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健康常识

2022-09-20 综合 86阅读 投稿:刻骨

1.心理健康的小知识和小常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9、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10、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平和的心境。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是人生的一个必然和重要行为。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1、要学会有利他奉献的人生观的培养。

2、学会角色扮演的心理调适

3、对竞争与合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4|、接受自己,悦纳他人。

5、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三个度情、理、法。

6、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2.心理健康知识

顾名思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亦称“心理科学”。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人有心理,动物亦有心理,所以心理学既是研究人的心理又研究动物的心理。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对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简称。人在清醒状态下,随时都可以体验到 某些心理,人们对它并不陌生。例如下面一个生活片断:

小张清晨醒来,看到光亮照进屋子,听到窗外树上的鸟儿正在吱吱地叫个不停。 她打开窗户,一阵微风吹来,使她感到凉爽极了。她尽情地吸了几口清新的空气, 似乎嗅到了一股花香,便猜想这花香大概是从不远处的花园里吹来的。她还记得, 花园里有许多花,现在也许已开花儿了。今天休息,她很高兴,便在脑子里盘算着 今天如果去花园玩儿,该多么惬意啊!她很喜欢花,已有好多天没有去花园了,应 该去一下。忽然她又想起,报社的约稿还没有写完,今天应该交稿了,必须忍耐一 下,坚持写完。想到这里,她很快收拾了一下,吃过早饭就开始写稿了……在这个 小小的生活片断里,就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这里的“看到、听到、感到、嗅到”就是心理学中讲的“感觉”和“知觉”;这里的“记得、想起”就是心理学中讲的“记忆”;“猜想、盘算”就“思维”问题;“高兴、惬意、喜欢”属于“情感”;“忍耐、坚持”属于“意志”。这些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都是人们所熟悉的。

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从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两个方面来说。

⑴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个别主体即具体的个人的心理。上述生活片断中小 张的心理活动,就属于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两大类。前 苏联心理学家爱列维托夫(1890-1972)认为,在心理过程与个性之间还有一种过渡 的状态,即心理状态。这样,人的心理现象结构(人的心理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系统) 就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三大类。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客观事物作用 于人(主要是人脑) , 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 (简称为“知”)、情绪和情感过程(简称为“情”)、意志过程(简称为“意”) 。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知-情-意”。

心理状态是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的一种心 理现象,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统一的表现。

个性心理是显示人们个别差异的一类心理现象。

人们常说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上述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⑵群体心理。群体心理分为小群体心理和大众心理。同时,作为社会的人,彼 此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定的关系,进行社会交往,从而产生交往心理。交往心理既存 在于个人与他人之间,也存在于群体之间,所以将其列入群体心理之中。这样,群 体心理就包括三大类型,即交往心理、小群体心理、大众心理。 群体心理主要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 它心理学分支学科(如管理心理学)也研究群体心理。

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除上述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之外,还有其它许多具体的内容。

对人的心理的探讨与研究,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古代哲学、医学、教育和文艺理论等许多著作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心理学成为一门 独立的科学还是19世纪的事。 今天,心理学已是具有100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学科 体系了,诸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咨询心理学……都是心理学庞大学科体系 中的成员,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会继续增加。

3.有关心理健康的小知识

心理健康: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是最普通的一种观点。

若一个人对环境适应良好,则此人的心理就健康,如果适应不良则不健康。医学上对人的身体健康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指标,但对人的心理健康,至今尚无公认的、一致的标准。我们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归纳出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的几种心理特质,以加深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理解。

1.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自己的友伴,乐于与人交往。在与人相处时常表现出尊重、信任、友善、同情、帮助和谅解等。他不仅能悦纳别人的长处,也能宽容别人的缺点。

2.正确的自我观念

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客观地评价别人,更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他能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努力改正和克服自己的不足,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努力献身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3.健康的情绪体验

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康的情绪体验。他的情绪状态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反应的强度于引起它的情景相称,情绪持续的时间随客观情景而转移。他既有愉快、喜悦、欢欣等积极的情绪状态,也有愤怒、恐惧、焦虑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但积极的情绪体验常多于消极的情绪体验,经常能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总是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获取最大的成就。

5.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客观地反映现实,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现实。他既能正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又能用切实有效的办法去妥善地解决;对于挫折也能采用成熟的、健全的适应方式加以解决,决不企图逃避。

6.行为正常,人格完善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的内在反应和外在表现是一致的;前后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行为反应的强度和刺激的强度相一致。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和谐统一的人,被称之为“人格完整和谐”的人。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总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和变化具有一些年龄阶段性。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于同年龄大多数人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

*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

* 现代科学家研究已揭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 因长期的不良情绪的作用而导致器官功能的失常或组织的损伤的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心身疾病。

* 我国古代医学早就提出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的理论,认为心身是统一的,与近代西方的心身医学理论有很多相符合的地方。

4.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患的康复剂,也是获得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要素。

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

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

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5.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患的康复剂,也是获得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要素。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6.心理健康的知识有哪些

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

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

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

心理问题就如同“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20%左右。

心理健康是建立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应将心理健康纳入到总体健康的定义中去。心理障碍在我国疾病的发病率第一。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1、经验标准;一是个体的主观体验,即自我评价,二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被观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处于正常或异常状态的判断。2、统计学标准;统计学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对普通人群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呈常态分布,位居中间的大多数人属于正常心理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

3、医学标准;是从医学角度出发,用判断躯体疾病的方法来判断心理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具体而言就是依照是否存在症状和病因作为判断心理是否异常的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这是以社会常模为标准来衡量。

所谓社会常模是指正常人符合社会准则的心理与行为。如果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与社会不相适应,就被认为有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存在。

以上每种判断标准,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需要综合分析利用。异常心理的后果:影响工作学习生活、冲动伤人或自杀、心理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引起或加重躯体疾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神经性呕吐、偏头痛等)全世界每年有100万人自杀死亡,约10~20倍的人自杀未遂,即每40秒有一人自杀死亡,每3秒有一人自杀未遂。

自杀死亡者超过全球武装冲突或交通事故死亡者。如果计算绝对数字,全世界1/4的自杀发生于印度和中国,中国占20%。

抑郁症患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5643636者一半以上有自杀的念头,15%-20%最终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所有自杀者中的60%是抑郁症患者造成的。

7.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其心理健康往往被人群所忽视。

其实,小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知识如下:(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3).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4).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1323632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了解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小学生日常成长的重要性后。

家长和老师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8.心理健康知识 急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

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9.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

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心里健康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