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教案

2021-07-30 综合 86阅读 投稿:阴天

1.初中历史知识大全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人类在材料领域进入到钢铁时代。

电气化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2、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北:九上P99-10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了两个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 “三国协约”。

正是这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争斗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 知道萨拉热窝事件 北:九上P104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在萨拉热窝举行的一次军事演习,被塞尔维亚秘密组织成员普林西普枪击而亡,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5 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北:九上P107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残酷的战役。整个战役中双方先后投入近百万人,激战数月,结果法军成功地抵挡住了德军的进攻。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最多的战役之一,其中法军伤亡46万人,德军伤亡30万人,共伤亡70多万人,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用以形容战争的残酷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参加这场世界大战的共有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

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双方军队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人受伤,大战中双方共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八、科学与思想文化 1.牛顿的主要成就。

北:九上P119 英国科学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创造性地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牛顿力学,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 2.达尔文的主要成就 北:九上P120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

完整地确立了生物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在科学和社会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同时也为生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德 奥匈、意英、法、俄北:九上P121 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相对论。 4.伏尔泰的基本主张 北:九上P115 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臸臸度,特别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5.托尔斯泰主要作品 北九P125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6.贝多芬的主要作品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代表作有:《英雄交响曲》 世 界 现 代 史 部 分 (九年级下)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知道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北:九下P3 1917年11月(俄历10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北:九下P4 在列宁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北:九下P12 1916年6月,巴黎和会战胜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和约主要内容有:(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

(3)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臸。(4)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等。

北:九下P14 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主要内容有: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但没有列入中国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要求,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北:九下P20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内容: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慕尼黑会议 北:九下P36 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协议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方应于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英法应对。

2.七年级历史上册1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

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二、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

3.初中历史知识大全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人类在材料领域进入到钢铁时代。

电气化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2、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北:九上P99-10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了两个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 “三国协约”。

正是这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争斗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 知道萨拉热窝事件 北:九上P104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在萨拉热窝举行的一次军事演习,被塞尔维亚秘密组织成员普林西普枪击而亡,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5 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北:九上P107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残酷的战役。整个战役中双方先后投入近百万人,激战数月,结果法军成功地抵挡住了德军的进攻。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最多的战役之一,其中法军伤亡46万人,德军伤亡30万人,共伤亡70多万人,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用以形容战争的残酷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参加这场世界大战的共有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

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双方军队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人受伤,大战中双方共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八、科学与思想文化 1.牛顿的主要成就。

北:九上P119 英国科学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创造性地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牛顿力学,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 2.达尔文的主要成就 北:九上P120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

完整地确立了生物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在科学和社会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同时也为生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德 奥匈、意英、法、俄北:九上P121 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相对论。 4.伏尔泰的基本主张 北:九上P115 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臸臸度,特别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5.托尔斯泰主要作品 北九P125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6.贝多芬的主要作品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代表作有:《英雄交响曲》 世 界 现 代 史 部 分 (九年级下)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知道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北:九下P3 1917年11月(俄历10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北:九下P4 在列宁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北:九下P12 1916年6月,巴黎和会战胜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和约主要内容有:(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

(3)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臸。(4)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等。

北:九下P14 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主要内容有: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但没有列入中国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要求,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北:九下P20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内容: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慕尼黑会议 北:九下P36 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协议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方应于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英法应对捷克斯洛。

4.历史教案怎么写

怎样写好历史教案? (一)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

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

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

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

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

3.学法指导 。4.教学媒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五)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

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设计书写 1.书写内容及步骤 (1)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2)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评价。

2.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因此,我们认为,或者以表格书写,或者将文本和表格书写形式合二为一,后一种方式是比较理想的呈现,采用文本形式书写前端分析,教学过程则一般以表格形式书写,从而组织成为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2)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所以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3)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外,则应选择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可以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多元化和创新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三、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我们用表格形式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介)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文章。

5.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一、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 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

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必须把握好“读”这一关,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和效率。

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做到:拿到教科书时,先阅读目录和说明部分,了解本册书的主要内容,分清单元,宏观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识框架。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问。

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教材,把握到知识要点,从而为课堂节约了大量时间,使师生可以充分地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 二、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

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根本就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新课程摒弃的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并不反对知识的记忆。

试想,如果学生连新中国于何时成立都说不上来,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博闻强记,在脑海里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如我们熟知的谐音法、图表法、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

例如在教《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一课时,记忆方法是把年代、人物、事件列出来简化,教学生这样记:三三三即三个历史年代、三个历史人物、三件历史大事。三个历史年代:1207年、1271年、1276年;三个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件历史大事:蒙古国建立、元朝建立、行省制设立。

这些做法都短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学生不再为记忆而苦恼。 三、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

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如学习唐朝,应注意把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在小专题下再进一步细分,如手工业下的纺织、陶瓷、冶铸等;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一个朝代的兴亡(建立、巩固、发展、衰落、灭亡),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演变,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等。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四、让学生学会联系现实和“学以致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建起一座桥梁,拉近二者的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大得到激发,使学习效率大幅提升。

为此,在教学中作了以下方面探索:备课时,先到网上去浏览相关的网页,搜寻最新的考古发现、时事热点、历史评论、精美的图片等等,然后整理筛选,做成电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如学习三星堆文化时,笔者就下载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最新图片和考古推测,学生学习时兴趣十足;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注意联系了台湾的有关时事,让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处在大陆中央政权的管辖下,从而有力地批驳了台独论;对于电视台新上演的历史剧,则让学生根据真实的历史情况进行评点;利用学校组织春游的机会,对参观地点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述等等。

以上做法,充分拓展和利用了网络、古迹遗址、影视等课程资源,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结合现实学习历史,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让学生敢于质疑 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一些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

因此,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判断历史结论、评价历史人物,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有关参考资料、练习题、教师的结论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有理有据地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当前学术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等。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创新性思。

6.怎么学习历史知识

一. 要学会使用好课本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

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

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到的练习题。

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指示,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

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二.要学会“阅读”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

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

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

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

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层次一。

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1) 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 (2) 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 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 (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

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层次二。

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

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比如在讨论岳飞时有同学就提出“他为什么不先率领军队打败金朝再回去?”在关于“在历史上为什么对武则天褒贬不一”的辩论课上,一个同学就认为是由于她是位女性,历史上妇女地位低下,她当了皇帝违反了封建社会的常规,因此过去很多人要贬低她。实践证明,勤学善思,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判断、评价、分析、总结的能力会逐渐增强。

学会思维就等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自学能力也会增强。四、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1 及时巩固训练。

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降低知识的遗忘率。

2 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

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

7.人教版九上历史一到三课知识的归纳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故事讲解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流程:见教学笔记

知识脉络:

问题探究:

男孩: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女孩: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

答案提示:(1)直立行走首先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2)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使人从动物界完全分离出来。

反馈及巩固:

一、选择题

1.促使古猿向人进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劳动 C.生产力发展 D.生产工具的进步

2.在人的进化过程中,下列进化阶段的先后顺序是( )

①早期猿人 ②晚期猿人 ③早期智人 ④晚期智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3.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

B.进化阶段不同

C.体貌特征不同

D.生活习俗不同

4.下列关于母系氏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行群婚

B.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C.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

D.商品生产出现并占主导地位

二、填空题

1. 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通常所说的 、白种和 人。

2.随着 和 的进步,出现了氏族。随着 和 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的进步,部落间的产品交换和以 为目的的 出现了。

三、填表题

进化阶段 主要代表

早期猿人

印尼爪哇人

德国尼安德特人 中国丁村人

晚期智人 中国山顶洞人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积极发扬创造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一是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二是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改革,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典和斯巴达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从而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难点:认识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体会历史现象发展演变的过程。

8.怎么学习历史知识

一. 要学会使用好课本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

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

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到的练习题。

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指示,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

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二.要学会“阅读”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

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

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

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

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层次一。

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1) 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 (2) 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 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 (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

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层次二。

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

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比如在讨论岳飞时有同学就提出“他为什么不先率领军队打败金朝再回去?”在关于“在历史上为什么对武则天褒贬不一”的辩论课上,一个同学就认为是由于她是位女性,历史上妇女地位低下,她当了皇帝违反了封建社会的常规,因此过去很多人要贬低她。实践证明,勤学善思,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判断、评价、分析、总结的能力会逐渐增强。

学会思维就等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自学能力也会增强。四、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1 及时巩固训练。

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降低知识的遗忘率。

2 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

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

历史常识教案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