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跟没有常识的人聊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其实题主说的情况可能每个人都会遇到。这里我想先吧题主的问题解释一下,生活中每个人说了解的知识都是不一样的,所谓“术业有专攻”也包括基本的常识,所以这里的“没有常识”确切的说是交谈双方所具备的常识没有交集,你懂的他未必知道,反之可能亦然。
那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核心,这个“没有常识”的人不是与无常识的幼儿或者低能成年人,而是没有共同常识范畴的正常人。那么我们就开始说说这样前提下聊天是那种体验了。
体验分人,不同人有不同体验,对于谈话对方是“无常识”的人体验不同,我们分为5类人:无感乐天派、耐心教育家、忍耐修行者、和谐适用型、不足为谋型。
无感乐天派:这类人对于交谈对方的只是水平没有要求,不管对方是不是能够理解谈话内容,也不要求对方又合乎逻辑的对话,反正自己说个痛快就好,这种体验是一种一醉方休不吐不快的感觉。这类人其实对谈话对方是不做要求的。
耐心教育家:如果谈话中涉及某个名词或者某件事,对方不懂,这类耐心认识就撇开刚才的谈话主线,开始解释起这个对方不懂的内容,话题就横生枝节了,如果解释过程中有使用了新的不解内容,又会进一步解释,这样不一会话题就跑题了。作为一个优秀的只是传播者,传递知识的过程体验是强于谈话过程的,遇到对方缺乏“常识”反而谈的更哈皮。
忍耐修行者:明知道对方不理解谈话内容,却又碍于面子或者氛围而继续说啊说,这简直是一种煎熬。面对谈话对方的“常识”白痴,简直要发疯了,不过尽管内心翻腾,表面还得装的轻松。这项性格的人面对题主的情况,体验最差,尽早闪人是上策。
和谐适用型:对付匮乏“常识”的人,最和谐的办法就是拉低自己“常识”智商,迎合对方的常识领域,获得双方都愉快的交谈体验。这种在那个情况下,要求谈话者同时具备教育家的耐心和修行者的忍耐,要耐心的探索到对方的常识领域,然后在他的领域里寻找话题,这种体验,好像是亲民的领导视察,要附身、要微笑、要与民同乐。
不足为谋型:东不同不足为某,话不投机半句多,势头不对立刻闪身,绝不浪费时间。这是一种含有蔑视成分的自保体验,把对方看成不用扶起来的阿斗,惹不起躲得起。
2.说话没逻辑,做事没逻辑
1、灵活使用逻辑。有逻辑思维能力不等于能解决较难的问题,仅就逻辑而言,有使用技巧问题。何来?熟能生巧。学数学可知,解题多了,你就知道必须出现怎样的情况才能解决问题,可叫数学哲学。总的来说,文科生与理科生差异在此,不在逻辑思维的有无。同时,现实中人们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实际上是思想能力强,并无分文理。而且思想也不是逻辑地得到,而是逻辑地说明。
2、参与辩论。思想在辩论中产生,包括自己和自己辩论。例如关于是主权高于人权还是相反,我认为是保护人权的主权大于人权,不能包括导致国王享用婴儿宴的主权,既必须界定主权,前者有条件成立。导致该认识的原因是有该问题辩论,否则不会去想。
3、坚守常识。其实我很轻松得到关于人权的个人结论,原因是不论大牌专家怎么宏论,我不认同的道理只有一个,我坚守谁都不愿意自己的正当权利被侵犯,除非不得已这样的常识。因为坚守这个常识,就要具体分析主权比如国家保有军队的权利,该权利会在不同情况下要求国民承担不同义务,战时似乎侵犯人权,但这是为每个人安全需要的一种付出,主权必须具有正当性。可见坚守常识及逻辑地得到的结论的重要性。要注意的是,归纳得到的结论不能固守,因为归纳永远是归纳事物的一部分,不可能是全部,它违反部分怎样不等于全部怎样的常识,例如哲学。中国人常常用哲学说明问题,总是从一个一般到另一个一般,所以说而不明,好象不会逻辑思维,谬矣。
4、敢于质疑。