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京剧的趣味知识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末行简称“末”。
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
龙套:比配角更小一点的来角色。大多扮演士兵、衙役、随从、群众之类的人物。
别觉得这些人不重要,尤其是自在战场上,四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他们经常扛着各类旗子根据剧情需要跑上跑下,跑来跑去(所以又叫跑龙套)。这一跑,战场上宏大的气氛也就出来了。
文场:京剧伴奏里的bai管弦乐队,乐器主要包括京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唢呐等这一批不用敲打的乐器。丑行简称“丑”。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du,丑为笨的代名词。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zhi丑笨性又完全不同。板眼:戏曲音乐名词,就是节拍。
因为京剧里节拍是用鼓板掌握的,遇到强拍都击板,所以这一拍就叫做“板”,次强拍和弱拍敲鼓或者用手指按拍,称为“中眼”“小眼”,合起来叫做“板眼”。武场:dao京剧伴奏中的打击乐队,乐器主要包括鼓板(单皮鼓和檀板)、大A、铙钹、小锣。
2. 京剧知识的简介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
3. 京剧常识的目录
序言前言一、京尉进校园剧目及唱词简介一年级:《报灯名》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三年级:《甘洒热血写春秋》四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四年级:《万紫千红分外娇》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五年级:《猛听得》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六年级:《你待同志亲如一家》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七年级:《文成公主》八年级:《趁夜晚》八年级:《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九年级:《智斗》二、京剧常识(一)京剧源流1.徽班进京2.四大微班3.汉调进京4.徽汉合流5.同光十三绝6.京派7.海派8.外江派9.老生前三鼎甲10.老生后三鼎甲11.四大须生12.南麒北马关外唐13.四大名旦14.四小名旦15.本戏16.连台本戏17.古装戏18.时装新戏19.现代戏20.梨园行21.梨园世家22.科班23.富连成社25.中华戏曲专科学校24.荣春社26.中国戏曲学院(校)(二)京剧行当1.行当2.生行3.老生4.唱工老生5.做工老生6.靠把老生7.红生8.小生9.袍带小生10.扇子生11.翎子生12.穷生13.武小生14.武生15.娃娃生16.旦行17.青衣18.花旦19.花衫20.武旦21.刀马旦22.老旦23.净行24.铜锤花脸25.架子花脸26.武花脸27.丑行28.文丑29.武丑(三)京剧界人士演员(1) 老生1.余三胜2.程长庚3.张二奎4.孙菊仙5.杨月楼6.谭鑫培7.汪桂芬8.刘鸿异9.余叔岩10.高庆奎11.言菊朋12.周信芳13.马连良14.唐韵笙15.谭富英16.盂小冬17.杨宝森18.奚啸伯19.李少春20.谭元寿21.马长礼22.童祥苓23.冯志孝24.张学津(2) 红生1.米喜于2.王鸿寿3.林树森4.李洪春(3) 武生1.俞菊笙2.尚和玉3.杨小楼4.俞振庭5.盖叫天6.李万春7.高盛麟8.王金璐9.厉慧良(4)小生1.徐小香2.程继先3.姜妙香4.俞振飞5.叶盛兰(5)青衣、蓖旦、刀马望、武旦1.胡喜禄2.梅巧玲3.陈德霖4.王瑶卿5.梅兰芳6.于连泉7.尚小云8.荀慧生9.程砚秋10.宋德珠11.言慧珠12.张君秋13.李世芳14.毛世来15.张春秋16.关肃霜17.赵燕侠18.杜近芳19.李世济20.梅葆玖21.刘长瑜(6)老旦1.龚云甫2.李多奎3.李金泉(7)铜锤范脸,架子苑睃、武范脸1.黄润甫2.何桂山3.金秀山4.钱金福5.裘桂仙7.金少山8.侯喜瑞9.裘盛戎10.袁世海11.方荣翔12.尚长荣13.吴钰璋(8)丑角1.刘赶三2.王长林3.萧长华4.马富禄5.刘斌昆6.叶盛章7.艾世菊8.张春华编导1.罗瘿公2.齐如山3.金仲荪4.陈墨香5.阿甲6.翁偶虹7.范钧宏8.汪曾祺(四)经典剧目(以历史年代为序)1.《伐子都》2.《赵氏孤儿》3.《文昭关》4.《哭秦庭》5.《将相和》6.《宇宙锋》7.《萧何月下追韩信》8.《霸王别姬》9.《苏武牧羊》10.《昭君出塞》11.《铫期》12.《捉放曹》13.《白门楼》14.《击鼓骂曹》15.《古城会》16.《徐母骂曹》17.“长坂坡》18.《汉津口》19.《群英会》20.《借东风》21.《华容道》22.《龙凤呈祥》23.《卧龙吊孝》24.《战冀州》25.《阳平关》26.《白帝城》27.《失街亭》28.《空城计》29.《斩马谡》30.《文姬归汉》31.《春闺梦》32.《除三害》33.《锁五龙》34.《罗成叫关》35.《徐策跑城》36.《闹天宫》37.《贵妃醉酒》38.《红鬃烈马》39.《红娘》40.《贺后骂殿》41.《三岔口》42.《四郎探母》43.《辕门斩子》44.《洪羊洞》45.《钓金龟》46.《赤桑镇》47.《遇皇后》48.《清风亭》49.《花田错》50.《野猪林》51.《武松打虎》52.《李逵探母》53.《扈家庄》54.《打渔杀家》55.《艳阳楼》56.《岳母刺字》57.《挑华车》58.《生死恨》59.《盗仙草》60.《断桥》61.《游园惊梦》62.《战太平》63.《九江口》64.《游龙戏凤》65.《拾玉镯》66.《法门寺》67.《凤还巢》68.《一捧雪》69.《审头刺汤》70.《打严嵩》71.《四进士》72.《三娘教子》73.《鸳鸯泪》74.《女起解》75.《玉堂春》76.《大保国》77.《探皇陵》78.《二进宫》79.《荒山泪》80.《恶虎村》81.《盗御马》82.《连环套》83.《红楼二尤》84.《天女散花》85.《虹桥赠珠》86.《锁麟囊》87.《小放牛》88.《连升店》89.《谢瑶环》90.《状元媒》91.《望江亭》92.《杨门女将》93.《逼上梁山》94.《海瑞罢官》95.《杜鹃山》96.《海港》97.《龙江颂》98.《华子良》99.《宰相刘罗锅》100.《曹操与杨修》(五)声韵与音乐声韵1.湖广音2.中州韵3.十三辙4.上口字5.韵白6.京白7.风搅雪8.方言白9.自报家门10.引子11.定场诗爵乐1.京剧乐队2.文场3.武场4.二黄5.反二黄6.四平调7.西皮8.南梆子9.高拨子10.锣鼓经(六)脸谱与行头脸谱1.脸谱2.脸谱谱式3.整脸4.六分脸5.三块瓦脸6.花三块瓦脸7.碎花脸8.十字门脸9.花十字门脸10.歪脸11.水白脸12.油白脸13.象形脸14.神佛脸15.妖怪脸16.精灵脸17.僧道脸18.丑角脸谱19.豆腐块脸20.腰子脸21.枣核脸22.脸谱用色23.红脸24.紫脸25.黑脸26.蓝脸27.绿脸28.黄脸行头1.行头2.蟒3.老旦蟒4.官衣5.官衣6.帔7.开氅8.褶子9.青衣10.富贵衣11.箭衣12.马褂13.旗袍14.罪衣15.古装衣16.龙套衣17.靠18.软靠19.改良靠20.战袄战裙21.抱衣抱裤22.侉衣侉裤23.袄裤裙24.彩旦衣25.水袖26.狐尾27.盔头28.翎子29.戏鞋30.砌末(七)基本功与表演程式基本功1.幼功2.三大块3.毯子功4.把子功5.腿功6.鼎功7.腰功8.桌子功表演程式1.表演程式2.四功五法3.唱念做打4.起霸5.走边6.马趟子7.圆场8.京剧。
4. 京剧知识的简介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徽调)、汉剧(楚调)、昆曲、秦腔、京腔,并受到民间俗曲的影响,可说是聚百家表演艺术于一堂,而发扬光大之。
京剧约于清光绪年是(一说是道光年间)形成于北京,于今约有二百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黄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黄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
光绪、宣统年间,背景皮黄班接踵去上海,因京班所唱皮黄更为动听,遂称之为“京调”,以示区别。其后因上海梨园整个被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黄为“京剧”。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北京改名北平,京剧改称“平剧”。
京剧自形成至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约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清光绪六年(1880)左右为京剧孕育形成期。
(二)约自光绪六年(1880)至民国六年(1917)左右为京剧发展成熟期。
(三)自民国六年(1917)左右起,京剧发展趋于鼎盛,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才因日本侵华关系,由盛而衰。
(四)自民国二十七年(1938)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左右,由于抗日和国共之争影响,产生盛衰的不同情况。
(五)1942至1967年间,共产党为了让政治口号、思想、广泛、深入各地,将京剧改革,使京剧有了一段特殊的发展。
(六)自民国七十八年(1989)起,两岸逐渐展开的文化交流活动,带动了平(京)剧的新发展。
京剧的形成和逐渐成熟,主要是徽剧和汉剧得以溶汇于一堂,而又能在北京这个历史都城多方面继承古老戏曲艺术传统的机会。一是艺术家革新、创造的才能和他们始终不脱难民间演出,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支持;二是由于宫廷贵族的爱好,“上有好者,下必甚为”,这些帝王公侯们为京剧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支持,并对艺术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促进演唱技艺的提升和舞台艺术的规范化。
5. 介绍一下关于京剧的一些常识谢谢
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
关于这两大声腔的由来、形成与发展,在此不作考证和论述,仅就传统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做一介绍。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和“二黄”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
那么,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以老生唱腔为例,将“西皮”和“二黄”的主要特征简单作一描述和比较。 在旋律发展中,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相比之下,“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
另外,"西皮"和"二黄"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节拍时,在弱拍入唱;4/4节拍时,在次强拍入唱)。
“二黄”的入唱位置在强拍(任何节拍均如此)。前者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强弱关系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因此,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后者由于是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
当然,这些只是它们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至于特殊情况的各种特殊处理也是存在的。 在京剧唱腔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声腔不仅派生了反调“西皮”和反调“二黄”,还吸收了一些其他地方剧种腔调,如[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娃娃调]、[汉调]等。
由于这些外来腔调在保持其原有结构和调性特点外,其旋律风格都不同程度地与“西皮”、“二黄”相近或相融,特别是胡琴的定弦和把位上分别相同于“皮黄”,故习惯地把这些强调分别归入“皮黄”列之中,如[西皮南梆子]、[西皮娃娃调]、[二黄四平调]、[二黄汉调]等。 谈到声腔的作用,不能不谈及到节奏的运用。
京剧唱腔的节奏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即由“板式”来确定。其典型板式有:[原板](2/4节拍)、[慢板]、[三眼](4/4节拍)、[流水]、[快板](1/4节拍)、[散板]、[摇板](自由节拍)等。
[原板]为基础(原形)板式,其它各板式是在[原板]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如[慢板]、[三眼]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加倍扩充,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丰富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更加丰满、华丽;而[流水]、[快板]则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收缩,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简化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和节奏更加简练朴实,增强了力度;又如[散板]、[摇板]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自由伸展或紧缩,增强了唱腔表现力和戏剧效果。 象其它类型的音乐一样,节奏越是缓慢,情绪越是趋于平稳、优雅,反之则越是活泼、激动。
不同的板式与不同的声腔有机搭配,则产生不同的戏剧效果。 京剧的声腔与板式进行各种有机搭配,形成了完整的京剧唱腔体系。
分析京剧唱腔的表现功能,大致归类为三种,一是抒情性,二是叙事性,三是冲突性。 腔多字少的多用于抒情性唱段,如《文昭关》中伍员唱段 [二黄慢板]“一轮明月照窗前”和《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唱段[二黄四平调慢板]“海岛冰轮初转腾”。
而腔少字多则用于叙事性唱段,如《凤还巢》中程雪娥唱段[西皮原板]“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而第三种“冲突性”唱腔之所以单独归为一类,是因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京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即人物之间产生戏剧冲突时进行激烈的对唱或联唱唱段。
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与铁镜公主的对唱[西皮快板]“非是我这几日愁眉不展”。 京剧脸谱的描绘着色方式 -------------------------------------------------------------------------------- 京剧脸谱的描绘着色方式有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揉脸:是用手指将颜色揉满面部,再加重眉目及面部纹理轮廓,是一种像真性的脸谱。京剧《三国演义》戏中的关羽所揉的红脸,是按照小说、评书所描述的关羽面容而设计的,表示关羽面如重枣,卧蚕眉,单凤眼和七星痔。
勾脸:是用毛笔蘸颜色勾画眉目面纹,填充脸膛色彩,成为五光十色的图案。 有的贴金敷银,华丽耀炫,光彩夺目。
京剧《西游记·金钱豹》中的金钱豹即用勾脸,脸膛贴金,脑门上勾豹头形花纹,脸蛋上勾金钱图形,成为一种复杂的花脸,用以表示豹的凶猛。 "勾脸"一词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如上所述,代表脸谱的一种类型,另一种是指在脸上勾画脸谱的手法,在脸上画勾、抹、破各种类型的脸谱时都用笔来勾画,揉脸的眉目面纹也常用笔来勾,因此勾脸也就成为在脸谱上勾画脸谱的通称。
抹脸:是用毛笔蘸白粉把脸的全部或一部分涂抹成白色,表示这一类人不以真面目示人,是一种饰伪性脸谱,又称粉脸。《三国演义》的曹操在京戏中是奸雄,用大白粉脸,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