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文学常识

2022-12-27 综合 86阅读 投稿:残花月

1. 沈从文的文学常识

沈从文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沈从文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中文名: 沈从文 外文名: 无 别名: 沈岳焕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湖南凤凰县 出生日期: 1902 逝世日期: 1988 职业: 作家,学者 毕业院校: 小学毕业, 北京大学旁听 信仰: 无 主要成就: 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代表作品: 《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 沈从文作品 散文集 ▪ 记胡也频 ▪ 从文自传 ▪ 记丁玲 ▪ 湘行散记 ▪ 湘西 ▪ 废邮存底 ▪ 烛虚 ▪ 云南看云集 小说集 ▪ 老实人 ▪ 雨后及其他 ▪ 神巫之爱 ▪ 龙朱集 ▪ 旅店及其他 ▪ 石子船 ▪ 虎雏 ▪ 阿黑小史 ▪ 月下小景 ▪ 八骏图 ▪ 如蕤集 ▪ 从文小说习作选 ▪ 新与旧 ▪ 春灯集 ▪ 主妇集 ▪ 黑凤集 ▪ 阿丽思中国游记 ▪ 边城 ▪ 长河 学术著作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 从文赏玉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沈从文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他儿时的乐园,给予他无穷的享受。他与小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

这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都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沈从文十五岁当兵,五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所以,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

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

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晨报》、《语丝》、《京报副刊》上发表。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

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他常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们需注意的是,沈从文所醉心的人性,与五四启蒙主义崇尚的人性是有区别的。沈从文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与浪漫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又主要不是心灵的自由激情,而是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

沈从文有一部分小说是写都市生活的,如《第二个狒狒》、《如蕤》、《八骏图》等,这类小说讽刺性强,但流于表面化;他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如《萧萧》、《丈夫》;而《月下小景》、《菜园》等,则对愚昧的习俗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批判。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示淳朴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

这些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倾诉着沈从文对湘西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怀,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理想境界的想象。沈从文特殊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观念,在这类小说中,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是沈从文小说中最隽永的部分。

1943年完。

2. 沈从文的文学常识

沈从文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沈从文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中文名: 沈从文 外文名: 无 别名: 沈岳焕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湖南凤凰县 出生日期: 1902 逝世日期: 1988 职业: 作家,学者 毕业院校: 小学毕业, 北京大学旁听 信仰: 无 主要成就: 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代表作品: 《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 沈从文作品 散文集 ▪ 记胡也频 ▪ 从文自传 ▪ 记丁玲 ▪ 湘行散记 ▪ 湘西 ▪ 废邮存底 ▪ 烛虚 ▪ 云南看云集 小说集 ▪ 老实人 ▪ 雨后及其他 ▪ 神巫之爱 ▪ 龙朱集 ▪ 旅店及其他 ▪ 石子船 ▪ 虎雏 ▪ 阿黑小史 ▪ 月下小景 ▪ 八骏图 ▪ 如蕤集 ▪ 从文小说习作选 ▪ 新与旧 ▪ 春灯集 ▪ 主妇集 ▪ 黑凤集 ▪ 阿丽思中国游记 ▪ 边城 ▪ 长河 学术著作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 从文赏玉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沈从文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他儿时的乐园,给予他无穷的享受。他与小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

这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都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沈从文十五岁当兵,五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所以,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

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

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晨报》、《语丝》、《京报副刊》上发表。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

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他常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们需注意的是,沈从文所醉心的人性,与五四启蒙主义崇尚的人性是有区别的。沈从文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与浪漫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又主要不是心灵的自由激情,而是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

沈从文有一部分小说是写都市生活的,如《第二个狒狒》、《如蕤》、《八骏图》等,这类小说讽刺性强,但流于表面化;他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如《萧萧》、《丈夫》;而《月下小景》、《菜园》等,则对愚昧的习俗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批判。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示淳朴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

这些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倾诉着沈从文对湘西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怀,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理想境界的想象。沈从文特殊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观念,在这类小说中,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是沈从文小说中最。

3. 边城试题及答案

名著《边城》练习题答案1.《边城》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答:《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2.简述《边城》中对“美”与“爱”主题的诠释。

答:《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 。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 。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3.请简述你对《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悲剧的理解。

答:翠翠是一位清纯可爱的乡村女孩,是美的化身。她的爱情故事是一首凄美的歌,她是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作者也通过翠翠这一艺术形象揭露“现代文明”的虚伪、自私、怯懦出,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无情批判。

4. 关于《边城》的主旨,沈从文说,“我们要表现的本是一种 „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请结合作品具体内容阐发这句话的含义。

答:《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朴善良的心灵,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 “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不仅对翠翠、傩送两个年轻人对待“爱” 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5.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请鉴赏《边城》这个开头。答:①开头采取了讲故事的方式。

②语言朴素,平易亲切(用了顶真修辞格),一下子带起了全文牧歌一样的意境。 7. 《边城》写天保溺死,傩送远行,老船夫与世长辞之后,翠翠是怎么选择自己的人生的 答:翠翠怀着对祖父的伤悼和对情人的系念的双重感情继续守着渡口,摆渡过往行人。

夏去冬来,坍了的白塔重建了,而傩送仍未有归期。8. 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其作用何在? 答: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

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美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9. 《边城》中的傩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傩送外在俊美,善歌。

心灵勇敢、坦白、无私、正直,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他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漂泊到什么地方。

10. 试分析《边城》中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答: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傩送远去后,她矢志不渝地等着心上人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11. 请说说《边城》中爷爷形象的特点。

答:勤劳善良、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恪尽本分、阅尽人事、饱经风霜、快乐豪爽、略带幽默。小说正是通过这一形象展示亲子之爱的人情美的。

12. 请概括《边城》中天保、傩送兄弟的共同特点。 答:两人都是船主,又都是船手。

哥俩都忠诚地爱着翠翠,对待爱情又都具有自我牺牲的谦让美德。当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

13.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这小说的结尾,谈谈你的感受。

答: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②二老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

4. 《边城》试题及答案有哪些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几部分来回答:

一、文学常识题:比如作者是谁,以及描写手法等

二、问答题:

1. 《边城》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答:《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2. 简述《边城》中对“美”与“爱”主题的诠释。

答:《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 。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3. 请简述你对《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悲剧的理解。

答:翠翠是一位清纯可爱的乡村女孩,是美的化身。她的爱情故事是一首凄美的歌,她是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作者也通过翠翠这一艺术形象揭露“现代文明”的虚伪、自私、怯懦出,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无情批判。

三、自由抒发感情题。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