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物理常识
一楼纯属瞎说,也不看看人家问的什么。
常用常量:密度篇:水的密度1000kg/立方米铁的密度7900kg/立方米铜的密度8900kg/立方米铝的密度2700kg/立方米酒精密度800kg/立方米冰的密度900kg/立方米空气密度1.29kg/立方米速度篇:人的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4m/s光速300000000m/s声速(25摄氏度)340m/s长度篇:铅笔长17.5cm课桌高80cm其他篇:中学生的质量50kg(体积由水的密度可知50L)对地面压强15000Pa(由液体压强公式可知)一枚鸡蛋重力0.5N教室体积60立方米。
2. 高中物理知识大纲
物理复习中要实现"知识立体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大纲要求,突破教材原有的章节顺序,根据知识成分、结构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巧妙地把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和组织,从全貌到单个、从外延到内涵、从理解到掌握,以便灵活运用,形成多层次的知识立体感;二是精心设计具有单项针对性和综合运用性的立体习题,适时检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训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知识立体模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1.第一方面:形成知识立体模型 复习中使学生形成立体模型,主要是采用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渗透联想等思维方法,在尊重知识发展规律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以下三个程序: (1)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抽出知识主线组成主骨架. 分析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它构成的知识体系的主骨架是三条主线:一是力和运动;二是冲量和动量;三是功和能.如果有目的地按这三条主线去安排复习教材,组织讨论,寻找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就容易把握住知识的主要方面. 例如功和能,可以根据:教材中哪些部分含有功和能的概念?哪些规律是功和能的运用和发展?从同一信息来源出发沿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不同方向去分析探索,明白功和能在各部分知识中的主导作用,使其自然地把握住功和能这条主线. 一旦理解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主线,就会有的放矢地去认识现象,掌握规律,巩固旧知识,启迪新知识.这实际上是掌握了探求问题的真谛的金钥匙. (2)围绕知识主线,归纳演绎主要知识,形成知识经络. 知识主骨架形成后,就应因势打开思路,根据知识主线去演绎各知识单元的主要知识形成经络.如力学知识单元,它主要是由于作用的瞬时效应(牛顿第二定律)、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律)、空间积累效应(动能定理)和两个守恒定律(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组成经络,这可用力和运动作基础,如以下层层归纳演绎: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就立即产生加速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瞬时比例关系,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表达,即:∑F=ma 如将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相结合,就得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F=ΔP/Δt 从而得到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F·Δt=ΔP 即:物体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增量,它表示了力对作用时间的积累效应. 如仅仅是物体1与物体2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 F1、2=-F2、1 若物体相互作用时间为t,对每个物体则有: F1、2=Δp2/t F2、1=Δp1/t 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有: Δp2=-Δp1 得:P1+P2=P1′+P2′ 即: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若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 如果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相结合还可演绎出另一种表达式: 又得到动能定理表达式:W=ΔEk 即:所有力(包括重力、弹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表示了力作用的空间积累效应. 若物体组成的系统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其它力不做功(或它们做功的代数和为零),按动能定理又得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等. 从上可以看出,通过知识主线演绎形成的知识经络,实现了对知识的理解由部分向整体,由粗向细逐步过渡的过程.花的时间少而收效大. (3)把主要知识纵横渗透到各个部分完成知识立体模形. 知识的"主骨架"和"经络"形成后,继续分析知识的发展规律和相互依存关系.通过"搭桥"、"攀越"、"解惑'等手法把主要知识渗透到各个部分,从多角度运用知识,完成知识立体雏形. 如力学知识经络中的力作用瞬时效应(牛顿第二定律),它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桥梁.对它的渗透可作如下引导: ∑F决定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和运动性质: ∑F=0时,a=0,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要么静止,要么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当∑F=恒矢量时,a=∑F/m为恒矢量,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如∑F的方向与初速v0的方向呈现夹角为θ时,可出现以下几种不同形式的匀变速运动: v0=0,匀加速直线运动,如自由落体; v0=0,θ=0,匀加速直线运动,如竖直下抛运动; v0≠0 ,且θ=180°,匀减速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 v0≠0,且θ=90°,匀加速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 v0≠0,且0°。
3. 【初中物理各种物理量的知识.】
物理量名称速度质量密度力重力压强浮力符号VmρFGPF浮国际单位单位米/秒千克千克/立方米牛牛帕斯卡牛符号m/skgkg/m3NNPaN意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物理量名称功功率机械效率比热容温度热量热值符号WPηctQq国际单位单位焦耳瓦特――――焦/(千克摄氏度)摄氏度(常 用单位)焦耳焦/千克符号JW――――J/(kg ℃)℃JJ/kg意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就对物体作了功.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1kg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物理量名称电荷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符号QIURWPQ国际单位单位库仑安培伏特欧姆焦耳瓦特焦耳符号CAVΩJWJ意义电荷的多少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表示电流所做功的多少或消耗电能的多少电流在1秒钟内所做的功.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热量.专题三 初中物理基本物理量。
4. 物理基本知识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4、应用及现象: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5. 物理光学基础知识chuzhongde
五、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 (1)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六、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如图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 (u) 成像 大小 像的 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 v ) 应 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运像变小” 口决二: 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