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常识

2022-10-02 综合 86阅读 投稿:温柔

1.认知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

我们说,我们对于我们所直接察觉的任何事物都是有所认识的,而不需要任何推论

过程或者是任何有关真理的知识作为中媒介。因此,我站在桌子面前,就认识构成桌子

现象的那些感觉材料,——桌子的颜色、形状、硬度、平滑性等等;这些都是我看见桌

子和摸到桌子时所直接意识到的东西。关于我现在所看见的颜色的特殊深浅程度,可能

有很多要谈的,——我可以说它是棕色的,也可以说它是很深的,诸如此类。但是像这

类的陈述虽然可以使我认知有关颜色的真理,但却不能使我对于颜色本身知道得比过去

更多:仅就与有关颜色的真理的知识相对立的有关颜色本身的知识而论,当我看见颜色

的时候,我完完全全地认知它,甚至于在理论上也再不可能有什么关于颜色本身的知识

了。因此,构成桌子现象的感觉材料是我所认识的事物,而且这些事物是按照它们的本

来样子为我所直接认知的。

但是,对于作为物体的桌子,我所具有的知识便恰恰相反了,那并不是直接的知识。

就它的实际而言,它是由对于那些构成桌子现象的感觉材料的认识而来的。我们已经看

到,我们可能、而且可以毫不荒谬地怀疑桌子的存在,但是要怀疑感觉材料则是不可能

的。我对于桌子所具有的知识是属于我们应该称之为“描述的知识”那一类的。桌子就

是“造成如此这般感觉材料的物体”。这是在用感觉材料来描述桌子的。为了要认知有

关桌子的任何东西,我们便必须认知那些把桌子和我们所已认识的东西相联系起来的真

理:我们必须知道“如此这般的感觉材料都是由一个物体造成的”。我们没有一种直接

察觉到桌子的心灵状态;我们对于桌子所具有的全部知识实际上就是有关真理的知识,

而成其为桌子的那个确实的东西严格说来却是我们毫无所知的。我们知道有一种描述,

又知道这种描述只可以适用于一个客体,尽管这个客体本身是不能为我们所直接认知的。

在这种情形中,我们说我们对于这个客体的知识便是描述的知识。

我们的一切知识,不管有关事物的知识或是有关真理的知识,都以认识作为它的基

础。因此,考虑都有哪些事物是我们所已经认识的,就非常之重要了。

我们已经看到,感觉材料是属于我们所认识的事物之列的;事实上,感觉材料提供

了有关认识的知识的最显明而最触目的例子。但是如果它们是唯一的例子,那么我们的

知识所受的限制便要比实际上更大得多。我们便只会知道现在呈现于我们感官之前的东

西:过去的我们便将一无所知,——甚至于会木知道有所谓的过去,——我们也不能有

关于感觉材料的任何真理,因为一切真理的知识(以后我们就要指明)都要求能认识那

些根本与感觉材料性质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有时被人称为“抽象观念”,但是我们将

称之为“共相”。因此,想要使我们的知识获得任何相当恰当的分析,我们就必须在感

觉材料以外,还考虑认识别的事物。

超出感觉材料范围之外首先需要加以考虑的,就是通过记忆的认识。很显然,我们

常常记得我们所曾看见过的或听见过的或以别种方式曾达到我们感官的一切事物,而且

在这种情况中,我们仍旧会直接察觉到我们所记忆的一切,尽管它表现出来是过去的而

不是现在的。这种从记忆而来的直接知识,就是我们关于过去的一切知识的根源。没有

它,就不可能有凭推论得来的关于过去的知识了,因为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有任何过去的

事物是能够加以推论的。

2.认知包括哪些方面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

具体来说,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如感觉到颜色、明暗、声调、香臭、粗细、软硬等。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如看到一面红旗、听到一阵嘈杂的人声、摸到一件轻柔的毛衣等。

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思维。

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语言活动。

扩展资料:

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一般说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使客观表现在主观中。

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例如:有人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有人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

个体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儿童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认知风格可能会保持到成年。认知加工方式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知

3.知识包括哪些方面

知识知识到底是什么,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知识是产生对人类自由的热爱和原则的唯一源泉.

上述定义为我们讨论知识的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但宏观的哲学反映论的认识还需要从个体认知角度进行具体化,这样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导学校的具体教学。

与哲学不同,认知心理学是从知识的来源、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对知识进行研究的。例如,皮亚杰认为,经验(即知识)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经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来自外部世界,是个体作用于客体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学经验,它来自主体的动作,是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儿童通过摆弄物体,获得关于数量守恒的经验,学生通过数学推理获得关于数学原理的认识。皮亚杰对知识的定义是从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来表述的。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这是从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属于一种现象描述。

我们认为,在理解知识的含义时,有必要把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知识与作为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区分开来。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表征,即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它们分别标志着个体对客观事物反应的不同广度和深度,这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活动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以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网络结构(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共同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心理学则主要对个体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

有关知识的名言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 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诺思科特: 博学的人是知识的蓄水池,而不是源泉。

不吸取知识之光,心灵就会被黑暗笼罩。

弗莱克斯: 大学是这样一种机构:它自觉地献身于对知识的追,力争解决难题,用挑剔的眼光去评价人们的成就,并用真正的高水平去教育人。

切斯特菲尔德: 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

宋·朱熹: 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英·拉尔夫:智者的智慧是一种不平常的常识

切斯特菲尔德: 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

塞·约翰逊: 对知识的渴求是人类的自然意向,任何头脑健全的人都会为获取知识而不惜一切。

恩格斯: 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

卡斯特: 管理者不承担创造知识的任务,他的任务是有效地运用知识。

·里格斯: 经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他在品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功能。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特殊的管理方式。

科尔莫戈罗夫: 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

赫·斯宾塞: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

约瑟夫·鲁: 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

奥·霍姆斯: 科学是“无知”的局部解剖学。

叔本华: 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释的教科书。

论衡: 人有知识,则有力矣。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爱因斯坦: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4.求心理学中关于自我认知的知识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 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我们先从家庭中的感情扩展到外面的友爱关系,进入社会又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有自知之明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用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但是通过和人比较认识自己应该注意比较的参照系。

第一,跟别人比较的是行动前的条件,还是行为后的结果?大学生来大学学习,如果认为自己来自农村,条件不如别人开始就置自己于次等地位,自然影响心态和情结,而大学毕业后看行动后的成绩才有意义。

第二,跟人比较是看相对标准还是绝对标准?是可变的标准还是不可变的标准?经常有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其实他们关注的可能是身材,家世等不能改变的条件,没有实际比较的意义。

第三,比较的对象是什么人?是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人,还是个人心目中的偶像或极不如已的人?所以,确立合理的参照体系和立足点对自我的认识尤为重要。

(2) 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

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即我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一般人通过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成就及社会都是一种学习,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成败得失,其经验的价值也因人而异。对聪明又善用智慧的人来说,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可以促他再成功,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有坚强的人格特征,善于学习,因而可以避免在蹈失败的覆辙;而对于某些自我比较脆弱的大学生,失败的经验更使其失败。这也是最常见的现象。因为他们不能从失败中学到教训,改变策略追求成功,而且挫败后形成怕败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去应付困境或挑战,甚至失去许多良机;而对一有些自我狂大的人而言,成功反可能成为失败之源。他们可能幸得成功便骄傲自大,以后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遭失败的多,或成长过于顺利,又有家世,关系,而一旦失去“保护源”,便一蹶不振,不能支撑起独立的自我。因此一个大学生由成败经验中获得的自我意识也要细加分析和甄别。

(3) 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从我与己关系中认识自我,看似容易实则困难。我们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我”中去认识自己:

a. 自己眼中的我。个人实际观察到客观的我,包括身体,容貌,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气质,能力等。

b. 别人眼中的我。与别人交往时,由别人对你的态度,情感反映而觉知的我。不同关系的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不同,它是个人从多数人对自己的反应中归纳出的统觉。

c. 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对自己的期许,即理想我。我们还可以从实际的我,自觉别人眼中的我,自觉别人心中的我等多个我来全面认识自己。但是,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虽然有多个“我”可供认识自己,但形成统合的自我观念比较困难。因为现代社会急剧变迁,改革开放后多元价值的影响,使现在的大学生自我认识难以客观,全面。

5.如何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认知

第一,要认识到“物-我”二分的大幻境。

第二,要认识到,五感聚合由意根所生的意识,是如梦般来去皆无踪影的妄识。人的心如蹦跳抓挠不停的猿猴般毫无定性,是人们受苦的根源。

第三,认识到人的意识有不同的层次,人对能观、观性、所观的执有,形成执着的“我”。这个“我”是因为“所观”而生的一种幻觉,否则是谁在看着并拥有现在所看到的感受呢?第四,把第三和第一结合起来,便发现,正是因为所看不全,才有了“我”的幻觉。

“我”成为利己主义的中心,而利己主义不是形容这个世界最为贴切的办法。因为他看到的不是实际。

第五,没有一个安全的、只属于自己的“我”,因为任何“我”其实都不能不沾染周围事物、思绪的像,由此并没有“我”,而只有“我执”。譬如角色层次,满足来源于尤顺所在系统的良知和认知,而将阴影扩散到不属于系统认知为好的事物上。

譬如形式反思(个体化)阶段,满足来源于对法的执着,如追求金钱、名利、地位而所动思维、意愿、动机。第六,人活在心理里,既不在物质里,也不在精神里。

人活在自己所能影响的效力里。人依靠利己的愿心所造满足会消退,由此再追求更多,直到超过自己能力,而因心之不满生匮乏,生匮乏而作恶。

人依靠文字、意识思考,永远得不着真理,只有提升灵魂的质量,进入精神的层面,方能看到真理。第七,利他主义的原理在于,当周围充满了满足的人,满足感会形成流动的系统,被这系统包围的人将体验到永恒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因人们不封闭自己的满足而得到。第八,凡所有像,皆是虚妄。

是说,以像为真的状态下,能看到什么像是源于人们的意识印染在五感所成的无意的画面上的。人的天性是依欲望而行,以臭为香,以灾祸为乐事。

当人毁坏灵命,所信不实,成就事情的能力也就不灵了,因为乃是力量流经人,人才有了点石成金的神力。第九,最乐乃是能自由选择苦乐喜忧。

第十,始终记住我们人是在用意识和五感看待事物,真实事物由于其本身模样与我们的认知格式不符太多,实在不是我们感知方式所想象的那样。譬如我们的感知方式是圆形,而实际上事物都是无数嵌套的球体。

十一,人实际上是由肉体的力量(大地)和精神的力量(名为天空的像)所合而成,即我们所见的时空。如果跳苏菲旋转舞入定,可以深有体会。

十二,人的一个念头刚过去,另一个念头还未来到,之间的间隙叫一念的世界,是实相所在之地。这个间隙为天文数字之一秒。

6.谁可以解释常识,知识,见识,认识的意思

常识:普通的知识;一般的知识。

知识:知识到底是什么,我国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博弈圣经》中知识的描述是“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

见识:指明智地、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

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

有什么可以直接问我呀!

认知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