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常识怎么教

2023-01-12 综合 86阅读 投稿:梦若羽

1.中国历史知识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

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

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

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7、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

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18、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

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右图)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0、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盛起来。

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好酒淫乐。

周武王时,周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晋、宋、燕等。

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了许多大型乐舞。

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

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5、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6、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九州。

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后期,吴越两国交恶。

先是吴王阖庐战败受伤而死。其子吴王夫差立志报仇,让人每天高声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了么?”后来,吴国在夫差的领导下打败了越国。

28、越王勾践决心雪耻。他“卧薪尝胆”,每天高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亡国的耻辱么?”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再次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29、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右图) 30、《道德经》又名《老子》,书里写着:祸有时会成为福的因由,福中有时藏伏着祸。因此要注意“物极必反”,还要注意“道”“德”相长。

31、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国兴办私学,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

33、孔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整理编订了《易》、《诗》、《礼》、《乐》、《尚书》、《春秋》等 “六经”。 34、孔子享年73岁,死后葬在鲁国都城北边(今山东曲阜“孔林”处)。

孔子故居后来改建为“孔庙”。 35、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称作《论语》,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36、孙武,是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传世有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

37、《孙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等许多战争原则。 38、《孙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于:精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因此被称为“兵学圣典”,并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

2.怎么学习历史知识

一. 要学会使用好课本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

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

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到的练习题。

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指示,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

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二.要学会“阅读”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

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

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

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

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层次一。

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1) 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 (2) 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 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 (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

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层次二。

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

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比如在讨论岳飞时有同学就提出“他为什么不先率领军队打败金朝再回去?”在关于“在历史上为什么对武则天褒贬不一”的辩论课上,一个同学就认为是由于她是位女性,历史上妇女地位低下,她当了皇帝违反了封建社会的常规,因此过去很多人要贬低她。实践证明,勤学善思,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判断、评价、分析、总结的能力会逐渐增强。

学会思维就等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自学能力也会增强。四、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1 及时巩固训练。

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降低知识的遗忘率。

2 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

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

3.怎样记住历史知识

学会把政治,地理,和历史三方面结合。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因此要把每个朝代的大背景记牢,并从成因分析事件。

比如:民族工业的兴起,可着手于民族和工业。

工业自然想到西方工业革命,但其影响我国则归因于战争,而战争使我国实业救国的思潮盛行。

另外民族则应想到我国的工业之所以能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下得以发展不可缺少的是国家的政策,而这就包括了清末的和民国的,还有整个世界的大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我国得以喘息。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工业发展的技术和思想基础,就不得不提到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此中尽含当时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

但还有地理因素,如交通和通商口岸的位置限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局限性,等等。

学习历史更多的靠的是理解,当然记忆也很重要。只有多看历史,多联系,就可以培养出对历史的敏感度,成绩自然上升。

而本人呢,很少可以去背历史,考试历史从来都是前几。O(∩_∩)O哈哈~

另外本人有高考前整理的时间简表,中外,政经文全部囊括,如果需要可以找我要,给我一个财富就好

4.如何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

余以为所谓基础,便是一种不出大差错的对历史常识的掌握,以至于简单使用,博古通今,以多通识,对于掌握基础性的历史知识,我想说,题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没必要,WHY?因为你完全可以自己做到,所有人都可以,关键就是所谓“基础”。

超越历史教材的基础?No! 超越历史教材?我知道知识是可以被量化的,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看待知识,重识知识的角度与方式。 于是,问题来了,超越历史教材的知识:是说所有知识我都知道还能用在实际,还是说我看问题的方式更胜一筹?关键是,甚至我都不知道教材是怎样看问题的,于是,他说什么知识,我按照它的角度阐述,就是我的知识了。

是吗?你的知识是别人的观点的产物?哪怕99%相似,也会有自己的东西吧?所以,这不是知识,是考试复习过关的表现。(Sorry这段有点愤青了,不过的确是本人对现在历史教育和被教者之间悲哀的控诉啊,上述文字绝非对人的不满,而是最根本的角度问题) 那么,如何学习历史才能达到所谓题主说的基础的水平呢?首先我想问问题主,看历史知识,对你的内在反馈是:“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人干了某事,朕知道了。”

然后一个时空位置改变后的外在反馈是:“诶你知不知道啊,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干了某事。”。

5.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一、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 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

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必须把握好“读”这一关,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和效率。

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做到:拿到教科书时,先阅读目录和说明部分,了解本册书的主要内容,分清单元,宏观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识框架。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问。

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教材,把握到知识要点,从而为课堂节约了大量时间,使师生可以充分地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 二、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

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根本就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新课程摒弃的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并不反对知识的记忆。

试想,如果学生连新中国于何时成立都说不上来,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博闻强记,在脑海里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如我们熟知的谐音法、图表法、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

例如在教《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一课时,记忆方法是把年代、人物、事件列出来简化,教学生这样记:三三三即三个历史年代、三个历史人物、三件历史大事。三个历史年代:1207年、1271年、1276年;三个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件历史大事:蒙古国建立、元朝建立、行省制设立。

这些做法都短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学生不再为记忆而苦恼。 三、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

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如学习唐朝,应注意把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在小专题下再进一步细分,如手工业下的纺织、陶瓷、冶铸等;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一个朝代的兴亡(建立、巩固、发展、衰落、灭亡),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演变,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等。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四、让学生学会联系现实和“学以致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建起一座桥梁,拉近二者的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大得到激发,使学习效率大幅提升。

为此,在教学中作了以下方面探索:备课时,先到网上去浏览相关的网页,搜寻最新的考古发现、时事热点、历史评论、精美的图片等等,然后整理筛选,做成电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如学习三星堆文化时,笔者就下载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最新图片和考古推测,学生学习时兴趣十足;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注意联系了台湾的有关时事,让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处在大陆中央政权的管辖下,从而有力地批驳了台独论;对于电视台新上演的历史剧,则让学生根据真实的历史情况进行评点;利用学校组织春游的机会,对参观地点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述等等。

以上做法,充分拓展和利用了网络、古迹遗址、影视等课程资源,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结合现实学习历史,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让学生敢于质疑 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一些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

因此,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判断历史结论、评价历史人物,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有关参考资料、练习题、教师的结论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有理有据地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当前学术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等。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创新性思。

6.历史常识专项,学过的还记得多少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

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1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 “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

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

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7、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

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18、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

商朝后期制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 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0、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 盛起来。

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好酒淫乐。

周武王时,周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晋、宋、燕等。

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了许多大型乐舞。

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

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5、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说 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6、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九州。

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后期,吴越两国交恶。

先是吴王阖庐战败受伤而死。其子吴王夫差立志报仇,让人每天高声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了么?”后来,吴国在夫差的领导下打败了越国。

28、越王勾践决心雪耻。他“卧薪尝胆”,每天高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亡国的耻辱么?”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再次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29、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30、《道德经》又名《老子》,书里写着:祸有时会成为福的因由,福中有时藏伏着祸。因此要注意“物极必反”, 还要注意“道”“德”相长。

31、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国兴办私学,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

33、孔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整理编订了《易》、《诗》、《礼》、《乐》、老子授经图孙武像 《尚书》、《春秋》等 “六经”。 34、孔子享年73岁,死后葬在鲁国都城北边(今山东曲阜“孔林”处)。

孔子故居后来改建为“孔庙”。 35、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称作《论语》,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36、孙武,是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传世有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

37、《孙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等许多战争原则。 38、《孙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于:精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因此被称为“兵学圣典”,并被广。

7.为什么学历史,怎样学历史(下)

二.历史学对于我们个人人生的意义第一点,学习历史能培养你一种观察社会的眼光。

我刚才也说过了,我并不指望在座的各位将来都成为历史学家,但作一个普通人,历史学的训练仍能给你莫大的智慧。我进大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作家李准(他有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说叫《黄河东流去》)曾经说过:“懂得历史的人眼光是不一样的。”

你要充分体会这句话,学历史的人看问题的眼光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经常说,学习不同专业的人他思维的方法不一样。比如,学地理的人,看问题时他脑中是有个地图作背景的,无论你说到什么地名,在他脑子里就反映到地图上去了。

我刚进校的时候,有一个老师问我是哪里人,我告诉他我的家乡,二十年后他碰到我,他仍然记得我的老家,说明当时他就把我的家乡归到他脑子里的地图框架中去了。学经济的人对价格很敏感,学金融的人对数钱很敏感。

我们学历史的怎样呢?我们也有一种职业的敏感。无论谈什么事情,我们都会把它放到我们脑子里的一个时间框架中去理解。

明白吗?比如,你现在谈到林彪,我们马上会想到他的生平、他的战功、他在庐山会议中的表现、他的出逃,他那时身边有些什么人,那时候中国的国内形势是什么,那时候中国与美国、日本的关系怎样,等等,与他相关的整个时代的框架都会呈现在我们的头脑中。你现在谈一件宋代的事情,我们马上也会反应出宋代的全国形势如何、时代风尚怎样、是谁在当政、有哪些大臣,等等。

就是说,我们在脑中永远有这样一个框架,一个时间的程序表。你通过四年的训练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

这个对你有极大的好处——你看问题的时候非常宏观,你丝毫不受一些小东西的左右。你会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对今天发生的事情,会从整个大框架里来审视。

比如说,出现了某个现象、某种事物,我们就会反思,二十年前不是这样的,这东西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这样的,你会对这非常敏感。这样做很有好处,这导致你看问题不小气,做人也不小气,常常能看到大局,所以说学历史的人眼光的开阔度要超过别人,思维深度要超过别人,在这方面很有优势。

说到用时间框架来思考问题的习惯,我们历史学者眼光中的时间坐标,不是以一天一月或一年来计算的,而是以十年、百年、千年来来计算的,我们看得很长远。所以我们看问题的时候,相对要达观一些,不会根据眼前的小得小失来判断事物的成败。

这也就会导致一个结果,你受了历史学的熏陶之会,不会因一时一地的微小得失而烦恼。我没有做过统计,估计懂得历史的人恐怕自杀的机率要小得多。

另外一个,就是你通过读古人的书,通过了解古人的事,很快就会知道,原来今天的事情,很多并没有超过古人,我们今天玩的某些社会游戏古人早就玩过了,而古人是如何应对这个东西的,我们也应该如何应对。这教会你看问题、看世界的眼光,也就是以古度今,同时又以今度古。

这对一个人的人生是很好的,你们慢慢就会明白,你们现在大概还不能理解。,因为你了解了千百年的历史以后,你就知道如何做人了。

简单地讲,也就是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人才是合算的。说到这一点,有人会说:“我凭什么要做君子?小人会捡很多便宜,享尽荣华富贵。”

不是。历史的经验证明,做小人也有倒霉的时候,而且倒起霉来更糟糕。

所以大家才愿意做君子,做君子有更好的回报,这是一种很实际的东西。历史常识会告诉你怎样做君子,哪些东西是“君子不为”的,哪些事情我不能干,也就是说,人的道德底线在哪里,突破这些道德底线便会变成什么样的下场,这些例子在历史记载中到处都是。

就拿今天来说,那些贪官一贪几千万,甚至上亿,据说四川有个什么局长,八九百万放在家里,他又不会用钱,又不敢用钱,他贪这么多钱有什么意义呢?学习历史以后,你就会非常达观地看这个东西,这其实是毫无价值的。这其实就是没有道德底线。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理解,你又不缺房、不缺车,你一个人吃喝玩乐又能消费多少?可是为什么他有无限的贪欲?因为没有道德底线。学习历史的人就容易明白这一点:如何做君子。

第三点,历史学还可以训练我们做事情严密、谨慎的习惯,这是我们专业的一个大好处。我们平时思维,写文章,写句子,每一句话都强调“笔笔有来历”,每一句话都带有注释的,这不是炫耀我们的学问,而是为了告诉你这句话不是我凭空想出来的,是由证据支持的。

你不这样做,你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被人质疑。历史学习最有成效的,就是训练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于是,你平时说每句话、做每件事的时候,你都想好了你的根据,绝不空谈,绝不会凌蹈虚,这样,你的思维是相当严密的。有这这种素质,你到单位上去,你的老板必定会看重你。

因为在这个社会中,云山雾罩的人太多了,天花乱坠的人太多了。学我们这个专业的人都非常老实,非常本分,我们不干非份的事情,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说自己做不到的话。

这是我们专业的另一个大优势。因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无所不包,当然主角是历朝历代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处理问题(当然包括人际关系)的方法我们都看。

中国历史常识怎么教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