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知识和常识有什么区别
通常我们说一个人很有知识,是指科学知识还是指常识?科学知识和常识有什么区别呢?我们通过对比来认识一下.A、在北半球,夏季的太阳高度角大于冬季的太阳高度角.B、太阳在夏季比冬季要厉害.结论:A是科学知识,B是生活常识.如果你知道A,那说明你很有科学知识,是真知识;如果你不知道A,却知道B,那说明你了解生活常识,但却缺乏科学知识,也就是你不是很有知识.分析:说“在北半球,夏季的太阳高度角大于冬季的太阳高度角.”这是科学知识,原因在于:(1)这种陈述经得上观察验证,不随天气、气候的变化而变化; (2)“太阳高度角”(观察点与太阳的连线与地平线的夹角)比“厉害”定义清楚,可进行重复观察,然后进行结果比较.(3)“在北半球”这个适用条件非常必要,如果在南半球则不存在这个现象.如此可见,“太阳在夏季比冬季要厉害”这样的陈述仅仅是常识,而不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要比“常识”更经得起进一步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更倾向于准备接受别人的修正,具有更明确的适用条件,并具有预见性和普遍性.。
2. 科学知识
光分为人造光和自然光。
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客观世界中斑驳陆离、瞬息万变的景象,是因为眼睛接收物体发射、反射或散射的光。光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严格地说,光是人类眼睛所能观察到的一种辐射。由实验证明光就是电磁辐射,这部分电磁波的波长范围约在红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之间。
波长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在0.39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称“紫外线”。
红外线和紫外线不能引起视觉,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摄影方法去量度和探测这种发光物体的存在。所以在光学中光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红外线和紫外线领域,甚至X射线均被认为是光,而可见光的光谱只是电磁光谱中的一部分。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既可把光看作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波(1012~1015赫兹),也可把光看成是一个粒子,即光量子,简称光子。 光是地球生命的来源之一。
光是人类生活的依据。 光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
光是信息的理想载体或传播媒质。 据统计,人类感官收到外部世界的总信息中,至少90%以上通过眼睛…… 光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电磁波,覆盖着电磁频谱一个相当宽(从X射线到远红外)的范围,只是波长比普通无线电波更短。
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只是整个电磁波谱的一部分。 当一束光投射到物体上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等现象。
光波,包括红外线,它们的波长比微波更短,频率更高,因此,从电通信中的微波通信向光通信方向发展,是一种自然的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众所周知,声波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空气粒子在声源处受到发声体振动时的挤压和推拉,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向外传播。也就是说,声波是波,但它的波动性是通过空气粒子表现的:波动是粒子的宏观行为,但单独的空气粒子一定也有它的粒子性。
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哪位科学家说过“声音也有波粒二象性”的说法。诸位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做做实验,相信不会错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从低速运动起步的。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在狭义相对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对于声波这一道相对论的基础习题,人们一开始就没有深入,后来则渐渐淡忘了。 我们知道,除去气压的因素和顺风逆风的影响,不论声音的频率有多高,声音的速度都是一定的,在340/秒左右。
也就是说,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波长无关,只与空气粒子的相互作用时间有关。这一点也和光的特点相似。
下来我们说光。在爱因斯坦之前,人们以为光是通过以太传播的,但后来的实验却直接把以太给推翻了。
其实那个实验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解释:在太阳系中,以太和地球一样,是围着太阳整体旋转的。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彻底地抛弃了以太的概念。
最近听说以太又复活了,我着实激动了好一阵子。 光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呢?我认为还是以太。
以太不是别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场物质。场物质也是由场粒子组成的。
(场粒子之小不同于我们所想像的暗物质,它已经超出了我们所能探测的范围,是宇宙大爆炸之后的最先成形的粒子,由终极正反粒子组成。(终极正反粒子的质量有可能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所有粒子的质量的最大公约数)关于场粒子自己以前在《从宇宙到你》中有具体阐释,但后来不知为什么没有通过审查。)
光波的波动性是场粒子的宏观行为,而光的粒子性则可能是场粒子的偶然集中。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到过物体在接近光速时的变化:由于质量和能量的等价,物质所获得的能量会加到他的质量上去,它会变得越来越重。
那么物体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肯定不会是通过牺牲自身的质量转化为能量来得到的,否则它会越来越轻。 物体获得的能量是怎么加到它的质量上去的?很显然,人们给它的能量是不能直接加到它的质量上去的,唯一的解释是,它的质量来源于环境。
环境中有什么呢?只有场物质。物体增加的质量来源于光能被压缩的场物质的阻力,而不是它自身变大了、变重了。
也就是说,在这里物体本身的变化其实不多,物体质量的增加只是它对于外界环境变化(人们对它施加力)的一种反应。 场物质中光速的能量可以被压缩吗?在北航高歌教授关于真空能的演讲中曾经提到哈佛大学的一位女博士,成功的把光速降低到了每秒17米,当光速降低到每秒 0.37米的时候,则光的推进力就会增加10亿倍。
把此处的光的被动压缩换位为物体接近光速的主动压缩,也可以证明物体接近光速时质量的增加来源于场物质被压缩的光能阻力。 前两天听人高论:“没有反应也是一种反应,证明这个东西不存在。”
——大概是唯心主义吧?也许我们施加影响的方法不对,才造成这种情况。目前人们对场物质的研究甚少,但我觉得在我们这个宇宙中,场物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大凡科学家都 有一定的宗教情结,牛顿这样,爱因斯坦这样,霍金也是。把自己力不能及的事交给上帝,也许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比较而言,自己把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场物质处理,也不算为过吧。 ——本人从教文科,理科纯属爱好,如有不实之处,敬请大家斧正。
3. 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
科学知识的文章:体形稍大的蜜蜂总喜欢停留在一些温度较高的花朵上以此来提高体温,蜜蜂能够通过识别花朵的颜色来寻找温度更高的花朵.这是英国研究人员的新发现.据印度尼西亚《罗盘报》日前报道,以前,人们认为蜜蜂喜欢选择有更多花蜜和花粉的花朵.英国研究人员的这一新发现表明,蜜蜂需要呆在表面温度较高的花朵上来提高自身的温度,而这并不需要消耗蜜蜂的卡路里.英国剑桥大学的拉尔斯和玛丽皇后学院的研究人员说:“其原理就像是我们喝了一杯热水或者冷水.” 拉尔斯认为,如果周围的温度太低的话,身体会消耗热水所带来的能量,而不需要动用身体存储的能量.他说,如果周围的温度太低的话,蜜蜂需要将体温提高到30摄氏度左右才可以飞行,而停留在表面温度较高的花朵上,它们就可以不通过消耗身体的能量来提高体温.为了验证蜜蜂是否通过识别花朵的颜色来判断花朵的表面温度,研究人员使用人造花朵对一种BOMBUS TERRESTRIS的大型蜜蜂进行了实验.实验室中,研究人员放了紫色和粉色的人造花各4朵,在第一次实验中,紫色的花朵被涂了温度较高的花蜜,这时有58%的蜜蜂停留在紫色花朵上.第二次实验,粉色的花朵被涂了温度较高的花蜜,大约62%的蜜蜂停留在上面.拉尔斯说:“如果我们不在有较高温度花蜜的花朵颜色上给蜜蜂暗示的话,蜜蜂肯定会选择错的.花朵的颜色是可以看到的,找到有较高温度花蜜的蜜蜂看到花朵的颜色后就认为这种颜色的花朵的表面温度是比较高的.” 研究人员相信,这是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形式,花朵和蜜蜂形成了互利关系.拉尔斯说,大约有80%的花朵表面细胞结构是圆锥形的,目前,科学家仍然不清楚这种细胞结构的作用,不过拉尔斯认为这使花朵能够吸收到更多的光从而使花朵的表面温度更高,可以吸引更多像蜜蜂这样的花粉传播者.。
4. 作文:我所了解的科学知识
科学技术简称就是科技,可以说如果没有科技,就没有我们人类现在的安逸生活.其实科技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既简单且又实用的科学,但对于我来说,我所想了解、探知的却是比科技更高深的高科技. 寒假刚开始,我就买了一本名为《少年高科技知识大博览》,它使我有幸探索梦寐以求的高科技世界.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最为辉煌的世纪.相对论、量子理论以及遗传密码的发现,是这个世纪人类科学智慧的三项伟大杰作.20世纪的成就,不仅大大超过了前一个世纪,而且也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高空物理、天体物理、放射化学等一批基础科学和航天技术、核能应用技术等一批高技术的诞生开辟了道路;普朗克、薛定谔等人创立的量子理论,为微电子、光电子、激光技术、新材料、核技术等高技术及其产业的问世打开了大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揭示了大千生物世界的遗传奥秘,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由此产生的基因工程技术为人类解决粮食、健康、环境和快捷. 我们的21世纪,必定是信息时代,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是高效、洁净和安全利用新能源的时代,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代,是人类继续向空间、海洋和地球深处不断拓展的世纪,是生命科技的世纪,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大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具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必须需要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提高.高新科技科普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踏着21世纪高新科技发展和转化的鼓点不断前进. 未来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将越来越首先表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在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进程中,我们少年儿童则更该多吸取科学知识,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强大供出一点力.。
5. 【环保的科学知识】
大气污染的分类及其来源 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所谓人类活动不仅包括生产活动,也包括生活活动,如做饭、取暖、交通等.所谓自然过程,包括火山活动、山林火灾、海啸、土壤和岩石的风化及大气圈中空气运动等.一般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自净作用,会使自然过程造成的大气污染,经过一定时间后自动消除.所以说,大气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按照污染的范围来分,大气污染大致可分为四类: ①局限于人范围的大气污染,如受到某些烟囱排气的直接影响; ②涉及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如工业区及其附近地区或整个城市大气受到污染; ③涉及到比一个城市更广泛地区的广域污染; ④必须从全球范围考虑的全球性污染,如大气中的飘尘和二氧化碳气体的不断增加,就成了全球性污染,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大气污染源是指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污染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1、天然污染源 自然界中某些自然现象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是大气污染物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尽管与人为污染源相比,由自然现象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少,浓度低,在局部地区某一段可能形成严重影响,但从全球角度看,天然源还是很重要的,尤其在清洁地区.大气污染物的天然源主要有: 1) 火山喷发:排放出SO2、H2S、CO2、CO、HF及火山灰等颗粒物. 2) 森林火灾:排放出CO、CO2、SO2、NO2、HC等. 3) 自然尘:风砂、土壤尘等. 4) 森林植物释放:主要为萜烯类碳氢化合物. 5) 海浪飞沫:颗粒物主要为硫酸盐与亚硫酸盐. 在某些情况下天然源比人为源更重要,有人曾对全球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作了估计,认为全球氮排放中的93%,硫氧化物排放中的60%来自天然源. 2、人为污染源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源是指由人类活动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发生源.大气的人为污染源可概括为四方面: 燃料燃烧 工业生产过程 交通运输 农业活动 燃料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过程是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重要发生源.煤是主要的工业和民用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碳,并含有氢、氧、氮、硫及金属化合物.煤燃烧时除产生大量烟尘外,在燃烧过程中还会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烟尘等有害物质. 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焦化厂、石油化工厂和有大型锅炉的工厂、用煤量最大的工矿企业,根据工业企业的性质、规模不同,对大气产生污染的程度也不同. 家庭炉灶排气是一种排放量大、分布广、排放高度低、危害性不容忽视的空气污染源. 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是城市或工业区大气的重要污染源.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废气的工厂很多.例如,石油化工企业排放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含重金属元素的烟尘;磷肥厂排出氟化物;酸碱盐化工工业排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及各种酸性气体;钢铁工业在炼铁、炼钢、炼焦过程中排出粉尘、硫氧化物、氰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酚、苯类、烃类等.总之,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污染物的组成与工业企业的性质密切相关. 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汽车排气已构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机动车的发展速度很快,1950年全球机动车保有量为7000万辆,1996年增长到7.1亿辆.汽油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CO,NOX,HC和铅(如果使用含铅汽油);柴油车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NOX,PM(细微颗粒物),HC,CO和SO2.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相当惊人.以日本东京为例,90年代东京拥有机动车400万辆,而CO和NOX的排放量基本稳定在10万t和5万t左右,而北京市1995年机动车仅为100万辆,CO和NOX的排放量却高达97.2万t和9.8万t. 农业活动排放:农药及化肥的使用,对提高农业产量起着重大的作用,但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致使施用农药和化肥的农业活动成为大气的重要污染源. 田间施用农药时,一部分农药会以粉尘等颗粒物形式散逸到大气中,残留在作物上或粘附在作物表面的仍可挥发到大气中,进入大气的农药可以被悬浮的颗粒物吸收并随气流向各地输送,造成大气农药污染. 关于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施用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正逐渐引起关注.例如,氮肥在土壤中经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会产生氮氧化物释放到大气中;氮在反硝化作用下可形成氮(N2)和氧化亚氮(N2O)释放到空气中,氧化亚氮不易溶于水,可传输到平流层,并与臭氧相互作用,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此外,为了分析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运动,按照污染源性状特点可分为固定式污染源和移动式污染源.固定式污染源是指污染物从固定地点排出,如各种工业生产及家庭炉灶排放源排出的污染物,其位置是固定不变的;流动源是指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轮船、飞机等是在运动中排放废气,向周围大气环境散发出的各种有害污染物。
6. 【你是如何理解“科技知识“的含义的
科技知识是个很光的名词。
涵盖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科技知识是人类总结自然规律并用人类能接受方式记录的东西。
诸如物理学中的力、声、热、光、电,如化学中物质的反应,数学中的各种定理等等。人类用一定的规律来描述总结这些现象,进而推广同类现象,解释未知的,创造没有的。
这其中的规律就是科技知识。科技知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着的,人类基于一种假设,或者一种标尺,来衡量其他东西。
比如把水的凝固点定位0摄氏度(因为绝对温度无法测得),其他的温度也就出来了,再比如把碳13的相对分子质量作为基准,其他物质的相对的分子质量也就出来了。基准不太,其他的都要变。
科技进步,这其中的有些东西就在变。比如人们用二进制来作为计算机的基本计算方法。
未来的分子计算机的代码可能建立在化学物质的三维结构,比如,键角为90度的双分子做为一个代码,比如1,键角为180度的双分子作为0,或者其他的。那是未来超级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所以,计算机语言也相应的要变。今天的计算机语言从简单又繁琐的机器码到汇编语言再到VB,,C语言,JAVA等等。
科技知识,用于帮人解决问题,又等待人去总结跟深层次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