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问答

2022-08-23 综合 86阅读 投稿:好散

1. 想了解些佛教的知识,

《大悲咒》音乐,去除烦恼。

《金刚经》《心经》第一步:学习基础入门文章了解佛教,认识佛教。学习入门基础和佛理基础相信因果,看因果原理 和三世因果经第二步:看简单的经书般若文海 推荐《地藏菩萨本愿经》,《般若心经》,《金刚经》,《阿弥陀佛经》 和《无量寿经》 看《地藏经》能知道地狱的可怕而不敢做恶事,知道要孝顺父母。

《般若心经》是最短的经,容易背熟。看《金刚经》能开智慧,减少妄想。

看《阿弥陀佛经》和《无量寿经》能知道要老实念佛,往生到阿弥陀净土继续修行。第三步:念佛最简单的念佛订课——十念法印光大师著 净空法师著第四步:五戒十善修布施,方便的话就吃素五戒十善 就是做人的基础佛说十善道业视频五戒(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十善(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两舌 6不恶口 7不绮语 8不贪欲 9不嗔恚 10 不愚痴)第五步:一门深入学佛最忌杂念杂修,要一门深入,掌握基础之后选一门最合适自己的法门,只修一经只念一佛目前最普遍最简单的法门是净土法门——净土五经。

2. 什么是佛教

这是世界佛教联合会所作的佛教常识问答; 1, 佛教,是一种全世界约有3亿人信仰的宗教。

"佛"这个词源于"budhi",意思是"觉悟"。佛教起源于大约2500年前,当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佛35岁觉悟得道时,佛教诞生了。

2,佛教是一种宗教吗? 对许多人而言,佛教与其说是一种宗教,倒不如说是一种哲学,或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佛教是一种哲学,这是因为哲学的意思是"爱智慧",而佛教的修行可以作如下的概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心灵处于觉知状态,并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发智慧和洞察力。

3,佛教如何能利益我? 佛教解释了为什么要过有目的的生活,解释在世界中为什么有这么多非正义和不平等,并指出了在通向真正幸福的道路上的修行方法(生活方式)。 4,为什么佛教这样受欢迎? 佛教在西方国家受欢迎有许多原因。

一个最好的理由是,佛教在物欲横飞的现代社会里为许多问题提供了答案;另外,对那些感兴趣的人而言,佛教对人的心灵的理解非常博大精深,提供了许多心理疾病的自然疗法。当今世界上许多权威心理学家发现这些疗法非常有效,非常先进。

5,佛陀是谁? 乔达摩悉达多于约前563年出生于Lumbini(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室家庭。29岁时,他意识到荣华富贵并不能保证人生的幸福。

因此,他在当时的不同哲学和宗教寻找人类幸福的答案,经过六年的研究和思索,他最终找到了"中道",并大彻大悟。佛陀悟道之后,他在余生教导佛教的基本原理。

这些基本原理,我们称为法(Dhama)或真理。佛陀80岁去世。

6,佛陀是神吗? 佛陀不是神,他也从来没有宣称自己是神。他是一个从自身经历中教导通向觉悟之路的人。

7,佛教徒崇拜偶像吗? 佛教徒有时对佛像表示敬意,但并不崇拜,也不为了祈求福报。一个双手轻放在膝盖上,面带慈祥微笑的佛像提醒我们要努力发展内心的安详和慈柔。

向佛像鞠躬是为了表达对佛的教导的感激之情。 8,为什么许多佛教国家非常贫穷? 有一佛教的教义认为财富并不能保证幸福,并且财富是无常的。

任何人无论属于富国还是穷国都在苦着。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佛陀的教导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9,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佛教吗? 由于习俗和文化的不同,各国对佛教教义不同部分的着重点不同,导致形成了不同的佛教。但佛教教义的核心-----法或真理是不变的。

10,其他宗教信仰是错误的吗? 佛教是一种对其他任何宗教信仰采取宽容态度的信仰体系。佛教认同其他宗教的道德教导,但佛教不仅如此。

通过智慧与洞察,佛教为我们的存在提供了一个长期的目的。真正的佛教是非常宽容的,并不在意"基督教徒","穆斯林","印度教徒",和"佛教徒"之类的标签。

因此从来没有以佛教的名义进行的战争,因此佛教徒并不极力鼓吹佛教,也不强力使他人皈依,佛教徒只是解释,如果能寻求一种解释。 11,佛教是科学的吗? 科学是依赖于观察,并能被检验的事实和普遍的自然规律构成的知识的体系。

佛教的核心符合科学的这种定义。因为四圣谛(见下面)是能够被任何人检验和证明的。

事实上佛陀亲自让他的追随者们检验他的教导,而不是盲目的接受。佛教与其说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到不如说是建立理解(理性)的基础上。

13,佛陀教导了什么? 佛陀教导了许多东西,但佛教的基本概念可以用四圣谛(苦集灭道)和八正道来概括。 14,什么是初谛(苦谛)? 初谛认为生命是苦的,包含着生老病死。

我们也遭受着孤独,挫折,恐惧,尴尬,失望和愤怒等心灵痛苦。这些事实是不容反驳的。

这是一种现实主义,并不是悲观主义,因为悲观主义期望着事情在变坏,而佛教解释了苦是如何能够避免的,我们如何能真正幸福。 15,什么是二谛(集谛)? 集谛认为苦由渴求和厌恶产生。

当我们期待别人符合我们的期望,当我们要求他人与我们一样,当我们无法获得我们愿望的东西等等的时候,我们都在苦着。另外,得到了你想得到的东西并不能保证你幸福。

与其不停地为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而奋争,不如尝试着调整你的欲望。欲望剥夺了我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终生的欲求特别是对生的欲求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导致个体的轮回。因为渴求导致轮回,所以渴求导致身苦。

16,什么是三谛(灭谛)? 灭谛认为苦是能够被克服的,幸福是能够获得的,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是可能的。当我们放弃无用的渴求并学会每日活在当下(不再沉迷于过去,也不再憧迥于未来),我们就会获得幸福和自由。

我们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利益他人。这就是涅磐(Nirvana)。

17,什么是四谛(道谛)? 道谛认为八正道是通向苦灭之道。 18,什么是八正道? 概而言之,八正道是指我们的言行和谋生方式要符合道德规范;专注我们的心灵,使其充分意识到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对四圣谛的理解和慈悲心的培养来开发智慧。

19,什么是五戒? 佛教的道德准则存在于戒律之中。其中五戒是最基本的:不夺取任何活着的生命(杀戒);不谋取任何他人不自愿给予的财物(盗戒);禁止任何不道德的性行为,禁止沉湎于感官的欲望中(不邪淫);禁止谎言(不妄语);远离麻醉品,因为麻醉品使。

3. 宗教知识问答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

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

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

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

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

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

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

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

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

","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

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

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

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

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道教简释】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

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

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

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编辑本段]【道教历史发展】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

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

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

《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

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

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

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

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

佛教常识问答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