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
随着综合医院康复医疗工作的普遍开展,康复护理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护理的内涵在不断延伸,已从单纯的治疗延伸到预防、保健和康复。
良好的康复护理是达到患者康复目标的保证,也是提高医院康复医疗质量,推动康复医学深入发展的重要措施。我中心康复科自2004年1月成立以来,对入住的396例患者实施全新内涵的康复护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开展康复护理的必要性1.1社会对康复护理的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病增多,工伤、交通事故、职业病等引起的残疾人数的增多,病残者要求尽可能扩大活动范围和生活能力,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随着临床对脑血管疾病诊断、抢救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使急性期病死率大幅度下降,而存活率、致残率明显上升,不少患者遗留了残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卫生经济负担。因此,护理要 结合社会进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要,实行整体康复护理,重建患者身心平衡,最大限度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以平等的资格重返社会。
1.2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康复护理是一切疗法的延续,这就要求康复护理人员除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应与医生、治疗师密切配合,做好康复护理治疗、评定,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而且,由于康复资源的短缺,患者每日在治疗室所接受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康复护理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康复团队工作中的作用,协调患者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关系,扮演好照顾者、健康教育者、督促继续康复治疗的执行者、患者与家属的咨询者等重要角色,推进康复护理服务的顺利开展。2实施康复整体护理的总结体会2.1转变观念,强化康复护理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康复护理的前提。
不仅护理人员要更新现念,从单纯的治疗护理延伸到预防、康复和保健综合型护理;而且护理人员要强化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护理意识,让他们懂得康复护理是一项经济的康复途径[1],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2.2建立健全康复护理工作治理制度搞好治理是关键。
首先医院领导要重视康复护理工作,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强化民主治理,把人本主义思想贯穿于康复护理治理工作中,以增强护理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建立效益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处理好服务收费及利益分配问题。包括康复护理组织机构及其功能的合理性、效率性,内部治理和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效率性。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考核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做好家属、陪护人员的教育治理。
家属、陪护人员对患者的身心康复有重要影响[2],对他们讲解心理学的知识,并使其把握一定的康复知识和练习技巧,协助患者康复练习。2.3全面提高康复护理人员的素质,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德才兼备的康复专业人才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
康复护理人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包括康复医学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鼓励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新上岗护士要进行岗前培训;积极参加团队业务学习及知识讲座,以总结经验、交流信息,了解国内外康复医学的进展,以深化学术思想,提高护理科研水平。派护理骨干外出学习、参观、培训,借鉴先进的康复护理治理经验与技术;开发与发达国家、地区间的科研合作项目,共享资源。
2.4 加强团队建设,发扬团队精神团队协作是康复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康复护理人员与康复团队的其他成员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理人员、社会工等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患者整体功能的康复;发扬团队精神,建立不断创新、适应未来,不断走向成熟及更高水平、实力与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康复团体。
2.5规范护理行为,争创一流服务科室推行“四个一”服务,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声温馨问候,一套便民措施,一次优质服务。加强康复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教育,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2.6把握康复护理知识,落实康复护理内容统一规范各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建立完善的康复护理评定系统;将功能练习贯穿于康复护理的始终,熟悉把握辅助器具的使用操作;重视心理护理,加强健康宣教。2.7开展康复护理新技术,建立规范的康复护理方案每一种康复护理技术都必须有循证医学依据,每一种功能障碍均有一套康复护理方案。
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常规,如脑卒中患者偏瘫康复护理、脊髓损伤康复护理、颈椎病康复护理等。3整体康复护理工作取得的效果 康复护理是护理功能向健康保健服务方向的发展,是和医学模式、疾病谱的改变、社会发展进步及人民需求提高相适应的。
整体康复护理实施一年多来,护理工作得到患者的称赞和社会的好评,问卷调查,患者满足度在99%以上。护理人员树立起崭新的职业形象、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康复护理的发展,保证、提高了康复医疗效果和效益,提高了医院声誉;另外,由于康复护理人员与康复团队其他成员相互协作,促进康复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使团队关系更加融洽。4整体康复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康复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床位比。
2.求一篇康复护理学学习心得
心跳骤停是临床中最危重急症,脑复苏是心肺复苏(CPR)中的难点〔1〕。
及时的诊断、有效的救治手段、先进的抢救设备及争取抢救时间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我科自2001~2005年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383例,初步复苏成功164例,经进一步生命支持和针对原发疾病治疗,最终23例完全康复出院。
回顾性分析23例心跳骤停患者救治资料,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23例中男17例,女6例,年龄21~67岁,平均46.3岁。心脏病11例,其中冠心病3例,急性心肌梗塞4例,Ⅲ度房室束(AVB)2例,急性心肌炎2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4例,阿片类药物中毒3例,电击伤2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药物过敏2例。
1.2心跳骤停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有突发意识丧失,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并经心电图证实(室颤、无脉搏性电活动,心脏停搏)〔2〕。1.3复苏开始时间即刻~10min,平均1.46min。
1.4救治方法所有救治均参照《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指导的BLS的ALS进行操作〔3〕。早期即予有效胸外心脏按压、开通气道、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合理应用复苏药物,无心跳者予无创心脏起搏及电击除颤。
首次电击能量200J,第二次200~300J,第3次360J。肾上腺素1mg,每3~5min静注1次,复苏时间10min内不用碳酸氢钠,脑保护措施包括脱水(甘露醇、激素、速尿),控制抽搐和采用深低温疗法(30℃~32℃)。
2结果23例患者全部达到心肺脑复苏标准,意识恢复,无后遗症,13例能正常工作,10例生活能自理。3讨论影响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因素较多,如开始复苏的时间,施术者复苏技术熟练程度及配合是否熟练,抢救设施完备与否,药品使用是否恰当,基础疾病严重程度等等。
3.1复苏越早存活率越高。心跳停搏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对预后至关重要〔4〕。
心脏骤停发作5min内是抢救的黄金时期。几乎所有的相关研究都提示心跳停搏后心肺复苏或除颤开始的时间越晚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就越低。
本组23例患者复苏成功同样证实这一结论。对于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心跳停搏——心肺复苏开始间期同样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和这一指标相关的因素包括心跳停搏时是否有目击者,是否有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术,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等。
本组23例复苏开始时间平均1.46min,医护人员几乎算是第一目击者。CPR急救的社会化,结构的网络化,抢救的现场化,知识的普及化是当今急救治疗的发展方向。
3.2尽早尽快建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这是保证重要器官氧的最现实最有效的手段。3.3及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合理应用复苏药物。
肾上腺素是被公认为最有效且广泛使用的首选药物。大剂量肾上腺素静注虽然能明显提高心脏复苏率,但不能降低病死率和增加存活率。
一组2400余例心搏骤停患者使用不同剂量肾上腺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显示〔7〕,大剂量肾上腺素能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但与标准剂量(1mg)相比,存活率出院率则无显著提高。指南2000推荐小剂量使用肾上腺素。
本组23例康复者均采用标准剂量1mg,如无效3~5min重复使用,说明复苏时肾上腺素1mg是有效、合理的。3.4尽早电击除颤,电击除颤是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
电击除颤每延迟1min,除颤成功率下降7%~10%,5~10min内除颤成功率下降到10%,10min以上除颤成功率迅速下降到1%以下〔5〕。药物除颤无效或效果差者应尽早进行电击除颤起搏。
除颤从200J能量开始,采取除颤—给药—评估—再除颤的方式进行。因为电击除颤时对心肌有一定损害,连续除颤尤其是对AMI来说也许损害更大,对复苏后心脏功能恢复不利。
因此电除颤时应严格掌握好电量,一般以200~300J为妥,同时应用心肌细胞保护剂和加镁极化液。3.5脑复苏应与CPR同时进行,并积极催醒,CPR的最终是脑复苏。
心跳骤停后幸存者中约20%出现持久性和不同程度脑损害,因此CPR一开始就应注意保护脑细胞,当时有效的脑保护措施主要是头颅有效的冰枕冰帽降温。随着心肺复苏的成功予以脱水、大剂量激素和改善脑细胞功能药物,同时予以纳洛酮、醒脑静等催醒。
有条件者应进行高压氧疗法,高压氧治疗能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6〕。3.6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注意补钾补镁。
在心跳骤停及CPR过程中,发生严重的酸碱失衡,易产生高碳酸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遵循复苏指南宜酸不宜碱原则、依据血气分析结果合理适当使用碱性药物,同时依据血清电解质的监测适当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高钾或低钾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3.7CPR后心脏功能的维持十分重要,并加强营养支持,防治感染。
CPR复苏后心电仍不稳定,仍可再次发生心跳骤停或心律失常,应持续合理使用药物及采取措施预防恶性心律失常。适量合理应用呼吸兴奋剂以维持肺功能并应加强营养支持,防治感染以达到CPR成功之目的。
3.8合理应用纳洛酮纳洛酮是特异性吗啡受体拮抗剂,能有效地拮抗内源性吗啡样物质(β-内啡肽等)介导的各种效应。近二十年来在麻醉剂过量中毒、休克、脑缺血性卒中、脊髓损伤、呼吸抑制中广泛应用,效果显著,新近在心肺脑复苏的临床研究证明。
3.急
随着综合医院康复医疗工作的普遍开展,康复护理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护理的内涵在不断延伸,已从单纯的治疗延伸到预防、保健和康复。
良好的康复护理是达到患者康复目标的保证,也是提高医院康复医疗质量,推动康复医学深入发展的重要措施。我中心康复科自2004年1月成立以来,对入住的396例患者实施全新内涵的康复护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开展康复护理的必要性1.1社会对康复护理的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病增多,工伤、交通事故、职业病等引起的残疾人数的增多,病残者要求尽可能扩大活动范围和生活能力,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随着临床对脑血管疾病诊断、抢救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使急性期病死率大幅度下降,而存活率、致残率明显上升,不少患者遗留了残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卫生经济负担。因此,护理要 结合社会进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要,实行整体康复护理,重建患者身心平衡,最大限度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以平等的资格重返社会。
1.2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康复护理是一切疗法的延续,这就要求康复护理人员除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应与医生、治疗师密切配合,做好康复护理治疗、评定,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而且,由于康复资源的短缺,患者每日在治疗室所接受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康复护理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康复团队工作中的作用,协调患者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关系,扮演好照顾者、健康教育者、督促继续康复治疗的执行者、患者与家属的咨询者等重要角色,推进康复护理服务的顺利开展。2实施康复整体护理的总结体会2.1转变观念,强化康复护理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康复护理的前提。
不仅护理人员要更新现念,从单纯的治疗护理延伸到预防、康复和保健综合型护理;而且护理人员要强化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护理意识,让他们懂得康复护理是一项经济的康复途径[1],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2.2建立健全康复护理工作治理制度搞好治理是关键。
首先医院领导要重视康复护理工作,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强化民主治理,把人本主义思想贯穿于康复护理治理工作中,以增强护理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建立效益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处理好服务收费及利益分配问题。包括康复护理组织机构及其功能的合理性、效率性,内部治理和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效率性。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考核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做好家属、陪护人员的教育治理。
家属、陪护人员对患者的身心康复有重要影响[2],对他们讲解心理学的知识,并使其把握一定的康复知识和练习技巧,协助患者康复练习。2.3全面提高康复护理人员的素质,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德才兼备的康复专业人才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
康复护理人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包括康复医学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鼓励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新上岗护士要进行岗前培训;积极参加团队业务学习及知识讲座,以总结经验、交流信息,了解国内外康复医学的进展,以深化学术思想,提高护理科研水平。派护理骨干外出学习、参观、培训,借鉴先进的康复护理治理经验与技术;开发与发达国家、地区间的科研合作项目,共享资源。
2.4 加强团队建设,发扬团队精神团队协作是康复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康复护理人员与康复团队的其他成员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理人员、社会工等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患者整体功能的康复;发扬团队精神,建立不断创新、适应未来,不断走向成熟及更高水平、实力与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康复团体。
2.5规范护理行为,争创一流服务科室推行“四个一”服务,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声温馨问候,一套便民措施,一次优质服务。加强康复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教育,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2.6把握康复护理知识,落实康复护理内容统一规范各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建立完善的康复护理评定系统;将功能练习贯穿于康复护理的始终,熟悉把握辅助器具的使用操作;重视心理护理,加强健康宣教。2.7开展康复护理新技术,建立规范的康复护理方案每一种康复护理技术都必须有循证医学依据,每一种功能障碍均有一套康复护理方案。
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常规,如脑卒中患者偏瘫康复护理、脊髓损伤康复护理、颈椎病康复护理等。3整体康复护理工作取得的效果康复护理是护理功能向健康保健服务方向的发展,是和医学模式、疾病谱的改变、社会发展进步及人民需求提高相适应的。
整体康复护理实施一年多来,护理工作得到患者的称赞和社会的好评,问卷调查,患者满足度在99%以上。护理人员树立起崭新的职业形象、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康复护理的发展,保证、提高了康复医疗效果和效益,提高了医院声誉;另外,由于康复护理人员与康复团队其他成员相互协作,促进康复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使团队关系更加融洽。4整体康复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康复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床位比。
4.求一篇康复护理学学习心得
心跳骤停是临床中最危重急症,脑复苏是心肺复苏(CPR)中的难点〔1〕。
及时的诊断、有效的救治手段、先进的抢救设备及争取抢救时间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我科自2001~2005年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383例,初步复苏成功164例,经进一步生命支持和针对原发疾病治疗,最终23例完全康复出院。
回顾性分析23例心跳骤停患者救治资料,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23例中男17例,女6例,年龄21~67岁,平均46.3岁。心脏病11例,其中冠心病3例,急性心肌梗塞4例,Ⅲ度房室束(AVB)2例,急性心肌炎2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4例,阿片类药物中毒3例,电击伤2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药物过敏2例。
1.2心跳骤停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有突发意识丧失,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并经心电图证实(室颤、无脉搏性电活动,心脏停搏)〔2〕。1.3复苏开始时间即刻~10min,平均1.46min。
1.4救治方法所有救治均参照《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指导的BLS的ALS进行操作〔3〕。早期即予有效胸外心脏按压、开通气道、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合理应用复苏药物,无心跳者予无创心脏起搏及电击除颤。
首次电击能量200J,第二次200~300J,第3次360J。肾上腺素1mg,每3~5min静注1次,复苏时间10min内不用碳酸氢钠,脑保护措施包括脱水(甘露醇、激素、速尿),控制抽搐和采用深低温疗法(30℃~32℃)。
2结果23例患者全部达到心肺脑复苏标准,意识恢复,无后遗症,13例能正常工作,10例生活能自理。3讨论影响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因素较多,如开始复苏的时间,施术者复苏技术熟练程度及配合是否熟练,抢救设施完备与否,药品使用是否恰当,基础疾病严重程度等等。
3.1复苏越早存活率越高。心跳停搏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对预后至关重要〔4〕。
心脏骤停发作5min内是抢救的黄金时期。几乎所有的相关研究都提示心跳停搏后心肺复苏或除颤开始的时间越晚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就越低。
本组23例患者复苏成功同样证实这一结论。对于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心跳停搏——心肺复苏开始间期同样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和这一指标相关的因素包括心跳停搏时是否有目击者,是否有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术,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等。
本组23例复苏开始时间平均1.46min,医护人员几乎算是第一目击者。CPR急救的社会化,结构的网络化,抢救的现场化,知识的普及化是当今急救治疗的发展方向。
3.2尽早尽快建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这是保证重要器官氧的最现实最有效的手段。3.3及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合理应用复苏药物。
肾上腺素是被公认为最有效且广泛使用的首选药物。大剂量肾上腺素静注虽然能明显提高心脏复苏率,但不能降低病死率和增加存活率。
一组2400余例心搏骤停患者使用不同剂量肾上腺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显示〔7〕,大剂量肾上腺素能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但与标准剂量(1mg)相比,存活率出院率则无显著提高。指南2000推荐小剂量使用肾上腺素。
本组23例康复者均采用标准剂量1mg,如无效3~5min重复使用,说明复苏时肾上腺素1mg是有效、合理的。3.4尽早电击除颤,电击除颤是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
电击除颤每延迟1min,除颤成功率下降7%~10%,5~10min内除颤成功率下降到10%,10min以上除颤成功率迅速下降到1%以下〔5〕。药物除颤无效或效果差者应尽早进行电击除颤起搏。
除颤从200J能量开始,采取除颤—给药—评估—再除颤的方式进行。因为电击除颤时对心肌有一定损害,连续除颤尤其是对AMI来说也许损害更大,对复苏后心脏功能恢复不利。
因此电除颤时应严格掌握好电量,一般以200~300J为妥,同时应用心肌细胞保护剂和加镁极化液。3.5脑复苏应与CPR同时进行,并积极催醒,CPR的最终是脑复苏。
心跳骤停后幸存者中约20%出现持久性和不同程度脑损害,因此CPR一开始就应注意保护脑细胞,当时有效的脑保护措施主要是头颅有效的冰枕冰帽降温。随着心肺复苏的成功予以脱水、大剂量激素和改善脑细胞功能药物,同时予以纳洛酮、醒脑静等催醒。
有条件者应进行高压氧疗法,高压氧治疗能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6〕。3.6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注意补钾补镁。
在心跳骤停及CPR过程中,发生严重的酸碱失衡,易产生高碳酸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遵循复苏指南宜酸不宜碱原则、依据血气分析结果合理适当使用碱性药物,同时依据血清电解质的监测适当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高钾或低钾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3.7CPR后心脏功能的维持十分重要,并加强营养支持,防治感染。
CPR复苏后心电仍不稳定,仍可再次发生心跳骤停或心律失常,应持续合理使用药物及采取措施预防恶性心律失常。适量合理应用呼吸兴奋剂以维持肺功能并应加强营养支持,防治感染以达到CPR成功之目的。
3.8合理应用纳洛酮纳洛酮是特异性吗啡受体拮抗剂,能有效地拮抗内源性吗啡样物质(β-内啡肽等)介导的各种效应。近二十年来在麻醉剂过量中毒、休克、脑缺血性卒中、脊髓损伤、呼吸抑制中广泛应用,效果显著,新近在心肺脑复苏的临床研究证明。
5.康复护理的护理内容
病人卫生护理care of personal hygiene of patient
对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病人提供的个人卫生方面的照顾和帮助。病人卫生护理的目的为:①清除坏死组织、微生物、分泌物和其他污垢。②刺激血液循环,放松肌肉,使病人感到舒适,帮助恢复精力。③改变病人的病容,消除不良气味。④预防褥疮和交叉感染。⑤便于观察病情。
以住院病人为例,卫生护理包括以下几种:
入院护理 病人入病室前要在接诊室洗头、理发、沐浴、更衣、剪指甲。对有虱虮的病人应进行灭虱。
晨晚间护理 晨间护理包括刷牙漱口,洗脸洗手,用温水擦背,用50%酒精按摩受压部位,梳头,整理床铺及更换污染衣单,这一切应在早饭前进行。晚间护理系在晚饭后进行,如协助洗脸漱口等。使病人感觉清洁舒适,易于入睡。病人可由于疾病痛苦彻夜不眠,身体疲备,在晨晚间护理时也可以观察病情。
饭前后护理 饭前协助病人洗手,扶老幼病人坐起。饭后整理床铺以保持整洁。
高热病人饭前后应予漱口。
不同部位的护理包括以下几种。
口腔护理 口腔内温暖潮湿,又有食物残渣,是细菌繁殖最有利的条件。病人早晚必须刷牙,晚上刷牙比早晨刷牙更为重要。有活动假牙者应先洗手取下假牙,用冷水冲洗刷净,漱口后再戴上。
洗头 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护士应协助洗头,每1~2周在床上洗一次,水温为43~45℃。洗时注意遮住病人眼睛,双耳塞棉球,洗发后注意擦干头发。若洗头时病人面色,呼吸、脉搏发现有异常,则应停止操作。
沐浴 对不能进行淋浴和盆浴的病人,可进行床上擦浴,这可促进血液循环和皮肤排泄功能,但要注意以下几点:室温不可低于21℃。水温40~43℃为宜;遮挡病人,并关好门窗;擦浴时动作要轻,随时用大毛巾盖好病人以免受凉;擦浴时将湿毛巾要缠绕手上;及时更换热水;擦浴后要更换衣裤及被罩。
孔道口周围皮肤护理 带有各种管道引流和造瘘口的病人,孔周皮肤护理尤为重要。管道口的皮肤经常被引流液污染和刺激,易于感染。因此应在孔周皮肤处涂以凡士林,或氧化锌软膏以保护皮肤。发现感染及时处理。
灭虱 有体虱者,换下的衣服可按质量分别采用蒸、煮、或用马拉硫磷粉笔划线进行灭虱。有阴虱者可剃毛,再用纸包好烧掉。有头虱者可用中药百部草灭虱。
特殊病人的护理 昏迷病人要加强口腔护理及翻身擦背。预防褥疮。大小便失禁的病人要及时更换污湿
被褥。
老年病人身体抵抗力低,合并症多,感觉反应迟钝,而且不爱活动,因此对老年病人必须加强皮肤护理,以防褥疮。
儿童防御机制差,易感染疾病,清洁意识不强,故大小便后、饭前后、睡前都要指导小儿洗手。要勤洗澡,此时室温在25℃左右,水温约38~40℃,以热而不烫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