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游览寺庙必知佛教常识有哪些
三门殿――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三门殿。三门殿内门的两旁树两大金刚像,手持金刚杵,此即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名“执金刚”。传说佛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主要者名“密迹金刚”。世俗称此像为“哼哈二将”。其实,佛经中并无此称呼。
三门殿――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三门殿。三门殿内门的两旁树两大金刚像,手持金刚杵,此即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名“执金刚”。传说佛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主要者名“密迹金刚”。
世俗称此像为“哼哈二将”。其实,佛经中并无此称呼。
天王殿――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东方天王名“提多罗咤”(“提多罗咤”意为持国――即能护持国土,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手持琵琶,护东方“弗提婆”(胜)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意为增长,能使他人善根增长),手中持剑,护南阎浮提(胜金)洲人民;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意为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手中缠绕一龙,护西瞿耶尼(牛货)洲人民;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意为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护北郁单越(胜处)洲人民。世俗称为“四大金刚”。其实,并无此说法。金刚,天王不可混淆。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释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也有把布袋和尚称为弥勒菩萨的,源自浙江奉化在五代时有一僧人常携布袋,教化群众,颇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胜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弥勒佛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韦驮天――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北洲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韦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韦托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即是正殿,或称大殿。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释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教立了佛教,所以称为释迦牟尼佛。一般多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立像,其中年老者名“迦叶尊者”,佛涅?以后后世称他为初祖;年轻者名“阿难尊者”,迦叶尊者涅?以后后世称他为二祖。
俗称释迦牟尼佛为如来佛,这是不对的,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是说某佛。就像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该答案来自极限户外网官方网站
2. 去寺庙要注意什么
注意的有:进寺庙前身着端正,如进帝王家一样恭敬,进寺庙要念阿弥陀佛,不得从正门入应从侧门进,不得穿拖鞋,应把下裤角绑好扎好,不让不净身毛掉下,不得高声宣华,不得抽烟吐痰嚼槟榔及食物汁液不得滴在地上,不乱说脏话乱扔垃圾,不得拿寺里的一针一丝,不得拿信众供养的物品,不得摘山上的果实,不经师傅许可不得私自打山泉水井喝水,不得嘻戏追逐,不得当旅游景区乱走乱逛,见出家师傅问好要合掌称阿弥陀佛,与师傅拜别也要称阿弥陀佛不可说再见拜拜的随俗话,不得乱动到法器此乃龙天耳目,不可高仰佛像乱说,手不净不得手捧经本,上厕要换上厕池转用鞋屐或洗净鞋底以免秽水带进佛堂,不得在佛堂正中拜垫(此是寺僧众主持之位,这是佛堂尊位)上礼佛,不得把私人物品放在佛案桌上除供佛的供品外(就是放一只手机手提袋等于在佛案上放上如须弥山高一样的手机小包包),拜佛头应着地磕到头,不得直称师傅名讳,师傅给的物品食物应捐还寺庙(因为这是寺庙十方常信众捐的物品,私自收下有盗窃之嫌,除师傅送的结缘的经本外),不得对佛像摄像,放音乐,法会食剩下的物品不得拿回家受用(就是寺庙义工也不可以,师傅给你拿回也不应受)等等,应知拿寺庙一针一丝罪大如须弥山,一口痰地狱火烧不息,果报何其大,我们上山拜佛是来积福的,不是来造罪的。
关于拜佛菩萨,时间充许的就多拜,菩萨没有跟你计较这个。阿弥陀佛。
3. 佛教常识:如何去寺院做一个好义工
什么是佛教义工
是一群践行佛教忘我境界、慈悲济世精神、自利利他情怀的菩萨行弟子。寺院义工,是基于对佛法的热爱与实践,在寺院里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的群体;担任义工往往出自某种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是心意和生命的奉献,是智慧和时间的布施。寺院义工具有五个特征 :自愿性、利他性、无偿性、义务性、组织性。
(一)自愿性:义工必须是出自自觉的愿望,具有自择权力的;成为义工完全是自发自觉的行为,不带有任何强迫性,义工也随时有权利终止义工活动,退出义工组织。
(二)利他性:义工讲求服务精神,以奉献、利他为主,不应从利己出发。
(三)无偿性:义工不应该附带外在酬劳的期望,义工活动通常不会获得劳动报酬,不存在雇佣和被雇佣关系。
(四)义务性:义工若是一名三宝弟子,护持三宝是每一位佛弟子应尽的本分义务。
(五)组织性:义工必须遵守义工守则,接受一定程度的管理和约束,使得义工活动能够有序、高效、合法地进行。
义工,是有情有义的,完全出自欢喜的发心,用心甘情愿、满怀喜悦、无怨无悔的胸怀为大众服务。义工的工作不分下贱、高贵,都是一份功德和奉献。能够放下自我才能成长,自利利人。义工们在各自岗位上践行佛教的忘我境界、慈悲济世精神,自利利他;虽然没有领薪,但从事的工作是无价的;虽然默默耕耘,但所得到的喜悦却是无穷的。
做义工,不论做多少都是修行,都是在实践佛陀的教法,都是在提升人生价值,都是在修福、修慧,都是在完美人生!一般人多半只想到做义工可以修福,怎么也能“修慧”呢?做义工的时候没有进去听经,也没有进去拜佛,怎么“修慧”呢?其实,“慧”的意思是烦恼减少──减少自己的“贪”烦恼、“嗔”烦恼等;为了大众奉献自我而做义工,不为名利所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不能奈何与我,得大自在,心无贪染系缚,自然就会烦恼减少;即所谓“烦恼轻,智慧长”。
古德云:“欲为佛门龙象,先做众生牛马。”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大家各尽己能,努力耕耘,义工最主要的是长养慈悲,常保和善,给人欢喜,让功德种子传播,做义工,看起来是为他人,其实最终必将会利益自己。
4. 寺院的日常生活都有哪些内容
寺院僧人的日常生活要根据寺院所属的宗派而论,但 就一般而言,每天凌晨(各寺院时间不等,有三点多钟,有 四五点钟),当听到打板声起,僧人们便陆续起床洗漱,打 板声绕寺一周,钟楼的钟声便会响起,大家便会集合于大殿礼佛,钟声过后,司鼓的法师便会打鼓,鼓打三通过后,便 是早课的开始。
早课过后,根据各寺院的不同,有的早课过后早餐,有 的早课过后全寺卫生清理。在早餐时,一般寺院都过堂,过 堂时有一个施食仪式。
早餐过后,僧人们便会根据各人的分 工开始一天的工作。 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日,寺院内都会在大殿里上大供, 供养诸佛菩萨。
有时也会有居士前来设斋打供,供养诸佛 菩萨及十方清净僧。在其他日子里,午餐同样有一个施食 仪式。
晚课的时间也是各寺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 情况下,都是全寺僧人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后,当听到打板声 响后便会齐集于大雄宝殿举行晚课。 晚课之后,是各人的自修时间,到了晚九点之后,全 寺归人寂静,钟、鼓声再次响起,早上是先钟声后鼓声, 晚上是先鼓声后钟声,所以称为“晨钟暮鼓”。
当最后一 声钟声响过之后,寺院大门关闭,所有人员不得再在寺院 任意走动,这个时间恰是寺院中僧众自己加功修行的最好 时间。 上面所说的是寺院僧人每日必修的课程。
由于寺院的不 同,各寺院的情况也多少差异。净土宗道场除了正常的早晚 课之外,没有其他工作缠身的僧人白天必须到念佛堂参加念 佛,禅宗寺院的僧人则必须到禅堂坐香。
有的寺院还有田地, 僧人们除了佛教必修和功课之外,还需到田地参加劳作,中 国佛教自古就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另外,当 寺院举行法会时,如禅七、水陆大法会等,寺院又会重新根 据实际安排作息时间。
5. 关于佛教的知识
呵呵,你可能是小说看多了吧,其实佛教里没有什么兵力可言。
有一些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佛教有四圣:佛、菩萨、缘觉、罗汉。
佛教有百尊佛,有八大菩萨和十二圆觉菩萨,有四大声闻,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有佛前十大弟子、二十一度母、二十四诸天、十八伽蓝、龙神八部众等。
他们除了佛外,多数都是佛的弟子,就是释迦牟尼是过去佛燃灯佛祖的弟子之一,属于过去七佛之一。佛虽百尊,都名相而已。
常见的有三世佛、三身佛、五方佛、满堂佛、三圣佛等。佛和菩萨都有化身,因为有化身,所以才有不同的名称。
佛教的传播中心,在上界为须弥山,在下界为南瞻部洲,而所谓的南部瞻洲,原指印度及周边的国家,现在指整个地球。以上有一些是戏剧性的人物,不属真实的,比如五百罗汉,比如百尊佛,比如十八罗汉。
佛教徒有六众,分在家出家各四众,其中出家又分六众,在家两众,细分为八众。出家者,有趋乌沙弥,分男童和女童两众,就是指未到成年的孩童寺院收养出家,不能干什么活,寺院的粮食每日都要放到外面晒,他们就负责趋赶外面来寻食的鸟和乌鸦。
然后是成年人出家守沙弥十戒者,为沙弥或沙弥尼,也分两众,如能继续守戒,守具足戒,就不再是沙弥了,而是比丘或比丘尼了,比丘或比丘尼就是指法师、指高僧,仍分两众。这是出家六众,在家归依者,是优波塞和优波夷,分男女两众。
所以佛教徒详细的共分为八众,粗略的说为四众。
6. 有关佛教常识
没什么规矩,也没什么障碍。
都是你想出来的。 佛法中没有你说的这些问题。
想了解佛法,先认识释迦牟尼佛,他的其人,他的故事,他的大慈,他的大悲,他的大愿,他的大智。 佛法是与我们每个众生生命息息相关的智慧,不是你说的这些我们叫做迷信的东西。
开光,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寺院会有开光处和举办一些佛像的开光仪式,但是这在佛法之中叫做表法,是以此法教戒学子要谨记努力修行开启自心的智慧之光,我记得台湾的证严法师教戒弟子说佛前的灯光放到多亮没有关系,但是心中的那盏慧光一点要点亮。 所以,你戴佛像就恭恭敬敬就好,摘下佛像时不要从上面跨越,将其至于清净干阀肠脆段诒灯错犬氮华净的高处就可以,因为佛像是为我们表佛宝一法,佛菩萨大慈大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师,我们对待老师要有恭敬之心。
至于什么白肉大正藏三藏十二部经典中没有这一说,汉传佛教学子多少茹素,是源于梁武帝时期有一僧人精进佛道见众生苦而起慈悲之心不伤害之,亦不食众生之肉,后武帝觉得此僧人之行非常值得赞叹推广,就下令所有僧尼禁食肉食,这一善习在汉传佛教得到推崇推广延传至今! 而后期初学佛人有不能一下子断肉食者,便为这类学人开方便门,在家居士初学如果不能断肉食者可以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但是如果是学佛人当悯众生之苦,以养慈心,不忍食众生肉。
初一十五本没有规矩,但是有些初学佛人,不能坚持每日功课礼佛,有些人会在初一十五礼佛 诵经 持戒 茹素等。这都是各人的习惯。
佛法始创与2500年前古印度,净饭王国国王之子乔达磨悉达多太子,生与贵族之家,天赋异禀,而后见世间生老病死之苦,又见众生种种苦楚,不忍众生苦,而遂为求解决之法,出家修道,先参学诸多仙人老师,但觉起学不能真实解决这世间的痛苦,故而在菩提树下求证,终成正果。后世尊不忍众生苦而开始对大众宣讲解决世界一切不圆满,痛苦之法,后由佛陀弟子集结成册编撰成为南传巴利三藏,藏传大藏经,汉传三藏十二部。
佛法本是解决众生苦之法,所以其法之中有诸多智慧奥妙,能使得我们获得内心的清凉,宁静,平和,光明。 所以,衷心的祝福您也能够亲近佛法,学习正法,让佛法的智光清凉洒入您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