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考试易错点总结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以下表述 正确的是①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 ②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 ③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 ④随着井田制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分析]学生易错选D。随着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但分封制在历史上并没有从此消失,刘邦、项羽、明太祖都曾经推行过分封制2.春秋时期,奴隶社会逐渐崩溃 在政治上的最突 出表现是A各诸侯国普遍进行变法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奴隶起义频繁[分析]学生易错选A。
奴隶社会崩溃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是分封制的瓦解,C项反映的正是分封制瓦解的情况。各诸侯国的变法是加速奴隶社会崩溃的因素,不是表现。
3.战国时期新兴封建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 人口增多 B.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中心C.成为诸侯国的都城 D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分析]学生易错选B。B、C项说的是同一层意思,如果选B就没有理由不选C。
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对政治中心有依赖性,作为商业中心的城市往往是政治中心,然而这并不是说它们之间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中心,并不全都能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的城市,譬如咸阳。只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形成新兴的封建城市,没有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是不可想象的。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当时社会发展具有积极 作用的是①奖励军功 ②奖励耕织 ③重农抑商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分析]学生易错选A。题目强调的是对当时社会的影响,重农抑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燔诗书而明法令”有利于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它们的消极影响要到以后才逐渐暴露出来。5.商鞅变法时,制作“铜方升”这一“标准器”的目的是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C.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D.为秦统一六国做准备[分析]学生易错选D。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商鞅变法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
“为秦统一六国做准备”是整个变法产生的影响,制作“铜方升”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6.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老子学说精华的是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③“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A 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分析]学生易错选B。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②④反映的正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而①③反映的是老子的客观唯心论思想。7.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 术”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分析]学生易错选B。
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反映的是思想控制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百家争鸣”与国家分裂、“独尊儒术”与国家统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8.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B.秦朝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C.秦朝开始使用的圆形方孔钱成为历代铜钱仿照的式样D.秦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分析]学生易错选B。圆形方孔钱的使用是从秦国就开始的,所以从秦朝开始是错误的;秦国已实行郡县制度,但在全国推行是在秦朝,所以B是正确的。
9.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立郡县 策,其主要目的在于A 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 D.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决[分析]学生易错选B。“废分封、立郡县”的决策既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也有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的目的,但B从属于C。
10.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在A 中央机构 B.地方建制 C.皇帝权力 D 独尊儒术[分析]学生易错选D。题目要求从中央集权体制角度进行比较,秦朝推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制。
从加强思想控制的角度看,西汉与秦朝是相似的,都是尊崇一家学说而排斥其他学说。11.汉朝时中外交往频繁,主要表现在①张骞通西域 ②甘英出使大秦 ③倭奴国王遣使来汉 ④安敦遣使来汉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分析]学生易错选A。
张骞通西域属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属于中外交往的范畴。12.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有①社会动荡 ②佛教的欺骗性 ③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④统治阶级的支持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分析]学生易错选D。
佛教的欺骗性是佛教广泛传播的条件,但不是社会条件。
2.历史易错点总会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 单元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易错点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 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 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 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易混点 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单元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易错点 1、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4、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 短篇小说。 5、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 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6、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 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 大作用。 易混点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单元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易错点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2、坚持“中体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3、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易混点 1、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解放”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洋务派以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两派虽都属地主阶级的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3、维新派与洋务派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 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 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两派 主张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4、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 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 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 装起义的手段。 5、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
3.历史小高考复习提纲,谁能告诉我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第2课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了解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县制的作用:便利于皇帝对地方进行统治,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作用: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行省制度)(1)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命;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汉朝---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标准是“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十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做官,不注重才能隋唐---科举制: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1)把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2)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特点:简、速、密●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2)消极: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第二单元(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了解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1) 自然环境的影响:多海岸线和天然良港,形成了以贸易和手工业为代表的工商业文明传统。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雅典公民形成了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2)城邦制度的影响:由于海洋和山峦的阻隔,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在希腊形成了众多小国---“城邦”。
希腊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梭伦改革:①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② 内容:财产等级制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入选);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③ 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①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末② 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③ 作用:基。
4.高考历史的重要考点及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不论哪个省份的高考,历史,作为文科综合里的一个科目,回答问题的套路都是一样的。
选择题不用说了吧,这个需要你自己的记忆能力来支撑来完成,当然还有一定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考历史的学习,可以根据其特殊情况,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高考历史的特殊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学习,而是高考历史的学习,在这里必须注意到“高考”这个字眼,既然是考试,那就要用对付考试的方法来学习历史。
总的来说,高考历史的学习特点是:复习上小处着手,答题上大处着眼。也就是平时的学习要点滴积累,将教材吃透;而在考试的题目上,要从整个教材的高度去思考考试题,当然,考中国古代史的题目肯定不会涉及世界近现代史(也不排除出题的老头把中国古代史与世界近现代史结合起来),作为高考生要学会思考,但更重要的是善于思考灵活思考。
不要迷信什么重点、常考点、答题模式,这些都是末,舍本逐末是不可取的。如果你们的老师是高明的老师,就不会这么教你们应对高考。
送你三句话:死记活用,先死后活。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多动手总结,把教材看破,看烂看的散了页,随便一个知识点你能够直接把教材拿出来一下子翻到有这个知识点的那一页。
想考清华北大人大复旦浙大的把这三点做透彻了;想考985、211的,做到前两点;想考2本的,做到第一点。想读专科的,不用那么卖力复习历史了!
5.高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下面是我发在文库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中政治知识点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复习策略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主干知识和主要线索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归类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