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关篆书的知识
[编辑本段]篆书
汉字古代书体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变体,极为繁伙,。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大篆
汉字古代体之一。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篆书的演变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2. 我想了解一些有关小篆的知识,谢谢哟,但不知如何去认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如图),即小篆代表作。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还有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3. 什么是小篆
小篆又叫作秦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来的一种字体。
它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根据这种说法,似乎小篆是由李斯、赵高、胡毋敬等少数人直接从大篆省改出来的一种字体。
但从出土的秦国文物来看,小篆是由大篆逐渐演变来的,两者之间并无截然分明的时代界限。大篆有些字也较繁复,书写不便,不符合社会发展对文字的要求,所以从春秋起就开始简化,到战国就明显加快,李斯等人不过是把社会上已经通行的小篆字体加以捜集整理,把它作为标准字体,向全社会推广而已。
秦代小篆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以及无数秦量、秦权、沼版。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收集了小篆9353字。
4. 小篆是什么
小篆 是秦代篆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 后,为适应其政治经济集中统一的局面,还实行 了统一度量衡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 所谓“书同文”,即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 文字改革,也是篆书的第二次规范化和统一化。
但这次更突出的特点是简化,即以周代的籀文为 基础,保留其笔画、结构较为简单的字,简化其 笔画和结构繁复的字,正如《说文解字•叙》所 说:“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 是也。”从小篆的审美原则来看,与籀文、石鼓 文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以笔画遒劲、圆转、婉 丽、平稳、端正、均衡、对称为主,其传世的代 表作是《泰山》、《峰山》、《琅琊台》等刻石,传。
5. 小篆有些什么特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 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
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李斯于是推 行小篆作为统一标准字体,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地将文字的书体标准 化。秦代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 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
小篆的笔画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 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汉代小篆 化长为方,改变了秦篆修长圆挺的字形与风格。
三国至 隋,小篆字体变化又有异于汉,以《天发神谶碑》为代表。 唐代李阳冰创“铁线篆”。
清代邓石如则熔铸秦汉两代篆书为一体,形成了独特风格,成为 继李斯、李阳冰之后第三个篆体书法的杰出代表人物。
6. 小篆基本笔画用笔法有哪些
篆书贵婉通流丽,其点画最为简单,只有“点”“直”“弧”三种笔法。
其用笔和楷书也不一样。楷书点画很多而且讲求灵动,所以一点一画都有纤秣曲直的变化而钟鼎、石鼓、小篆等讲求圆劲,点画上要达到停匀浑成的标准,所以必须纤秣一致,曲和直都要合度。
作篆书法,笔的纵向运动,只有落驻而没有提和顿,书写时腕肘都是虚悬,进退回旋都是稳如止水,不能忽高忽低。 下面具体分析几种点画: 一、点法。
篆书的点必须浑圆而没有棱角,要求平稳而不攱侧,与真书区别很大。其笔法是:自点的中心落笔,揭锋外旋,转笔右回,像画螺旋一样。
收笔时,笔锋左转,弯行向上,使收锋藏于点的腹内,这样写出的点笔力凝聚于中心,水墨饱满而精到,就显得很精彩。 篆书的点,放在字的任何位置,形状一样,用笔方法也一样。
二、直法。篆书的直画必须首尾浑圆而藏锋不露,笔画中间和首尾粗细一致,不可忽粗忽细。
更要做到横平竖直,不能斜和曲,落笔时和点的写法相同。不过转笔右回之后,改转笔为折笔,折笔后,过笔直行,到快收笔时略驻,随即衄笔回锋。
凡是横直左行的笔画,多在左端转而下行,到驻笔处便停止,这在左右二画对称的时候才用,由左而右,不可由右而左,以避逆锋。篆书的直画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中锋行笔。
写甲骨文时要用中锋,要点是写出锲刻的感觉写金文时要写得比甲骨文饱满丰润写小篆时要写得婉丽流畅。 直画的写法在隶书中很重要,向不同的方向写就变成不同的笔画。
凡是直画斜行的,其本质就是在写直画,只不过是方向不同而已。其运笔法是:左下行与竖直下行同,右下行与横直右行同。
三、弧法。篆书的弧画,运行方法和直画一样。
只是在过笔时改直为曲罢了。 弧笔的弯曲处,无论曲度大小,都要做到如曲束折钗,圆融有力。
用锋宜直管中锋,且过且转,如车轮和车辙,不可顿笔侧锋,导致出现棱角。在转折处,更要做到用手指捻笔管。
弧背向上向右者,捻笔管外旋弧背向左向下者,捻笔管内旋。然后,才能使笔锋平行笔画之中,如龙蛇蜿蜓。
弧的形状比较复杂,运笔规则虽然一致,但顺行逆行各不相同。 。
7. 小篆的定义是什么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开始着手统一文 字的工作,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 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通融其他各国的字 体,对字体进行简化,并且取消异体字, 创制出了统一的文字书写形式,即小篆, 又称为秦篆。
小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 代文字的第一次统一,在汉字发展史上具 有关键性的地位。小篆字体的特点是点画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端庄严 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劲 健有力。
虽然西汉末年之后,小篆逐渐被 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故颇为 书法家所青睐,2000余年来,始终是一 种重要的书法字体。古代印章几乎一律采 用小篆,因此又称为篆刻。
8. 小篆有哪些特征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开始着手统一文字的工作,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通融其他各国的字体,对字体进行简化,并且取消异体字,创制出了统一的文字书写形式,即小篆,又称为秦篆。
小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的第一次统一,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小篆字体的特点是点画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劲健有力。
虽然西汉末年之后,小篆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故颇为书法家所青睐,2000余年来,始终是一种重要的书法字体。古代印章几乎一律采用小篆,因此又称为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