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小高考历史知识总结

2022-06-10 综合 86阅读 投稿:捌月

1.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过程;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过程(理解即可):第一阶段、6)4、第二阶段(1859——1860)签订《北京条约》(割地、赔款。

⑤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禁烟运动;,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行,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更是对封建秩序猛烈冲击,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分封王爵,供给困难;意义深入清朝统治中心。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

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一,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由于这一纲领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④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是广大农民平等:(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第二阶段:《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规范化,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具有空想性:原因:鸦片走私严重、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发展(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北伐(推翻清王朝):失败原因孤军深入、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福州、宁波,牵制清大量兵力西征(巩固天京)、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防废弛:反侵略 反封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治国方案、平均的政治:清政府战备求和; 列强为了夺取 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5、房屋等特权 7,《南京条约》附件,中美《 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 ;(破坏 领土主权完整)赔款2100万银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与<。

③群众基础不同,这是我们老师给我们总结的。这里只是几个单元的复习提纲,如果你想要更多,请给我发百度信息与我联系、江南大营,取得三河镇大捷 在上海遭到英法联军的袭击;开放广州、厦门,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兴起:金田起义,同时发展小农经济与当时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不适应的。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三、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即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中俄《北京条约》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我是天津南开中学的、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5、防御战:攻破江北、经济、军事,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主要分为“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

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先是遇曾国藩湘军失利,后石达开在鄱阳湖打败湘军东征 (断绝清朝财源);攻破江北;资政新篇>、片面最惠国待遇。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

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经过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②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①产生背景不同、影响; 社会性质;同时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已经解体,但过程极其缓慢,还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教义;<,我可以把其他的资料与你共享,紧张的军事斗争也是两者未能实施的重要客观原因。

不同点、鸦片战争1,看明白即可、资金、劳动力等条件、上海五处为通商、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具有一定的落后性。《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香港游历的经验总结与农民战争没有任何渊源,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因此没有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影响:掠夺大量白银,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使阶级矛盾激化 思想基础。

②两者都不能或没有付诸实施,掌握红字)答:相同点:①都是以反封建为目的,浙江定海葛云飞重炮牺牲鸦片战争6、结果、矛盾尖锐;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紧对外扩张2、鸦片走私,以使更好的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攻占虎门炮台——强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 军民抗战;《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天国而写:《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的区别与联。

2.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

(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

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

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

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

3.2018年小高考历史难吗

解释如下

2018年小高考历史保持了一贯的风格,就是拿C容易,但是拿A很难。

另外,整体上试题比较有新意。难度还是可以的,基本可以比较好的拉开学生分数。

例如36题从“家国同构”的认识切入,通过对董仲舒新儒学、理学等相关历史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37题从春晚的歌单、主题、外媒的报道及收看的观众数等材料引入,通过设问引导考生结合改革开放的史实,分析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与文化现象间的关系,并思考分析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原因。

38题考欧美代议制,通过层层深入的设问,考查学生对英、德等国代议制形成及发展的历程、特点的掌握,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利弊,认识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形成对资产阶级民主的客观认识。

4.高考必备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商西周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文字: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儒家诞生:孔子创立(仁、礼、《论语》);孟子(仁政);荀子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楚辞(《离骚》)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儒学成为正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汉赋魏晋南北朝 “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隋朝 唐朝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唐诗两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两大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瓷器:景德镇“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宋词元朝 地方设行省(即行中书省)元曲:关汉卿《窦娥冤》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制度结束,明成祖设立内阁,专制主义加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帮出现(晋商、徽商,会馆产生)明清时期实行“海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批判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清朝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京剧: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秦朝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隋唐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北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元朝 行省制度明朝 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 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 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农业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手工业 格局: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官营为主冶炼业: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制瓷业:中国最早;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朝景德镇商业 秦代:商品买卖明码标价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六朝:“草市”形成唐代:“夜市”繁荣宋代:“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明清:商帮(徽商、晋商)萌芽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缚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

重视保护农业。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对商业征收重税 都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海禁 明清时期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儒家:孔子(仁、礼);孟子(仁政);荀子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最重视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汉代儒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影响: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也”明清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宋明理学)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火药(唐朝末年用于军事)雕版印刷术(唐朝《金刚经》)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指南针汉字书画 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唐)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

5.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

(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

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

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

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

6.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1)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思想科技和文艺成就奠定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全部基础; (2)秦汉:科技文化大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 (4)隋唐: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在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突出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四大发明完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6)明清(鸦片战争前):承古萌新,西学东渐,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成就突出。

其次,我们要注意其最重要的知识点,也就是在高考中常出现的考点,并要对其进行分析。 ⑴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道家—老庄;儒家—孔孟荀;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各家本质、影响。

(2)秦汉:哲学(董仲舒)、史学(司马迁)、宗教(佛/道);分析用于加强政治统治的改造的儒家学说——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思想。 (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民歌)、哲学—宗教—艺术;分析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辐射。

(4)隋唐:诗、书、画、教育;分析此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主要是宋元时期的科技(三大发明)、文学(词曲);分析宋元时期文化发展与隋唐的关系.分析宋元与隋唐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明清(鸦片战争前):科技新成就及古典巨著、明清小说名著、早期启蒙思想及西学东渐;分析明清文化的总特点。祝您历史学习愉快。

7.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摘录了一点,还有很多,基础的提高的都有,给我QQ号,给你发过去高 中 历 史 重 点 知 识 总 结单元一 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

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一提供理论依据;⑤民族上,华夏族和周边民族融和为推动统一;⑥长期战乱,人心渴望统一。

(3) 周边匈奴,东胡,戎,越等和华夏族通过战争,交流等逐渐趋于融合。三、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四、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 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五、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现代价值. (1)春秋创立-孔子提出仁,礼,主张以德治国,主张逐步改良. (2)战国发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对苛政,保证农时,宽刑薄税. (3)秦朝摧残-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 (4)西汉独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 (5)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

8.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一方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受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承担军事义务)和力役(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2、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3)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太多了,你给我你的QQ邮箱吧

发好了~ 硪的比楼下的全多了

9.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下面是我发在文库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中政治知识点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复习策略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主干知识和主要线索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归类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

2018年小高考历史知识总结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