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茶文化知识有哪些
1、享茶的过程也被艺术化了,人们观其、色嗅其味,从水火相济物质变化中体味五行协调、相互转化的微妙玄机,至于品饮过程、便更有讲究。
如何点茶行何礼仪、宾主之情、茶朋之谊,要尽在其中玩味。因此对饮茶环境是十分注意的,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朝廷文事查宴。
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环境饮茶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这个过程被称为“茶艺”,也就是说要从美学观点上来对待饮茶。2、是要研究中国茶艺、所谓茶艺不仅仅指是点茶技法,而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中国历史上真的“茶人”是很懂品饮艺术的、讲究选茗、蓄水、备具、烹煮、品饮整个过程不是简单的过程,而包含着艺术精神。
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叶不仅要鲜嫩,而且根据形状起上许多美妙的名称、引起人们想象、引起人们想象本文由和茶网原创、引起人们想象本文由和茶网原创,一芽为“莲蕊”、3、中国人饮茶不仅要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入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便都属于这个范畴,通过饮茶,佛家的禅机,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与和谐,都能逐渐渗透在其中,通过长期实践,人们把这些思悟过程用一定仪式来表现,这便是茶仪、茶礼。
本文由和茶网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4、读至此,也许人们会说: “你把茶说玄了,哪有这样高深的东西?”但如果你能认真读下这本书去,真正领会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精神,就会感到笔者此论并不为过。
本文由和茶网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茶道既行,便又深入到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
于是产生宫廷茶文化、文人士大夫茶文化、道家茶文化、佛家茶文化、市民茶文化、民间各种茶的礼俗、习惯。表现形式尽管不同,但都包括着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本文由和茶网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5、茶艺与饮茶的精神内容、礼仪形式交融结合,使茶人得其道,悟其理,求得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个人与群体,人类与自然、宇宙和谐统一的大道,这便是中国人所说的“茶道”了。中国人不轻易言道,饮茶而称之为“道”,这就是说,已悟到它的机理、真谛。
2. 有关茶道方面的知识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道的历史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
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
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
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
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茶道各家说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茶道学者金刚石提出: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
3. 茶道有哪些基本常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天使之泪之简单 茶艺鉴赏主讲:陈希平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1第一节茶叶分类•一、茶艺分类的基本原则春茶,夏茶,生产季节:秋茶,冬茶茶叶分类茶叶加工方式:绿茶、红茶、基本茶类: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花茶、果味茶、再加工茶类:紧压茶绿茶又称不发酵茶,绿茶是指采取茶树新叶,未经发酵,经杀青、揉拧、干燥等典型工艺,其制成品的色泽,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主调。
茶艺基础知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种植、加工、品饮及文化,均源自中国,世界的茶文化源自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底蕴。•广阔的中国大地,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民族文化,为中国独特的茶艺,精湛的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红茶小种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红汤红叶。工夫红茶红碎茶乌伐斯的里季兰节卡茶中国安徽祁红世界三大高香茶印度大吉岭茶用原料粗老的茶叶,经过较长时间堆积发酵制成,属后发酵茶。
黑茶饼茶砖茶沱茶青茶乌龙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433623764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黄茶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工序。茶汤纯黄透亮白茶轻微发酵茶多为芽头,满批白毫,如银似雪。
再加工茶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果味茶荔枝红茶,柠檬红茶等紧压茶黑砖,方茶,饼茶等药用保健茶—加入了中草药减。
4. 学茶艺知识
沏茶步骤烫壶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置茶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温杯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高冲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低泡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
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分茶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敬茶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闻香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品茶“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编辑本段茶量控制沏茶方法沏茶要将每种茶不同的风格表现出来,不只是自私地把它泡来喝,有了这样的心情,才有办法与茶为友,很客观地欣赏茶的美。
从小壶茶练起。小壶茶的沏茶方式,是茶道基础课程中常练习的沏茶法。
小壶茶法要求层面比较多,地区间、个人间在做法风格上的变化也比较大。时间关系泡茶时茶叶放置量、浸泡时间与水温是决定茶汤浓度的三大要素,茶量放得多,浸泡时要短,茶量放得少,浸泡时间要长。
这时如果水温高,浸泡时间宜短,水温低,浸泡时间要加长。茶叶放置量要考虑茶叶的外形与粗细的程度。
一般常看的茶叶外形,就泡茶角度言之,可分为下列三类。特密级如剑片状的龙井、煎茶、剑状的龙井、煎茶、针状的工夫红茶、玉露、眉茶,球状的珠茶,碎角状熏花香片等。
次密级如揉成球状的乌龙茶、肥大带绒毛的白毫银针、纤细膨松的绿茶等。膨松级如包种茶、白亮乌龙、叶形粗大的碧螺春、瓜片等。
假设第一泡欲浸泡一分钟得出适当浓度茶汤,那特密级只要放1/5壶量即可,次密级要放1/4壶,膨松级放六、七分满。第二道以后看茶叶舒展状况与品质特性决定增减的时间,以下数项是应考虑的因素:揉捻成卷曲状的茶,第二道、第三道方完全舒展开来,所以浸泡时间往往需要缩短。
揉捻轻、发酵少的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很快,所以二、三道后浓度缓慢,必须增加更多的时间。重雕萎凋、轻发酵的白茶类如白毫银针、白牡丹,可溶物释出缓慢,浸泡时间应延长。
细碎茶叶可溶物释物出很快,前面数道时间宜短,往后各道的时间应增加得更多。重焙火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较同类型茶之轻焙火者为快,故前面数道时间宜短,往后愈多道增加愈多的时间。
普洱茶、沱茶等之紧压茶视剥碎程度与压紧程度调整时间。细碎多者参考第四条,紧结程度低者参考第一条,紧结程度高者;慢慢泡,慢慢舒展,时间宜长,并依舒展速度调整之。
将茶汤倒出后;若相隔时间长(如10分钟以上),下一道浸泡的时间应斟量缩短。若属二、三道的茶,可溶物释出量正旺,缩短的程度还要加大。
例如紧揉成球状的高级乌龙茶若第一泡浸泡一分钟即得所需浓度,放置10分钟后冲泡第二道,几乎无须等待,冲完水,盖上壶盖,就可以将茶汤倒出。前一道茶汤未完全倒干,留下来的茶汤也会影响下一道茶的浓度。
泡茶时,置茶量最好适当,宁愿少也不要太多。一般来说,第二泡过后,茶叶就会膨胀到九成以上。
所以,控制置茶量,尽量不要泡到满出来,而需要将壶盖下压的状况。以乌龙、铁观音、金萱来比较。
金萱膨得最凶,铁观音次之。生熟来说,熟茶膨胀的倍数较小。
如果泡包种,因包种茶成条索状,不管是用什么品种制成,茶叶膨松,要放多量。一般而言放满壶,而且如果觉得泡出来浓度不够(包种茶冲泡时间因为发酵、烘焙度低,所以前四泡尽量不要超过40秒),置茶量就应增多。
方法有二:置茶时,用小茶棒将茶叶搅松,再置茶,这样茶叶就可以放多一点。置茶时用手将茶叶稍微捏碎,置放的茶叶就会多一点,虽然比较方便,但是,茶叶捏碎的大小不一定,会影响冲泡出来的滋味。
白毫乌龙的冲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类似包种茶的置茶方式,冲茶时,温度要降低,否则容易有涩味。一种是置茶量少,可以用高温直冲,因为温度高,所以溶解出的种类就会比较多,一般用于优良的白毫乌龙,瓷器盖杯或茶娘,但是滋味比较不那么浓稠。
两种的置茶量差不多相差20~30倍。绿茶例如龙井,置茶量不应太高,一般用盖杯泡,置茶量从一层到四层。
冲泡温度低,一般可用二次降温法:将开水先冲到一个杯子(可以用茶海),在将水冲到盖杯中。同样是乌龙,同样是包种,但是不同批的茶叶的膨胀度不一样。
21世纪手采茶,采摘茶叶时间比以往提早个几天,所以茶材比较嫩,冲泡完将茶叶放在口中嚼就可以分辨出,膨胀的倍数也比较大。时间控制第一道浸泡的时间,最好能在一分钟以上,因为茶叶各种可溶于水的成分比较有机会释出,这样得出的茶汤比较能代表该种茶的品质。
如果时间太短,如三、四十秒,可能只有部份的物质溶出,较难反应该种茶的真。
5. 关于茶道的知识,详细的,谁知道啊
茶道 知识 过去中 国文化里讲,给客人端一个水杯上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1343632来,水杯里的水不要加得太满,否则对客人不礼貌,就是说,先给你一点点,闻到很香,吃得少的东西就会香,过去有一句话叫“多吃少滋味,少吃多滋味”。
福建人喝 茶,就是用一个很小的茶杯,闻一闻,喝下去,这就是茶道。 学佛人要心如止水,心要像水一样地平静,意如明 镜,意念像镜子一样,当你的心中有了一面镜子,不管什么念头出来,镜子都会把它照出来,你能看到自己的念头,你就知道什么叫对、什么叫错了。
因为人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毛病,只能看到别人的毛病,所以菩萨就叫我们在自己的心中装一面镜子,把自己的意念反射 出来,让自己来看,你一看这个是恶的,那个是善的,那么你就知道自己的心是好心、还是坏心。菩萨就是要我们懂得意如明 镜,自己把自己给照出来。
很多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喜欢修悟性法,就是说我都明白了,修悟性法要切记,魔障特别多,这是师父今天要讲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人睡觉之前,想着问问菩萨:“菩萨,我能够去做这件事情吗?”看着菩萨的眼睛,然后自己的脑子里在想可以做这件事情,突然之间,感觉菩萨的眼睛眨了一下,其实是自己的眼睛眨了,还以为是菩萨同意了,好了,魔障上去了。
你们要记住,修悟性法,魔障特别多,因为到了一定的时候,你的戒 律会减少,经常靠自己悟性的人,戒 律会减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人家都来请教你佛法的问题了,然后你对自己的戒 律减少,贡高我慢,接下来很容易堕 落,修心修得不好的话,最怕的就是退转堕 落。 过去师父跟很多法 师讲过,修得越高,跌下来越重,修得越好,做错事情惩罚越严格。
所以,明明是自己内心的邪思邪见,明明是自己内心的想象力,非要说是菩萨说的。很多人跪在菩萨面前说:“菩萨,你原谅我吧,菩萨,我是很苦的,菩萨,你成全我的这个欲 望吧?”你看,菩萨又眨眼睛了,他认为这是菩萨给他的灵感,这种人是最容易修偏的。
神 经病是怎么来的?修到后来把自己心中想的那些邪思、不对的东西,说成是菩萨说的,这就是邪思邪见。 所以,我们修心要把苦修和悟性结合起来修,一个经常苦修的人,是不容易走偏的。
有些老妈妈什么都不懂,她就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念“观世音菩萨”,她照样上天,现在你们明白了吧?因为她从来不做坏事。因为他一辈子行善,不做坏事,他苦修、守戒。
守什么戒呢?就是我不做坏事,我不贪、不瞋、不愚痴,所以,苦修就是要严守戒 律、念经、放生,去除障碍,靠这些就能够修好。师父问你们,很多人晚上睡觉了,可是有人还在观音堂跪在菩萨那里磕头,人家靠的就是精进 修行。
能够苦修的人,就会慢慢地修到一心不乱,最后往 生西 方极 乐 世 界。 成佛、成菩萨靠悟性,师父讲给你们听,悟性和苦修这两者,开始修心的时候是靠悟性,修到后来是靠真 修,现在明白了吗?很多人一开悟,觉得自己像菩萨了,什么都明白了,自己过去怎么样讲得一套一套的,但是他不好好修,最后就走偏了。
还有一些人一有点开悟,就天天磕头,一点智慧都没有,怎么度人啊?大不了修成一个阿罗汉果位。 要懂得,苦修是基础,明白开悟是你的本性。
师父告诉你们,在人间是苦多乐少,所以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在人间是非常的快乐。在人间修就是要学会能够自我控圝制欲圝望,你们可以试试看自己锻炼一下,看见一桌子的菜,非常想吃很多,但是要控 制,吃个七分饱就行了,不能把胃撑得太饱。
看到男男女 女的色相,要想到自己不能有这种想法,要控 制好自己的欲 望。有些人看见床就想睡觉,不想起来,这也不行,想一想有多少次就是爬不起来,但是你一旦起来了,就真的起来了,刚才那种想赖在床 上的感觉就没有了,对不对?所以,学佛修心要跟自己的欲 望做斗 争。
接下来,要控 制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东西都是害你的,让你每天都有止不住的欲圝望。眼睛看见好看的东西想买;耳朵听到人家说什么了,又开始生气难过;鼻子闻到香的东西,又想吃,其实很多人已经吃得很饱了,但到了另一个地方,阵阵香味扑鼻,控 制不住又想吃了,这就是控 制不住自己的欲 望;舌 头不停地想吃好吃的东西,嘴要说自己心里憋不住的话,所以要管住自己的舌 头;身就是自己的身 体、身 体的需求,都要控 制好;还要管控好自己的意念,因为我们每天有很多的欲 望。
学佛人要懂得没有欲 望,师父以后要你们修得高的时候,你们要没有欲 望。比方人家说:“这个东西很好吃,你吃啊。”
“好,谢谢,我随便,无所谓。”“这个东西大家都有的。”
“我有了。”好了,没有欲 望了,你就成功了。
“大家都在赚 钱,你赶紧买股票吧?”“没钱,我不买,我自己的钱够用了。”你永远没有欲 望,这样的人就叫行住坐卧都在修行。
过去修行人讲,衣服是给你遮住身 体避寒的,所以学佛人在穿衣上不要有太多的追求,只要是普通的衣服,可以把身 体遮起来、保暖就够了。吃东西就是食要随缘,就是有什么就吃什么。
很多人心态不好,看见东西不好,就不想吃了,一。
6. 关于茶艺的一些知识
看了许多茶学方面的书,其实,大同小异,都没有说真话,而是说两面词。
茶艺最基础的知识应该是如下:系统化、专业化的茶艺培训是学什么呢?1、茶怎么来的?2、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是如何演变过来的?怎样加工出来的?有什么流程和原理?3、加工出来的茶叶如何鉴别其品质、等级、特性?市场上流行什么茶,重点学什么茶,中国十大名茶品茗交流等。4、根据不同茶类、选择不同茶具、水的温度、浸泡的时间,让茶发挥至最高境界?泡出一壶好茶来。
5、茶叶如何卖?茶叶如何营销?如何开店?茶叶店、茶艺馆的经营管理。6、茶叶店、茶楼、茶艺馆礼仪(包括坐、站、行走、微笑等)。
7、修心养性的三套泡茶流程展示(A、绿茶茶艺表演(玻璃杯器皿);B、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白瓷器皿);C、台湾十八道闻香杯茶艺表演(紫砂壶器皿);)。现实一些,书如果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靠的是图书馆和网络的摘抄,还不如不买,不看。
7. 有关茶道的知识及日常礼节
茶道(拼音:chá dào 英语:tea ceremony)烹茶饮茶的艺术。
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 思想。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
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