有亲密往来。从聚集在布罗伊宁家的年轻艺术家那里贝多芬获得了有关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丰富知识,他还结识了一位名叫瓦尔德施泰因(1762—1823)的朋友。
1792年7月,奥地利大作曲家海顿从伦敦归国途中来到波恩。宫廷乐师们邀请他参加在郊外戈德斯贝格举行的朝餐会。
这时,贝多芬把自己作曲的康塔塔拿出来请海顿教正。海顿看后,答应在维也纳教他作曲。
在瓦尔德施泰因的热心帮助下,科隆选侯同意给贝多芬一年假期,让他到维也纳深造。临别前瓦尔德施泰因在贝多芬的纪念册上写道:“愿你以孜孜不倦的努力,从海顿手中接受莫扎特的精神。”
1792年11月10日左右,贝多芬到达维也纳,师从海顿学对位法。现在还保存着的贝多芬当年所做的习题有二百四十五曲,其中经过海顿改正的有四十二曲。
1794年1月海顿离开维也纳后,贝多芬爱学于圣施蒂芬大教堂乐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这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用自己编著的《作曲法基本教程》给贝多芬当教材。
在这位严师指导下贝多芬在十四个月中写出的习作有《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曲》,以及未完成的《C大调第一交响曲》初稿。除这两位老师之外,在1793年8月至1794年5月底,贝多芬还师从约翰·申克学作曲。
1794年3月,波恩宫廷不再给贝多芬寄去本来就不够开支的生活费用。贝多芬只得通过演出、教私人学生、出版作品以维持生计。
1795年他在名钢琴家云集的维也纳首次登台演。
5.关于音乐的故事
海上钢琴师一个孩子被一个船上的水手发现,取名1900。1900就这样在船上长大,他的音乐才华,却因一架钢琴而被发现,生命也从这一刻开始变得有意义。有很电影,很多书,很多人去讨论生命的意义。我知道我见识浅薄回答不了如此深奥的问题,但我知道,当你寻找到你生命中的那架钢琴,生命就会不再平凡。我们所珍视的东西,就是我们的灵魂所在。电影的开头是自由女神的画面,很多人涌上船头去欢呼去挥手,美国是他们的梦想,金钱名利,出人头地。有没有一个深夜,突然惊醒时会思考,这些真的是我生命中的那架钢琴么,还是因为,为了在别人羡慕甚至嫉妒的目光中走的昂首挺胸招摇过市,才不惜放弃一切去拼命追逐。到头来自己也想不清,得到的和失去的,哪个更重要。还有那一路走来的心酸寂寞呢,又是谁人能知。所以要说才去羡慕1900,有幸在出生在一个简单的世界,没见过大千世界的灯红酒绿,有幸与生命中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相遇,并且再没有放弃。在摇晃的船上1900载着丹尼弹一首曲子,钢琴都是滑来滑去的,1900却很陶醉。管它什么暴风骤雨,我自有我的一片天地,只要琴还在,音乐还在。还有1900和那个弹jazz弹得很牛的人比赛那段(原谅我很久之前看的了)。那段音乐我很想找到下载,可是却很难找到。也是因为这部片子开始很喜欢jazz的。我想如果我是1900,我也会这般选择,只是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得到,面对金钱名利,面对爱情,甚至面对生死,都不为之所动。“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 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 我需要看得见世界尽头”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找到自己的钢琴,只是习惯了在看不到头的城市中独自惶恐而已。也不用去羡慕1900,钢琴遍地都是,看到时候会心有所动,说一句那是我曾经的梦想。又或者这个世界太大,根本就来不及顾及那架钢琴。
贝多芬的故事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一晃几年过去了,贝多芬从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了儿子成功的喜悦。17岁的时候,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见了莫扎特,莫扎特给了他一个很难的曲子让他即兴演奏,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说:“你们要注意这个孩子,他将来会惊动全世界的。”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维也纳艺术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经常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肯定。正当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后来彻底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个残酷的打击,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打垮贝多芬,他还是靠顽强的毅力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他的《命运交响曲》里,我们都能听到他和命运做斗争的声音。
6.一位音乐家的小故事
贝多芬与歌德的故事
贝多芬热烈佩服着歌德的天才,可对歌德的某些做法却不能容忍。一天,他们一同出去散步。在路上远远看到了奥地利皇后率领着一群皇室成员与他们相向而行,歌德不顾贝多芬的一再劝阻,立刻恭恭敬敬地站到了路边。贝多芬对歌德说:“您大可不必这样做。他们可以把勋章别在任何一个人的胸前,但这人决不会因此变得更优秀些。他们也许能使一个人成为七品或三品文官,但在任何时候也造就不出歌德或贝多芬来……”然而歌德不仅仍拘谨地立在路边,而且面部开始显现出谦卑的微笑。
贝多芬意识到,无论他再说什么都是徒劳的。于是,他抬头挺胸继续向前走去。结果奥地利的皇后和皇太子认出贝多芬后,反倒率先向贝多芬打招呼、脱帽致敬。当他们经过歌德身边时,歌德却早已脱帽鞠躬,连头都不敢抬一下。事后,贝多芬痛心地对歌德说:“……您对于他们过分尊敬了。”即便如此,贝多芬对歌德仍是十分崇敬的。人们在他晚年全聋时用的谈话册中发现,他不许别人用轻蔑的口吻谈论歌德;并曾对人表示:为了歌德,他情愿“牺牲十次性命”。然而歌德对贝多芬却终生不能原谅,态度冷淡,有时甚至是无情的,令人十分不解。
7.音乐家的小故事50字
普契尼到“斯卡拉”剧院看他的新歌剧《托斯卡》上演,他注意到观众对戏的赞誉很高,十分得意。
“您为什么不鼓掌?您不喜欢这个戏吗?”邻座一位陌生妇女问道。 “哦,不太喜欢”。
普契尼答道,“戏里有些地方对白写得不够清楚。” “那有什么关系,作者有权创新。”
妇人反驳道。 “可能……不过最坏的是模仿。
您没有听出有些曲调是受威尔弟的影响吗?” “这只不过是继承意大利的传统。”妇人不服地说。
“我不这样认为。此外合唱太拖拉了,应该更轻巧生动些。”
“您真这样认为吗?” “当然。” 第二天,普契尼打开报纸一个标题映入眼帘:《普契尼关于他的“托斯卡”的谈话》。
使他大吃一惊的是,文章把他开玩笑说的有关此剧的评论几乎之字不漏地刊登出来。万万没想到,剧院中坐在他身旁的妇女竟是米兰最畅销的报纸评论家 伴唱 歌唱家夏诺·帕蒂拉举行独唱音乐会,那位钢琴伴奏自顾自弹得很响,以至经常盖住了歌声。
帕蒂拉虽频频向他示意,他却全然不觉得。演唱会结束以后,帕蒂拉跟那位钢琴家亲切握手,并谦虚地说:“先生,今天我很荣幸,能参加你的钢琴独奏会,并用歌唱来为你伴奏,特此表示衷心感谢”! 戴上手套演奏 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每当演奏费力克斯·门德尔松谱写的乐曲时,总要戴上手套。
待演出完毕,他就摘下手套往地上一扔,让清洁工把手套扫走。原来门德尔松是犹太人,而瓦格纳是反犹太主义者。
识破圈套 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欧洲指挥大赛的决赛中,按照评委会给他的乐谱在指挥演奏时,发现有不和谐的地方,他认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地说明乐谱没有问题。
面对着一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突然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判台上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们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前两位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终因趋同权威而遭淘汰。而小泽征尔最终在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中摘取了桂冠。
音乐的力量 音乐家鲁宾斯坦从小就很有天份,每次在练习小提琴时,邻居的狼犬都会随着乐曲的抑扬顿挫发出长嗷。邻居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跑来跟鲁宾斯坦的父亲抱怨:“难道你们家的小孩拉不出狼犬听不懂的曲子吗?” 巴赫的故事 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 Sebastian Bach)于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德国,在 10 岁时父母就双双去世,只好到外地他大哥克里斯多夫处居住。
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风琴大师学琴,并拥有一本大师的手抄本乐谱,他把乐谱锁在书房一个带格子门的柜子里,非常保密。小巴赫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这本乐谱对他来说无疑是一大宝藏。
于是,在一个明月之夜,小巴赫偷偷溜进哥哥的书房,用小手伸进格子门橱里把乐谱卷起拿出来,借着月光抄写。六个月后,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乐谱。
不幸的是,当其哥哥发现后,竟粗暴的把谱子没收了。巴赫并没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哥哥的讣文中满怀感情的叙述了这一“天真无邪的欺骗行为”。
外出求学 在巴赫成长的年代,贫穷落后的德国,交通和乐谱印刷尚不发达,要想向著名的大师们学习,除了抄录他们珍贵的乐谱手抄本,就只有亲自拜访他们,聆听他们的教诲。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巴赫来说,注定要踏上一段段艰辛的求学之旅。
15 岁时,巴赫离开了哥哥,徒步 300 公里前往吕内堡学习。在吕内堡圣米歇尔教堂学习期间,他结识并熟悉了该城的管风琴大师伯姆和他的音乐;巴赫还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汉堡聆听赖因肯的演奏,还有一次徒步两天前往策勒聆听那里法国风格的宫廷乐队的演奏。
在一次从汉堡返回吕内堡的途中,他没有了路费,饥饿难耐地坐在路边一个小饭馆旁歇脚。突然饭馆窗户里扔出两个鱼头,巴赫连忙过去捡起来想以此充饥。
没想到鱼头里藏著两个金币,原来这是好心人对他的施舍。巴赫感激万分。
这下他不仅填饱了肚子,还凑足了下次去汉堡的路费。 1705 年,巴赫已经担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风琴师一职,他向教堂当局请假去吕贝克聆听著名德国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风琴作品演奏会。
在那里他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迷住了,待了四个月才返回。为此他受到了教会当局的训斥。
管风琴之王 巴赫可称得上是“管风琴之王”。管风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创作工具,也是最能体现他演奏艺术的乐器。
巴赫生前作为一个管风琴演奏家的名气远超过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声望。巴赫首创了五指并用的管风琴演奏技巧(此前的音乐家很少用拇指触键),并高度发展了运用踏板的技巧。
1714 年底,巴赫访问了卡塞尔城,为弗里德里希亲王演奏了管风琴,引起了轰动。时隔多年后,有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他的脚在踏板上飞行,仿佛是长了翅膀一样,使得声音像暴风雨中的雷鸣闪电一样在回响。
亲王脱下手指上的戒指赠给了他。试想,如果巴赫熟练的脚也得到这样的赠与,那么亲王又将以何物去奖励他呢?” 一位著名音乐家在巴赫逝世后这样评价他: “就像希腊只有。
8.贝多芬的小故事有哪些
一、童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
在大多数的时间内,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以致没有对他的家庭和气一点,甚至也没有关心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起初,善良的祖父还使这个家庭免于受太多的苦,而且看到他的最大的孙子是有音乐才能的,也许使他很快乐。
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他就去世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那里,让他在那里艰苦的练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都打他的耳光。
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的声音。不久,不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
他和老贝多芬在外面一个酒店里喝酒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拉下来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 为了使他看上象一个神童,他的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所以当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
但是神童都是天生的而不是造成的。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
贝多芬与莫扎特相比,他的童年就不幸多了。首先,莫扎特受的教育较好,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还不够令人兴奋。
二、良师 父亲把这个男孩子带到一个老师又一个老师那里,让他学习不同的乐器和作曲的艺术。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好的,直到他落到宫廷琴师和波恩剧的经理尼费(Neefe) 的手里。
他是一位良好的音乐教师,也是一个友好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这对贝多芬说来是一个幸运。
但虽然波恩城里有最好的学校——连善良的老巴赫都会高兴送他的许多孩子们去学习的那种学校——但是贝多芬父亲从来也不认为值得送贝多芬去学习两三个月以上,因为读书不如学音乐那样能挣钱。 年轻的贝多芬有生第一次发现上课是愉快的。
尼费先生对他很慈爱,不仅教音乐,而且还教他世界上的许多别的事情。为了付他的学费,当尼费先生很忙或离开市镇的时候,贝多芬就代替老师做风琴师。
当他已十四岁的时候,他被任为剧场的助理宫廷风琴师和古钢琴师。当那不幸的父亲看到他儿子的音乐终于挣了一些钱的时候,他一是多么高兴啊! 三、访问莫扎特 大约在这个时候,他头一次访问维也纳,为他最崇拜的偶像莫扎特演奏。
莫扎特认为这个孩子只是在演奏一首为这场合练过很久的卖弄技术的展品,只是有礼貌而冷淡地称赞他。贝多芬生气了,要求那给他一个主题,然后他在它上面用了那么多的感情和天才加以即兴变奏,以致莫扎特走到隔壁房间门口告诉在里面聚会的一群朋友说:“注意这位年轻人,”他喊道,“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 四、贝多芬和海顿 贝多芬终于明白,他在家乡里是不能有进展的,于是决定再到维也纳去寻求他的幸运。
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但是海顿老爸爸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在经过波恩的时候,海顿已经听过并且赞赏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首先转向海顿学习。
海顿这时早已过了他的青年时代最初一段时期,并且在作曲和指挥自己的最伟大作口中比过任何时候都理勤奋。难怪他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改卷子。
由于他要求究学生们每一堂课只交两毛钱,他大概觉得自己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练习稿纸上。但是当贝多芬发现他的练习中有些未改正的错误时,他很生气。
当那年老的教师出发到伦敦进行第二次访问时,贝多芬转转向一位天才较低但教对位很严格的教师学习。后来他常常大声宣告他从海顿那里什么也没学到,不久,他一定会逐渐觉得:假如他没有从改正练习方面得到什么的话,他却从海顿那里获得了灵感,因为他把他最初的几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海顿。
而且当海顿为他的《创世纪》的演出最后一次在台上露面,被他的几个仆人扶出去的时候,贝多芬弯下腰来亲切地吻了这位衰弱的老人。 五、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意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自己高兴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
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了他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特意把窗户3砍掉一块。 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搬家。
每当他处于作曲的热潮时,他总是把一盆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这样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而是坐在地板上弹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是总是没吸多少钱的原因。 六、失聪 当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耳朵真正越来越聋时,他就绝望了。
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是一切不幸中最不幸的事情,甚至比眼睛瞎了还糟。
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
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
9.音乐故事有哪些
音乐之声《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理查德·海顿主演的音乐片,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利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该片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音乐之声》改编自百老汇同名音乐剧,根据玛利亚·冯·特拉普的著作《冯特拉普家歌者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 by Maria von Trapp》)改编而成。该片的拍摄地点也在原著中提到的萨尔兹堡、奥地利和巴伐利亚等地。
该片制片方最初想找执导过《宾虚》的好莱坞导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来执导,当时他已经现场勘景并把原剧本做了一些改动。他心目中的《音乐之声》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威廉·惠勒甚至想要拍摄一些战争场面来渲染气氛。
而同名音乐剧在百老汇上演的两年之前,派拉蒙向冯·恰皮·辛格买下了故事的版权,并打算让奥黛丽·赫本出演玛利亚。而奥黛丽·赫本表示拒绝出演,派拉蒙方面随即抛弃该电影计划《音乐之声》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美丽修女玛利亚,迷人的阿尔卑斯山、清澈的湖泊、明媚的气候,雅致的别墅,七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都深深打动了世界各地观众们的心。
片中多首歌曲,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来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也都成了观众们记忆中最值得细细回味的旋律《音乐之声》这部音乐片中,茱莉·安德鲁斯宛如出谷黄莺般高亢亮丽的开嗓、和阿尔卑斯山广袤壮美的自然景观水乳交融地搭配在一起,也成为了一开场就令观众醍醐灌顶的记忆标签。作为一部改编自音乐剧的电影,片中大部分插曲都散发着浓郁的戏味儿,在旋律的起伏之间,观众们能体会到一种因情绪变化而产生的动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