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及核事故常识及其防护

2021-07-24 综合 86阅读 投稿:无言歌

1.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

1。

什么是“核事故”?核事故是指核设施或者核活动中发生的严重偏离运行工况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若有关的专设安全设施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则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会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2。撤离多远才是安全的?在通常情况下,首要任务是限制辐射暴露的发生。

主要通过疏散或隐蔽受影响人口,来减少放射性烟云沉降的影响。根据大气中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和当时的气象条件(例如风向和降水等),并依据爆炸的中心范围,国家将会确定在多大半径范围内应采取紧急隐蔽防护措施。

3。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首先避免恐慌,及时收听广播或收看电视,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动。

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存在的情况下,待在室内。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

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4。

核事故发生后,即使没有受到辐射,也会感觉害怕,这是什么原因?任何一次事故,不管是否已经或并没有受到实际的辐照,都会有精神上的疲损和焦虑。 这种情况归因于人们对健康危险的自我感受,它部分取决于人们是否相信主管部门有能力和值得依赖,并且是否已经采取了迅速而有效的行动来控制辐射剂量。

同时医学工作者应对工作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解除心理恐慌状态。5。

公众在突发事件中及事件后应如何控制情绪和保持良好的心态?于涉及核与辐射的突发事件易引起人们的恐惧心理。 对此首先要贯彻预防的原则。

对于受到心理打击的受害者,可以采取一些对内心有安抚作用的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有的受灾者可能会出现某些不良行为,也有的表现为抑制、退缩、被动和消极的特征,可能还有一些人出现失态的表现。

这些情况要求心理学家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法。 患者的家属和相关的人员应及时为有这些表现的人员安排心理治疗。

6。哪些人员应接受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灾后应对产生心理障碍的人员给予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

通常,直接卷入大规模灾难或者丧亲、财产损失的幸存者是需要及时给予心理援助的潜在受灾者;其次是与他们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庭;从事救援或搜索的人员或者帮助进行重建或康复工作的成员和志愿者也应考虑在内;在临近灾难场景时易感性高的个体,也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而需要帮助。 7。

“隐蔽”指的是什么?指人员停留在或进入室内,关闭门窗及通风系统,以减少烟羽(沉降灰)中放射性物质的吸入和外照射,并减少来自放射性沉积物的外照射。8。

“撤离”指的是什么?指将人们由受影响地区紧急转移,以避免或减少来自烟羽或高水平放射性沉积物引起的大剂量照射。 该措施为短期措施,预期人们在预计的某一有限时间内可返回原住地。

9。核事故后烟云能飘浮多远?这个是很难预测的。

它取决于风速和其它气象条件。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会造成多大的辐射剂量,它对健康有哪些不利影响呢?取决于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总量,公众受到的剂量可能会在较低甚至很低水平的范围。

世界人均天然辐射本底剂量是2。4mSv/年,地区差异造成各地区的值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伊朗、印度一些地方高达200mSv。

当全身照射剂量大于1Gy时,才会出现急性放射性病等健康效应。然而,对于核电站事故中释放的放射性落下灰,大量的放射性烟云经过长距离的输运后,是不大可能出现如此高剂量照射的情况。

10。早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早期是指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的1~2天内,对人员可以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

其中呼吸道防护是用干或湿毛巾捂住鼻子的行动,可防止或减少吸入放射性核素。服用稳定性碘能防止或减少烟羽中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后在甲状腺内沉积。

11。中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相当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

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中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地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

还应该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贮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根据这个时期对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12。睌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在事故晚期(恢复期)面临的问题是: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

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污染食品的食入和再悬浮物质的吸入引起的内照射。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去污等。

13。一旦出现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应该怎么办?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获取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

应通过各种手段保持与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第二件事是,迅速采取必要的保护自己的防护措施。

例如可以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应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根据地方政府的安排实施有组织、有序地撤离。

2.核武器袭击时有哪些防护方法

(1)核爆瞬时效应防护。

主要是利用工事进行掩蔽。永久工事的防护效果最好,野战工事的效果也不错。

山洞、土坑、沟渠、涵洞等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在开阔地面上的人员,当发现核爆闪光时,立即背向爆心卧倒,可减轻伤害。

装甲车辆乘员,可利用车体进行防护。武器装备和其它军用物资的防护,主要是利用工事和地形、地物加以掩蔽。

利用坚固、耐热的护罩或护套等遮盖,或者涂刷防火涂料、白灰浆和泥土等,亦有防护作用。对于电子器材,采用气蔽、接地和增加保护装置等措施,可防护核电磁脉冲的破坏; (2)放射性沾染防护。

主要措施有:在核袭击后,迅速组织技术力量对人员活动的地区进行辐射侦察,查明沾染区情况;人员要力求避开在沾染区或高照射量率的地区行动;人员通过沾染区时尽量乘坐车辆,在沾染区作业时要尽量缩短时间;充分利用工事、建筑物和山洞等气蔽物进行防护;及时穿戴个人防护器材,防止人体受沾染;对撤离沾染区的人员和武器装备等,进行沾染检查;受染人员及其随身携带物品,在撤离沾染区后,要尽快进行洗消,以消除沾染;。

3.对核武器的防护方法有哪些

由于核武器袭击范围广、杀伤破坏因素多、防护措施复杂, 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护。

(1) 遭受核武器袭击前的准备:准备好简易防护器材和生 活必需用品,如口罩、毛巾、雨衣等。熟悉就近民防工事的位置、路线等,了解紧急疏散撤离方案。

(2) 遭受核武器袭击时的防护:听到警报后,家庭人员应 迅速拉断电闸,关闭煤气,熄灭炉火,关好门窗,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迅速有序地进入指定的民防工事。来不及 进人民防工事的人员要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防护。

(3) 遭受核武器袭击后的行动:服用预防药物;及时撤离 沾染区;集中处理受污染服装;对人员和物品进行洗消。

4.核武器的威胁及其防护对策

一枚核武器的杀伤破坏程度即核武器的威力用“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示。

TNT当量是指核武器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TNT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 例如,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那么,该原子弹的威力就为2万吨当量。

而原子弹本身重量只有几吨重。 普通炸弹和炮弹只有弹片起杀伤破坏作用,而核武器有五种杀伤破坏因素。

即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 防护对策: 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和其他掩蔽场所的室外人员发现核闪光后,应立即就近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

处于开阔地形的人员,防护动作要领是:立即背向爆心卧倒,双手交叉垫胸前,脸部尽量夹于两臂之间,两肘前伸,双腿伸直并拢,闭眼、闭口,有热空气时,停止呼吸15—20秒。 就近利用土丘、矮墙、花坛等地形地物防护的人员,地形地物较小的可面向爆心卧倒,较大的可横向爆心卧倒。

利用沟、坑、渠等地形防护的人员,方法是立即跃入坑内,跪、坐或卧于坑内,双手掩耳,闭眼、闭口,暂停呼吸。 在防护时应避开高大建筑物、高压电线及易燃易爆物。

待瞬时杀伤因素过后,应立即进行呼吸道和皮肤的简易防护,戴上防毒面具或口罩,披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塑料布,而后向上风或侧风方向转移(离开放射性灰尘落下区)。附近有人防工程的,立即进入人防工程掩蔽。

5.核与辐射事故防护知识有哪些

1.什么是“核事故”?核事故是指核设施或者核活动中发生的严重偏离运行工况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若有关的专设安全设施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则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会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2.撤离多远才是安全的?在通常情况下,首要任务是限制辐射暴露的发生。

主要通过疏散或隐蔽受影响人口,来减少放射性烟云沉降的影响。根据大气中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和当时的气象条件(例如风向和降水等),并依据爆炸的中心范围,国家将会确定在多大半径范围内应采取紧急隐蔽防护措施。

3.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首先避免恐慌,及时收听广播或收看电视,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动。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存在的情况下,待在室内。

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4.核事故发生后,即使没有受到辐射,也会感觉害怕,这是什么原因?任何一次事故,不管是否已经或并没有受到实际的辐照,都会有精神上的疲损和焦虑。这种情况归因于人们对健康危险的自我感受,它部分取决于人们是否相信主管部门有能力和值得依赖,并且是否已经采取了迅速而有效的行动来控制辐射剂量。

同时医学工作者应对工作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解除心理恐慌状态。5.公众在突发事件中及事件后应如何控制情绪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涉及核与辐射的突发事件易引起人们的恐惧心理。

对此首先要贯彻预防的原则。对于受到心理打击的受害者,可以采取一些对内心有安抚作用的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

有的受灾者可能会出现某些不良行为,也有的表现为抑制、退缩、被动和消极的特征,可能还有一些人出现失态的表现。这些情况要求心理学家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法。

患者的家属和相关的人员应及时为有这些表现的人员安排心理治疗。6.哪些人员应接受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灾后应对产生心理障碍的人员给予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

通常,直接卷入大规模灾难或者丧亲、财产损失的幸存者是需要及时给予心理援助的潜在受灾者;其次是与他们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庭;从事救援或搜索的人员或者帮助进行重建或康复工作的成员和志愿者也应考虑在内;在临近灾难场景时易感性高的个体,也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而需要帮助。7.“隐蔽”指的是什么?指人员停留在或进入室内,关闭门窗及通风系统,以减少烟羽(沉降灰)中放射性物质的吸入和外照射,并减少来自放射性沉积物的外照射。

8.“撤离”指的是什么?指将人们由受影响地区紧急转移,以避免或减少来自烟羽或高水平放射性沉积物引起的大剂量照射。该措施为短期措施,预期人们在预计的某一有限时间内可返回原住地。

9.核事故后烟云能飘浮多远?这个是很难预测的。它取决于风速和其它气象条件。

10、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会造成多大的辐射剂量,它对健康有哪些不利影响呢?取决于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总量,公众受到的剂量可能会在较低甚至很低水平的范围。世界人均天然辐射本底剂量是2.4mSv/年,地区差异造成各地区的值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伊朗、印度一些地方高达200mSv。

当全身照射剂量大于1Gy时,才会出现急性放射性病等健康效应。然而,对于核电站事故中释放的放射性落下灰,大量的放射性烟云经过长距离的输运后,是不大可能出现如此高剂量照射的情况。

11.早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早期是指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的1~2天内,对人员可以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其中呼吸道防护是用干或湿毛巾捂住鼻子的行动,可防止或减少吸入放射性核素。

服用稳定性碘能防止或减少烟羽中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后在甲状腺内沉积。12.中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相当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

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中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地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

还应该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贮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根据这个时期对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13.睌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在事故晚期(恢复期)面临的问题是: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污染食品的食入和再悬浮物质的吸入引起的内照射。

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去污等。14.一旦出现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应该怎么办?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获取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

应通过各种手段保持与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第二件事是,迅速采取必要的保护自己的防护措施。

例如可以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应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根据地方政。

6.核武器具有哪五种杀伤破坏因素

1、光辐射

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爆炸后1秒至10秒时间内的闪光及几千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其杀伤破坏因素包括“烧”“爆”。光辐射直接照射无隐蔽的人员会造成烧伤。

如果用眼睛看核爆炸的火球,会产生闪光盲或造成眼底烧伤,在爆炸中附近人员吸入被光辐射加热的空气,会造成呼吸道烧伤。光辐射能引起大面积火灾,引燃、引爆其他易燃易爆物,同时造成人员的间接伤害。

2、冲击波

冲击波是核爆炸时(几十秒种内),高温高压火球猛烈膨胀压缩周围空气而形成的高速高温高压气浪。它对人员、物体能够造成挤压、抛掷作用。

挤压作用造成严重内伤,如肺、胃、肝、脾等出血;抛掷作用造成外伤,如皮肉撕裂和骨折。冲击波可造成建筑物倒塌,砖瓦抛掷造成人员间接伤害及堵塞交通。

3、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又称贯穿辐射),是核武器所特有的一种杀伤破坏因素。早期核辐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几秒种内放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射线,作用于人体时无特殊感觉,能破坏人的组织细胞,使人得急性放射病。早期核辐射会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曝光、化学药品失效,并能影响电子仪器性能。

4、核电磁脉冲

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其作用半径可达几千千米,对人员没有直接的杀伤力作用,但能消除计算机上存储的信息,使自动控制系统失灵,家用电器受到干扰和破坏。

5、放射性沾染

放射性沾染是核爆炸后,从蘑菇状烟云中散落下来的放射性物质。它像尘埃一样,随风漂移,逐渐沉降,使爆心周围和下风方向地区的物体、空气和地面等受到沾染,并形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沾染区。

放射性灰尘的沉降,会造成三种伤害:当放射沾染随空气、水、食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进入人体时,可引起内照射损伤;人员处在被沾染的环境中,人体周围被沾染的物体向人体发出的射线会造成外照射损伤;皮肤落上放射性灰尘,或接触沾染严重的物体会引起皮肤灼伤。

参考资料:中国网《国防教育科普:核武器、核事故常识及其防护》

7.核武器具有哪五种杀伤破坏因素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主要有: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核电磁脉冲。

核武器是迄今人类制造的杀伤破坏威力最大的武器。核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是其爆炸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转化出的多种杀伤破坏因素造成的。

这些杀伤破坏因素分为两类:第一类作用时间仅为数十秒,称为瞬时杀伤因素,包括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等4种;第二类作用时间可持续几天甚至更久,主要是指爆炸产物的放射性沾染:1.光辐射光辐射就是核爆炸时从温度高达数百万、几千万度的火球辐射出来的光和热。它可造成人员皮肤烧伤、视网膜烧伤、闪光(致)盲;如果炽热的空气被吸入还可造成呼吸道烧伤。

光辐射还能使木、棉、橡胶、塑料制品熔化、碳化、燃烧,使火药燃烧、熔化;还能引爆炸药,引起火灾。2.冲击波冲击波是爆炸瞬间形成的高温火球猛烈向外膨胀、压缩周围空气形成的高压气浪。

它以超音速向四周传播,随距离的增加,传播速度逐渐减慢,压力逐渐减小最后变成声波。冲击波的直接杀伤是通过超压挤压人体内脏和听觉器官,及其动压使人体抛出,撞击地面或其它物体造成的。

间接杀伤是指被冲击波破坏的物体(如倒塌的房屋)或抛射的物体作用于人体造成的损伤。冲击波也能破坏工事、建筑物和武器装备。

3.早期核辐射。

8.遇到核武器袭击时应做哪些防护

遇到核武器袭击时做出的防护如下: (1)躲避防护效果取决于核武器袭击的主要损害躲避的迅速、果断和正确。

应立即进 人邻近工事,注意避开门窗、孔眼,可避免或减轻损伤。如邻近无工事 时应迅速利用地形、地物隐蔽,如利用土丘、土坎、沟渠、弹坑、树椿、桥 洞、涵洞等,均有一定防护效果。

(2) 个人防护动作应背向爆心,立即就地卧倒,同时应闭眼、掩 耳,用衣物遮盖面部、颈部、手部等暴露部位,以防烧伤;当感到周围高 热时,应暂时憋气,以防呼吸道烧伤;室内人员应避开门窗玻璃和易燃、易爆物体,在屋角或靠墙的床下、桌下卧倒,可避免或减轻间接损伤。 (3) 简易器材防护浅色(最好是白色)、宽敞、致密、厚实衣服、雨 衣、聚氯乙烯伪装网和光电启动形成的水幕屏障、偏振光防护眼镜、坦 克帽、耳塞均能减轻相应的损伤;选择任何可以挡住射线的物体,如军 用水壶、钢盔等,遮盖身体躯干有骨骼的部位,可减轻核辐射对骨髓造 血的损伤。

(4) 军用设施防护坦克、装甲车、飞机、舰艇舱室等大型兵器防 护均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密闭性金属外壳,能有效地屏蔽光辐射的直接 烧伤,对冲击波和早期核辐射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但要注意内部着火引 起间接烧伤。 (5) 工事防护是对核武器和各种防护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 施。

工事可分为平时有计划地构筑的各种永备工事和临战时构筑的各 种野战工事两大类。由于工事构筑材料、结构、形状、内部设施等不同, 防护效果有明显的差异。

9.核辐射防护知识

个人辐射防护知识 1.公众如何应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获取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

应通过各种手段保持与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第二件事是,迅速采取必要的保护自己的防护措施。

例如可以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应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根据地方政府的安排实施有组织、有序的撤离。

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切记不能迎着风也不能顺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采取呼吸防护,包括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过滤放射性粒子。

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性污染。防止食入污染的食品或水。

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 2.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早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早期是指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的1~2天内,对人员可以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

其中呼吸道防护是用干或湿毛巾捂住鼻子的行动,可防止或减少吸入放射性核素。服用稳定性碘能防止或减少烟羽中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后在甲状腺内沉积。

3.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中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相当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中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

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地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还应该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贮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

根据这个时期对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4.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睌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故晚期(恢复期)面临的问题是: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污染食品的食入和再悬浮物质的吸入引起的内照射。

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去污等。 5.什么情况下采取隐蔽措施,公众应注意什么? 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就是主要防护措施之一。

大多数建筑物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吸入剂量约降低一半。 隐蔽一段时间及烟羽通过后,隐蔽体内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会上升,此时进行通风是必要的,以便将空气中放射性浓度降低到相当于室外较清洁的水平。

因而对持久的释放而言,隐蔽的防护效果较差。隐蔽时间一般认为不应超过2天。

6. 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公众应注意什么? 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就需要采取一些个人防护措施。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所致剂量减少约90%。

体表的防护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 对已受到或可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方法简单,只要告诉有关人员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

要防止将放射性污染扩散到未受到污染的地区。 7.什么情况下服用稳定性碘?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人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并集中在甲状腺内,使这个器官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

此时服用稳定性碘就可减少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的碘。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就能阻断90%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沉积。

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仍可使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对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100毫克碘,对孕妇和3~12岁的儿童,服用量为50毫克,3岁以下儿童服用量为25毫克。

8. 服用稳定性碘应注意什么? 对出生后一个月内的新生儿,稳定性碘服用量应保持在有效的最低水平。对有些人,例如甲状腺有结节者、突眼性甲状腺肿已经治愈者、曾接受过放射性碘治疗者、甲状腺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甲状腺单侧切除者、有亚临床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对碘过敏者、某些皮肤病(痤疮、湿疹、牛皮癣)患者等,应慎用或不用稳定性碘。

9. 碘片(KI)能防辐射吗?它是如何防辐射的? 生理学上,人体碘的主要来源是甲状腺的吸收,甲状腺靠碘来产生甲状腺激素。KI是稳定性碘,它可以使甲状腺内的碘饱和从而阻止放射性碘的摄入。

切尔诺贝利的经验表明,放射性碘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主要因素,它导致超过5000个儿童甲状腺癌病例的发生,受照人群的年龄均在0~18岁之间。因此,KI分配的首要对象是幼儿和怀孕妇女。

碘片不能保护来自于体外的放射性和被身体吸收的除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质。这就是为什么碘甲状腺阻断在多数场合将与其它防护措施(如隐蔽待于室内、关闭门窗等)综合使用。

为了充分发挥稳定碘对碘甲状腺阻断效果的作用,需要在受照前或者受照后尽快服用稳定碘片。即使在事故后几小时,通过服用仍然可以阻止甲状腺对50%碘的吸收。

为了防止吸入放射性碘同位素,通常一片剂量的稳定碘就足够了,它可以起到24小。

核武器及核事故常识及其防护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