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常识

2022-10-17 综合 86阅读 投稿:痴情

1.农历知识

[解释]1.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

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2.农业上使用的历书。 即夏历。

(“农历”一称流行的原因: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泛滥,“横扫四旧”,认为“夏历”是夏王朝的印记,必须改名;因传统历法在农村使用较普遍,故通过报纸改名“农历”:1968年元旦,全国报纸报头一夜间将“夏历”名称改成了“农历”。 按:所谓“农历”,是指它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 )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

(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

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

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

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

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 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

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

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

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干支纪法 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

2.谁能告诉我关于农历的知识及算法

农历是我国广泛使用的历法, 又称阴历、夏历,是因为它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 以月亮从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 推算农历先推算二十四节气和定朔 (推算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朔), 朔所在某日,即为初一,从朔到朔为一个月, 相距29日的为小月, 30日为大月. 月从中气得名, 月内有某中气的即为某月份, 如含有中气"雨水"即为农历正月. 无中气为闰月, 闰月无名, 取用前月名, 如四月后的闰月为 "闰四月", 如此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随时得到调正. 在农历中, 平年12个月, 日数为354或355日; 闰年13个月, 日数为383或384日. 这就是我国自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 一直在使用的 "十九年七闰(加七个闰)月" 的历法.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的视置决定的, 因此农历合适的称呼应是"阴阳历".。

3.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叫"历法"。

"历书"是排列年、月、节气等供人们查考的工具书。历书在我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发的,所以又称"皇历"。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互相独立的。

根据精确测定,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平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平太阳日,这叫一个朔望月。

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个月中又安排多少个整数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全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太零碎,它们同"日"之间的关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不能通约。

所以,历法总是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由于这两个原因,历法一般地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

侧重协调朔望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历。 无论哪一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间题。

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须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

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

年月日的来历 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

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

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个闰年。

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包括了人们从事农业自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

所以人们从很古的时候起,就用气候冷热周期变化这个自然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大单位,把一年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也就是一个朔望月。

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59。

日,也就是29日12时44分3秒,这叫做"历月"。众所周知,月亮是个球体,由于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亮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月亮对着我们照亮的这一面,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多,有时少,这就形成了月亮的圆缺循环。

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朔"(多在阴历的初一和三十日)。过十四、十五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

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圆缺循环变化的规律,人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人们很早就把它作为计算日子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阴历的一个月,就是根据朔望月定出来的。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

地球是椭圆形的,自己不会发光,所在同一个时间里,地球只有一半向着太阳,向着太阳的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太阳的光照不到地球上,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规律的循环。

通常把太阳要升起来的时候叫白天,这就是一天的开始。在白天转为黑夜的时候,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叫做黑夜。

一天,通常是指这个天象变化的规律,就很容易被人们所掌握,并利用它来作为计算时间的基本单位。一天,是历法上的第一种单位。

这种用太阳定出来的日,叫做"太阳日"。太阳日又有"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两种。

真太阳日有长有短,这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冬季地球离太阳远一些,所以公转就慢一些。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时间也就有长有短。

因此"真太阳日"的时间是不完全一样长的,这样用起来就很困难。为了方便起见,历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阳日,而是一个长短不变的日,这个日就是一年之中,真太阳日的平均时间长度,就叫"平太阳日"。

按照现在惯例,一日的时间分成24等份,就是24小时,把24小时作为一日。依照现在惯例,一日是从半夜0点开始,到次日的半夜24小时止作为一天。

但是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又把一天的二十四个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也就是用民间的十二个属相来代替。恰好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每逢单数进位,而每个时辰又分为三个部份,为初时、正时和末时,每天的交替时间是从当日的半夜十一点整开始为第二天的子时,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0点。

所以夜晚11:00整到11:39分为初子时,11:40分到12:19分为。

4.年月日的知识

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人们都有这样的常识,阳历有大小月之分,即阳历月份有这样的规定:“4月、6月、9月及11月有30天,其余的月份有31天,2月例外,只有28天。”

月份的大小,始于罗马帝国恺撒时代。当时恺撒派人修订历法,制订了儒略历法,决定凡有特别宗教意义的月份31天,不重要的月份30天。因此,取名门神的1月,以战神为名的3月,为表示尊敬恺撒大帝而取名的7月,都有31天。因为2月是处死犯人的月份,属不吉的时间,所以只有29天。恺撒大帝的继任人奥古斯的生日在8月。为了和恺撒等同起来,他要求把8月也加成31天。为了要使8月有31天,他便从2月再借来一天,把2月减少到28天。又为避免3个大月的月份连在一起,又规定9月及11月各有30天,把10月及12月加长到31天。

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

因为一个多位数,如果后两位数能被4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4整除,所以,只要把年份的后两位数除以4,进行判断即可。如:199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用98÷4=24……2,所以1998年是平年。若是整百年的年份,只用年份的前两位数除以4即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商不变。)如:24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用24÷4=6,所以2400年是闰年。。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的月份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板书平、闰年)。

5.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原发布者:爱YBBFHWPYU

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知识点]1、认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2、计算经过的天数;[记忆]年分为平年、闰年;月分为大月、小月和特殊的2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7个);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4个)平年的2月有28天,闰年的2月有29天。2、连续的大月有7月和8月,或者12月和1月。连续两个月天数是61天,其中一个是大月,一个小月。3、4、5、各类节日:元旦节1月1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建军节8月1日、建党节7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等。6、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公元800年、1200年、1600年、2000年、2400年等)。7、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到2008年是59周年。(2008-1949=59)8、公元1年—100年是第一世纪,如:公元1901—2000是第二十世纪。9、计算天数[分月计算]如6月12到8月17日是多少天?年月日单元知识点整理(1)1年=(12)月闰年=(366)天平年=(365)天(2)记住大月31天:1、3、5、7、8、10、12(腊),31天永不差;记住小月30天:4、6、9、11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3)判断是不是闰年的方法:年份除以4而无余数就是闰年,有余数就是平年。(4)上半年:1-6月下半年:7-12月第一季度:1、2、3月第二

6.关于中国农历

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历法——公历,有人曾似是而非地称之为“西历”。

其实,究其根 源,这种历法并非产生于西方,而是产生于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 古埃及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是农业生产却很发达。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着密切的关系。埃及的大部分国土都是沙漠,只有尼罗河流域像一条绿色的缎带从南到北贯穿其间。

直到现代,埃及的的95%以上的人口也都集中在这条绿色的生命带中。因此,在希腊时代,西方人便把埃及称为“尼罗河送来的礼物”。

古代埃及人更是将尼罗河视为“母亲河”。 尼罗河全长6648公里,同亚洲的长江、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并称为世界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发源于赤道一带,主流叫白尼罗河,从乌干达流入苏丹,在喀土穆和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汇合,流入埃及。 在埃及境内,尼罗河每年6月开始涨水,7至10月是泛滥期,这时洪水夹带着大量腐殖质,灌满了两岸龟裂的农田。

几个星期后,当洪水退去时,农田就留下了一层肥沃的淤泥,等于上了一次肥。11月进行播种,第二年的3至4月收获。

尼罗河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每年的涨水基本是定时定量,虽有一定的出入,但差别不是太大,从没有洪水滔天淹没一切的大灾。这就为古埃及人最早创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制定历法提供了方便。

古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逐渐认识到必须掌握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准确地计算时间,这就需要有一种历法。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

古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每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他们还发现,每年6月的某一天早晨,当尼罗河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附近时,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

以此为根据,古埃及人便把一年定为365天,把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天,定为一年的起点。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作为节日,这就是埃及的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将一年定为365天,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回归年)相比较,只相差四分之一天,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准确了。但是,一年相差四分之一天不觉得,经过4年就相差一天。

经过730年,历法上的时间就比实际时间推进了半年,冬天和夏天正好颠倒过来。再过730年,才能回到原来的起点。

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凯撒(又译朱利乌斯·凯撒)决定以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重新编制历法。凯撒主持编制的历法,被后人称为“儒略历”。

儒略历法对埃及太阳历中每年约四分之一天的误差,作了这样的调整:设平年和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4年置1个闰年。

单月每月31天,双月中的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其它双月每月30天。 恺撒死后,他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因为自己生在8月,便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8月也成为大月,即31天,同时相应把9、11两个月定为小月,10、12两个月定为大月。

经过这样的改动,各月的天数与今天使用的公历基本相同了。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一次宗教会议上,规定儒略历为基督教的历法,但没有规定哪一年是它的起点。

到了公元6世纪时,基督徒把500多年前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基督诞生的那一天,说成是公元元年。“公元”的拉丁文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用拉丁文A.D.表示。

在这一年以前,称为“公元前”,英文的意思是“基督以前”,用英文B.C.表示。 儒略历虽然比埃及的太阳历进了一步,但回归年仍有11分14秒的误差,积128年又要相差一天。

儒略历在欧洲通行了1600多年,至16世纪下半叶,历法上的日期比回归年迟了10天。比如,1583年的春分应在3月21日,历法上却是3月11日。

此外,教会规定耶稣复活节,应在过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由于春分已相差10天之多,耶稣究竟在哪一天“复活”的,也成了问题。因此,对儒略历作进一步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组织了一批天文学家,根据哥白尼日心说计算出来的数据,对儒略历作了修改。将1582年10月5日到14日之间的10天宣布撤销,继10月4日之后为10月15日,所以1533年的春分又复归于3月21日;过去将4年置1个闰年,400年共计100个闰年,现在改为400年中有97个闰年,从而大体上弥补了11分14秒的误差。

置闰的方法是:凡是逢百年那一年可以用400除尽的就是闰年,除不尽的就不是(如:1600年是年,1700年、1800年、1900年皆不是年,2000年是闰年)。后来人们将这一新的历法称为“格里高利历”,也就是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历法,简称格里历或公历。

7.什么是农历,什么是公历

历法小知识

阴历: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制定,通常所说的“阴历”指中国旧时用的历法。阴历的特征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和回归年无关,历月和四季寒暑无关。……

农历:历法的一种。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阳历:什么是阳历呢?它以太阳的视运动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基础的,因此叫做太阳历,简称为阳历。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

总结:纯粹的阴历是不设置闰月的,而藏历与农历都有闰月,虽然平年也是354或355天,而有闰月的年份则为384天,因此不能说农历是阴历,藏历也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我国在辛亥革命以前所用的“阴历”,其实是阴阳合历

8.您好,求年月日的知识

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264626561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

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个闰年。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包括了人们从事农业自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所以人们从很古的时候起,就用气候冷热周期变化这个自然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大单位,把一年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也就是一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59。。日,也就是29日12时44分3秒,这叫做"历月"。众所周知,月亮是个球体,由于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亮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月亮对着我们照亮的这一面,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多,有时少,这就形成了月亮的圆缺循环。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朔"(多在阴历的初一和三十日)。过十四、十五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圆缺循环变化的规律,人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人们很早就把它作为计算日子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阴历的一个月,就是根据朔望月定出来的。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地球是椭圆形的,自己不会发光,所在同一个时间里,地球只有一半向着太阳,向着太阳的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太阳的光照不到地球上,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规律的循环。

9.农历具体是如何计算的

农历是古时候按太阳得运行总结出来得一套计算日子得方法。

一般得每四年都会有一个闰年,就是每四年就会多一天。

关于农历的知识

农历(夏历,殷历,古历,黄历,旧历)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3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闰年闰月的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农历基本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

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农历所谓“闰”的说法,只有闰年和闰月称谓,公历也有闰年的称谓。

10.一年中的月亮圆缺分布,详细的农历知识.

月亮在不断地围绕地球转,因此,月亮、地球、太阳的相对位置都在不断地改变着。农历每月初一,月亮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月亮对着人们的那一面太阳光照不到;而受到太阳光照射的那一面人们见不到。因此,人们看不到月亮,即此时为“新月”或“朔月”。过了两三天,月亮改变了位置,太阳光逐渐照亮它向着地球的这半球的边缘部分,人们也就开始看到月亮被照亮的一小部分,它好像弯弯的蛾眉,人们称它为“蛾眉月”。这以后,月亮向着地球的这半球照到的太阳光一天比一天多了,于是弯弯的月牙也就一天比一天“丰满”起来。直到农历初七、初八前后,月亮面对人们这半球,有一半可以照到太阳光,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即为“上弦月”。

月亮逐渐越变越丰满,直到农历十五、十六,地球处于月亮和太阳的中间,这时月亮对着地球的那一面完全被太阳光照亮。人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滚圆的月亮,这就是“满月”,也叫“望月”。

满月以后,月亮又一天天地“瘦”下去。农历二十二三,又只能看到半个月亮,为“下弦月”;又过四五日,又只能看到蛾眉月;直至农历月份的最后一二天,月亮又消失了。再过三四天,月亮又开始出现,于是开始新的循环。

月亮的盈亏圆缺就是这样变化的。

农历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