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常识

2021-09-27 综合 86阅读 投稿:夕颜落

1. 国学知识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

“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可分三个阶段走:(一)从孩童四五岁诵读〈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

背诵些浅显易懂的唐诗宋词。(二)诵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三)积累了一定量的汉字后,读古典名著。国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2. 小学的博学知识有哪些

生的,有着中国特色的许多学问,这些学问不是在中西文化沟通以后才产生出来的,而是在东西文化沟通前就已经存在的中国文明与中国学问。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冲击和刺激,为了有别于西学,才提出了“国学”这个概念。

现在一般把国学划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义理之学 哲学,包括诸子百家、宗教。

第二考据之学 史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辩伪学、辑佚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等。

第三辞章之学 文学,包括艺术、书法、绘画、雕刻等。

第四经世之学 政治经济学,包括兵法、天文、算学、地理、易学、农学、工艺等等。

3. 小学的博学知识有哪些

生的,有着中国特色的许多学问,这些学问不是在中西文化沟通以后才产生出来的,而是在东西文化沟通前就已经存在的中国文明与中国学问。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冲击和刺激,为了有别于西学,才提出了“国学”这个概念。

现在一般把国学划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义理之学 哲学,包括诸子百家、宗教。

第二考据之学 史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辩伪学、辑佚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等。

第三辞章之学 文学,包括艺术、书法、绘画、雕刻等。

第四经世之学 政治经济学,包括兵法、天文、算学、地理、易学、农学、工艺等等。

4. 博学是什么意思

博学,读作bó xué。即宽广、广博,学识渊博,知道的多,了解的广,知识丰富。

现代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出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扩展资料:

引证释义:

1、广泛学习

①《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白话文:“博学的,对不明之处追问到底,认真分析仔细考察,对所学加以区分,取精华去糟粕,坚定地将真理付诸实践。”

②《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白话文:“儒者广博而不穷,重行而不厌倦。”

③《汉书·燕刺王刘旦传》:“ 旦 壮大就国,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

白话文:“一旦壮大到国家,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记,好星象历法数术艺人打猎的事。”

④明王鏊《震泽长语·文章》:“世谓诗有别才,是固然矣。然亦须博学,亦须精思。”

白话文:“人们对诗有别人才,这是必然的。但是,也必须博学,也需要精心思考。”

2、学识渊博

①《论语·子罕》:“大哉 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

白话文:“大啊,孔子!学识渊博而不能成名。”

②《北史·韦阆传》:“﹝荣亮﹞博学有文才,德行仁孝,为时所重。”

白话文:“[荣亮]学识渊博,德行仁孝,为当时人所推重。”

③宋何薳《春渚纪闻·刘景文梦代晋文公》:“东坡先生称刘景文博学能诗,凛凛有英气。”

白话文:“东坡先生称刘王景文学识渊博,能作诗,凛凛有英雄气概。”

④《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自是孔子博学之名,传播天下,人皆呼为‘圣人’矣。”

白话文:“从此孔子博学的名声,传播天下,人们都称他为“圣人”了。”

⑤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博学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