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礼仪常识

2022-08-27 综合 86阅读 投稿:壞簲気

1. 有关国学中的礼仪名句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

不失色于人,指重视修身养性,经常保持气定神闲得姿态,无论仪容、应对都是庄重大方,有规律,不轻率;不失口于人,指说话谨慎,不寻人之短,不伤人之痛,也不讽刺挖苦。

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

人有礼貌,待人做事讲究礼节,说话恭敬文明,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与人相处和睦,不会伤害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伤害;否则,待人粗暴,说话粗鲁,无大无小,无长无少,难免与人发生矛盾,产生口角之争,甚至拳脚之斗。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恒”是“永久、持久”的意思。爱护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爱护;尊重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

4、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荀子》

人没有礼节,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做事不讲究礼节,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功;国家没有礼法,就会动荡不安。

5、好言相待,舒心暖怀;恶语伤人,结怨招灾。(俗语)

说话态度和气,语言礼貌文明,会让人心情舒畅,倍感温暖;说话态度粗暴,出言不逊,会让人心生怨恨,招来灾祸。

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俗语)

一句感人的话让人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也会让人心里有一股暖流涌动;一句伤人的话,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会让人觉得心里冰冷。

2. 四年级学国学知礼仪得奖作文

东北网齐齐哈尔9月20日讯 9月18日上午9时,在建华区鑫海社区服务中心,建华区卜奎街道母婴服务中心邀请里仁经典诵读学校的老师,给辖区内学龄儿童及家长共计30余人,进行“讲国学,知礼仪”的专题教育讲堂。

“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十多名4至6岁的儿童朗朗地诵读《弟子规》,开始了学国学,知礼仪的学习活动。如何鞠躬、咋样走路,坐姿规范啥样,在老师的示范下,现场纠正孩子们的不良姿态,在互动中让孩子们和家长懂得《常礼举要》。

“这个小朋友坐姿好,给予奖励。”“我这样倚门,站门槛对吗?姿势好看吗?”“不对,不好看。”一对一答间,这些学龄前孩子明了事理,知了礼仪。才馥涵4岁,不仅会背《弟子规》,还能活学活用,“妈妈叫要马上答应,举手回答老师问题,见到长辈要行礼。”王仔花苑社区居民周楠听完课后也深受教育,“我们小时候没有学习这些礼仪知识,得让孩子们从小懂得这些,听老师讲解,感觉国学不是深奥难懂的,而是教人处事道理,很受启发,今后要以身作则,教孩子做一个知礼守礼的好孩子。”

3. 如何在在入园环节与国学礼仪相结合

现如今,幼儿园面对各种五花八门的教育、特色的培训项目有很多,但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注重了培养孩子们的能力才艺之后,会发现我们的孩子在礼仪方面却有待加强,中无人、自私自利、尖酸刻薄等等都能在这些刚解除到知识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哪里还有半点作为幼童的天真无邪的个性色彩。

学习国学礼仪,讲究文明礼貌,是一个国家良好社会风气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进步和重要标志。现在很多幼儿园虽然会将“礼仪”确定为教学内容灌输给幼儿,但是对于一个生长在那样备受溺爱的环境中,在学校的时候可能还会因为老师的严厉以及同学的互相监督还有所收敛,一旦回到家中便会本性暴露。这种教育的效果意义不大。

对于国学幼儿园我们要选择正确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要将幼儿园与国学教育结合,编制适合幼儿的国学礼仪课程,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困难,中国首家幼儿园国学系统服务平台——至德幼教联盟通过16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最专业的幼儿国学教育专家独创了8大体系:

1.幼儿园自动运营管理体系(园长运营智慧体系)

2.团队脱手管理打造系统(教师团队打造体系)

3.家长主动转介绍系统(家长工作体系)

4.多样化国学课程系统(国学课程体系)

5.环境创设系统(招生环境创设系统)

6.轻松免备课教学教研系统(教学教研体系)

7.大型活动标本策划系统 (品牌活动策划)

8.联盟大家庭资源共享系统(全国联盟平台资源共享体系)

至德幼教联盟创建的国学课程体系让孩子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下成长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

中国首家幼儿园国学系统服务平台——至德幼教联盟,对于传统幼儿园升级品牌幼儿园所遇到的问题作出一个总结,大致有以下几点:幼儿园发展建设没方向、没平台、团队疲、管理部系统等难题。

1、全面解析幼儿园品牌升级的10大关键点,在幼儿园不增加硬件投入的情况下,提升园所核心竞争力。

2、幼儿园品牌运营高手,为您的园所“体检”,找准症结,轻松化解。

3、国学幼儿园创设导师为您的园所1对1策划,让您的园所晋升为当地幼教文化品牌标杆,为您理清未来5年幼儿园品牌发展规划。

中国首家幼儿园国学系统服务平台——至德国学,整合全国1200多所服务过的幼儿园,将300多家联盟园所资源整合。幼儿园自动运营管理体系和团队脱手管理打造系统,半年到一年内落地打造园所品牌。

4. 怎样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导语:一个人都需要有教养,无论大人还是小孩。

教养来自于很好的门风也就是家风,也是从小需要培养的,耳濡目染的,有父母的长辈的言传身教,也有在家庭里的潜移默化,比如说文明出行,说话要有教养,做事要文明,不乱扔垃圾。小朋友要文明出行 小孩子比较小,对于保护自己,珍惜生命这些意识是模糊的。

所以这些就需要我们家长的引导。很多小朋友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就自己乱跑,过马路也不让家长牵手,这样其实是很危险的,可以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方面的教育,给小朋友看有关的视频,以及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讲述,如何在马路上行走,熟悉一些交通规则。

了解红绿灯,可以反复的和小朋友做游戏,模拟过马路,让孩子记住“红灯停,绿灯行。”走路要靠右边走,一定要牵住大人的手,过马路的时候要左右看等等。

这些简单的交通安全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难,可以通过给孩子看一些小视频和家长平时的教育,过马路时候的模拟,孩子基本就可以记住了。家长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做榜样,我亲眼看见过很多家长带着孩子闯红灯,觉得没有车就可以过,完全不理会红绿灯,这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也是对孩子生命的不负责任。

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请家长们做好孩子的榜样,建立孩子文明出行的理念。小朋友说话要有教养,做事要文明 有时候评论一个小孩很有教养,我想这不是一般的评价了,教养是评价一个人的最高的级别,很多时候我们却忽略了重要的教养,而去关乎孩子的学业。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会让我们和客人打招呼,有的小孩子会主动和客人打招呼,打完招呼就自顾自的去玩了,很多时候客人都会表扬一下小孩子。可是有些小孩却扭扭捏捏的,在大人的指引下,很不情愿的小声打了个招呼,客人不好说什么,家长就会加一句,这孩子认生,其实这是家长给孩子的一个借口,更多的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改变这些,让孩子可以在客人和外人面前落落大方。

很多时候我们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忘记了敬语,一定要教育孩子在开口说话的时候先叫人,先称呼人,再说话,将“您,请,麻烦,劳驾”等敬语挂在嘴边。很多时候,我们的礼貌就关乎一个人的教养,诸如,吃饭不砸吧嘴,不打断他人的讲话,受惠于人要说谢谢,做错了事情要主动说对不起,以及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说脏话等等,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慢慢的习惯成自然了,礼貌养成了,也就成了其他人眼中有“教养”的孩子啦。

不乱丢垃圾 随着城市文明的建设,垃圾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可以随处可见,但是仍旧有一部分人还是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垃圾。孩子还小,还是一张白纸,很多时候,我们大人给了孩子什么,孩子就接受了什么,我就看见过很多大人给孩子剥开糖果的纸就直接扔在地上了,而垃圾桶就在不远的身边,久而久之,孩子看到大人的做法就觉得是正常的是对的,所以说家长的做法直接影响了孩子。

要告诉孩子,不能随地吐痰,小一点的孩子也不能随地大小便,有垃圾一定要扔到垃圾桶里面,即使周围没有垃圾桶,可以自己先拿着垃圾,看到垃圾桶的时候再丢进垃圾桶,城市的文明和卫生靠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是全体成员,孩子小时候养成这些好的习惯受益终生。重点提示:言谈举止,接人待物是一个人外在教养的体现,小朋友从小就应该培养文明出行,说话有教养做事要文明,在外面不随地扔垃圾,这些基本的礼貌以及礼仪和生活常识对于人的一生都是很有用的,小朋友从小学着做可以事半功倍,伴随人的一生。

5. 有关国学的知识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2、科举前选拔官员 3.科举制名称 4、古代学校 5、古代学官 二、风俗礼仪 1、古代节日习俗 2、古代礼仪 3、古代位次 4、古代讳称 三、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2、兼称几项 3、古代谦称 4、古代敬称 5、古代贱称 6、特殊称谓 四 、古代职官 1、古代官职概述 2、常见的官职爵位名 3、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6. 文明礼仪小知识(小学四年级的)

在生活中,我们提倡“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让点燃圣火的火炬在心灵中传递。其实,文明离我们很近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既。比如,把没有盖好的窨井盖盖好,把盲道上的障碍物推开,捡起地上的垃圾……等等,都是一个又一个文明的体现。文明很小很小,但是只要每一个人都做一件文明的好事,就能使社会迈出一大步,在社会上迈出的每一小步也许微不足道,但是用处却很大很大。每一份文明就是一份力量,无数文明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这种力量如破土的小苗,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萌发。

一分文明好像一滴水,许多文明就是一片海。

一分文明好像一盏灯,照亮一个热情。

一分文明好像星星之火,许多文明可成燎原之势。

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相信我。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