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代史常识》读后感600字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中国近代史是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在侵略者的屠刀下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中国近代史更是中国人民的探索史,无数中华儿女锲而不舍地寻求救国良方,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努力。
1921年7月1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终于诞生了!共产党人用崭新的理论和务实的精神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沉寂多年的中国大地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母亲,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母亲不再受到欺凌,一批批共产党人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那封建黑暗势力的绞杀下,在帝国主义的炮火中,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脊梁筑起中华民族不朽的长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赶走了侵略者,带着对光明的憧憬,一步步走出暗无天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都在聆听那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终于如凤凰涅磐般诞生了!在这个崭新的国家,劳苦大众第一次当家作主人,以百般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祖国大地万象更新,旧貌换新颜。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从此,中国人民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辉煌,东方巨龙在全世界人民惊诧的目光中腾飞、再腾飞!
掩卷长思,我庆幸我属于这个古老而年青的国度;我庆幸我属于这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我庆幸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
( 责任
2.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因为在做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所以最近多接触关于传统文化、中外文化、节日文化等类似的书籍,而我对传统文化尤为感兴趣,所以就打开了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徜徉书中,趣味多多。
读传统文化的书一般都感觉比较枯燥晦涩,甚至会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这本书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传统文化涵盖面之广自不用说,且文笔风趣诙谐,插图精美,图文结合,穿插故事、文献等,配有相关注释,读来不觉无味深奥,通俗易懂,趣味横生。书中的插图,或是关于器皿,或是关于建筑,或是关于丝帛……线条清晰,真实可感,触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国古代的这些精品做最亲密的接触,不禁感慨传统文化的美好和厚重。
本书简介中就是一连串的发问“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真想做一位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的老师,如果真能在语文教学中,必要之时,将这些知识、故事、文献信手拈来,延伸引用,我的课堂肯定颇受欢迎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文学渗透。
关于传统节日书中也有涉及。比如中元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又叫“盂兰盆节”或“河灯节”。盂兰盆是梵文音译,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这个故事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结果送给母亲的饭食一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佛陀说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这个故事的内涵,其实还远比它表面上看要来得深刻。实际上,佛教界内的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小说中关于中元节的描写并不少。中元节作为寄托哀思,为已逝亲人祈福的传统节日,历史甚至比清明节更为悠久,意义也不在清明节之下。它已被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动,类似的传统节日还有上巳节和寒衣节。
仅以中元节为例,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的运用需要筛选、提取、比对、舍弃。关于节日文化中的消极思想是糟粕,需要摒弃,涉及的诗词文化、哲学思想、节日意义则是精华,可以酌情保留。同一节日的不同资源需要深思熟虑,找准切入口;不同节日的文化资源,也要需要对比和取舍。这要看这种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义,是否有积极意义。这是一个长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题。
我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其说是研究,更像是一种“扫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刻,真正感悟绝非一朝半夕之事。了解未知领域或不精通的领域,是一种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读书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懂得多一点,仅希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或课题研究中有所价值,有所运用。这是一种责任,需要坚持。
3.【《中国人最应知道的1000个文化常识》读后感】
每个中国人都会有一个美丽的中国梦,我的中国梦,就是当一个能把智慧的结晶编著成书籍传授给人们的作家。
自从在网上看到《中国人最应知道的1000个文化常识》这本书之后,我就更加确定了这个小小的中国梦。这本书将中国文明分为“传奇、事件、文化、艺术、魅力、文明、神秘、特色”八个部分,讲述了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知识。
其中,我最欣赏的就要属“特色中国”了。这一章把中国的传统小吃、名茶,还有古人的娱乐融为一体,解开了我脑海里的很多疑问,让我深陷其中。
每天吃饭时,手中的筷子是谁发明的?他又是怎样发明的?终于,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锅煮肉。
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
从此,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如此久而久之,大禹便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
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筷子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类似这样有趣的文化常识还有很多,“东来顺”、“狗不理包子”、“京菜”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小故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我们中华儿女有多少人还知道这些传统的文化常识?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从中吸取古人的智慧,在发扬名族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创新,真正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想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个道理。一座高山,只靠自己的绵薄之力无法攀爬,但只要有了垫脚的基石,攀登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在人生的道路里,前人的文化就是基石,只有掌握住它,才有可能完成中国梦。
4.中国人文历史知识读后
关于中国人曾经的苦难与光荣
中国是一个常被侵略的民族,自从狄人入镐京起,外事不断。
汉和唐是两个强大的时代。
汉用黄老刑名之学与民休息,然后名儒实兵,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大信念,远征漠北,把匈奴人直打到欧州立足,但也因为汉军不小心感染了伤寒病菌,给国内带来了瘟疫。自此,十来年一小疫,三十年一大疫,也促成了以“太平清领道”为代表的各种宗教团体的兴趣。
到了两晋,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似乎发展得过头了,清谈误国成为了一大隐患,并终于导致了晋在多个少数民族的合攻下分崩瓦解。
南北朝、隋我就不细说了,那是一个融合的时代。
唐是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前有顺降突厥后有节度史之乱,但是它的国家经济命脉没有受到根本的影响。民间仍是富足,文化的大发展也直接给宋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汉和唐是中国的光荣。
除此以外,大多是苦难了。
五代十国的割据和宋的儒生执政使得文化大步发展,国力大步后退。终于有了崖山之耻。
不过,中国还是有得可骄傲的,比如:无论是辽、金、蒙古、清(后金),都最后成了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只有日本没有——究其原因,还是不说的好。
5.中国人文历史知识读后
关于中国人曾经的苦难与光荣中国是一个常被侵略的民族,自从狄人入镐京起,外事不断。
汉和唐是两个强大的时代。汉用黄老刑名之学与民休息,然后名儒实兵,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大信念,远征漠北,把匈奴人直打到欧州立足,但也因为汉军不小心感染了伤寒病菌,给国内带来了瘟疫。
自此,十来年一小疫,三十年一大疫,也促成了以“太平清领道”为代表的各种宗教团体的兴趣。到了两晋,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似乎发展得过头了,清谈误国成为了一大隐患,并终于导致了晋在多个少数民族的合攻下分崩瓦解。
南北朝、隋我就不细说了,那是一个融合的时代。唐是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前有顺降突厥后有节度史之乱,但是它的国家经济命脉没有受到根本的影响。
民间仍是富足,文化的大发展也直接给宋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汉和唐是中国的光荣。
除此以外,大多是苦难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和宋的儒生执政使得文化大步发展,国力大步后退。
终于有了崖山之耻。不过,中国还是有得可骄傲的,比如:无论是辽、金、蒙古、清(后金),都最后成了中国的一个行政区。
只有日本没有——究其原因,还是不说的好。
6.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7.谁能给一篇关于读了中国历史书的《读后感》
原创 忧患兴邦 ——论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写满了分分合合,历史沧桑;但中华民族至今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而且以崭新的姿态蓬勃发展,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我们审视造就这一奇迹的背后因素时可以发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正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的历史激变、风云突起集中表现在中国的近代史——即中国的近代化之路上。
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变革思潮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可以说是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下了清王朝的高床软枕。
英吉利的一声炮响不仅炸开了一条商业经济掠夺之路,还炸开了一条西学东渐、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全方位变革的漫长崎岖的中国近代化之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西方文化体现出的先进性对长期被禁锢思想的中国文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对万马齐喑的知识分子群更是“醍醐灌顶,犹如当头棒喝”。
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场时代剧变中,始终处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的最前端。在鸦片战争中,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和中国的不堪一击,他们认识到中国兵不精,器不良,“始知天下之大,万物之奇”,继而萌发了强烈的向西方学习意识。
李鸿章甚至说,“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与那些主张“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的顽固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洋务派的胜利使得一场意图医治这满目疮痍的清王朝的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
在这个阶段,虽然知识分子们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面上,但其忧患意识已然被激发。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搞了几年,终以失败告结。
随着对国情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知识分子们认识到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不是技术落后,而是制度的落后。为了真正救国,在洋务运动后,相继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它们都企图改变中国的上层建筑,救中国于水火之中,但却犹如昙花一现,终被扼杀,然而,其带来的意义却是深远而珍贵的,知识分子们在这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责任和担当更是民族宝贵的财富。
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对个人命运、对民族前景有着深切的忧患意识。从殷朝的败亡中,知识分子看到了安危之易转,提出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往亡”这一观点,到了春秋战国,面对这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提出了“君子忧道”,孟子则更进一步,强调要把个人忧乐寓于大众忧乐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认为这才是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品质。
宋朝宰相范仲淹更把其发展到一种新的境界,提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知识分子,他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创造、发展、创新、捍卫文化,这一历史使命对于知识分子具有特殊性,因为其他的社会阶层很难代替其完成。
而忧患意识作为一种前瞻性和现实性的理性意识存在,恰恰成为了推动知识分子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推进器。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知识分子们或通过步入仕途建设国家,或披挂战场从戎杀敌,无论何种方式,他们始终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最前沿。
忧患意识的真正价值在于激发出人的自觉性和实践性。一方面它使人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及自己在时代中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则是把这种深刻的意识化为实践行动,体现出一种有为的躬亲。
林则徐在虎门禁烟之际,极力呼吁建立新式军队,学习科学技术,培养新式人才,在他的领导下,当时大量外国作品被翻译介绍进中国,这一度使得广东成为中国看世界的窗口。魏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结出“施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先进分子基本上都是遵循着这一思想来应对西方——仿制西方军舰、建立现代冶炼业、遣派留学生、实践君主立宪、创立民主共和等等,从经济政治到文化,无不渗透着这一思想。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在巨大的危机意识下,知识分子们发起的救国救亡运动。忧患意识的实践性,表现在它绝对不仅仅作为一种意识而存在,一般而言,它会外化为两种形式:一是克尽职守,承担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表现为缓和的推动社会进步;一是表现在参与到激进的改朝换代或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中。
所以,一旦具有了这种忧患意识之后,知识分子们便会有所行动有所作为,而这种行为往往是前瞻的、进步的,即我们常说的忧患兴邦。在激荡的近代史中,知识分子身上的忧患意识所体现出的忧患兴邦作用就更为显著,中国的近代化留下的是其不可泯灭的丰功伟绩。
这一点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尤其难能可贵。因为中国的文化中,历来强调克己、遵循祖制祖宗之法、尊圣人之言等,深受这种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们,在民族大难、国家存亡之际,挺身而出,突破了它的桎梏,投身到一个全新的领域之中,怀揣着救国救民的愿望,举身赴大义,视死忽如归,从这一文化实质来说,中国知识分子在挽救国家和自身突破上,都赢得了令人敬佩的胜利。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
8.中国历史书的读后感
从小到大,我读过很多回《西游记》,第一次读时,纯粹是为了它曲折有趣的情节;后来再读,对书中的各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就有了一些看法。《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喜欢他的善良、调皮、机灵、法力无边、对各天神说话时的直率、打妖怪时的执着(尤其是在三打白骨精那一回)和对兄弟、师傅和猴子猴孙的情谊。在唐僧师徒四人中,孙悟空经常第一个发现妖怪,可是他的师傅唐僧却总是轻易地被那些装扮成好人的妖怪欺骗,而对打死妖怪的悟空念紧箍咒惩罚,甚至不顾他的解释把他赶走。悟空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听师傅的话,没有死皮赖脸地跟着师傅。但是当八戒又来找他帮忙时,他一听到师傅有难,就不记前嫌、义无返顾地跑去救师傅,没有半句怨言。他虽然天生比较冲动,性格比较火爆,有时会因为一时冲动而杀生,但是在我看来,那些人都是罪有应得的,都是些杀人无数的强盗啊,暴君啊等等,可是相信佛教的唐僧却不信,他不管怎么样都不让悟空杀人,却不去管那些恶人去害人,我总是觉得悟空很冤枉。唐僧在他们师徒四人中是让我比较难以理解的人,他总是被妖怪抓走。在师徒四人之中,他总是带来麻烦,没有什么本事,只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时还会添乱,要是没有悟空,我想,他一定已经去另外一个西天了。他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却分不清是人是妖的师傅,见到妖怪害人时,总要叫悟空等三人去抓妖怪。可是当悟空打死那些祸害苍生的人时,他却大惊失色,不仅念紧箍咒,有时还要赶走他,难道他就不会想一下,如果悟空不把那些害人的家伙给杀了,他们又会去祸害别人,这样,岂不是为了一条人命而害了更多的人命吗?但是,唐僧却也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为了到达西天取得真经造福苍生,他不仅不要快速到达西天而不让悟空自己飞去取,甚至要求自己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的,也从没让悟空帮他飞过。唐僧在一路上遇见了不少人善意……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很好笑:到今天才看《西游记》,会不会太幽默了。说起来很惭愧,虽然我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少儿图书版的《西游记》,也看过不少于十次的电视剧,动画片,对其中的各个角色的性格和曲折有趣情节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真正品读整本书,却是近段时间的事情。我曾经认为,看电视剧多好啊,既简单易懂,又有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何必拿起一本厚厚的书去钻那些自己不懂得文字。现在看来,我当时是大错特错了,一样的故事,一样的人物,书中比电视剧更精彩更扣人心弦,让人恍若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全然忘记了身外的世界。书中主要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四师徒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书中的四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特点,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唐僧诚心向佛,心地善良,顽固执著,同时又因心肠太软而显得有点懦弱和迂腐;孙悟空正义大胆,勇往直前,聪明机灵,对师傅忠诚,全心全意,法力无边,让所有的妖魔鬼怪闻风丧胆;猪八戒虽贪财好色,又懒又馋,但从不缺乏善心;沙僧忠心耿耿,憨厚严谨,乐安天命。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在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他是一个天真烂漫、调皮任性的无拘无束的“野猴”。他夺走老龙王的镇海之宝——定海神针;游乐地府撕碎“生死簿”;大闹天宫,偷吃仙桃仙丹,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里,还自封“齐天大圣”。他在这个时期是最顽劣叛逆的,但却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使我深深地喜欢上这一人物形象,也许是因为他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向往——自由。他破石而出,无父无母,没有世俗的各种羁绊,他是自由的;他看到老猴的死亡便决心到远方寻求长生不老的法术,他在追求自由,摆脱死神的束缚;他大闹天宫,是因为玉皇大帝限制他的行动和自由。正因为他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获得彻底的自由,他才显得那么可爱,当众多天兵天将对他束手无策,玉皇大帝被迫请求西天如来佛祖的帮助时,让人有一种泄恨的快感,给人带来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我清楚地明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孙悟空最终还是受惩罚而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但这并不说明他有错,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毕竟他是孤军奋战,也许正因为双方的力量悬殊,他输也输得悲壮,尽显英雄本色,让人惋惜,敬佩。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至少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包容天地,翱翔宇宙。在历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深深蕴含着人们长期以来最渴望的自由精神,这是它和孙悟空这个人物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