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上常识

2022-08-21 综合 86阅读 投稿:醉笙情

1. 墓志铭的常识

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主要是对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墓志铭一般是铭主死后由别人撰写,偶有铭主本人生前撰写的。

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

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 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

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 在现代,主要是记述一生的重要事件,然后对人做一个综合的评价 一般而言,墓志铭使用韵文写作,中西方皆然,但也有例外,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为无韵散文。

例文:铭 记 拭泪执笔,拂涕铭文,勒石慰痛,记吾慈亲! 五四年秋,九月二四,庄浪柳族,吾母临世。 生不逢时,野菜为稀,五岁失恃,飘蓬无依。

及至成年,地贫灾荒,饥人背井,弱女离乡。 移徙彬县,识吾尊父,从此以沫,冷暖相濡。

寒舍不富,国运不昌,上孝公婆,食菜省粮。 饿腹操劳,缝织缀补,爱我家姊,如同己出。

七九年后,伊始包田,瘠土创业,蜚誉区县, 经纬有方,刻苦勤勉,三八红旗,屡授模范。 祸福旦夕,慈母罹恙,坚强抗病,三载疴床。

弥留之际,犹思远方,为儿不孝,累母牵肠。 回天乏术,零五永别,音容杳杳,人天相隔。

怨苍天兮,不待皓首,怨隆地兮,呜咽之秋! 五旬遗德,百年流芳,劬劳修身,贤孝名扬。 养育千恩,海阔天长。

铭记于斯,喻嗣不忘! 2008 04 18 青岛,能逆睹也,代写。 现代常有人怀古做之,以下为两怀古试做: 彼岸花祭西府文 卷帘人于2008年7月14日亥时三刻精神死亡,享年27岁.各好友闻讯,哀之.纷纷发文以祭之. 西府海棠,男,一九八二--二零零八,终年二十七岁。

曾用名:西府卷帘人,西府花满楼,卷帘人,花满楼,十天。喜诗词,国学,并以振兴诗词国学为己任,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先国学之忧而忧,后国学之乐而乐。

为继承和发扬国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妻,无嗣。

特作铭文以咨纪念-- 初见西府君,乃烟雨楼故地。此君挥舞折扇翩翩而来,亦梦亦幻、如雾如烟、似真似假、亦快如闪电。

故余深为撼之,此仙也?佛也?神也?鬼也?等到得近前,恍然大悟:此一美少男也。不禁心神俱爽,精神百倍。

与之谈诗论词,赋文联对,均能对答无惧、挥洒自如。应付各色人等游刃有余,进,足以傲视群雄;退,亦可宠辱不惊。

有舌辩群儒之才、渭滨垂钓之志、高阳酒徒之狂、尾生抱柱之信、黄香温席之德。 有缘识君,欣喜万分。

遂与之仗剑天涯,笑傲江湖。纵横大江南北不谓其累,畅饮五湖四海不谓其忧。

然君郁郁不安,难得其乐,面色痴癫难解其忧。 遂与之畅游以解君愁。

洛水两岸柳欲醉,满目春色蝶莺飞。洞庭湖畔祭屈子,与尔笑谈南北人。

一路风尘,满目叠翠,遇山登山,逢水畅玩。洞萧传天外,逐鹿峰林间。

相偕永相伴,快乐似神仙。 此乐极也,遂生悲也。

峰回路转,激流难断。念及旧情,不复新颜。

大彻大悟,路遇果莲。随其三日,杂念尽删。

遂起明志,坐化归天。此所谓善始善终也! 眼观吾友,以顺佛缘。

体之心也,去其苦矣。怅然之间,涕泪难言。

以少年之体魄,应昔日之誓言。悲哉,壮哉!西山残碧影,府内蝶翩翩。

海风欲撼树,棠间可安然。西府君,此去泉台,路途迢迢。

艰难险阻,无人相辅。彼岸花伴,奈何桥前。

二十年后,再续前缘。此情此景,抱恨离天!呜呼,余之心痛,君可有感?方寸之间,阴阳两断! 二零零年七月十五日阳历鬼节 夏花泣悼 西府亡魂 这篇铭文,写了主人的生卒年月,简括生平。

比较规范。 下面的这篇,则是从结识主人写起,简叙小事。

用以记友。只写结识日期及卒日,多表友谊。

洛水悼文 卷帘人于2008年7月14日亥时三刻精神死亡,享年27岁.各好友闻讯,哀之.纷纷发文以祭之. 西府卷帘人亡故。悲哉,在世二十七春秋,喜欢国学诗词文章,结交文友。

感于挚友情分,书墓志铭以记之 铭文 拭泪执笔,拂涕铭文,慰我以悲,记我挚友。 零八年初,时日已忘,烟雨楼阁,吾友题名 喜好诗词,结交文友,半壶陈酿,谈笑鸿儒 及至四月,退离烟雨,问及始因,地熟人生。

内阁小筑,顿发感慨,遂立博客,共书情分。 时过境迁,烟雨不复,上念旧友,嘘寒问暖。

一日拜别,化名十天,皈依养心,潜心修缮。 数。

2. 有关看墓穴的分水文章和墓碑的常识

古往今来,人们看“风水”十分重视审察山川形势,讲究坟墓的方位、向背、排列结构等。

山川形式的勘察,涉及山脉、水流、林木的位置、走向荣枯等,不可不考虑。山形崩伤,水泉干涸,草木零落,石枯土燥,自然条件恶劣,这就是所谓的“地气断绝”,是不能建造墓穴的;而山岭烟霞腾绕,植被葱绿,流泉甘甜,土腻石润的环境,则所谓“生气行于地”,实际上是生态平衡良好,当然就有利于选择好的墓穴了。

墓葬风水之道,首重龙,龙者,地之气,水界则聚,乘风则散。然水之用,有吉、凶之害,实为阴宅大忌。

故虽龙真穴的、砂环水抱,而一经风吹,即使免强做为墓地了,今后也难免破败。所谓“龙真穴的”即龙要真,就是说察看地形中的龙脉是否有那种腾天入地,蜿蜒曲折,穿峡过账,活而不断的气象,气要贯 ,不能断,直到起穴之处。

穴要的,就是说,所选的这个穴地定要在龙脉端节处有尖圆方正的穴星做为起穴的标志,此地周围有龙砂、虎砂相环抱,山山水水相护卫,这样的穴地,其福禄会象弯曲的龙身一样,绵延不断。这样的地才是大富大贵之地。

正如一句颜语说的那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 墓碑的碑文内容是什么

碑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1、抬头: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

如“先考王君鬃大人之墓”。 3、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有政绩和功绩的人们还要刻上墓志铭。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很多人为了省事,把生者和死者的名字刻在一起,比如俩夫妻有一个故去,把生者也雕刻在墓碑上,杨老师认为,这个不很恰当,活着的人上墓碑和故去的人相伴总不是一件好事。

你可以留下位置,等以后补上,也可以等以后一起立碑也可以。

4. 墓碑上刻名字的讲究

按照汉地民俗的说法,墓碑上是不适合放观音的,因为民间认为这样的话观音菩萨会差遣死者做各种跑腿的事情,会造成死者死后也不安生。而且汉地佛教认为,管理阴间的大菩萨是地藏而非观音(这里所说的观音是显宗的正菩萨,即一面两臂的那种),所以墓碑上不适合安放汉地一面两臂的观音菩萨。

但是按照藏密的习惯,四臂观音是负责超度亡者的,密宗对此还有专门的四臂观音度亡仪轨。换句话说,如果非要在墓碑上安放观音并起到度亡的效果,则只能安放四臂观音。

我是大乘密宗的四皈依弟子,相信我,没错的。阿弥陀佛,晓寒合什!

5. 求经典笑话

恶心的笑话

老大、老二乘坐飞机,老二晕机,不停呕吐。一袋吐满,老大只好去取袋子,等他回来时,发觉全机人都在不停呕吐。老大问其原因,老二说:“我看到这只袋子也吐满了,只好又喝进去了半袋,结果他们就全吐了。”

一个男子看见一家商店大减价,便走了进去。“您买些什么?”“我想买狗食。”“我们有规定,您必须证明您有狗。”“哪儿有这样的规定?”“减价商品就是这样。”男子与售货员磨了半天,售货员还是不同意卖给他。没有办法,男子只好回家把狗带来,才买到了狗食。过了几天,男子又去这家商店买猫食。“给我两盒猫食。”“我们有规定,您必须证明您有猫。”还是那个售货员,男子又与她磨蹭了半天,结果还是不得不回家把猫带来才买到了猫食。又过了几天,男子抱着挖有一个洞的大纸箱来到那家商店,找到那个售货员。“您买些什么?”“你把手伸进去就知道。”售货员把手伸了进去:“是什么呀,粘乎乎的。”“我想买两卷儿手纸。”

有人很喜欢“麻辣粉丝煲”这道菜。有一次,他上饭馆,又点了这道菜。但侍者告诉他,这道菜已经卖完了。“真的卖完了吗?”他很失望地问。“先生,真的卖完了。你瞧,最后一份卖给那桌的先生了。”侍者回答道。那人顺着侍者的指点,看见有个很体面的绅士坐在邻座。绅士的饭菜已经吃得差不多了,但那份“麻辣粉丝煲”居然还是满满的。那人觉得绅士很浪费美味,所以他走到绅士旁边,指着那份“麻辣粉丝煲”,很有礼貌地问:“先生,您这还要吗?”绅士很有风度地摇摇头。于是那人立刻坐下,拿起调羹狼吞虎咽起来。风卷残云,一会儿一半下肚了,突然间他发现在砂锅底躺着一只很小很小但皮毛已长全的小老鼠。一阵恶心,那人把吃下去的所有粉丝通通吐回了砂锅里。当他在那儿翻胃不已的时候,那绅士用很同情的眼光看着他,说:“很恶心是吗?刚才我也是这样。”

6. 墓碑是如何起源的

碑最早的概念是指树立的石块。

《仪礼•聘礼》郑玄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

这一段讲的是宫中一定要立碑,用来测量日影;宗庙也要立碑,是拴祭祀用的牲畜的。这些碑都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立石,与后来专门用于刻写文字的碑相距甚远。

此外,早期墓葬中还使用一种下葬用的工具,也称为碑。《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

郑玄注:“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繂绕。

天子六繂四碑,前后各重鹿卢也。”可见,郑玄所说的丰碑是用来固定辘轳、牵引绳索将棺椁放置到墓穴中的木制设备。

在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墓中的墓圹两侧出土了两件斜插的高大木碑,据推测就是文献中所记的“丰碑”。因为这种碑在死者安葬后就被留在墓旁,人们于是将死者的生平和悼念文字刻写在这种“碑”上,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专门为颂扬死者所立的墓碑了。

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碑出现在汉代,顶部的碑额与撰写正文的碑身通常刻在同一块石板上,下部还配有用于固定的碑座。 常见的碑额有圭形、圜形、方形等几种。

在早期墓碑的碑额与碑身之间通常有一个圆孔,被称作“穿”。这很可能是保留早期碑作为下葬工具时用于牵引绳索的圆孔。

随着后来碑形制的定型,这种穿也就 逐渐消失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