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述要

2023-01-14 综合 86阅读 投稿:迷鹿

1. 有关国学的知识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2、科举前选拔官员 3.科举制名称 4、古代学校 5、古代学官 二、风俗礼仪 1、古代节日习俗 2、古代礼仪 3、古代位次 4、古代讳称 三、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2、兼称几项 3、古代谦称 4、古代敬称 5、古代贱称 6、特殊称谓 四 、古代职官 1、古代官职概述 2、常见的官职爵位名 3、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2. 中学生应该了解那些国学知识

身为08级08班的语文课代表,我可以很明确地补充一下,那就是:凡封建思想者不读,其以孔子为主要代表。

凡有新兴趋向者益读,其以庄子、孟子及冯梦龙、李汝珍、曹雪芹一派。凡为中国国学之精髓者益读,其以歌、诗、词、曲为主干。

当然,这并不代表孔子之学说皆为糟粕,而其它皆为精华。只是孔门一派含金量太小,而含毒量过大,故不建议翻阅。

推荐阅读如下:(书名号略) 三韬 六略 庄子(南华经) 孟子 墨子 孙子兵法 史记 世说新语 三国志 菜根谭 官场现行记 小说:明小说-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 清小说-镜花缘、儒林外史、隋唐演义 、红楼梦、七侠五仪歌以诗经、曹操的东门行为主 诗以李白、杜甫、李贺、杜牧、李商隐为代表的唐诗表及以陆游为代表的宋诗 词以李煜、苏轼为代表 曲以杨果、郑光祖等为代表古文以古文观止为佳品这是文学方面的。人文科学方面还有很多,不一列举除文学方面,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武术、中国戏剧、中国皮影等无数项目都是中国国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不朽的精神文明遗产。

而适宜我们学习继承的国学必须符合一点,即思想积极,反对压迫,。身为08级08班的语文课代表,我可以很明确地补充一下,那就是:凡封建思想者不读,其以孔子为主要代表。

凡有新兴趋向者益读,其以庄子、孟子及冯梦龙、李汝珍、曹雪芹一派。凡为中国国学之精髓者益读,其以歌、诗、词、曲为主干。

当然,这并不代表孔子之学说皆为糟粕,而其它皆为精华。只是孔门一派含金量太小,而含毒量过大,故不建议翻阅。

推荐阅读如下:(书名号略) 三韬 六略 庄子(南华经) 孟子 墨子 孙子兵法 史记 世说新语 三国志 菜根谭 官场现行记 小说:明小说-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 清小说-镜花缘、儒林外史、隋唐演义 、红楼梦、七侠五仪歌以诗经、曹操的东门行为主 诗以李白、杜甫、李贺、杜牧、李商隐为代表的唐诗表及以陆游为代表的宋诗 词以李煜、苏轼为代表 曲以杨果、郑光祖等为代表古文以古文观止为佳品这是文学方面的。人文科学方面还有很多,不一列举除文学方面,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武术、中国戏剧、中国皮影等无数项目都是中国国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不朽的精神文明遗产。

而适宜我们学习继承的国学必须符合一点,即思想积极,反对压迫,反对剥削,不为那些地主阶级编造剥削人民的借口。

3. 国学常识中乐府始于何时立于何时

乐府始于汉初,立于武帝。

乐府命题,名称不一。盖自琴 曲之外,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曰歌。

步弛骤骋,疏而不滞曰行。 兼之曰歌行。

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意者曰引。高下长短,委曲书情以道其微者曰曲。

吁嗟慨叹,悲忧深思以伸其郁者 曰吟。本其措意之意曰词,本其命篇之意曰篇,发歌曰唱,调理曰调,愤而不怒曰怨,感而发言曰叹。

皆诗之变体,而总谓之乐 府。古诗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之作品。

《玉台新咏》以八首为枚 乘作。《文心雕龙》以“冉冉孤生竹”一首,为傅毅之辞。

《渔 洋诗话》则以为西京之作品。

4. 少儿国学包括哪些内容

这个简章不错,来自 汇贤雅国学。

一、“汇贤雅国学堂”课程设置: 1、文化课程: 经典一 《弟子规》 ――精读精解,学以致用。 该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分五个部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的守则规范。

该书被认为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国学堂通过解读、引导背诵及实践指导等方式让少儿无形中将圣贤言行贯穿于日常生活。

经典二 《二十四孝故事》 ――故事教学,寓学于乐。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之精髓。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本经典的选讲旨在通过通俗易懂的孝敬长辈的故事,让少儿形成孝亲的价值观,改变身心。

经典三 《千家诗》 ――诗词熏陶,出口成章。 《千家诗》用以陶冶少儿性情的诗歌读本,旨在用咏歌古诗“以养其性情”。

共选诗 200余首,大部分语言流畅,词句浅近,易读易记,包括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等名诗。通过经典古诗的讲读让少儿的文学修养得到提升,语文成绩无形提高。

经典四 《论 语》 ――名句选讲,奠定基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熟知的很多名言都来自《论语》。

本书影响了全亚洲及更广范围,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被人们视为至理。本经典的学习使少儿对我国基本价值观念的仁、义、礼、智、信等有一定理解,摄取经典智慧,奠定国学基石。

经典五 《道德经》 ――玄妙哲理,提高悟性。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对我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影响。

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奥秘,此书是世界上除《圣经》外发行版本最多的著作。学堂选讲其中一些体现做人智慧和事物哲理的名句提高少儿悟性。

其他经典 《大学》、《易经》等 ――简单了解,博学多闻。 通过对其他经典的介绍和一些经典语句的简单讲解,让少儿接触更多的经典,为其以后的国学学习提供参考。

同时增加其知识量,以达到博学多闻的目的。经典的介绍涉及:《大学》、《中庸》、《易经》、《心经》等。

2、体验课程: 1)国画基础及欣赏 2)古筝基础及欣赏 体验课程为选修其中一门,在实际体验中更深刻的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开发潜质,提高兴趣,提高整体文化修养。

5.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的国学杂话

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便算完事,那么,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并不是求学问,你的人格,先已不可问了。

再者,此类人一定没有 “自发”的能力,不特不能成为一个学者,亦断不能成为社会上治事领袖人才。课外学问,自然不专指读书,如试验,如观察自然界……都是极好的,但读课外书,至少要算课外学问的主要部分。

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兴味。打算做专门学者,固然要如此,打算做事业家,也要如此。

因为我们在工厂里、在公司里、在议院里……做完一天的工作出来之后,随时立刻可以得着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莫便于书籍。但是将来这种愉快得着得不着,大概是在学校时代已经决定,因为必须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尝着读书趣味。

人生一世的习惯,出了学校门限,已经铁铸成了,所以在学校中,不读课外书,以养成自己自动的读书习惯,这个人,简直是自己剥夺自己终身的幸福。读书自然不限于读中国书,但中国人对于中国书,至少也刻和外国书作平等待遇。

你这样待遇他,给回你的愉快报酬,最少也和读外国书所得的有同等分量。中国书没有整理过,十分难读,这是人人公认的,但会做学问的人,觉得趣味就在这一点。

吃现成饭,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是最没有出息的人才喜欢的。一个问题,被别人做完了四平八正的编成教科书样子给我读,读去自然是毫不费力,但是从这不费力上头结果,便令我的心思不细致不刻入。

专门喜欢读这类收的人,久而久之,会把自己创作的才能汨没哩。在纽约、芝加哥笔直的马路崭新的洋房里舒舒服服混一世,这个人一定是过的毫无意味的平庸生活。

若要过有意味的生活,须是哥伦布初到美洲时时。中国学问界,是千年未开的矿穴,矿苗异常丰富,但非我们亲自绞脑筋绞汗水,却开不出来。

翻过来看,只要你绞一分脑筋一分汗水,当然还你一分成绩,所以有趣。所谓中国学问界的矿苗,当然不专指书籍,自然界和社论实况,都是极重要的,但书籍为保存过去原料之一种宝库,且可为现在各实测方面之引线,就这点看来,我们对于书籍之浩瀚,应刻欢喜谢他,不应刻厌恶他。

因为我们的事业比方要开工厂,原料的供给,自然是越丰富越好。读中国书,自然像披沙拣金,沙多金少,但我们若把他作原料看待,有时寻常人认为极无用的书籍和语句,也许有大功用。

须知工厂种类多着呢,一个厂里头得有许多副产物哩,何止金有用,沙也有用。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

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钞录或笔记。

我们读一部名著,看见他征引那么繁博,分析那么细密,动辄伸着舌头说道:“这个人不知有多大记忆力,记得许多东西,这是他的特别天才,我们不能学步了。” 其实那里有这回事。

好记性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较的倒是记性不甚好。你所看见者是他发表出来的成果,不知他这成果原是从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得来。

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钞下(短的钞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他,便成为一篇名著。

想看这种痕迹,读赵瓯北的《二十二史札记》、陈兰甫的《东塾读书记》最容易看出来。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

做动植物的人懒得采集标本,说他会有新发明,天下怕没有这种便宜事。发明的最初动机在注意,钞书便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

当读一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他钞下,这件资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脑中,和滑眼看过不同。经过这一番后,过些时碰着第二个资料和这个有关系的,又把他钞下。

那注意便加浓一度。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劳神费力去找了。

这是我多年经验得来的实况。诸君试拿一年工夫去试试,当知我不说谎。

先辈每教人不可轻言著述,因为未成熟的见解公布出来,会自误误人,这原是不错的,但青年学生“斐然当述作之誉”,也是实际上鞭策学问的一种妙用。譬如同是读《文献通考》的《钱币考》,各史《食货志》中钱币项下各文,泛泛读去,没有什么所得,倘若你一面读一面便打主意做一篇中国货币沿革考,这篇考做的好不好另一问题,你所读的自然加几倍受用。

譬如同读一部《荀子》,某甲泛泛读去,某乙一面读一面打主意做部《荀子学案》,读过之后,两个人的印象深汪浅,自然不同。所以我很奖励青年好著书的习惯,至于所著的书,拿不拿给人看,什么时候才认成功,这还不是你的自由吗?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

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钞录的随读随钞;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遇有想钞录的,也俟读完再钞,当时勿窒其机。诸。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