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常识

2022-03-14 综合 86阅读 投稿:心难绝

1. 三国演义基本知识

依据作战行动领域、武器装备和所负任务,区分为步兵、骑兵、车兵和水军四个兵种。

平时分别编制、管理、训练,战时混合组军。其中步兵是有汉一代的主要兵种。

在京师兵中,步兵占较大比重。如北军八校尉中,其中中垒、步兵、射声三校为步兵或以步兵为主。

在郡国兵中,步兵亦居主体地位。汉代作战部队实行正规的部曲制,以部、曲为基本建制单位。

编制序列由大到小为:军——部——曲——屯——队——什——伍军的主管为大将军(位比三公)、将军(位上卿,依次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军作为作战部队的最高编制,通常只有在战时设置。长官由大将军或将军出任。

将军受命出征,皆开幕府,置僚属,组成作战指挥机构。每军通常辖有前、后、中、左、右五部(或因作战需要有增有减)。

因此,军作为非常设建制单位,人数是因战争需要而设。部的主管为校尉(比二千石)、军司马(比千石),一般情况下分左、右、前、后、中五曲,或因需要有增有减,总兵力多者六七千人,少则一二千人,大体以一二千人为常制;校尉是仅次于将军的高级武官,地位较高,其所领部校一般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

曲的主管为军候(比六百石)、千人(比六百石),一般情况下,每曲分左、右两屯,编士兵200余人,但有时会多至500人。屯的主管为屯长(比二百石),每屯分前、后两队,编士兵约100人。

队的主管为队率(比百石)、队史(比百石),每队分前、后、左、右、中共5什,编士兵约50人。什的主管为什长(斗食),每什分两伍,编士兵10人;伍的主管为伍长,每伍编士兵5人。

三国军队的编制基本上沿袭汉制,但由于各国之间的战事频繁,将领与部属的关系变换频繁,军队的编制常常也不那么规范,经常会有同一官职而所统的兵力相关很大。而且随着因军功成为高级将领的人数的不断增多,出现了很多新的将军名号,造成了将军多而统兵少的现象,统兵人数没有满员的现象较为普遍。

魏(220~265)、蜀(221~263)、吴(229~280)三国的军事制度。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的武装割据势力,经过混战兼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三国又不断为一统天下而争战。

频繁的战争,促进三国军事制度在两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各国因创建过程和地理差异,又有不同特点。

军事领导体制 三国形成时期,起兵将军或王,都打着汉王朝旗号,亲自领兵,以其幕府为军事指挥机构。曹丕称帝后,魏军权集中于皇帝,置尚书、中书二省长官为军政辅佐。

尚书省之下设五兵尚书曹,为处理日常军事要务的专门机构,并分置中兵、外兵、都兵、别兵和骑兵五曹郎,分理不同军队事务。凡有征伐,皇帝临时命宗室重臣为大将军或都督中外诸军事,总理参战诸军。

后置而不废,成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末期,魏国军权旁落司马氏,司马昭相府实为最高军事机构。

蜀国建立后,刘备废大司马,亲掌军权,并统兵征战,以诸葛亮任丞相的丞相府为统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关。刘禅当政后,诸葛亮掌军政大权,总揽全军。

末年,则以大司马主管军政,以大将军加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最高军事统帅。吴国军政大权决于孙权,以左、右大司马掌军事行政,大将军或上大将军为最高统帅。

孙亮即位后,置大司马为最高军事统帅。其后,通常以大将军冠督中外诸军事或领中外诸军事总掌全国军务。

此外,三国设军师参议军务,或协助将帅统军。曹操于建安(196~219)初年设军师,他任司空后又设军师祭酒,继有中、前、左、右军师。

后来,外军中也设置军师,如征南、征东军师。曹丕称帝后,高级武官下皆设军师,如太尉军师、大司马军师、大将军军师、抚军大将军军师等。

蜀国早期有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既当参谋又有指挥权,后来设中、前、后军师,也多为将军兼任。吴后期所设左、右军师,一般以左、右大司马兼任。

地方军事机构,三国承汉,实行州郡领兵制。州刺史(州牧)或冠将军号,或以持节都督兼任,为辖境最高军政长官。

郡太守加将军号者领郡兵,并置都尉专管。军队构成 三国形成时期之初,各起兵将领以将军亲自统军,兵力较少,并集中使用,实各为一支军队。

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基础后,曹操同时要对付刘备、孙权,其中央军分为集中机动与分区镇守两部分:一部分集中于中央所在地,担任宿卫兼出征,称中军;另一部分由中央派遣,分别镇守京外,尤其是与蜀、吴邻近地区的军事要点,称外军。中外军体制随之形成。

当时,孙权、刘备仍以将军或王开府(设立机构),统掌军政大权,实行中、前、左、右、后五军制。蜀、吴统治者相继称帝后,同魏一样,军队分中央军和州郡兵,中央军分为中军、外军。

中军。魏初,主要由曹操相府亲军转变而来的武卫、中领、中护、中坚、中垒等五营组成。

正副统帅为中领军和中护军。后期,司马氏为准备代魏,扩充中军,兵力远强于外军。

蜀中军的宿卫军主要有左、右羽林郎和虎步营、虎骑营,长官称部督或监。其他中军统帅不固定,有监军、都护、护军等称。

吴中军以宿卫军为主,称羽林、武卫、虎骑等,首领称督或将军。外军。

指由在京外各都督统领的军队。

2. 三国的相关知识

第一,曹操216年晋魏王,死于220年,生有四子,卞皇后。

生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包括曹冲,曹据等)。长子曹丕废献帝称帝,建魏国。

第二,彰武二年222年,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年称帝,建吴国。生有、孙和、孙霸、孙奋、孙休、等等。

孙亮(此人是吴国第二位皇帝) 。第三,刘备在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建蜀国或蜀汉(两个都可以)。

生有刘禅等等。其中曹操不是三国人物,他只是奠定了三国的形成,也就是说他是推进历史进程发展的人。

如此,则三国由此产生。第四,三国著名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 交战方:曹操VS袁绍,袁败。

(有可能你会觉得既然官渡和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那么为什么曹操却不是三国人物?)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曹操只是奠定之人,按原则讲他不是三国人物,三国正式形成于魏蜀吴 曹丕 刘备 孙权称帝而形成的,所以这些你不要多想。继续,赤壁之战,交战方 曹操 刘备 周瑜。

曹败。 夷陵之战。

交战方 刘备 陆逊。刘败。

按《三国志》记载,关羽在斩杀颜良后就走了,所以文丑应该不是关羽所杀。过五关斩六将也是没有的,五关中的第一关是东岭关,此关是小的,有争议是否存在。

还有第三关 汜水关,这个在东汉时期是不知名的,这些都是罗贯中想象的一条路线。颇有争议。

其后。

.推荐《三国志》《汉书》《后汉书》。

要想真正了解三国就以我说的书为参考 不解了。 为了不让你受毒害,《三国演义》是戏剧小说,不要把它当史料看待,小说看看就OK,你要真想了解三国史诗,那么你看看上述书籍吧。

要想了解中国历史,推荐 百度亚马逊里就有 中国二十四史卖,二十四史很了不起的,因为它是作为史家了解历史的资料的。

3. 关于三国的知识

三国 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

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三国局面的形成 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

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袁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

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

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

初平元年(190),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

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 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建安元年(196)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

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见魏武帝曹操)。

董卓入洛阳后,曹操逃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

建安元年,他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又屯田积谷,以蓄军资。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

建安十二年,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 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

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迫使曹军退回中原。这就是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 建安十六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刘焉之子)的地盘。

二十四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据守荆州的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 汉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即汉昭烈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孙权于221年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称吴王。

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即吴大帝孙权),后迁都建业(见建康),建立吴国。

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蜀、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疆域,大体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吴得东南地区。魏国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

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

吴有扬、荆、交三州。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魏 汉未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一边。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

曹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曹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曹操是“赘阉遗丑”。

官渡之战时,曹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曹操为了战胜强大的对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有能力的人才。

后来他一再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曹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

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 局势。曹操得邺城后,。

4. 关于三国演义的一点小常识

周瑜大。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母早死,为避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隐居十年,观察天下形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助。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大计,史称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前夕,他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联盟,一战打败曹操。他又帮助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征吴失败后,於临死前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孩子及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从此,诸葛亮负起管治蜀汉及兴复汉室的重担。他重新与孙吴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并屡次北伐曹魏,以致积劳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5. 关于三国的知识

三国,即:魏、蜀、吴三国。

在晋朝以前,魏、蜀、吴三国最有魅力的皇帝,依次为:曹操,刘备,孙权。本文要讲述的,就是专指他们三人在朝时的武将排行。

(将三国时期文官、武将依名次列出,并附一句话点评) 一、魏 ppp文官: (1) 司马懿 (公认魏国谋士第一人,活跃在三国后期;早期是一名马夫) (2) 郭 嘉 (字奉孝,是曹操初期的第一谋士,可惜早年矢折) (3) 荀pp彧 (为曹操出了汗马功劳,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 (4) 贾pp诩 (早年跟随张绣,后来成为曹操最信赖的谋士) (5) 荀 攸 (荀彧之侄,是一名出才的军事家) 猛将: (1) 典 韦 (曹操帐下的第一猛将,人称古之恶来) (2) 许pp褚 (功劳最大,裸衣斗马超是其亮点,被称为虎痴) (3) 张 辽 (早期跟随吕布,后转投曹操,是三国时期少有的文武俱佳的武将,被称为曹五虎将之首) (4) 夏侯渊 (曹氏家族的猛将,是曹操帐下主力军,武艺及带兵打仗出类拔萃) (5) 张 颌 (早年跟随袁绍,是后期曹操帐中不可多得的人材) 二、蜀: 文官: (1)诸葛亮 (三国谋士第一人,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思想家,发明家) (2)庞 统 (字士元,号凤雏;在三国时期有: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美誉) (3)姜 维 (有名的孝子,文武双全;是孔明的接班人) (4)马 良 (非常的聪明,荆州人氏,白眉最良) (5)法 正 (刘备最言听计从的人,关、张死后,若法正活着,则刘备不会吃陆书生的亏) 猛将: (1)关 羽 (自不必说,此人乃武圣也!) (2)张 飞 (太猛了,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也) (3)马 超 (本人认为比赵云及黄忠厉害,被誉为“绵马超”) (4)赵 云 (英俊潇洒、文武双全) (5)黄 忠 (老当益壮,一把弓使的十分漂亮) 三、吴: 文官: (1)周 喻 (江南的况世奇才,一十二岁即当水军督都) (2)陆 逊 (江南的栋梁之材) (3)吕 蒙 (将关羽干掉的江南著名谋士,早期只是一名武将) (4)鲁 肃 (性格憨厚,是周喻钦定的接班人) (5)诸葛谨 (孔明的兄长,才智不在其弟之下,但生不逢时) 猛将: (1)太史慈 (江南武将第一人) (2)甘 宁 (强盗出身,曾被孙权称为: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矣) (3)周 泰 (身材酷似泰森,乃东吴一大猛将也) (4)凌 统 (凌操之子,原来与甘宁有杀父之仇,后与甘宁成为东吴的顶梁之柱) (5)徐 盛 (相貌英俊,江南极少数文武全才之一) 论三国英雄,当首推曹孟德,曹操作为三国超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创一代伟业、开一代文风、解孙子与后世;真一世之雄,超世之杰也。除毛爷爷外,几乎无人可以争锋。

2、次者乃周公瑾。既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有勇有谋,(东坡说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又懂音律,不是说 ”曲有误,周郎顾“吗?好多女子爱呢。有些姑娘就为了博周郎一顾,故意弹错曲子。

周瑜为三国无双帅才,诸葛亮努力20余年,统兵之能也没有赶上周瑜。 3、再次即为诸葛孔明,鬼神莫测之智、萧何管仲之能,可谓中国古代第一名相。

然而在三国这样一个血与火的年代里,其带兵作战之能不及曹操与周瑜。是故将其排在第三。

4、司马懿则为三甲之后第一人,此人的各中才能大都学自曹操,曹操不很喜欢他,以致于不听他的话取道汉中攻取四川,以至刘备入川,统一大业推迟,甚是可惜。司马懿的智力可能稍微次于孔明,统帅却过之,但次与孟德、公瑾。

5、刘备,刘备其人经常被认为没有什么才能。其实刘备应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政治家,尤其精于权术,不在曹操之下。

6、孙权,正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善于治国,懂得用人,东吴在其治理下,欣欣向荣,为我国经济中新的南移作出了贡献。可惜老年昏庸。

7、陆逊,陆逊是周瑜之后又一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三军统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不输周瑜,只是没有周瑜的雄姿英发,也没有周瑜的人缘。 8、郭嘉,曹操麾下第一谋士,谋略不在孔明之下,助曹操东灭吕布,北消袁绍,功乌丸,定辽东,可谓一代高人。

9、张辽,著名战将。以8000兵马和东吴十数万大军周旋,真奇才也。

可惜在那个年代里,曹操还是让夏侯敦当了大将军。 10、袁绍,人们经常会以为失败者就不值一提了,其实袁绍的才能是不能忽视的,袁绍能成为河北之雄,麾下谋士众多,战将如云,与他的领导能力是分不开的。

也是可惜老年不听人言,弄的一败涂地。

6. 《三国演义》小知识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罗贯中(1330一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据说,他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还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尊刘反曹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 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7. 一些三国小知识,看谁能全对~

1连环计.2智绝:诸葛.义绝:关羽.奸绝:曹操.3刘辩.4汉献帝.5A胡车儿.6.7满宠.8陈登父子.9因为他的父亲密谋害曹操.10孙乾.11徐晃.12刘晔.13曹豹.14把女儿送来给自己儿子做老婆(其实是作人质).15田丰.16洛阳迁到长安.21D孙坚.22.23阻击袁术.24曹操.25A隆中对.1诸葛亮.周瑜.张飞.关羽.曹操.2赵云.关羽.孙策.司马徽.诸葛亮.庞统.孙权.3马腾.马超.马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4汉寿亭侯.5徐璆.6陈琳.7弥衡.8吉平.9下邳.10张辽.11吕布.赤兔马.12关平.13许贡.14于吉.15周瑜.张昭.16子瑜.17徐晃.18乌巢.淳于琼.19张邰.高览.20仓亭.21袁谭.。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