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血液的基本常识
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
成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十三分之一,相对密度为1.050~1.060,pH值为7.3~7.4,渗透压为313毫米每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内含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激素、酶、抗体和细胞代谢产物等。血细胞有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
机体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往往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所以血液成分的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ABO血型是人类的主要血型分类,可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
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 平衡四个功能。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进氧气运出二氧化碳,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杀灭细菌,抵御炎症,参与 体内免疫发生过程,血小板主要在体内发挥止血功能,血浆功能主要为营养,运输脂类,缓冲,形成渗透压,参与免疫,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但除红细胞外,其它血细胞数量很少,常忽略不计。每个人体内的血液量,是根据各人的体重来决定的。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或相当于每公斤体重70-80ML,其中血浆量为40-50ML。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400-500万个红血球,4000-11000个白血球,15-40万个血小板。
另外,同样体重的人,瘦者比肥胖人的血量稍多一点,男人比女人的血量要多一些。安全的血液指的是这样的血液,它不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9666665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虫、药物、酒精、化学物质或其他能给受血者带来损害、危险或疾病的外来物质。
献血者必须身体健康,没有也未曾得过任何严重的疾病。受血者不应因受血而受到损害,献血者也不应因献血而招致风险。
血液的颜色是有差别的,血液的红色的来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氧量多时呈鲜红色(动脉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红色(静脉血)。通常献血抽的是静脉血,所以外观看上去呈暗红色。
若血含较多的是高铁血红蛋白或其他血红蛋白衍生物,则呈紫黑色。血浆(或血清)因含少量胆红素,看上去呈透明淡黄色;若含乳糜微粒,则呈乳白浑浊;若发生溶血,则呈红色血浆。
2. 有关血液知识拜托了各位 谢谢
血红细胞 简介 血红细胞又称红血球或红血细胞或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血红蛋白能和空气中的氧结合,因此红细胞能通过血红蛋白将吸入肺泡中的氧运送给组织,而组织中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红细胞运到肺部并被排出体外。
血红蛋白更易和一氧化碳相合,当空气中一氧化碳和含量增高时,可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红细胞进行更新。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称为“贫血”。红细胞大量破坏可引起“溶血性黄疸”。
形态与数量 红细胞体积很小,直径只有7~8μm,形如圆盘,中间下凹,边缘较厚。它具有弹性和可塑性,在通过直径比它还小的毛细血管时,可以改变形状,通过后仍恢复原形。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但它仍具有代谢功能。红细胞内充满着丰富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约占细胞重量的32%,水占64%,其余4%为脂质、糖类和各种电解质。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年男性为500万/mm3,女性为420万/mm3。红细胞数目可随外界条件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高原居民和新生儿可达600万/mm3以上。从事体育运动或经常锻炼的人红细胞数量也较多。
血红蛋白含量,男性为12~15g/100ml,女性为11~13g/100ml。 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血红蛋白(Hb)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血液呈现红色就是因为其中含有亚铁血红素的缘故。
该分子中的Fe2+在氧分压高时,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在氧分压低时,又与氧解离,释放出O2,成为还原血红蛋白,由此实现运输氧的功能。血红蛋白中Fe2+如氧化成Fe3+,称高铁血红蛋白,则丧失携带O2的能力。
血红蛋白与CO的亲和力比氧的大210倍,在空气中CO浓度增高时,血红蛋白与CO结合,因而丧失运输O2的能力,可危及生命,称为CO(或煤气)中毒。 生理特性 ◆渗透脆性(简称脆性) 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这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甚为重要。
将机体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NaCl/0.9%)中,它能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态。但如把红细胞置于高渗NaCl溶液中,水分将逸出胞外,红细胞将因失水而皱缩。
相反,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NaCl溶液中,水分进入细胞,红细胞膨胀变成球形,可至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溶血。 血红细胞与人体衰老 把正常人红细胞置入不同浓度的溶液中(从0.85%、0.8%……0.3%NaCl溶液),在0.45%的溶液中,有部分红细胞开始破裂,即上层液体呈微红色,当红细胞在0.35%或更低的NaCl溶液中,则全部红细胞都破裂。
临床以0.45%NaCl到0.3%NaCl溶液为正常人体红细胞的脆性(也称抵抗力)范围。如果红细胞放在高于0.45%/NaCl溶液中时即出现破裂,表明红细胞的脆性大,抵抗力小;相反,放在低于0.45%NaCl溶液中时才出现破裂,表明脆性小,抵抗力大。
◆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经一定时间后,红细胞由于比重大,将逐渐下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以血沉的快慢作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正常男子第1小时末,血沉不超过3mm,女子不超过10mm。
在妊娠期,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以及患恶性肿瘤时,血沉加快。临床上检查血沉,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维持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之故,因为同性电荷相斥,红细胞不易聚集,从而呈现出较好的悬浮稳定性。如果血浆中带正电荷的蛋白质增加,其被红细胞吸附后,使之表面电荷量减少,这样就会促进红细胞的聚集和叠连,使总的外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减少,摩擦力减小,血沉加快。
血沉的快慢主要与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含量有关。
3. 请问一下关于血液的知识
一、血液有哪些成份? 血液是由有形成份和无形成份两部分组成。
有形成份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约占血液的45%;其余55%为无形成份——血浆。血浆中水份占91—92%,其他固体成份有各种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各种酶类等);钾、纳、钙、磷、氯化物等无机盐;脂类;内分泌激素;维生素等。
二、血液有什么功能? 血液的主要功能有:运送功能(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抵抗功能(杀灭病原体、排斥外来异物);凝固功能(愈合伤口);参与调节体温和维持酸碱平衡等功能;中枢神经血液传递来调节机体的功能。 三、献血是否影响健康? 一个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8%,50公斤重的人约有4000毫升血液,然而参加血液循环中流动的血液只占总血量的70—80%,其余的血则贮存在肝、脾等脏器内,随时予以补充。
血液中的红细胞生存期120天;白细胞7—14天;血小板7—9天,体内时刻都有细胞衰老死亡,被骨髓等“造血工厂”新生成的细胞取代。故经常少量献血,刺激骨髓造血机能增生活跃,反而能促使人的血液新陈代谢,有益健康。
四、人体的“造血工厂”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工厂”。成年人的红细胞、血小板和大部分白细胞是由红骨髓的原始血细胞分化而来的,小部分白细胞(淋巴细胞)是由淋巴组织(淋巴腺、脾脏、扁桃体)生成的。
正常人的血细胞不断生成,也不断破环。在没有外来因素的情况下,血细胞存在着新生、成熟、衰老和死亡的必然过程,破环和生成均很迅速,始终维持着人体血细胞数的相对稳定。
红细胞的寿命平均120天,人体内每天都有大约1/120的红细胞衰老、死亡,也就是每天约有20亿个红细胞死掉。在特殊情况下,如失血、缺氧等,能剌激肾脏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叫促红细胞生成酶,它能催化血浆中没有活性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变成有活性的促红细胞生成素,随血液循环到达红骨髓,剌激红骨髓加速制造红细胞。
此外,人体产生的雄性激素也有剌激肾脏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和剌激骨髓造血的生理作用。 五、造血的原料 造血的原料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铜、叶酸和维生素B12等。
人的血液中最主要的物质是蛋白质,它是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原料。正常情况下,一个五六十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天摄入8.9克蛋白质即可满足需要。
在蛋类、瘦肉、大豆等食物中,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从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来看,供造血用的原料一般是充足的。
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人体所需要的铁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为外源性铁,即来自食物,含铁较多的食物如豆类、菠菜、花生、猪肝等,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铁12毫克;其二为内源性铁,即红细胞在体内破坏后所释放的铁,它可以被人体再利用。
叶酸、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及许多微量元素虽然都不是构成血细胞的主要成分,但他们却是血细胞成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缺少这些物质,同样也会影响造血。它们广泛存在于绿叶蔬菜、水果和动物的肝、肾中。
为了满足人体造血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份,应该注意适当调节饮食。 六、人体的“贮血库” 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体内的血液总量有4800毫升左右,这么多的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有20%—25%的血液存留在肝、脾、肺以及皮肤等器官的血管内,血流速度很慢,而且红细胞比容较高。
由于这些器官的容积大,舒缩性也大,舒张时能容纳大量的血液,收缩时将所容纳的血液挤入循环中,发挥一定的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这部分血量称为贮存血量,滞留血液的这些器官称为人体的“贮血库”。当人体做剧烈运动或大量失血时,“贮血库”中的血液被释放出来参加血液循环,补充循环血量。
人体肝脏内的血管非常丰富,其容积改变的可能性很大,平时肝脏血窦里充满了大量血液,在必要时,肝脏即可释放出适量的血液参加循环。 脾脏内也有很多血窦,可以贮存约占全身总血量20%的血液,是人体最大的“贮血库”。
当人体内急需血液时,脾脏的肌肉会连续不断地收缩,使其整个体积缩小,释放出血液到循环系统中。 七、血液的多种用途 需要输血的病人,并不都需要输“全血”有的需要输血浆,有的只需输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
把血液的各种主要成份加以分离,提纯或浓缩,分别对症输给需要的病人,这就是成份输血。它不仅能做到一血多用,节约用血,而且治疗效果好,输血反应少,是合理用血的科学方法。
新鲜血液经离心沉淀除去血浆后,可得到压积红细胞,再将压积红细胞经三次生理盐水洗涤,对术前准备,术后补充丢失的血液,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比较适用。还可以从血中分离出白细胞、血小板,用以治疗急慢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或白细胞缺乏症,以及癌症病人化疗后的辅助治疗还可以制成各种血液制品,象注射针剂药品一样用于治疗人血白蛋白注射可治疗失血性休克。
各种疾病所致的低白血症、慢性肾病、肝硬变等,疗效都十分显著。丙种球蛋白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性传染病,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凝血第八因子是治疗甲型血友病的特效药。还。
4. 初一生物关于血液的知识有哪些
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在两层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这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运输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红细胞:血细胞中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以运载氧气。
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包围,吞噬细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可以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
5. 有没有关于血管的知识呢
血管是指血液流过的一系列管道。人体除角膜、毛发、指(趾)甲、牙质及上皮等处外,血管遍布全身。
按血管的构造功能不同,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动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支,口径渐细,管壁渐薄,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细胞间。毛细血管再汇合,逐级形成静脉,最后返回心脏。
动脉和静脉是输送血液的管道,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动脉与静脉通过心脏连通,全身血管构成封闭式管道。人体内血管分布常具有对称性,并与机能相适应,大的血管走向多与身体长轴平行,并与神经一起被结缔组织膜包裹成血管神经束。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血管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大类。由心室射出的血液,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返回心房。血管在运输血液、分配血液和物质交换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管壁较厚,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具有可扩张性和弹性。左心室射血时,动脉内的压力升高,一方面推动动脉内的血液向前流动;另一方面,使主动脉和大动脉被动扩张,容积增大。左心室不再射血,后主动脉瓣关闭,但扩张的主动脉和大动脉可以发生弹性回缩,把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故主动脉和大动脉具有可扩张性和弹性作用,可以将左心室收缩时产生的能量、暂时以势能的形式贮存,故它们被称为弹性贮器血管。随着动脉分支变细,管壁逐渐变薄,弹性纤维逐渐减少,而平滑肌的成分逐渐增多。小动脉和微动脉口径较小,且管壁又含有丰富的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舒缩活动很容易使血管口径发生改变,从而改变血流的阻力。血液在血管系统中流动时所受到的总的阻力,大部分发生在小动脉,特别是微动脉。因此,称它们为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和舒张,可显著地影响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流量。正常血压的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周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产生的阻力,即外周阻力。又因它们位于毛细血管之前,所以又叫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在各类血管中,毛细血管的口径最小,数量最多,总的横截面积最大,血流速度最慢,管壁最薄,仅由单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通透性很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故毛细血管被称为交换血管。毛细血管汇合成微静脉,管壁又逐渐出现平滑肌。到小静脉,管壁已有完整平滑肌层.微静脉和小静脉的平滑肌舒缩,同样可以改变血管的口径和血流的阻力。故将它们称为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静脉和相应的动脉相比,数量大,口径小,管壁博,易扩张。通常安静时,静脉内容纳60-70%的循环血量,故又叫容量血管。
6. 有关血液知识拜托了各位 谢谢
血红细胞 简介 血红细胞又称红血球或红血细胞或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血红蛋白能和空气中的氧结合,因此红细胞能通过血红蛋白将吸入肺泡中的氧运送给组织,而组织中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红细胞运到肺部并被排出体外。
血红蛋白更易和一氧化碳相合,当空气中一氧化碳和含量增高时,可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红细胞进行更新。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称为“贫血”。红细胞大量破坏可引起“溶血性黄疸”。
形态与数量 红细胞体积很小,直径只有7~8μm,形如圆盘,中间下凹,边缘较厚。它具有弹性和可塑性,在通过直径比它还小的毛细血管时,可以改变形状,通过后仍恢复原形。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但它仍具有代谢功能。红细胞内充满着丰富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约占细胞重量的32%,水占64%,其余4%为脂质、糖类和各种电解质。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年男性为500万/mm3,女性为420万/mm3。红细胞数目可随外界条件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高原居民和新生儿可达600万/mm3以上。从事体育运动或经常锻炼的人红细胞数量也较多。
血红蛋白含量,男性为12~15g/100ml,女性为11~13g/100ml。 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血红蛋白(Hb)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血液呈现红色就是因为其中含有亚铁血红素的缘故。
该分子中的Fe2+在氧分压高时,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在氧分压低时,又与氧解离,释放出O2,成为还原血红蛋白,由此实现运输氧的功能。血红蛋白中Fe2+如氧化成Fe3+,称高铁血红蛋白,则丧失携带O2的能力。
血红蛋白与CO的亲和力比氧的大210倍,在空气中CO浓度增高时,血红蛋白与CO结合,因而丧失运输O2的能力,可危及生命,称为CO(或煤气)中毒。 生理特性 ◆渗透脆性(简称脆性) 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这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甚为重要。
将机体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NaCl/0.9%)中,它能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态。但如把红细胞置于高渗NaCl溶液中,水分将逸出胞外,红细胞将因失水而皱缩。
相反,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NaCl溶液中,水分进入细胞,红细胞膨胀变成球形,可至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溶血。 血红细胞与人体衰老 把正常人红细胞置入不同浓度的溶液中(从0.85%、0.8%……0.3%NaCl溶液),在0.45%的溶液中,有部分红细胞开始破裂,即上层液体呈微红色,当红细胞在0.35%或更低的NaCl溶液中,则全部红细胞都破裂。
临床以0.45%NaCl到0.3%NaCl溶液为正常人体红细胞的脆性(也称抵抗力)范围。如果红细胞放在高于0.45%/NaCl溶液中时即出现破裂,表明红细胞的脆性大,抵抗力小;相反,放在低于0.45%NaCl溶液中时才出现破裂,表明脆性小,抵抗力大。
◆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经一定时间后,红细胞由于比重大,将逐渐下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以血沉的快慢作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正常男子第1小时末,血沉不超过3mm,女子不超过10mm。
在妊娠期,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以及患恶性肿瘤时,血沉加快。临床上检查血沉,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维持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之故,因为同性电荷相斥,红细胞不易聚集,从而呈现出较好的悬浮稳定性。如果血浆中带正电荷的蛋白质增加,其被红细胞吸附后,使之表面电荷量减少,这样就会促进红细胞的聚集和叠连,使总的外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减少,摩擦力减小,血沉加快。
血沉的快慢主要与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含量有关。
7. 初中科学 心脏及血液的知识 希望详细 请好心人回答
心脏,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人的心脏如本人的拳头,外形像桃子,位于横膈之上,两肺间而偏左。主要由心肌构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左右心房之间和左右心室之间均由间隔隔开,故互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属于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血液分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血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静脉血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红色。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因为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