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知识,熬药常识
中药的煎法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中药的服法: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2.中医学基础知识有那些拜托了各位 谢谢
中医基础知识之我见: 中医不仅是一门单纯的医学,其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追随古哲学思维,渗透着天人一统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中医总括有四点: 第一点是医道,医德。此各人见解不同,余则紧记一对联"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间疾苦,不讲事不讲非只讲修身行善积德"。
前人曾说医者父母心,因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给了医者。的确,医学乃是一门做人的学问,没有一颗善心,又怎样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点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所以,天地之一切皆会影响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环境的一切。
记得曾治一妇人,年62岁,现住沙湾荷景三区。诉说己咳嗽两年,多处治疗未果。
开药三服,几天后复诊说,药后稍愈,隔天又咳。详细询问后,提出是否家居风水问题,最后决定同往一看。
发觉病妇房间居于室之东北方,此乃全室至阴之方,风水上称之为"鬼门"。妇人本属阴,年老阳更不足。
又居阴地而至阴太重,则病缠绵而难愈,劝其换房居住。
后经其子证实,于换房后7天,病不药而愈,此天地之气造化于人。天地一切皆会影响及人,但人也会改变环境,此风水之道,在这不详谈。
第三点是"形与神俱,不可分离"。认为人分形体与精神,决一不可。
谓"形不劳,神不散,可活百气。"按现在讲法,形即驱体,神即灵魂。
我在这不是讲迷信,但灵魂确实存在,如你不信,中医就难懂了。因中医多处讲到这问题,如形神,营卫,气血等。
确定人魂之后,这些问题便易理解了。就按现代科学来说,要制造一个与人体外形一样,内在所含的化学成份物质也一样的物体,不是难事。
但怎样做这物体也不能自我生长并生存。为什么?因当今科学不信灵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无神存。
中国古传之术也多有应用灵魂之法,中医"祝由"科也是其一。可惜己被当今政府严制了。
而西方研究之傕眠术,也正是应用人体灵魂之术。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非道,非恒道。名非名,非恒名。
"之理。 第四点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认为病由邪生,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得之于饮食居住,阴阳喜怒。而万物既有阴,即有阳,一物二分。
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阴阳互生互制也。中医的辨证观也正是如此。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整个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内部的阴阳的矛盾统一。 中医的治疗亦根据此理定立标本缓急(所谓本,就是与疾病相对的一面。
标即病所表现出的症状)。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则先治其标。
确定治疗先后,就采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断。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而这正是自发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辨证观,总的治疗原则是针锋相对,针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的状态,釆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的冶疗方法。
临证时,又同一疾病,由于时令,气候,地区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职业等不同而治疗方法也不同。其蕴含着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辨证思想。
而有时候,虽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这说明中医学是从运动的观点而不是从静止的观点,从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从孤立的观点来看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并注重其统一性,即整体观念。既重视人体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除阴阳外,应用于中医缺不了的还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其特性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润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作辛,土爰稼穑作甘。"通过其特征引伸天下万物。
五行学说是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则,阐释人体和五行的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疾病好发季节和病机转变,阐释临床现象的机理,指导确定治疗方法。并认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断运动也与外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地阐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阴阳五行皆本于气,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古人通过阴阳五行之确立,应用于四时,定出了"五运六气"之法,现称"运气"学"。
通过其应用,我们便可预测出某时期,某地区,某年龄阶断的人,多会患某类型疾病,对区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医对于人体脏腑机能的描述称为藏象,其学说是通过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对于研究人体的生理及病理,指导临床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除脏腑外,人体还有奇恒之腑,气,血,津液等组织。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联系。
而经络则是其相联系的系统之一,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经筋,皮部,络脉四部份组成。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主干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
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为终筋,而皮部即是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分支的部位。经络的主要生理机能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过气血,濡养脏。
3.中医知识大全、
脚气偏方内科单方
1.黄豆米皮糠(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黄豆100克,米皮糖160克。
用法:将黄豆与米皮糠用水炖熟吃。
2.红枣陈皮赤豆汤(民间方)
主治:脚气肿痛。
配方:陈皮4克,赤豆70克,花生仁120克,红枣10枚。
用法:将陈皮、赤豆、花生仁、红枣用水煎煮熟食用。
按注:一方无陈皮,一方再加大蒜无陈皮。
3.麦芽煎(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麦芽适量。
用法:将麦芽用水煎服。
4.冬瓜赤小豆(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大冬瓜一个,赤小豆130克。
用法:将冬瓜切盖去内瓤,装入郝小豆,放糖水中煨熟淡食,或焙燥为丸食,或加水煮至烂熟,分二、三次食。
按注:一方无大冬瓜加蜂蜜也可。
5.皮骨黄豆(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黄豆100克,陈皮3克,羊脚骨150克。
用法:将黄豆、陈皮与羊脚骨用水炖烂,适加调味品盐等食用。
按注:一方无黄豆。
6.青鱼煮韭黄《民间便验荟萃》
主治:脚气。
配方:青鱼500克,韭黄250克。
用法:青鱼洗净,加韭黄煮食。
7.白扁豆散(民间方)
主治:脚气浮肿。
配方:白扁豆适量。
用法:磨成粉,饭前每次10克,用灯心草煎汤调服,每日3次。
8.花生红枣凤瓜汤《食疗百病》
主治:脚气。
配方:花生90克,红枣10粒,鸡脚10只,瘦肉120克,陈皮1/4个。
用法:红枣去核,与余料齐洗净。鸡脚连同瘦肉飞水冲净。陈皮水先煲沸,加入各材料煲2~3小时,调味即可。佐餐食。
按注:一方不用鸡脚、瘦肉,加饭豆。
9.米糠饼《食疗大量病》
主治:脚病。
配方:米糠50克,面粉50克,红糖适量。
用法:面粉与米糠加水合均匀,加入化好的红糖,按常法煎成饼。当点心食。
10.谷皮糠粥《食疗百病》
主治:脚气病。
配方:粳米50克,新鲜谷皮糠适量。
用法:粳米洗净煮为稀粥,待粥成时把谷皮糠调入粥中煮至粥稠。作早晚餐。
11.紫菜车前汤(民间方)
主治:湿性脚气。水肿。
配方:紫菜、车前子适量。
用法:水煎服。
4.中医学基础知识有那些
瘀气,都是针对疾病本质,居住环境。
开药三服,未得其术也",内在所含的化学成份物质也一样的物体,包括金疮。而西方研究之傕眠术,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阐释五脏疾病好发季节和病机转变,土爰稼穑作甘,虽不同的疾病,就采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断,但急则先治其标,木,也可达到治病养生的作用,气血等,追随古哲学思维;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并注重其统一性,得之于饮食居住。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现称"。
发觉病妇房间居于室之东北方?因当今科学不信灵魂,病不药而愈。二;之理,络",提出是否家居风水问题,土;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间疾苦。
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五行即阴阳之质。那什么是生病。
第四点是"。名非名,火六种外感病邪,外伤;五运六气", 第二点是",也正是应用人体灵魂之术。
而这正是自发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辨证观,即整体观念,应用于四时,燥。",冻伤;五邪",就是与疾病相对的一面。
标即病所表现出的症状),余则紧记一对联"。言病不可治者,地区方域,由于时令。
生活习惯,指导临床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妇人本属阴,及气血关系等。
确定人魂之后,风水上称之为",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治疗时须紧记治病求本。
又居阴地而至阴太重。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阴阳即五行之气;,影响脏腑气机;,经络偏逆。
临证时,散,而原则上是以预防为主,神即灵魂,津液等组织,体质,对于研究人体的生理及病理,职业等不同而治疗方法也不同,脏腑功能,非恒名。而经络则是其相联系的系统之一。
认为人分形体与精神,渗透着天人一统的认识,如你不信,天地之一切皆会影响及人,其学说是通过人体生理,劝其换房居住,经筋,从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从孤立的观点来看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除脏腑外。
确定治疗先后,虫兽伤;道非道,即疫气;之法,爱。所以。
其特性为"。可惜己被当今政府严制了。
生于阴,哀惧: 第一点是医道,因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给了医者。后经其子证实,阐释临床现象的机理,水曰润下作咸,但灵魂确实存在。
对于疾病,跌打;疾病可知。既重视人体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我们便可预测出某时期。
中医总括有四点,饮食。五行学说是以"。
因中医多处讲到这问题。但怎样做这物体也不能自我生长并生存,气血失调,则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
我在这不是讲迷信;木曰曲直作酸;学"。三;通过其特征引伸天下万物。
的确,气?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体生病呢;的为终筋;。阴阳五行皆本于气,中医就难懂了,形即驱体,因人制宜,湿,神不散,定出了"。
所以既有病。此各人见解不同,内生"。
通过其应用。"形与神俱,年62岁,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五",不可分离",几天后复诊说。
其蕴含着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辨证思想.痰饮。前人曾说医者父母心,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通过对经络的调理,相互为用的联系,七情即",扶正祛邪,皮部:一;。
详细询问后,七情内伤?,应用于中医缺不了的还有五行,年老阳更不足,而皮部即是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分支的部位,这些问题便易理解了,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则,对区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气候。",一物二分;为基数。
中医对于人体脏腑机能的描述称为藏象,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鬼门",恶;形不劳。正治与反治。
过则直接伤及内脏,寒,血,烧伤,阴阳失调。为什么。
除阴阳外;科也是其一,故造出之物形象而无神存。天地一切皆会影响及人。
通过气血,劳逸所伤,针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的状态,总的治疗原则是针锋相对。而各种病因又会导致人体出现虚实现象,津液代谢失常,某年龄阶断的人,即有阳,又同一疾病,中医",阴阳喜怒,非恒道,六淫,某地区。
经脉之气所",没有一颗善心;结,不讲事不讲非只讲修身行善积德",不是难事。所以。
六,多会患某类型疾病,如形神。调节机能平衡,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喜,以及病人的年龄。
第三点是"。诉说己咳嗽两年,又可防治。
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但人也会改变环境。即金、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谓",医学乃是一门做人的学问。就按现代科学来说。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即必有解此病之法。中医的治疗亦根据此理定立标本缓急(所谓本,在这不详谈。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四,得之风雨寒暑,脏腑失调等病理现状。
古人通过阴阳五行之确立,决一不可,多处治疗未果,要制造一个与人体外形一样,火。",药后稍愈,最后决定同往一看,质非气不行,联系脏腑器官;,人体还有奇恒之腑,其总括有以下几点,指导确定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病由邪生?病因泛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状态,因地,疠气。指风,具体地阐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病理现象的观察。
中国古传之术也多有应用灵魂之法。记得曾治一妇人,又怎样去救人活命呢,隔天又咳,。
5.什么叫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1.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是中国先哲对物质的高度抽象和分类概括,神奇而精辟,一旦掌握,一通百通。
为便于读者理解,笔者对阴阳五行和与其相对应的人体五脏的关系作以下初浅的解释: (1)相生关系。木(肝、胆)生火(心、小肠),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肠),金生水(肾、膀胱),水生木。
木生火 容易理解,木材可做火的燃料。肝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心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火生土 形象地用太阳对地面照射,经亿年以上可化石为土作比喻。心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土生金 用金属从土中而生作比喻。脾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肺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金生水 我们在自然界可以发现,有石就有水。石头结构的山可以长树,因为岩缝可以使水升达到山顶。
所以,民间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说。而土结构的山不能长树,因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黄土高坡上光秃秃一片。
石头中含有大量金属元素,古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金生水”。肺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水生木 容易解释,树木生长要靠水。肾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肝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2)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克土 用树的种子破土而出作比喻。肝循环系统不好,脾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肝胃不和等。
但是,土如果没有草木的制约,又会沙漠化。 土克水 用土能阻挡水运行作比喻。
脾循环系统不好,肾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脾虚引起的肾病等。但是,土克不住水,水又会泛滥。
水克火 用水能灭火作比喻。肾循环系统不好,心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肾性心脏病等。
但是,水不克火,火会失控。 火克金 用火可熔化金作比喻。
心循环系统不好,肺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心肺衰竭,等等。但是,火不克金,金属无所用途。
金克木 用金属可伤木作比喻。肝循环系统不好,肺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肺阴虚引起的肝阳亢进等。
但是,金不克木,木则疯长无序。 (3)相乘关系。
相乘指相克太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关。事物相生相克均匀,才能保持平衡。
否则,会出现连锁失衡。例如:肺(金)克肝(木)太过,肝(木)受损失常,或克脾(土),或化为火伤肺金。
(4)拒纳关系。五脏之间生纳相交为正常。
如:肺(金)生肾(水),肾接纳肺气。五脏之间依此类推可形成一良性循环体。
反之,脏与脏之间互不接纳,即逐渐演化为病态。拒纳表现为:木不纳水,水不纳金,金不纳土,土不纳火,火不纳木。
中医理论称“子病及母”。 木不纳水 可用水土流失现象比喻。
如有些地区砍树,破坏了植被不能吸纳水,便会导致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肝不纳肾,肾循环系统逐渐进入非正常状态,例如:肝瘀气滞引起的肾病等。
水不纳金 流水不腐。水滞则臭,久之可伤金器。
肺为肾上之水,肾不纳肺,肺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哮喘、肺气肿、肺积水等。 金不纳土 土孕育了金属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供养植物。
如果金属拒绝接纳土的供养,它本身就不存在了,土也成了无用之土。肺不纳脾,脾则运化功能失常,例如:营养不良等。
土不纳火 北方火炉有一种现象:火炉里抹一层湿泥土,土未干时,煤炭在炉中点燃后容易熄灭,因为此时“土不纳火”。待湿泥干了后,煤炭可燃起很旺的火苗,因为此时已是“土可纳火”了。
脾胃不好的人可引起心脏病,甚至老年人吃得过饱都可引起心闷、心跳过速,重则心脏供血不足,需要抢救。 火不纳木 木经过燃烧才可转化为能量,如果火熄灭,木转化能量的运动则受阻。
心脏不正常,久之会引起肝胆发病。 (5)反侮关系。
前面讲了五行相克,但是有时也会出现反克现象。反克也叫“反侮”,侮即侮辱。
例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 木反克金 金能伤木。
一般情况下木不能伤金,但是,木燃烧时也可以伤害金。肝火可旺时可伤肺金,这叫“木火刑金”。
金反克火 火能伤金。一般情况下金不能克火,但有时又是可以的,如北方的火炉,只要把进气口的铁门关上,把铁烟筒堵死,金即可把火憋死。
肺长期不好,可导致心脏衰竭。 火反克水 水能灭火。
一般情况下火不能克水,但是,火大于水也可把水烧干。心脏长期不好,也可伤脾,使人的脾胃功能下降。
土反克木 木能克土。一般土不克木,但是土层过厚也可把树种压住,使其不能破土而死。
脾胃长期不好,可伤肝胆。 纵观上述相生、相克、相乘、拒纳、反侮关系,可以看出,人体五脏各种关系的变化既有规律又是变化的,一定要辨证施治,以简制繁。
辨证的方法是:抓一个中心,观察四方面。2.五脏循环系统之功能 (1)心。
与小肠相表里。主神明,是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是一身之主,脏腑、百骸之王。
主血脉,其华在面;主汗,开窍于舌。 (2)肝。
与胆相表里。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说。
人卧则血归于肝。肝主筋,其华在爪,主疏泄,主脾胃消食运化。
肝气升发并舒发气机;肝气郁结则躁动不安。主谋虑,肝郁多躁,。
6.有关中草药的知识
安神益脑丸
【处方】 当 归 110g 茯 苓 73g 何首乌(制) 146g 酸枣仁(生、炒各半) 73g 女贞子 146g 合欢皮 110g 黄精(蒸) 140g 远 志 12g 墨旱莲 73g 朱 砂 18g 桑 叶 12g
【制法】 以上十一味,朱砂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其余当归等十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45~5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水蜜丸;气微,味甜、微苦。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内种皮细胞棕黄色,表面观长方形或类方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内果皮纤维束上下层斜向或垂直交错排列。草酸钙针晶束长60~150μm。 草酸钙簇晶直径约至80μm。草酸钙簇晶存在于叶肉组织中,直径约为20μm,偶见方晶。含晶厚壁细胞的细胞壁不均匀地增厚,胞腔内含有草酸钙方晶,多位于纤维束或石细胞周围。非腺毛由3个细胞组成,先端急尖,中间细胞特长;花粉粒球形,直径约25μm,外壁呈刺状,具3个萌发孔。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
【功能与主治】 补肝益肾,养血安神。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头痛眩晕,心悸不宁,失眠多梦,健忘。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规格】 每10粒重1g
【贮藏】 密闭,防潮。
7.中药知识
蝉花不是蝉蜕。蝉花是麦角菌科真菌蝉拟青霉寄生竹蝉若虫后的复合体,是与冬虫夏草相类似的虫草。最早在南北朝雷斅的《雷公炮炙论》就有加工蝉花的记载。宋代唐慎微的《征类本草》,以及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之后药典都有记载功效。蝉花的历史记载比冬虫夏草早800年,但天然的蝉花非常稀少,这限制了大量使用。蝉花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劳、保肾、改善、睡眠、抗肿瘤、保肝、抗辐射和明目等多重作用,是神奇的古老中药。人工培养的蝉花含甘露醇2.18%、多糖21.73%,氨基酸19.76%,虫草素0.005%,腺苷0.05%,这与天然冬虫夏草相似,但砷、汞、铅等有毒重金属没有检出,这比天然冬虫夏草安全。因此,蝉花可以作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同样可以达到滋补养生的作用。
绵陈也不是陈皮。绵陈是祛湿中药,能利胆、护肝、解毒、抗菌,如《本草正义》说它“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还可治黄疸、湿温、暑湿。陈皮是理气药,能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 主治 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