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题

2022-07-04 综合 86阅读 投稿:游离者

1. 哲学的常识题有那些

包括: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 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 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树立崇高理想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 哲学常识的一些问题,回答最好丰富一点

1.辩证法。

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

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几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但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2.不可知论。

康德是第一个在哲学中体现人的主体意识,第一个对理性自身进行批判的哲学家。只是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家,他的哲学摆脱不了一些非理性的信仰的东西,如上帝、灵魂、自由意志等等,由于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他自觉到这是人类理性无法把握的并且小心翼翼地把理性控制在经验范围内,以消除“虚假的矛盾所带来的耻辱”[1。

所以,对于康德的不可知论,我们应该结合原著进行反思。 康德自称他的分析哲学为“唯心先验论”,这并非因他给上帝、信仰留了一席之地。

他认为,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悟性(理性)认识都需有人的大脑不依赖经验,即先验或天赋的理性能力的支持。对于感性认识需要的是纯粹直观的空间;(理性)认识更需一系列被称之为纯粹思维范畴,即人头脑固有的、不证自明的逻辑或理性思维的原则。

其实,也就是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通常说的“要用脑子想一想”,也就说要运用这种先验的思维范畴。

说得文雅些即是“要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由此可见,康德的认识论虽名为研究“人类的认识”,实际上却仅以个体个人为模型。

因此只能把个体个人的大脑逻辑思维能力视为先验或天赋。另一方面也就有了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悟性、理性诸环节之说。

应该指出,就此立足点而言,康德的分析是精细的、成功的,并有很多有益的贡献。以致后来站在同一立足点的分析,在原则上难于超越康德。

但是,,恩格斯、列宁是站在全然不同立足点上,即以人类群体作为认识主体来看待问题。所谓先验的思维范畴,所谓认识的诸环节就有了全然不同的意义。

个人的认识范围有局限、不可知,不等于全人类的认识局限和不可知。 3.这是别人的答案: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似乎是所有人的困惑,但我们还是应该首先确定是先有的蛋。

现在的家养鸡源于野生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4000年。早期的家养鸡是从一只原鸡产下的蛋中钻出来的。

许多专家认为,原鸡是一种野鸡,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鸡的祖先。但也有人认为,现在的鸡是不同种的鸡杂交后的产物。

从进化论的角度说,不存在到底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问题,因为,无论是鸡还是其他生物,一个物种的早期成员都是其他一种相近物种的后代。 蛋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是一个进化或者变异的探讨问题,是一个新物种的产生问题。

无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让我们来分析“第一只鸡”。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可以了解到,鸡的前身是鸟,是禽类,而禽类都是“卵生动物”,也就是说,这“第一只鸡”一定来源于某一只蛋。

既然从这个蛋里出来的是“鸡”,那么这只蛋当然可以称之为“鸡蛋”。 当然,有人会说,这第一只“鸡蛋”怎么来的呢?难道不是“鸡”生的吗? 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生下“第一个鸡蛋”的动物,一定是鸡吗? 不一定。

生下“第一个鸡蛋”的动物是鸡的祖先这个肯定的,我们不妨称她为“鸡祖”。"鸡祖"和他的同伴一样,生了很多蛋(注意,不是鸡蛋),但是在某一次却生下来一直特殊的蛋,因为这是一个后来孵出我们称之为“第一只鸡”的蛋。

当然,这就是“第一个鸡蛋”。 “鸡祖”生下第一个“鸡蛋”有其必然和偶然的因素。

比如性在于在鸟到鸡的进化过程中,总会有一只“鸟”有机会生下第一个鸡蛋,偶然性在于,这只鸡蛋从某一个“鸟”的个体产生。这个偶然有很多因素,比如光线,声音,疾病等等。

也就是说,生下“第一个鸡蛋”的动物,并不能称之为鸡。 “先有蛋”的这种技术其实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植物遗传领域。

中国农业大学的植物科技学院在研究新品种玉米的时候,在试验地里种下玉米(我们不妨称之为“普通玉米”),教授们在玉米长粟的阶段通过强光照射等一系列手段“刺激”玉米,那么这些“普通玉米”就会长出一些外表一样,不过用它播种之后会长出不同于“普通玉米”的“特殊玉米”来,然后教授们选择优良的品种作为一个新品种投入田间。那么在这个过程是实际上是先有“特殊玉米的种子”后才有“特殊玉米”的,而这个“特殊玉米的种子”却是从“普通玉米”中长出来的 。

4.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它错误地回答了意识和物质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它根本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看做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是“我”的感觉、观念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如“世界理性”。

3. 政治哲学常识答题技巧

-“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这是政治学科中常见的试题类型。

此类问题,答题的方向非常明确,只须回答“为什么”即可,但规范性的答题思路必须讲清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即题中所要求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还须判明是经济常识、政治常识,还是哲学常识);二是说明这样做的现实道理(如果是正确的做法须说明其现实意义,如果是错误的行为或观点须说明其错误的实质及其危害)。 -在政治学科的非选择题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题目:要求学生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类似的问法还有“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对……进行论述”“说说你的看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等等。

这类题从答题的要求上似乎没什么特定的指向性,但答题的要求则更加全面,既需要学生有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又需要学生有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而言,这类题答题的思路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所给的材料入手,弄清材料所讲的问题“是什么”,二是结合所学知识在对材料所述问题明确是非的基础上说明“为什么”,三是针对上述问题说明应该“怎样做”(这一点有时需因题而异,比方说题中讲述的就是一种正确的做法,那么只需说明为什么也就可以了。

总之不可僵化教条,不可生搬硬套)。 -政治学科的主观题中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题型,一般它是这样要求的: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经济学道理(或是哲学道理、或是政治学道理)?回答这一类的问题,一是要求对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分析材料共包括几个层面的内容;二是从每一个层面入手,分析其主要反映的道理是什么,切记要抓主要舍次要。

总之,要依据所给的分值,既要全面反映材料,又要抓住重点,不要舍本求末,重复啰嗦。 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认真审材料,找出中心思想:把材料通读,并分层次细读,分析既要全面,又要抓住其中心思想,切忌断章取义,从个别词句出发就下结论,以致于下笔千言,谬之万里。

第二,认真审问题,弄清答题要求:一是要弄清答题的限制性要求。如:从经济学角度说明……、从政治学角度说明……、从哲学常识角度说明……(哲学又可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部分),切忌张冠李戴,文不对题。

二是要审清答题的方向,问原因不答措施,问措施无需要讲原因,忌不管要求自圆其说。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答题时一定要把理论(所学知识)和材料密切联系起来进行说明,切忌离开材料,漫天撒网,理论与材料形成两张皮,费时费力不得分。

第四,规范思路,准确用语:动手答题前,先规范答题思路,明确答题的方向,然后用规范性的政治书面用语,进行准确、简洁、科学的表述。

4. 一道哲学题.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

【答案】ABE【解析】此题是考查对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区别是指在“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这个“有限的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二者的对立、区别则是相对的,是说意识和物质又具有统一性.因为,从意识的产生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意识根源于物质”(A项);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的反映”(B项),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同时意识和物质在实践的基础上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E项).题中给出的5个选项中,C和D明显是错误的,因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意识和物质不具有“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的关系.实际上此题所考的原理是最基本的常识性的哲学知识,难就难在题干的表述晦涩了一些,给理解带来一些困难.但只要考生稍加分析,就会明白问的原理是什么,进而非常轻松地选出正确答案.因此,答案为A、B、E.。

5. 怎样回答高中哲学的问答题

措施类试题、原因依据类试题等等。不同的题型。所以,首先要知识高中哲学知识的整体体系,在解答试题时,就能全面。

但不管回答哪种类型的试题,我们都要明确,试题的本质和要求也不相同,这要求我们根据不同题型的特点和要求来作答、牢固掌握、熟练运用相关哲学知识,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分别有哪些。这样、准确、快速地根据要求、运用相关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高中哲学的选择题难度远远大于主观题,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但高中哲学主观题的回答实在难以体现出“智慧”,在高中政治四个必修模块中是最简单的。

哲学主观题的类型有许多,主要有体现类试题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