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普及医疗急救常识
1.免费向居民发放急救知识应急手册,介绍使用“120”电话的正确求助方法和简易现场抢救知识,帮助市民增强日常应急知识观念。
2.建议每家每户准备一个急救包,包括一些常见的急救用品、药品等
3.深入学校、机关、军营、企业等地方开展群众性急救知识培训,帮助普通老百姓学会自救互救。
4.对于意外事故的高危人群,如建筑业工人、交通司机等,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深入一对一的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教育。
5.向社会征集志愿者来扩大受众群体,从而更加普及急救知识。
2.如何普及医疗急救常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北上广江苏南京 基本急救常识人工呼吸当呼吸停止、心脏仍然跳动或刚停止跳动时,用人工的方法使空气出入肺脏,以供给组织所需要的氧气,这种方法称为人工呼吸法。
常用于窒息、煤气中毒、药物中毒、溺死及触电等急救。人工呼吸方法很多,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最常采用和最为有效。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适用于呼吸道无阻塞的病人。具体方法是:①将病人移到空气流通处,解开衣扣,以免障碍呼吸;②取出口腔内泥土、血块、黏液等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③病人仰卧,急救者俯于病人一侧,一手托住病人下颌并尽量使头部后仰;④急救者用托下颌的手掰开病人的口,另一手捏紧病人的鼻孔不使漏气,以便向口内吹气入肺;⑤急救者深吸一口气,对准病人口内吹气,直至病人的前胸壁扩张则停止吹气;⑥吹气停止后,急救者迅速移开紧贴的口,并立即放开鼻孔,病人胸廓自行弹回而呼出空气。
重复上述动作,每分钟约20次左右。人工呼吸操作不可间断,不要轻易放弃抢救,直到被救者恢复呼吸或结合其他表现证明其确实不能挽救为止。
胸外心脏按摩胸外心脏按摩是发生心跳骤停时依靠外力挤压心脏来暂时维持心脏排送血液功能的方法。具体方法是:病人仰卧,背部垫上一块硬木板,或将病人连床褥移到地上,操作者跪在病人身旁,用一手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体的中、下1/3交界处,另一手重叠于前一手的手背上,两肘伸直,借操作者的体重,急促向下压迫胸骨,使其下陷3厘米(对于儿童所施力量要适当减少)然后放松,使胸骨复位,如此反复进行,。
3.健康卫生知识
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以保持空气的新鲜,流通。
3、平时要尽量少去人多,拥挤,尤其是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
4、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
5、根据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6、不能偏食,平时要多吃些蔬菜,水果,多喝水。
7、家里的生活用品,和衣服、被子(在天气好的时候要勤洗、勤晒)
8、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过于疲劳,因疲劳容易使我们的抵抗力下降。
另外,对于过敏体质的,因为自然界中的过敏源有很多很多:如花粉、虫蠕、动物羽毛、冷的空气,所以要特别注意:如对花粉过敏的,在花粉播散期要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公园里,鲜花房,家里不养猫、狗等小动物,不用地毯,外出戴口罩等。
4.医疗卫生知识
五、卫生类笔试构造
1、专业知识(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等)
2、卫生法律法规+卫生专业基础知识
3、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
4、医疗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六、考试内容
1、常见科目:
医学基础知识、卫生公共基础知识、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学、公共卫生(预防医学)、药学、麻醉、医技(影像、检验)、护理学。
(二)面试
1、操作:一般考察临床常用的操作,如体格检查、心肺复苏、静脉输液、针灸、推拿等等。
2、结构化面试:有时提问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
3、一般考察操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前两种一般在省级、市级考试中居多,后一种一般县级市和县级事业单位考察的居多。
八、知识解读
医学基础知识
考试占比:
解剖学、诊断学(常考)>生理、病理、药理>生物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
卫生公共基础知识:
包括卫生法律法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疗职业道德规范等。
临床医学:
包含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等等。
中医学:
包含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
包含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卫生监督学、社会医疗保险学、卫生事业管理学。
药学:
包含药理学、药剂学、药事管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
护理学:
包含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
护理三基是指?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5.医学普及是什么意思
向大众普及一些医学常识。比如,普及常见病及慢性病、多发病等基本知识,普及一些紧救常识、普及一些保健常识等等。
医学普及亟待进行。现在很多人基本都是“就医盲”,随便来点保健品就可以骗过一大部分人。
下面引用 史振慧《关于在全社会普及医学常识的建议》
现阶段,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普通大众的医学知识匮乏,虽然上级政策要求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二级医院对口支援一级卫生医疗机构,集中培训学习,开设“健康大讲堂”等形式增加基层技术力量,让基层医务人员及老百姓更多地掌握养生保健、预防疾病、慢性疾病的诊治等知识,但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效果也不显著。并且出现紧急情况时,病人家属由于医学常识的缺乏,一味等待医务人员,浪费了抢救时间,丧失了抢救机会,发生了不良后果甚至死亡。节假期间,放假的中小学生常发生一些意外情况,引起不良后果,也大多由于缺乏基本医疗常识未能及时抢救。由于大众知识缺乏,对献血、器官捐献等存在恐惧、拒绝的思想,此项工作仍然存在困难。因此建议:
1、让医学知识大众化、基础化。卫生专业人士深入中小学定期进行医学知识教育。比如:献血知识,遗体及器官捐献法律法规,急救技能(心脏骤停时的心肺复苏术,气道异物梗阻时的立位腹部冲击法(Heimlich法),大出血时的止血方法)等,从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知识灌输,通过较长时间的教育,使之逐渐在普通人群中建立专业概念,并可以在生活中实践应用。
2、加强宣传。形式不局限于简单的文字说教或宣传版面,实际实施或受益人员现身说教的效果更直接,效果会更好。
3、建立医疗志愿者队伍。号召普通人群积极参与,进行系统的医学常识与应急救护的培训,参与医院的实际工作,进一步强化志愿者的服务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
我的理解基本是这样的。希望采纳
6.卫生常识知识
一、饭前、便后要洗手: 手是人体的“外交器官”,人们的一切“外事活动”,它都一马当先,比如从事各种劳动、到垃圾、刷痰盂、洗脚、穿鞋、搽大便等,都要用手来完成。
因此,手就容易粘染上许多病原体微生物。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一只没有洗过的手,至少含有4万~40万个细菌。
指甲缝里更是细菌藏身的好地方,一个指甲缝里可藏细菌38亿之多。另外有人作过一个试验,急性痢疾病人用5~8层卫生纸,痢疾杆菌还能渗透到手上,痢疾杆菌在手上可存活3天。
流感病毒可在潮湿温暖的手上存活7天。因此,手是很脏的。
而且外出旅游、参观学习、执行任务,手经常接触一些物品,都会把手弄脏。特别是传染病患者和一些表面健康实际身体内带有病毒者,常常把致病微生物传播到各种用品用具上,当健康人的手接触后,致病微生物便来到你的手上。
如果饭前便后不洗手,就可以把细菌带入口中,吃到肚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菌从手来,病从口入”。所以要养成勤剪指甲,饭前、便后、劳动后洗手的习惯。
洗手可除掉粘附在手上的细菌和虫卵,用流水洗手,可洗去手上80%的细菌,如果用肥皂洗,再用流水冲洗,可洗去手上达99%的细菌。洗手中应注意不能几人同用一盆水,以免交叉感染,互相传播疾病,时间应超过15秒。
二、不随地吐痰、甩鼻涕: 痰是呼吸道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借咳嗽动作排出体外。吐痰人人皆会,但不一定都具备良好的吐痰方式。
有些人不注意保持环境,有痰随地吐,鼻涕甩一地,既影响卫生又有损个人形象。有些所谓“爱卫生”的人,将痰吐在地上,用脚上穿的鞋一抹,以为看不见痰迹就算干净了,就不妨碍卫生和健康了。
殊不知痰液中含有几百万个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特别是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如肺结核、流感、流脑等病人痰液里的细菌和病毒更多,前期流行的“非典”更是如此。
有人检验一口痰,发现含有几十万个细菌。在人们最讨厌的肺结核病人的一口痰中,能找到几百万个结核杆菌。
如果把谈液吐在地上,当痰液干燥后,细菌便随尘土飞扬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这样的尘埃,就有可能得呼吸道疾病。因此,人人都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有痰要吐在痰盂里,痰盂要每天定时刷洗。在没有痰盂的地方,应把痰吐在废纸上包起来,然后扔进纸篓或垃圾箱里,自觉作到不随地吐痰,维护公共场所卫生。
三、不对别人咳嗽、打喷嚏: 咳嗽和打喷嚏是人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足为怪。但是,不注意场合,面对别人或食物打喷嚏则是一种既不卫生又不礼貌的不良行为。
据调查,一声咳嗽可喷射出2万个很小的飞沫,一个喷嚏射出近100万粒的飞沫。而且飞沫喷出的速度很快,不到1秒就可以飞出4.6米,顺风的话可达9米之遥。
鼻腔和咽喉部是细菌、病毒聚居最密的地方之一,喷出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一个喷嚏喷出的病菌可高达8500万个,这些微小的飞沫可长时间地在空中漂浮游动,在无风的室内可以漂浮30——60分钟,漂浮时间长者可达30小时。
飞沫的水分蒸发后,细菌和病毒又随尘土飞扬,继续危害人的健康。 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就有15种是借助空气传播的(如流感、麻疹、水痘、流腮、支原体肺炎等)。
因此,为了大家的健康,在咳嗽和打喷嚏时就应该注意礼貌和卫生,尤其是患有呼吸道传染病的人,更应该自觉注意。如果在面对人或食物的场合下忍不住打喷嚏时,应当立刻掏出手巾或面巾纸,掩住口和鼻子。
实在来不及也要转身背向他人或食物,并用手捂住口和鼻子。 四、不吸烟: 吸烟有害而无一利,已为全世界的科学界所公认。
烟草的烟雾中含有3000多种有害物质。其中主要有烟碱(尼古丁)、烟焦油、轻氟酸、丙烯酸和一氧化碳等。
尼古丁是一种有毒物质,烟焦油里含有亚硝胺、酚类、砷及放射性同位素等,这些都是致癌物质或促癌物质,尤其是苯并芘是公认的强致癌物质。据统计,每天吸40支香烟的人,肺癌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70倍。
此外,吸烟与唇癌、喉癌、食管癌、胃癌等也密切相关。吸烟能促进全身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发展,因此吸烟者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病发病率与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
另外,吸烟者易发生感冒、鼻炎、鼻窦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还有研究表明,吸烟与男性阳痿有关。
有人说吸烟能提神,提高工作效率。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尼古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先兴奋后抑制。
所以,长期大量吸烟的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失去平衡,反而呈现疲劳、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下降等。许多与吸烟有关的疾病的潜伏期都是很长的,不像吃了剧毒物反应那么快。
所以在短时间内,人们往往看不出他的危害。有时从开始吸烟到导致死亡,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
这也是一般人对吸烟危害性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 我国大约有2~3亿人吸烟,约占全国人口的1/5还多,占全世界10~12亿烟民的1/4,不仅每年要消耗大量的金钱,而且很多年以后国家和个人要为治疗吸烟造成的各种疾病投入难以想象的金钱。
目前,欧美国家已经看到了吸烟的巨大危害,用法律的、经济的政治的多种。
7.基本卫生常识
小学生卫生常识
个体卫生行为10条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每天早晚刷牙;
3、定期洗澡、理发、剪指甲;
4、服装整洁;
5、勤晒被褥;
6、讲卫生,讲公德,不乱扔乱倒,不随地吐痰;
7、每天进行一次锻炼;
8、不吸烟,不酗酒;
9、按时让孩子参加计划免疫;
10、主动学习卫生知识。
群体卫生行为10条
1、室内整洁,无蚊、蝇、老鼠、蟑螂;
2、室内无异味,空气新鲜;
3、公共场所有禁烟标志;
4、厨房灶具干净,碗筷干净,生熟食品分开;
5、厨房通风良好;
6、厕所无臭、无蝇,便池无尿碱;
7、厕所地面、门窗、墙壁、灯具、洗手盆池整洁;
8、阳台封闭规范;
9、遵守交通规则,避免意外事故;
10、开展有益身心的文娱体育活动。
环境保护 人人有责
国家卫生城市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国家卫生城市应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达到如下要求:
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认真执行国务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加强污染治理,近两年来无重大污染事故。与环境质量相关的指标达标。
环境保护指标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城市气化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固化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率等有关指标。
消灭四害 人人有责
除四害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四害”是指老鼠、蟑螂、苍蝇、蚊子。
四害可以传播许多种传染病,每年都要夺去人类千万生命,另外,还使更多的人生病,损害健康,影响生产和经济发展;再说四害的繁殖力甚强,孽生迅速,稍为放松一下,又会到处为害。因此,一定要人人动手,坚持不懈,反复斗争,突击与经常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来消灭四害,方能除尽。
名词说明
四勤:指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洗澡、勤换衣服。
六不: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吸烟、不用公开毛巾茶杯、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
三带:带手帕、带口杯、带手纸。
五病: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
8.关于《普及防病知识 传播健康理念》的作文400字
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造健康和谐环境2、改变不良陋习,使用卫生厕所3、人人动手,清洁环境,让“四害”远离生活4、弘扬健康文化,倡导健康行为5、营造优美环境,提高生活质量6、讲究卫生,预防疾病,提高全民健康素质7、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文明卫生水平8、开展环境整治,共建美好家园9、人人参与环境整治,天天享有健康生活13、增强文明卫生意识,培养良好卫生行为14、吸烟有害健康,强化控烟意识15、增强卫生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16、普及医学科学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全社会文明健康意识17、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形成健康行为18、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让健康行为走进生活19、搞好环境卫生,加强个人卫生20、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2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水平22、和谐社会,健康为本23、挥手告别陋习,并肩走向文明24、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生活质量25、搞好环境卫生,共建美好家园26、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追求健康生活方式27、扎实开展健康创建活动,努力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28、普及科学防病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29、创健康促进学校,天天有个好心情,人人有个好身体,处处有个好环境30、享受健康,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