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用药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1.服非处方药不看标签。很多人认为非处方药不会伤身,其实这是很严重的认识误区。由于大量服用非处方药物(如止痛药等)、过量服用泻药或抗酸药、不同药物反应等而导致严重健康问题的人不计其数。服药前要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
2.胃不好还总吃镇静药。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服用处方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阿普唑仑和三唑仑等)帮助睡眠的人,夜间发生烧心的几率超过普通人群50%。还有研究发现,这些处方类抗焦虑药物会导致食道下段括约肌松弛,引起胃食管反流、烧心。
3.腹泻伴发烧先服止泻药。腹泻伴发烧时,切勿滥用止泻药。这些症状说明体内存在感染,要尽快就医。
4.没心血管风险服阿司匹林。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每天服阿司匹林,因为该药可能会导致胃出血。医生只建议心脏病和中风危险高的人服用。
5.骤然停服抗焦虑药。如果长期服用抗焦虑药物,那么不能骤然停药。最好与医生商量,如何逐步减少药物剂量,直至停药。否则容易导致昏厥等严重并发症。
6.一种抗生素解决所有问题。很多抗生素都有其专治的特定感染。用错抗生素不仅无效,而且会产生耐药性。使用抗生素应该用完一个疗程。
7.滥用抗精神病药。《临床精神病学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大多数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都没出现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病,而只有轻度抑郁、焦虑等表现。后者其实可以通过更安全更便宜的药物予以治疗。
8.空腹补钙。钙容易形成碳酸钙,胃部需要大量的盐酸类物质分解碳酸钙。因此不宜空腹补钙,最好在饭后或吃点零食后。
9.湿疹药物擅自停。一项研究发现,大约65%的父母在给孩子使用湿疹药物3天后就停。要想彻底治愈,最好按疗程用药。
10.自我诊断霉菌感染。很多女性出现外阴瘙痒,就以为是霉菌感染,自行用药。结果没止痒,反而让阴道炎更难治。一项调查发现,自我感觉是霉菌阴道炎的女性中只有1/3的人判断正确。因此要想正确诊断,需先看医生。
2.家庭用药的误区有哪些
家庭用药的误区有1.服药方法不正确:吃药时不用温开水,干吞强咽药片;用茶水或者果汁服药;将胶囊剂拆开服药;服用中药时滥加糖。
这样的服药方式会增加药物的副作 用,对胃肠黏膜造成损伤,影响药物的疗效。2.服药时间错误:不按照说明书,自己随意规定服药时间会造成血液中药物的有效浓 度过低,影响治疗效果。
3.服用药量不当:有人因为怕疗效不够而自行增加药量,这样会引起超量服用,很可 能药物中毒;而有些人害怕药物的副作用,服用比治疗剂量少的药物, 这样做药物不但没有治疗效果,反而会因此贻误病情。4.服药时断时续,疗程不足:这样会发展成慢性感染,而且很可能无法控制病情。
5.服药过程中随意换药:药物显示疗效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短时期内看不到治疗效果就随 意换药,会使治疗复杂化,即使除了问题也很难马上找到原因。
3.家庭用药时常见的几大误区有哪些
1、时间错位:不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视夜间。
按照要求,有的药一日服两次,应每隔12小时1次,有的每隔8小时1次。可是病人往往在就餐时服用,这样就导致白天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而夜间很低,影响疗效。
2、药量过大: 通常治疗量可获得良好效果,若超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尤其是老人和儿童。 随意加大剂量会十分危险。
3、药量偏小:有人为了预防疾病或害怕药物毒副作用,认为小剂量比较安全。其实这样非但无效,反而贻误病情,甚至可产生耐药性。
4、时断时续: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于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如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就无法控制疾病发展。
5、疗程不足: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如尿路感染需要7-10天才可治愈。若用药两三天,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可能引发慢性感染。
6、当停不停:一般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后就应停药,否则会引起毒副作用如二重感染、依赖性,甚至会蓄积中毒。 7、突然停药:许多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巩固疗效,如精神病、抑郁症、高血压、冠心病等。
如停药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步进行,不要擅自停药,否则会旧病复发甚至危及生命。 8、随意换药:药物显示疗效需要一定时间,如伤寒用药需3-7日,结核病需半年。
如随意换药,将使治疗复杂化,出了问题也难以找出原因。 9、多多益善: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常可增强疗效,但配合不当会产生抵抗作用,以致降效、失效,甚至招致毒性反应。
10、以病试药:有人患疑难杂症久治不愈,屡找偏方、验方使用。这样会使不少人病情加重,失去手术时机,病情恶化,难以救治。
4.家庭用药的误区有哪些
错误1用1只普通汤匙或茶匙来量药水喂给婴儿吃,而不用专门为婴儿而设的量药水用的试管形匙。
随便用1只平常用的匙来喂药水,很容易喂了太多或太少的分量给婴儿,影响疗效。1茶匙的分量相当于5毫升,但一般餐具用的茶匙的容量是由4毫升至9毫升不等。
喂婴儿吃药水,最好是用试管形匙,吃药可用滴管。错误2没有依说明在吃药前摇匀药水。
摇匀药水才吃是有原因的,因为需要把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否则,会造成开始吃的2/3药力不够,到最后吃的1/3又嫌太冲,会对婴儿有害。错误3保留着已过期的药物。
每种药物都有它的有效或安全日期,已过期的药物是有害无益的。必须养成习惯先看看药物是否已过期,才喂给孩子吃。
最安全的做法是每3个月清理一次药品或药柜,丢掉已过期的药物。若不敢肯定是否已过期,为安全起见,宁愿弃掉,不要怕浪费。
错误4孩子服食了买回来的成药已数天,仍未见改善病情,却依然继续给他吃下去。假如孩子吃了这些成药已2~3天,还未见好转便应该停止不要再吃,须尽快带孩子去看医生。
5.家庭安全用药应注意哪些问题50字
误区一:药量过大
通常治疗量可获得良好效果,若超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尤其是老人和儿童。然而有的人随意加大剂量,这样十分危险。
误区二:药量偏小
有人为了预防疾病或害怕药物不良反应,认为小剂量比较安全。其实这样非但无效,反而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
误区三:时断时续
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于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如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就可能无法控制疾病发展。
误区四:时间错位
不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视夜间。有的药每日服2次,应每隔12小时1次,有的每隔8小时1次,可是患者往往在三餐时服用,这样白天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而夜间很低,影响疗效。
误区五:随意换药
药物显示疗效需要一定时间,如伤寒用药需3~7日,结核病需半年。如随意换药使治疗复杂化,出了问题也难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误区六:疗程不足
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如尿路感染需要7~10天,才可治愈。若用药两三天,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就可成为慢性感染。
误区七:当停不停
一般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后就应停药,否则会引起不良反应如二重感染、依赖性以及蓄积中毒等。
误区八:突然停药
许多慢性疾病须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巩固疗效,如精神病、癫痫病、抑郁症、高血压、冠心病等。停药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步进行,不要擅自停药。否则容易导致旧病复发甚至危及生命。
误区九:小儿用成人药
小儿肝肾功能差,解毒功能弱。如诺氟沙星(氟哌酸)可引起小儿关节病变和影响软骨的发育,应禁用。
误区十:以病试药
有人患疑难杂症久治不愈,屡找偏方、验方使用。这样不少人病情加重,失去手术时机,甚至病情恶化,难以救治。
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应当走出家庭用药的误区,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这也是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推荐关注“大白药箱”,最好用的家庭用药管理平台。
6.家庭用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目前很多家庭都备有日常用药,遇上小伤小痛什么的可自行用药,既方便又经济。
不过在运用自备药箱治疗时父母要根据宝宝的生理特点慎重用药,在用药安全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防止滥用药物由于宝宝特殊的生理特点,父母在给宝宝用药时,要注意其病情及生理特点和药物性能,勿滥用药。
滥用药轻则疾病无效,延长治疗时间,重则延误治疗时机使病情加重,或引起毒性反应,给患儿带来痛苦。 2。
尽量少联合用药有些药物联合使用起相加作用,使疗效提高,有些药物联合使用起相减作用,使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因此,家庭用药最好单品使用。
不可忽视药品包装上的注意事项。 使用某种药物时,不能仅看它的作用和用途,更应留意其注意事项,它是安全有效用药的保证。
3。 注意防止药物过敏患儿有一些属过敏体质,若是以前有过药物过敏史者,在给宝宝喂服药物时应格外小心,尤其是青霉素类的,如阿莫西林、磺胺类的如复方新诺明、解热镇痛类的如去痛片等。
以往对某种药有明确过敏史者应禁止再次使用。要知道有些药物儿童是忌用的。
比如阿司匹林,儿童使用阿司匹林有可能使脑部和肝脏受损,有一些药品是间接含有阿司匹林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就必须请教专业医师。
7.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读后感1000字
一、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
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
“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
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二、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
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三、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
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
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
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争执,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投入,因此也抱有极高回报期望,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心理难以随和,导致心理落差,情绪失衡,对心理造成不利影响。五、不对孩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
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家长不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孩子的弱点比别的孩子的优点,越比越乱,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强,盲目比较造成父母对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孩子发展有自身规律。身体发展如此,智力、心理发展也是如此,许多家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基本理论,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往往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达不到家长所希望的预期效果。
违背孩子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儿童教育成人化,或是青少年教育儿童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家长往往付出大量时间与心力,而事与愿违,误了孩子。
七、家长不重视自我学习 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许多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完全依赖家长的随心所欲,高兴就对孩子好,不高兴就对孩子发泄情绪。孩子的许多品质与素质,在家长的随意影响下逐渐形成。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必须努力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成为合格尽职的父母。
八、惩罚多于表扬,滥用惩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纠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
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
孩子犯错误是应该原谅的,父母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于更多的帮助、鼓励,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来代替教育。九、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 现在独生子女教育有一个严重不足,就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意志品质方面的要求,也很少磨练孩子的意志。
凡事宠着护着,唯恐孩子不顺心。独生子女中较多地存在着脆弱、依赖、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而家长似乎视而不见。
家长往往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不给机会或没有意识到让孩子锻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无形中弱化。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家长、老师和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只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发展,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挫折教育的条件。
十、忽视孩子体育锻炼 许多家长简单地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让孩子玩,或认为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孩子的发展首先是身体的发展,只有营养,没有运动,身体健康无法实现。
家长重视疾病卫生,超过重视体育锻炼,这多少有点。
8.家庭用药常识,基本常识有哪些
家里应准备药品:
①常见病用药:如伤风感冒、哮喘、气管炎等呼吸道病常用药;拉稀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病常用药;其他如鱼肝油、钙片、五官科及皮肤科病外用药等。
②常用的药:治疗各系统病的药种类很多,家里应备的只能是常用的。作用相似的药物很多,挑选一部分备用即可。
③安全的药:儿童用药要求较严,使用不当极容易发生不良后果。备用的药应该是副作用少、毒性反应小、使用方法简便的药品。
④使用方便:家里常备药主要以口服药、外用药为主。注射药尽量少用,因使用不当,掌握不好,容易发生过敏、中毒而造成不良后果。
⑤便于存放的药:家庭常备药存放的时间一般较长。这就需要存放的药量少些,特别是容易变质失效的药更应少备些。具体地说,应以药片为主,水剂为辅。要选择些包装比较好的药物存放。
⑥易于掌握的药:各种药都各有用量、用法、适应症和副作用,复杂的家长难以掌握。因此,应备用的药要少而精,种类少些,易于记住,便于使用,可少出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